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剑玲 于 2022-1-13 11:10 编辑
福利楼下的牛肉面馆
小时候我没吃过牛肉面,一度觉得自己是个假兰州人。曾经问过老爸这个问题,老爸说,那时候物质匮乏,牛肉都很少,哪有牛肉面?
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我国的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当时由于工序、用料繁多而复杂,一直是富贵人家享用的食物,未能成为普通百姓的食品,直到清初,兰州才有了第一家牛肉面馆。
那时的牛肉面叫做“热锅子面”,是马保子在1915年首创的,当时的马保子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挑担走街串巷地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味扑鼻,百姓人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看到这种情形,他接着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进店一碗汤”的免费方式,客人们走进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牛肉汤请客人喝。从此,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不断扩大,马保子牛肉面到1925年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继续经营,马杰三继承其父的传统优点,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声誉。那时的“热锅子牛肉面”,汤都是来自大草原的牛棒骨熬制而成,其味香扑鼻,风格独特。从那以后,在此基础上,从"味"字上入手,在牛肉汤的"纯"字上下功夫,尤其在质量上常此一贯,最终做到了"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风格,使兰州清汤牛肉面五味俱全,甘旨肥浓的境地。
终于定性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清、白萝卜、红辣椒、绿蒜苗、黄面条)的汤面特点,达到了色香味美的独具风格,而且又做到了价廉物美的品质,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解放后兰州的牛肉面馆增加到二十多家,最后余存的仅剩四、五家,其质量和环境较差,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传统名吃才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牛肉面历史悠久,但真正兰州人吃起来,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那时候的牛肉面馆并不是大街小巷都有,走街窜巷才能见到那么几家。门面简陋,里面摆着几张条桌,桌子上有醋壶,一把装筷子的竹筒。那时候的兰州人吃牛肉面都喜欢端着碗蹲在马路道牙子上吃,男人们喜欢这样的姿势,粗猛,踏实,面吃起来有味道吧。碗是大瓷碗,有的时间长了,会豁出个口子,没人嫌弃依然有人端着大口吃面,热气腾腾的,稀溜溜喝汤,满福的很,吃完的碗路边一放就走了,店小二自然会来收碗。这就是有名的“兰州蹲”,是别的城市没有的经典。
第一次吃牛肉面还是初中的时候,那个地段位于渭源路的中心位置。牛肉面馆上面是福利楼,福利楼是中科院兰州分院的一个宿舍楼,老爸说,他当年刚来所里的时候,就住过福利楼,福利楼上住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牛肉面馆是兰州分院后勤服务公司开的,面馆门口挂着匾,很醒目的一行烫金字:兰州牛肉面,店里宽敞明亮,在那个年代占地这么大的面积,也算是气派了。同学的爸爸是这家牛肉面馆的经理,她带我进去吃的第一碗牛肉面。第一口吃下去就觉得满嘴香味,有肉汤,汤里有几粒肉,有香菜,汤清、白萝卜、红辣椒、绿蒜苗、黄面条就是这样的面,在这之前我不爱吃面不爱吃辣,这一碗面下肚后,美味刺激了胃蕾,这应该是一碗天底下最好吃的面了,有点辣,但欣然接受,从此爱上牛肉面,无辣不吃也是从那时候养成的。那时候一碗牛肉面几毛钱,在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算是便宜的。我每天也能从老爸那里要几毛钱,就为了吃一碗牛肉面。
我当时上的科学院中学,离牛肉面馆很近。为了吃这一碗牛肉面,还被罚站过。每次到上午第二节课的时候,肚子已经咕咕叫了。只要下课铃声一响,迅速冲出教室,应该是一群学生朝一个方向冲去,谁跑的快,谁先吃上面。
一进面馆,就冲到端面的大窗口,对里面的师傅喊一声:来一碗二细!兰州人的牛肉面分好几种面型,一般男孩子吃“二细”(稍粗),女孩子吃“细”的,中老年人又偏好“韭叶子”和“毛细”(更细的);还有人喜欢“宽”的甚至“大宽”(二指宽)……而且兰州人吃牛肉面要哪一种面已印入潜意识,少有改变。 “毛细”是温柔,“头细”是随和,“二细”是阳刚,“韭叶子”给你平静,“宽的”给你豪放,“大宽”让人威猛武野…… 那时候的我留着短发就像个假小子,总是要来一碗:二细!
拉面的小伙,应该是回族,头戴小圆帽卷发大眼,他双手抓住面剂子两头,一拉一折,一抻一扯,开开合合,拉出来的面条粗细均匀、不粘不断,在面条下锅前,还要展开臂膀,把面条在案板上甩两下,案子上的面粉就象云雾一样散开来,然后面条嗖的一下就被投到锅里,莲花一样在沸腾的水里旋转……整个拉面过程只有几秒钟,却叫人眼花缭乱。舀汤的师傅高高的胖胖的,每次对他说一声:李叔,多点蒜苗子,辣子多些!
吃完面,要以短跑的速度跑回学校。有一次跑得稍慢了点,刚进学校门口,就被校长请进了办公室,站了一排学生,都是去吃面的,有的嘴角辣椒油还没擦干净。自然是被训斥一顿,然后回去写检查或者请家长。只是站在校长办公室那会儿,满口的香环绕不去,打嗝都是清香味。少时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化成氤氲升腾的香味,一切玉盘珍馐,都敌不过一碗热气腾腾面的滋味。
很多年前,看过《读者》上写的一篇关于牛肉面的故事,一对恋人面临即将毕业,男孩是北方的,喜欢吃牛肉面,女孩是南方的,喜欢吃米饭。男孩希望女孩留在兰州和他一起在这个城市工作,但女孩家里希望她回去,女孩回去后倍加思念男孩,男孩也一样,他们同时坐上对方城市的火车,女孩到了兰州,男孩到了南方,男孩得知女孩回到了兰州,连夜又坐火车回来,最终他们在经常去的一家牛肉面馆重逢,吃着热乎乎的牛肉面,喜极而泣,有情人终成眷属。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当时狠狠感动了一把。
我和马哥认识的时候,经常去福利楼下的牛肉面馆吃面,经济实惠,那时候工资低,吃一碗牛肉面幸福感很强。我比较矫情,每次非要把我的面给马哥碗里捞一半,有情饮水饱吧,他就把碗里仅有的一点牛肉全部给我,那时候牛肉面馆没有单独加肉加蛋,看他“哧哧溜溜”的吃完一碗面,吃的满面红光,你侬我侬,味道就是不一样。现在想想,不认识马哥之前,哪次不是一个人吃完一大碗面?
前一段时间路过渭源路十字,碰见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他指着当年牛肉面馆那个位置,现在是眼镜店和招商银行那个地方,他说:“丫头,那时候你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衣,总来这家吃牛肉面,我也爱吃牛肉面,总是碰见你。”记忆一下就回来了,现在回想那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地盛着汤和面,上面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十几颗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你可以想象,一个女孩子,捧着和自己脑袋大小的碗,一扫而光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风情!
时过境迁,那家牛肉面馆现在已经盖成了高楼大厦。兰州几千家牛肉面馆,好吃的牛肉面馆到处都是,只是现在半年不吃牛肉面我也不馋。我怀念可能不止是当年的一碗面,或许它根本就是我青春时代情绪的一种折射,是对那个年代怀念的一种见证……当年吃过这家牛肉面的小伙伴们,有的还在兰州,有的分散在五湖四海,不知道他们有谁会偶尔想起这碗牛肉面,想起生命中的这段旧时光。
辛辣,清汤白萝卜淡黄面,十里浓香,一冬温暖,一世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