本帖最后由 牛老伍 于 2021-9-25 15:29 编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就是你种下的是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道理显而易见。 我刚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就用这个成语来谆谆教诲的:你从小心中立下什么志向,将来才能成为什么人才。少年的我就想,将来我也想当老师。
老师诚然没欺我,大多数同学都如此:爱在前排女生背上涂乌龟的毕业后当上了画家,上算术课抄《第二次握手》的长大成了作家,早餐只吃一根油条攒钱的成年后当了银行职员,唯我老老实实听课的就成了放牛娃——到了乡下。
尽管种瓜得瓜是成语,不可不信,当然也不可全信。因为我总是觉得它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收获总是七分靠打拼,还有三分天注定呐,我就是属于先天不足的那种。或许老天也为难,不好安排:你语文课安分、数学课不吵、英语课不闹、体育课不逃,你到底想干嘛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教鞭虽然没拿成,牛背上勤奋背古文。牛背上收获也是蛮大的,反复地读儒家佛家道家,遍交牛鬼蛇神,也不管懂不懂,囫囵吞枣(呵呵,到现在也不懂)。海南建省的那会,那边某出版公司策划一套算命系列,特地找我去做了个八卦命理的校对,兼编辑,赚点小钱是没问题了,重要的是,我这个内陆人终于可以面朝大海了。
“收之桑榆”是方家之言?我倒是觉得言过其实了,因为高手在民间,坊间相似的俗例比比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关闭一张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炒股)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无不说明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如此你总会有收获的,不至于颗粒无收。往往有时候,我们还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民间还有这样一个“和尚随缘”的小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座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在一个酷热的夏天,小和尚发现草地上的草枯黄了,他赶快对老和尚说:“快点撒上草籽吧,草地枯了。”老和尚说:“等天气凉了,随时……” 秋天,老和尚拿了草籽让小和尚播种,这时刮起秋风,许多草籽都被刮走了,小和尚说;“不好,草籽被风吹跑了”老和尚说:“没关系,被风吹跑的都是空草籽,播了种也不能发芽,随性……” 撒完种子,有许多麻雀飞来吃种子,小和尚说:“麻雀要把种子吃光了!”老和尚说:“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意……” 晚上一阵暴雨,一清早小和尚冲进禅房说:“雨水把种子冲走了!老和尚说:“冲到哪里哪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原本枯黄的草地上长出了绿色的新芽,一些本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了绿意,小和尚十分高兴,老和尚点头说:“随喜……”
这哪里是老和尚的“随遇而安”啊,分明深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禅理。
然而,我们上述讲了意外的可喜可贺的“收获”,当然,有时候我们无心的收获就值得深思了,我还要再讲一个也是小和尚的名气很大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很好的朋友。小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早起杀猪。为了不耽误和尚的早课和屠夫的生意,于是他们约定早上谁早就互相叫对方起床。 很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而屠夫上天堂了,小和尚却下地狱了。
他们最终收获的结局有些出人意料,为什么心心念念要修成正果的小和尚会下地狱?“种瓜得瓜”的定理到这里就失效了吗?非也,这不是因为小和尚心里的种子修改了DNA,成为了转基因,而是因为屠夫天天叫和尚起来念经是作善事,相反地,和尚天天则叫屠夫起来杀生……
所以,当我们今天用文学的角度大谈特谈“收获”的时候,收之桑榆的事实告诉我们,“收获”这词不但是文化的,更是哲学的,我们辩证地追求收获,而不苛求收获,我们收获了该收获的价值,我们还可能收获着意外的附加值。
当然,我希望所有附加值都是正能量,倘若现今有疑似上例这般好心的小和尚,能不能接受人们善意的提醒,抑或能突然觉悟到自己行为有偏差,哪怕是“良好”的初心,而种下的却是恶果呢?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可以预见将要到来的是什么“收获”了。
注:故事取材《南怀瑾讲国学》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