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蛇珠 于 2021-10-22 10:46 编辑
【大美彭城——我的城】解忧公主
蛇珠
春天,十里一色杏花香,秋天,满城空气桂花酿。也许这就是解忧公主在七十高龄之时还要返回故土的理由。
彭城的春天杏花灿若云霞,秋天桂花沁人心脾。我现在才真正了解桂花,它太神奇了,在秋天,一棵桂花树竟然可以开三次花,从阳历的七月末开始第一次绽放,花期20天,然后九月第二次绽放,然后金秋十月,依然有它金子般的笑颜,把香气扑鼻的浓郁芳菲撒向四面八方。此刻的彭城空气就像被桂花腌制过一般,香得你忘乎所以,流连忘返。香得你只想驻足某一处,甚至化在那里,与桂花的香气融为一体。
那个让我看了一春樱花的彭祖园,又给了我一个夏天的翠叶粉黛,那是盛放了整个夏季的荷花。现在她又把满园的香气都沁入我的心脾。我就在这份馨香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地看着彭城的山水,看着彭城的彭祖,以及他那些载入史册的优秀彭城子民。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浪漫的铺垫,我只为了等待我的爱来到我面前,才在这间隙里左顾右盼,直至回望到公元前。
在彭城的人文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是彭祖,这是无人能企及的地位,不管他是传说还是事实,彭祖都站在了首席位置。而紧随其后的一位成功人士,应该就是这位解忧公主。她以女人的特殊魅力,完成了一项立国安邦的国家重任。
皇室和亲最成功的一个例子,应该就是这位解忧公主,她在和亲国历经半个世纪,嫁给几任丈夫,都是为了确保她的地位不动摇,确保两国边境的安逸。古稀之年还有机会回到故里,实现落叶归根的人生夙愿。文成公主也是成功的,她也得到了异邦的尊重与爱惜,至今还巍峨矗立的布达拉宫,其实就是文成公主皇宫福祉的遗址。但她走出关塞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而且英年早逝。而解忧公主却能衣锦还乡,以七十二岁高龄寿终正寝在自己山清水秀的家邦。
彭城在今天依然供奉着这位出色女人,许多地方都隽刻着她的足迹与真颜。在彭祖园的徐州名人馆里,更是隆重地宣演着她的雕像与生平事迹。在云龙湖有以她的名字冠名的一座精致的解忧桥。
解忧公主一生三次婚嫁,从历史记载看,这三任丈夫,不惜勾心斗角,内讧,外侵,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是为了开疆扩土,才娶解忧公主为妻的。因为解忧公主背后是一座强大靠山,可以保护这个小族群落不受异邦剿灭。可我看着看着,却看到了满篇的爱情。这三个男人不论如何南征北战,都是为了挣得那份把爱献给这位公主的资格与权利,然后为她开疆扩土,为了得到她而勾心斗角,不惜内讧,不惜手足相残。解忧公主就是华夏的那个海伦!
如果说解忧公主在第一任丈夫亡故,顺理成章嫁给了亡夫的弟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她的第三任丈夫是她前夫的遗子,强占的又是她自己儿子的王位,而他们还能拥有这份婚姻,就只能用爱情来诠释了。如果按照契约行事,那么应该是她自己的儿子登基的,这样解忧公主就会从王后荣升为王太后了。
班固在他的《汉书.西域记》只用寥寥数语,就记清了解忧公主的历史:
“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出使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也奉命下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样。”
历史也只能记载事件的结局,至于过程无法复原,而涉及人们的情绪,思维,情感,那更是只能出于后人的猜测。而人们的思绪又是那么的千奇百怪,大相径庭的解释随处可见,何况今天南辕北辙的思维“魔”式,更是令人找不到北。聪明的人把解忧公主的历史演绎得轰轰烈烈,充满着阴谋诡计。而像我这种傻傻的人,只愿意把所有的一切都看成美好,我能想到的最美的事情,就是他们浓情蜜意,温情款款的一生。
解忧公主寿终正寝在72岁。在我们的汉语词汇中,有一个非常美好的词语叫人瑞,这是对百岁老人的尊称。没有人知道彭祖究竟活了多大年龄,说他是800岁,就像我们说八竿子打不着一样,就像我们说八辈子没见过世面一样。人们把九看成是九五至尊,给了皇族。我猜想说八的时候,大概就接近于平民百姓的极致了。其实那个年代彭祖活到80岁,就已经很令人羡慕了,而解忧公主活到了72岁是有历史记载的,那这个数字就是令人信服的高寿。她不止经历了三任丈夫,还经历了三朝皇上,足以证明她的德高望重,健康长寿!
今天的人们思维是怎样的呢?我们,准确的说是我无从猜测那些拿着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离岸的人,或者世界任何角落可以来去自如的人。我只看得见我身边的人,亲眼目睹他们为了争60元钱的所有权而争吵到报警。我刚开始很厌恶那个为了60元钱而争得面红耳赤,疾言厉色,直至暴跳如雷的人,我觉得那种暴躁让人不能容忍。可喜的是,那个小孩儿终于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他报了警。警察那么贴心的在五分钟之内就赶到了现场,这是法律要求的。60元钱,让警察出警,有点儿大材小用了。结局很欢乐,谁也没有陪。暴跳如雷的长者过后依然喋喋不休的说那个小孩子不懂事,我想了想那60元钱的数字。其实在警察到场过后的五分钟,就有第三方解决了这个问题。那60元钱被第三方给承载下来事情才解决的。这就是平台的优势,我不能在这里说哪个平台,免得我像在给这个平台做广告。靠积攒一个又一个60元钱来发家的老板,其实也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冲动争吵起来,而无法用言语说清事实,其实他依然可以得到这60元钱的损失补偿。冲动是魔鬼,这是一个例证。但60块钱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只看见吵起来了,如果没有警察介入,如果双方再冲动一点儿,会不会打起来?那也是两可之间。这里有什么阴谋诡计可言呢?有的只是生活的紧迫感,说白了就是抗争的双方不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承受不起60元钱的损失。我们这是生活在歌舞升宣的盛世之中,还如此的不堪一击!不难想象,解忧公主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边境,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只为饥寒交迫而担忧。也许他们只是为了一块儿木炭,一个红薯,就动起手来,为了迫在眉睫的生存而争个你死我活。他们开疆扩土,也许不是为了一个帝国的建立,而只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于温饱。
想着那个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60元钱这个数字,我不再对那个中年人与刚刚跨入青年的这个孩子有任何的责难,我无法说同情两个字,但我却抑制不住悲哀与悲愤,托起那场惊天动地怒吼的只是区区60元钱人民币!
我们总能看见一些斤斤计较的人,从古至今。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群人,打个形象的比方,这一群人就像埃及金字塔那个底层,既庞大又憨实,稳稳地支撑着金字塔那个顶尖儿,是最庞大的一群人。
解忧公主带着中原的文明与优雅,去熏陶那个异邦,毫无疑问,她得到的只能是敬爱!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并不是母系社会,而那个异邦也没有法律规定,一定是中原公主才能做王后。三个男人都在自己争得王位之后,毅然婚娶解忧公主,只能是因为对这个女人的敬爱。并非只有做王后才能得到背后靠山的支撑,她作为太后,不是更有发言权吗?!而她的第三任丈夫,从辈分上来说,也是应该叫她太后的。
解忧公主在七十高龄回到了长安,因为长安是那个时候的京都,如果那个时候的车马像今天一样飞速,我想解忧公主一定更愿意回到彭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