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1-10-13 10:44 编辑
我是一口气读完陈行甲人生笔记的,这本书的主标题是《在峡江的转弯处》。
我知道陈行甲也是好几年之前。那时他在刚刚知道即将升迁的情况下果断辞职转投公益,反响不小,我也是在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专访,从而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也难怪,在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土壤里,一个有着清华硕士的学术背景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光环的青年人能够选择辞职注定成为焦点。几乎没有任何意外,他会走得更远——何况提拔已然成为事实?作为组织上能培养出这样的一个优秀干部不容易,作为老百姓遇到这样一个优秀干部也不容易,作为他自己走到这一步更不容易。没有人希望他辞职,只有他自己,最多加上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和业已成年的儿子。
无论是在上次我看到的人物专访还是自己的笔记,我们大体上知道他短短几年县委书记的经历。在任职期间,他走遍整个县城,和老百姓结穷亲戚,干部和群众再次走到一起;他推动互联网事业,解决了办事难的地域困境;他调动各方资源,致力于地方脱贫,初见成效;为推广旅游,他自己跳伞、录视频为巴东代言;为反腐,他毅然决然,无所畏惧,扳倒了数十名贪官污吏。浓缩起来,他的为官经历大约两个词,这是一个难得的干吏、廉吏。
时代需要这样的官员。但是时代也尊重个人的选择,他还是离开了。
当初看完专访之后,我有些激动也有些遗憾。我觉得这是一个书生,但已经不是白面书生,尤以其反腐,已然是黑面包公;这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且不是一个口头上的夸夸其谈者,执行力超强,他阶段性的想法全部转为事实。有这般素质的人实在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元素。他的离开,相当遗憾。
凤毛麟角,当之无愧。我也经常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人才遴选方式在操作层面上几乎绝对保证了我们的政治序列包括教育序列,平均素质是很过硬的。就拿公务员队伍来说,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出来的?教师也是读过不少书才能走上讲台的。这些考核当中首先就是政治素质或者简化为道德素质,把关很严,德才兼备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结果却不如预想一般,除了极少数人初心不变和相当少部分变质堕落之外,绝大多数行走一段便激情不在,惯于平庸,有其不多,无其不少。平躺也罢,得过且过也罢,混吃等死也罢,这些正成为新的时代病笼罩在焦灼而匆匆的太多的所谓精英人士上面,我存在似乎是存在的唯一理由。
是自己把自己隔离了?是自己把自己走丢了?究竟是社会不太可爱还是我们自己不太可爱?抑或是即便社会不太可爱我们就有理由让自己也跟着不太可爱?
社会的因素我们能推动的很少,但是自己的路却在自己。陈行甲给年轻人最大的启示应该就是他做了自己的主人。
他出生于一个极端贫瘠的大山深处,亲历过太多的贫穷与苦难,在母亲良好的影响下,一路走向城市,考取了大学,然后回到乡里。这是太多人雷同的年轻时代,包括因为自觉差距太远都尝试着放弃远方的恋人,按照常理,他也可能会往上走一点点,足迹不会画出多大的圆弧。然而,就像他的书名《在峡江的转弯处》,他的第一个拐点在于即便是做了镇长依然挑灯夜读,直到最后考上清华的硕士。不是说读书上清华就绝对完美,再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清华的,问题在于他能拒绝很多我们习惯性承受的,比如就这个镇长,很多小官吏都视为终极目标。也参加过一些人代会之类,每次到了选举,空气骤然凝固,候选人高度紧张,一旦当选如释重负,一旦落选,夺门而出,这是常态,显然陈行甲要高出他们许多,也注定着他会比他们走得更远。
这两年有个词很泛滥:格局。我还真说不出什么叫格局,但是谁都不会否认,如果不站得高,不看得远,又哪来什么格局呢?如何站得高如何看得远,貌似也只有两条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轻正好。
清华让他如鱼得水,国外的游学让他眼界大开,一切的一切都向着绝大多数人向往的前程接近,他本人也确实有着留在北京的机会,如斯至少可以换个好环境,可以轻松地变成社会精英。然而,他第二次选择了转弯,回到了县城,从机关开始直到县委书记,进入官场腹地。
县委书记是什么?上次专访他的回答我印象很深,他说原以为县委书记不是个什么,直到做了才知道,县委书记还真不是小官。他说县委书记就是如果你第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第二天就能变成现实。中国的政权结构决定了县委书记上可达省里甚至中央,下可以是和老百姓耳鬓厮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权运作落点。巴东的贫穷落后自然无需多言,巴东因邓玉娇事件而留下的不光彩形象相当负面,为此,他致力于一来助力脱贫,二是重塑巴东形象。撇开其他具体的政策不论,仅就每一个干部结一个穷亲戚就实地拉近了和贫困百姓的距离。他自己结亲戚,收养艾滋病儿童,其震撼力绝非仅仅改变别人的生活,还在于现身说法消除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误解——那么多因为卖血而患病的,猝不忍读啊!其次,他积极应对信访事件。哪儿有那么多刁民?放下身份,将心比心,再实际解决问题,还是成功地扭转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尤其是他关注全国各地网友的帖子,即便误解、攻击他都能理性对待。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很多人就是要一个态度,尤其是网络,你越是欲盖弥彰,越是适得其反,这个道理他懂,我们也懂,但的确也有一些官僚不懂,人家说他一句,他就挂不住,都是掼坏的。
就像他跳伞和唱歌就是为了宣传巴东,还得省钱,不得已为之。你偏要说是网红,那就网红呗,如果网红能给巴东收益,为什么不做呢?
敞开大门的巴东县收获了好评,陈行甲的扶贫也切实在改变当地人的生活。这个时候,他似乎可以做太平县令了,毕竟他得到了交口称赞。但是他没有止步,攥紧拳头发出强力一击——反腐!一提到反腐,谁都知道老虎苍蝇都不好惹,官场讳莫如深,官员盘根错节,你在明处,我在暗处,谁先谁后?果不其然,尚未实施,便风闻而动,拉拢和诱惑,恐吓和威胁,无所不用其极。可是他公然亮剑,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发出了反腐动员令,一个县委班子让他端掉了一半。虽不至于立马海清河晏,但是效果立竿见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班子有那么多人是这样的货色,还能干事吗?还能干好事吗?
陈行甲以行侠仗义般的风骨剔除了巴东的肿瘤。他和巴东的一场短暂缘分,既成全了自己,也刷新了巴东。他以自己行动诠释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德性操守、能力毅力和胸襟气量。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中央对新时代下官员的导向。
荣膺殊荣之后,他出乎常理地选择了裸辞。这又是一个转弯,巨大的转弯,也会有人会揣测他究竟是功成身退还是有难言之隐,其实可能都不是,因为他转弯之后跨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慈善,从近几年的慈善履历尤其是新冠肆虐期间,他还是做出了很多事情的。光芒也许没有反腐那般耀眼,但是依旧在温暖和感动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带来什么,如果都是在为更多的人避雨,送一件雨衣和递一把雨伞没有什么差别。同时,骑士终究会老,绅士才是归宿,至少我是这样想的,能理解。
不过,也可能是在调整。他套用唐德刚的三峡理论取这样的书名,看起来很贴切其实不然,唐先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很大程度就是兜兜转转向前的。但是现实当中每一步都是不可测的,更多的情况下,转弯之后,依然是激流澎湃。
他不会安静太久。
对,骑士!当然我们的语境里没有这么个身份,但是看到陈行甲,我总会有意无意想到我们古代的“士”。“一诺千金”也好,“为知己者死”也罢,还有什么“铁肩担道义”等等都是士的标签,而最动容的莫过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经过历史的提炼和现如今的内化,大体上又归结为一个新的标签:情怀!可以展开为理想、信念、爱人、悲悯体恤、家国天下等等。有此作伴,不会孤单。
再者,他又是相当幸运的,按照修齐治平的逻辑,他既很好地修身,又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完美的后盾总比后院起火或者鸡飞狗跳更能让人一往无前。
书读完之后,我给儿子发了一段话:
“看了陈行甲的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心潮澎湃,有时竟然热泪盈眶。觉得这个人远远超出了网红书记和慈善家的标签,是这个时代最稀缺也是最精贵的古典主义守护者,真应该是年轻人的必读科目。他太努力了,高考失误的湖北大学本科,出色的乡镇干部,9年后的清华硕士,总书记表扬的百名县委书记,密歇根的访问学者,演说家全国第一名……他也太幸运和幸福了,学霸校花级的妻子,北大的儿子,还有全国数以万计的精神呼应者。连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在反思,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当然不是天赋,而是一往无前高扬的斗志,绝不妥协的正义,大山赋予的来自基因里的慈悲。”
儿子没回,也不知道有没有看,工业化程序教育出来的理工科孩子不让人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