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4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的那些医生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4 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礼县雏燕 于 2021-12-4 12:59 编辑

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的那些医生们
文/礼县雏燕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该指示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全国各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派出许多医疗队到农村去,解决农民们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到1968年前后,礼县崖城人民卫生院也有了一些城里来的医生工作。
   

       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位于九泉山下街道大队,当时是上下两个台子,下台较大,是主要建筑,上台一排土木结构的瓦房,病人住院,也住大夫,东面是朱世明大夫修的水房,隔墙是街道小学。西面是杨九舟家、何翻身家。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是建在我家的祖宅地上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修建的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
   

       1968年,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是当时天水地区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先进单位。当时,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很受当地社员群众的欢迎,主要是有一批医疗技术水平高的医生成为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技术骨干,他们全心全意为社员群众治病防病,组建各大队医疗站,为各大队培训赤脚医生如街道大队的年双喜、陈卫军,富坪大队的罗世子、郭璧,山根大队张罗大夫,何家庄大队的罗王姓等,为崖城地区农业生产、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贡献。
   

       当时,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高,可以做大手术,大病也不出乡,当地就能够治愈,方便了社员群众。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后,使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达到了最好时期,给崖城人的健康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幸福快乐。
   
      王克文大夫,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1942年生,1960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本科(今北京大学医学部),1968年,于1978年调回原籍三甲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工作,曾先后任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著名消化内科专家,主治医生。2020年,王克文携带全家回到阔别四十二年的崖城,回访当年工作过的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今崖城镇卫生院),拜见昔日的同事朋友。
   

       汪思聪大夫一家住在街道大队徐仁义家的后院里,孩子们都在何家庄大队的学校里念书。汪大夫十分平易近人。在我儿童时期目睹了他抢救我母亲的情景,1980年时他给我体检,询问我的情况,告诉我当年母亲是因为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他去时母亲已经没有了脉象。
   

      朱世明大夫不仅医艺好,还是一个能工巧匠,是一个实干精神强的大夫。他引进X光机技术,上九泉山寻找水源,给卫生院拉手术用的和职工生活用的自来水,加工制作各种工作台、手术台等。朱世明等大夫曾九天九夜抢救过曾喝农药的罗坝人民公社梁坪大队的杜中生,在崖城民间成了奇迹。
   

      在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的医生中的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多数放弃返回故乡,选择继续留在异乡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一直到退休甚至到了故去,不仅把青春献给了礼县,他们的后代儿孙们都成了礼县人。如汪思聪夫妇,朱世明的女儿朱红丽也在崖城卫生院工作。
   

      1960年毕业于甘肃省卫生学校的天津红桥区青年李红卫和上海静安区青年戴光英夫妇从兰州来到礼县工作,安排在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居住在街道大队徐晓明家。儿子李海进、戴强在崖城长大、上学。2009年戴光英大夫在礼县因病去世。
   

      当时,在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的有:汪思聪、张环生夫妇,王克文,苏旭,朱世明、魏银花夫妇,杨东发,李红卫、戴光英夫妇,姚素珍、张凤仪的爱人等。还有一位北京的大夫记不得姓名了,我只知道他自己给扎针吊瓶输药。他们都是在1968年前后分配到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的。
   

      同来的有天水卫校毕业分到崖城公社卫生院的穆晓玲。七十年代北京天坛医院在天水市人民医院工作的几个大夫曾到崖城卫生院下乡支援过,有外科赵主任、内科王大夫、蒋大夫(女)、一个女护士、一个老药剂师,这一批人在崖城卫生院呆了几个月。
     

      杨东发院长住在崖城人民卫生院前院右扭角的房子里,后来,刘安心住的那个房子的一边。我记得他中等个子,常戴着青帽子,常是很和蔼可亲的笑容,就看见镶嵌着的牙。
   

       那个时候,在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医生经常到村里去,由于交通不便,常常是步行几十里去就诊。今年五月,我和朱世明大夫乘车路过崖城阳山村,朱大夫回忆说:张高社的女人生孩子,他去时是半夜里,步行了两三个小时,一夜间没睡觉。阳山村距卫生院约三十里路,要走二十里河道,爬十里山路,有时半裤腿上常沾上红土泥。朱大夫还说,深更半夜出诊是常见的事。
   

      1980年以后,这些医生先后调离了崖城。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崖城工作过的这些医生,崖城人记忆犹新,还亲切地叫他们:朱大夫,汪大夫……

      往事如烟,救死扶伤的故事忘不了,崖城人太怀念他们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9:26 | 只看该作者
往事如烟,救死扶伤的故事忘不了,崖城人太怀念他们了!
3#
发表于 2021-12-4 10:32 | 只看该作者
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
4#
发表于 2021-12-4 11:4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时代的记忆,赤脚医生体制是当时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名医态度都非常的好,口碑也相当好。问好先生!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3:10 | 只看该作者
姚玉凤 发表于 2021-12-4 10:32
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

谢谢你,老师留言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3:11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1-12-4 11:43
一个时代的记忆,赤脚医生体制是当时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名医态度都非常的好,口碑也相当好。 ...

也是的,谢谢老师留言支持
7#
发表于 2021-12-4 17:0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乡镇卫生院大学毕业生不会去,县医院都难招人,基层卫生正在萎缩,令人担忧!欣赏老师佳作,下午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8:23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1-12-4 17:02
现在乡镇卫生院大学毕业生不会去,县医院都难招人,基层卫生正在萎缩,令人担忧!欣赏老师佳作,下午好!

是这样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有待提高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0:04 | 只看该作者
  杨东发院长住在崖城人民卫生院前院右扭角的房子里,后来,刘安心住的那个房子的一边。我记得他中等个子,常戴着青帽子,常是很和蔼可亲的笑容,就看见镶嵌着的牙。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7:09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后,使礼县崖城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达到了最好时期,给崖城人的健康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幸福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3:43 , Processed in 0.15642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