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5|回复: 29

[原创] 【魏晋风流系列】:你认识的是个“假孔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4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2-1-14 20:45 编辑

  “作死。活该!知道不,他完全咎由自取。”


  没想到一句闲聊竟然招来老夫子这么大火气,隔着屏幕我似乎都能看到对面颤抖的手指。


  我还想细问,打探一下他无端怒火的由来。


  “百度。”对方竟然一个字不想多说,小企鹅头像瞬间变灰。


  “老痴。值得么,为一个古人恼怒至此?”


  相识已久,对老夫子的脾气自然熟悉,他对孔融的态度倒钓起我强烈的兴趣。


  孔融这个人可了不得,他的名气大得很。大到什么地步呢?套用个成语那叫“妇孺皆知”。


  细想也确实厉害,四岁的年龄更多人可能穿着开裆裤和小伙伴们尿尿和泥巴过家家,为了争一个玩具恨不得狗头闹出猪脑子。可人家同样四岁的孔融,竟然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拣一个最小的吃。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不说别人,就连我家那位猪队友一听“孔融”两字脑子不知搭错了哪根弦,竟背起了《三字经》,说是她奶奶教过的儿歌。


  我忍不住“嘁”了一声,换成不知老底的外人,肯定得以为她出身什么书香门第。


  “嘴撇得和裤腰样,嘁啥?你奶奶不教你儿歌啊?”


  “教,当然教——!”我耳边响起小时候唱过的儿歌,“小板凳,打歪歪,金花银花都开开……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食,打你个王八儿!”


  “除了孔融,你奶奶肯定还给你们讲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吧?”我话语里带着揶揄。


  “她只会唱,唱一句我们就跟一句……”


  01


  咱们中国人向来是很拼的:拼颜值,拼才华,拼努力,拼爹拼娘七大姑八大姨,拼车拼房拼老公老婆拼儿女。


  咱们的传统向来讲究出身门第,根正苗红。老百姓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更形象的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真理也罢,歪理也罢,总有几分道理不是。


  《红楼梦》中说贾宝玉衔玉而生,咱们平常羡慕谁出身好也常说人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家落到福窝里,自己落到草窝里。那孔融呢?妥妥的人生赢家,他呱呱落地的“地板砖”极可能就是千万人奋斗一辈子也够不着的“天花板”!


  用现在话说,他是典型的“官N代”“名N代”“富N代”!


  先说他老爹,孔宙,虽然历史上没留下太多名声,可人家好歹也做到泰山都尉。可能很多朋友一头雾,这是个什么官儿?类似于现在的泰安市军分区最高长官,虽然在整个国家官僚体系里算不上显赫,毕竟也有职有权又有钱。


  他爷爷叫孔贤,历史没什么记录,大概属于“躺平教”的忠实信徒。


  往上推他的七世祖叫孔霸,一看这名字就很霸气。确实!人家官至侍中,做过汉元帝的老师,这显赫,这荣耀可想而知。


  推到根子上,孔融的二十世祖的名字可就日月贯长空光芒耀万古——世界文化名人,儒家文化创造者,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他的影响几乎从未断绝,历代帝王师,孔子!


  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儿,人比人,气死人。人家孔融不仅生得好,一出生就拼掉了万千人。


  更可怕的是人家不光生得好,还才华横溢!


  悲摧的是,孔融的谱系到他这里断了档,难道他竟然没生出一儿半女?


  在古代,男人可是三妻四妾,这片云彩不下雨,难道片片云彩都没雨?


  不,这都是孔融自己作出来的结局。


  坑爹不坑爹先不说,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还坑娘坑兄最后也坑死了儿女。


  难怪有人戏说他天生是“坑族”的杠把子……


  02


  千万不要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把他简单地定格,别管是古人今人,咱都不能对人和事简单粗暴贴标签。就比如这孔融,更准确说是孔融一家人,除了让,他们争抢起什么来也激烈得让人瞪裂眼珠子。


  争什么呢?


  争着死!


  什么,没看错吧,怎么会争着死?这世道见多了有利就上有亏就让,竟然还有什么人争着去死,这一家人是不是有病?


  也许他们有病,也许病的是我们。


  说的什么事儿?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中,张俭被全天下贴了通缉令。张俭不想死啊,便只能惶惶如丧家小犬样四处躲藏,原本是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可孔褒不在家,孔融便替他哥哥收留了张俭。后来事情败露,孔融因为收留张俭被朝廷怪罪下来,然后就有了孔融、孔褒及他们母亲争着揽罪的事儿。

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

     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一门争义”。


  我用大白话翻译一下这几句。


  相关部门审讯时,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孔融,有罪就就当怪到我头上。”孔褒说:“他(张俭)是来找我收容的,不是来找我弟弟,所以罪过在我身上,我甘愿受罚,不关我弟弟的事儿。”两个人争执不下,官吏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就问他们的母亲。谁知他们母亲竟然说:“两个儿子惹了事,都怪我这当娘的没有管教好,什么都别说了,一切罪责都在我。”


  大家很可能对张俭这人有印象但不熟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似的。对,确实如此,说到这就不能不提清朝”百日维新“中英勇就义的六君子这一谭嗣同,还有那首有名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的最后两句很有名,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耳熟能详,诗中的英雄豪气慷慨激昂让每一位阅读者血脉贲张,但前两句大家就不清楚什么意思——


  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狱中坦然等死的谭嗣同直到最后想的不是自己生死,而是那些和他一起参与维新大业的康有为梁启超,盼望他们能像汉朝的张俭逃亡时那样幸运,能处处得到人们的怜惜和保护……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啊!


  读到这里,怎么能不感慨万千热泪潸潸?


  此时我脑海里不由地浮起骆宾王的两句诗:“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这母子三人竟然都一心争着去死,这是不是奇葩?朝廷最后下诏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褒因此殒身,孔融没有死成,但他们母子争相为对方去死的故事却很快流传四方并最终被文人们凝固成文字。


  有些无聊的段子手拿这事儿调侃,说什么孔融只不过让了一个梨,最终却赚的他哥哥为他出头,替他而死。


  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孔融”坑族“系列中的小序幕,坑兄坑娘且不说,他最后还坑死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说真话,我讨厌这种性质的段子,不管孔融让梨和一门争义是真事还是传言,接近两千年这样的故事烙在国人心里的是温暖美好的东西,黑化这样的故事很无聊,如果不是愚蠢,我简直要怀疑他们动机的卑劣了。


  03


  四岁因让梨而名扬天下的孔融如果用今天的话说那百分之百的神童,假如测智商,那数值肯定惊艳得让旁观者百味杂陈感慨复唏嘘:


  ——唉,你看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以这样的智商,估计进个北大清华或者什么少年班肯定没问题,估计各大院校招生办电话是不敢打了,他们会不约而同第一时间赶到孔府,尽管孔府的门槛非常高,也非常结实,但架不住来人如蚁,两三天孔府就得换一次门槛子!——大家都明白,录取孔融这样的学生,除了收割精英种子,还会得到可以预想却又似乎难以估量的利益附加值!


  不就是让个梨么,也值得这么吹?


  也许会有人酸,甚至愤愤不平:小题大作,没事找事,可恶的键盘侠,全特么搬砖去,有本事一块砖垒起金字塔……


  好,咱不给你杠。如果你觉得四岁让梨就让孔融捞个神童名声太过便宜,那就再听我给你唠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孔融十岁那年,他跟随他老爹孔宙到了洛阳。当时名动天下的名士李膺恰好在洛阳任职,这李膺可不是一般人!


  汉代也时兴排行榜,不过排行的可不是现代人热衷的扭屁股炫脸子的明星戏子或带货主播,人们仰慕的全是清流精英!


  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和八厨……


  而这个李膺就高居“八俊”之首席,在全天下找出来的八个俊才,这李膺排第一,你说他是什么人物?不仅如此,除了盛名,他还担任司隶校尉的显要职位!


  “司隶校尉”又是个什么鬼?


  这我必须得插句嘴解释解释,凭我读古文的经验最难缠的就是古代那些官职名字,不清楚这些官职就难以想象人物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然后也就难理解人们对他或吹或拍或踢打的冷脸子热脸子:司隶校尉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检委书记,负责天下显要官员的纪律检查和监督等问题——此时有些读者朋友已忍不住抽了口凉气,别看这官似乎不大,按工资福利待遇不如封疆大员,却绝对属老虎屁股的,惹不起。


  有名有实的李膺自然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到的,别说见李膺本人,光看大门的这一关能不能过都是问题,不是有句老话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确实如此。除了名声在外的精英俊才和各界的意见领袖以及李膺家亲戚,其他人统统被灌了一大碗“闭门羹”,落得个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十岁的孔融才不管这一套,大摇大摆就站到门卫旁:“赶紧给爷通报,我是你们家府君亲戚!”


  李膺见到这十岁的小孩当时会是什么神情?


  大家可以充分发挥天才的想象力,脑补。


  把李膺换成你,或者你就是孔融,想象当时什么情形。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李膺问孔融什么亲戚。孔融从容不迫不疾不徐字字清晰:“我家先祖(孔子)和你家的先祖(老子)有师徒之谊,这样看你家和我家不就是老世谊,多近的关系!”


  惊倒一片,眼珠子掉了一地,瞬间收获大把粉丝,甚至包括这主人。


  “哎呀,了不得,这孩子可真真了不得!天才啊,五百年不遇的天才啊!”


  此时人群里飘过冷幽幽一句: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翻译成大白话便是“嘁,有啥子得瑟滴,别看这小子现在看起来不笨,长大了未必真会有出息!”


  说这话的叫陈韪,当然也不是平凡之辈,他当时担任太中大夫之职,掌管天下舆论导向一类问题。


  人们又一惊,看陈韪,陈面无表情冷似水;瞧孔融,不慌不忙回怼一句: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哈哈!这话怼得那叫一个爽!——“照这样看,这位先生肯定小时候特别聪明喽!”


  话出口尚未落地,直噎得陈韪白眼翻了又翻,整个人几乎闭过气儿去。


  读到这里,你服气不服气,换作你,设身处地,你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先用这把尺子比划一下自己,然后用这把尺子量出对方长短高低。


  四岁的年龄很多孩子可能还穿开裆裤,人家孔融就知道让梨,结果有人不服气。那十岁又是什么年纪?搁今天这年纪大概正上小学三年级。你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别说见大腕名流,就是家长领着你见到陌生人,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人家孔融呢,过门卫算是第一关,他能把瞎话说得比真话都理直气壮,你能做到么?


  见到主人了,面对主人的质疑换作你又会怎样回答,先不说你脑子转不转圈,我简直怀疑你是不是早就两腿发抖尿湿了裤子。可孔融轻松加愉快用孔子和李聃的关系赢得一个满堂彩。


  第三关则是面对陈韪的酸话讥讽,你不是因为我“小时了了”被嫉妒支配了头脑断言我“大未必佳”么?好,咱就借你的水行船呗,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得是几级脑残啊,我不明骂你脑残, 我夸你“小时了了”不行么?哈哈,老先生的矛锋利无比,老先生的盾坚固第一,那就用你老先生的矛来攻击你自己的盾呗,咱也来个小胡同里赶驴两头堵,倒看你蠢驴往哪跑……


  04


  三十年前的今天,我正在大学校园里读中文系,因为在报纸上零星发表几篇“豆腐块”文字,就常被大家戏称为“才子”。


  我真心不喜欢这个名头,不知怎的,一提“才子”我心头就想起酸秀才和小流氓一类形象:酸秀才摇头晃脑咬文嚼字的模样让我讨厌,而小流氓拈花惹草放荡不羁则不光让我讨厌甚至生几分恐惧。


  轻浮,放荡,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孤芳自赏,锋芒毕露,自以为是……这些标签让“才子”成为地道的贬义词。


  同样让我抵触的还有“名士”(也许被那些假名士玩坏了哈),好像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才子”,混到满脸褶子苦心经营半辈子后便成了“名士”。


  我承认这种理解很狭隘,有偏见,但这种顽固迟迟不能从我心底抹去。


  孔融少小便扬名立腕,说他“才子”自然是实至名归。成年后凭借名声无论在哪里混个一官半职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恐怕只在于你给他官做他搭理还是不搭理。


  但孔融硬是一把好牌玩了个稀巴烂,最后不光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还拐带着全家三族,包括两个不足十岁的儿女。


  孔融作为孔子二十世孙,名门正宗,血统高贵。这对他来说当然是好事,可要是处处因为这个显示优越感,甚至拿别人的出身来开涮,你说这样的人招嫌不招嫌,当面捅刀子也许不至于,但背后扔黑石头绝对有可能!


  孔融就这样招人嫌,他嘲笑的还不是一般人,而是当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我们都知道曹操出身宦官世家,而宦官这个身份在当时多少总有些尴尬——毕竟净身入宫对男子来说是件很残忍的事儿,虽然落得个官位显赫,但身体残缺的事实是他们躲不开的痛!身体缺了点东西心里就会相应多一点东西:多的是忌讳,多的是狐疑,多的是自卑,多的是掩盖自卑更敏感的自尊!


  “守着和尚不骂秃子”,人人都知道,这孔融却三番五次拿曹操出身说事,这能让曹操心里舒服?


  儒家学说向来以维护正统王室为己任,孔融作为孔府正宗嫡传子孙,从内心里维护气数已尽的东汉王室,厌恶随时有可能推翻汉室谋逆皇位的曹操,但孔融作为一介文人完全不具备与曹操扳手腕的实力,却又忍不住内心的反感和恼怒讥讽曹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的骨气和节操——这就是孔融乃至天下文人的通病:屁本事没有,却时时把自己置于道德的顶峰蔑视别人,光蔑视还不够,还可笑地指手画脚评点讽刺。


  就说这孔融吧,因为禁酒写文嘲讽曹操,曹操忍了。因为曹操儿子曹丕娶了袁绍漂亮的儿媳就西北风刮蒺藜挖苦曹操父子,曹操忍了。


  更可笑的是官渡大战前孔融又大放厥词说曹操根本没法取胜——这可是大战之前啊!箭已在弦,气只可鼓而不可泄。别说是孔融,随便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可孔融不是寻思着出谋划策,只管唠唠叨叨怪话连连……


  换作你是曹操,你当时不火冒三丈才是怪事,可曹操还是忍了!


  任何人的忍耐都有限度,何况向来多疑的曹操?很可能忍到此处的曹操对孔融已动了杀心。


  细想还真不能一味怪曹操,虽然看惯了《三国演义》听惯了古装戏的朋友都觉得曹操奸臣,事实上曹操是雄才大略政治家实干家,跟随他效力的孔融不仅没出半分力却常常唱反调扯后腿——文人可能成不事,但他们败事的能力却不可小觑!


  既然孔融管不住自己那张嘴,那就只能让他永远不张嘴。


  玩政治的曹操要找理由杀孔融,那还不好比我们小老百姓杀只鸡。


  孔融就这样玩完了,完全是被自己玩死。


  很多书籍说孔融因为正直有骨气,我倒觉得他完全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文人命,名士病,不作不死!


  孔融不光玩死了自己,还把自己三族的性命也拐带进去。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惑——既然孔融被曹操诛灭了三族,那孔氏就从他那里断了根,现在所谓孔子第几十几代孙又是怎么回事?


  猛一看似乎是这么回事,稍一琢磨就知道提这问题实在太可笑,要说你没脑子吧显得不够客气,但说没细动脑子应该冤枉不了你。


  孔子传到孔融这一代已经二十世,你以为每一代都是独苖儿?


  根繁叶茂,分枝散叶,这二十代得繁衍出多少分支?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不错,除了孔融一支老孔家还得多少支?


  你以为曹操真笨到把全天下孔氏家族全部杀死?他杀的不过是孔融直属这一支!


  闲话少说,回到正题。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孔融被收押入狱,他的一儿一女因为年幼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当时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孔融对前来拘捕他的官员请求希望把所有罪过都加到自己身上,饶恕两个年幼的孩子。那个九岁的儿子劝阻了父亲,淡然说:“老爹你难道见过哪个捣毁的鸟窝里还能剩下完蛋的鸟蛋吗?”


  两个小孩坦然地伸长脖子等待斩刑,至死脸上神情没有任何变化!


  关于孔融这对子女的故事,《世说新语》有记载,《后汉书》也有记载。如果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更像小说可能更多是文人的演绎,但从《后汉书》的相关记载看应该有这么回事儿——说到这里我的疑惑来了:这孔融被杀时五十六岁,为什么他的一对儿女大的才九岁,小的才七岁?按照古人的婚姻制度,别说孔氏这样的大家族,就是一般门户的男丁也大约十五六就娶妻生子,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还就真有事儿!


  原来这孔融坑妻害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十几年前他就干过这种事!


  那是公元196年,孔融担任青州刺史期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青州,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夏天,孔融手下折损得只剩下几百人,袁谭的攻势越来越猛,箭密如雨下,已经有攻击者爬上城墙展开了肉搏。你猜孔融此时在干啥?他还没忘了自己的名士架子,躲在窗帘后的书几旁读书,似乎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可是一城主帅啊,他的下属在拼死搏杀,他想不出任何办法,却依然没忘了装酷,这是他奶奶的什么潇洒?


  装就装到底呗,别逃当孙子啊,这孔融不,趁着夜色,在几个亲兵护卫下,他既不管妻,也不管子女,独自一个人逃跑啦!


  这就是位居“建安七子”之首的大名士孔融,这就是所谓的“名士风度”……


   呸,啊呸。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1-1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大不被充分利用,就会作妖,招致作死
欣赏睿智的赏析
发表于 2022-1-1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正处于乱世。孔融虽博学多才,但却恃才傲物,对抗政令,但是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所以,他的盛名在乱世根本无用武之地。根本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显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于是在一个想更改社会制度,一个想固守成规。这样必定冲突不可避免。无实际治世之才的孔融与有实际治世之能臣的曹操相遇其实本文诸多简评就已经注定了孔融的命运,他的死其实并不冤。嘴上之功无异于作死。本文语言通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1-1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糖葫芦 于 2022-1-14 20:40 编辑

先生有大才,写得好!这文章有杀气,吓得我不敢多问了。

有两处小问题,不知是否笔误,或者就是如此。
问好,顺致冬安~

IMG_20220114_201221.jpg

IMG_20220114_201812.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蛇珠 发表于 2022-1-14 19:58
才大不被充分利用,就会作妖,招致作死
欣赏睿智的赏析

谢谢蛇珠来访,欢迎留痕指导。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喻芷楚 发表于 2022-1-14 20:35
东汉末年,正处于乱世。孔融虽博学多才,但却恃才傲物,对抗政令,但是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所以,他的盛名 ...

喻老师说到实质上了,从孔融个人到时代环境,从性格特点到内在思想观念冲突都所言极是,小可受益良多。从根子上说,孔融当然是姓“孔”,而“孔”之所以能成万世师并非仅仅在于孔高明,而在于这套东西能为所用,孔融以汉为正宗,而曹想的却是以“匡扶汉室”为名行“篡汉”之实,所以孔的结局注定悲剧,个人性格只能算“催死牌”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糖葫芦 发表于 2022-1-14 20:35
先生有大才,写得好!这文章有杀气,吓得我不敢多问了。

有两处小问题,不知是否笔误,或者就是如此。

真诚感谢葫芦!!!!!!!!!!!!!!
第一处真没注意呢,哈哈,应该是笔误,也许是五笔的错?输入“完整”却成了“完蛋”,哈哈,我又试了试,这两词输入明显不同,不知咋的。
第二处我看不清标记。老眼花得厉害,我先看看原文琢磨琢磨哈。
发表于 2022-1-1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2-1-14 20:55
真诚感谢葫芦!!!!!!!!!!!!!!
第一处真没注意呢,哈哈,应该是笔误,也许是五笔的错?输入 ...

成不事,可能是少了一个“了”字,打字兴许是跳格,漏过去了。
发表于 2022-1-1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读到最后忍不住笑了。先生以现代人的三观衡量古人,当然无一不是奇葩。倘若先生处在那个时代恐怕也未能免俗。别说几十年的文化熏陶,就是几个月的传 销洗脑,就够喝一壶的。
进一步想象,现代人穿越古代真的没有成功的吗?恐怕是没有一个能幸免砍头回来的吧
孔融的一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无异于在实现他儿时的谮语,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但是未来人的眼光,我们每个人又未必不会被他们“啊呸!”,当然,这也要有圣衍公那样的名气才行。
孔融让梨,可见其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良好的家风。然而一旦编入《三字经》成为教材,少儿面对垂涎欲滴的大梨,“让”就成为了唯一的答案了。本舍人不以为然。
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007030-1-1.htm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1-1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糖葫芦 于 2022-1-15 00:41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糖葫芦 发表于 2022-1-14 21:19
成不事,可能是少了一个“了”字,打字兴许是跳格,漏过去了。

哦,明白了,你说得对,我可能说习惯了,加与不加似乎都可。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1-14 21:22
哈哈哈哈,读到最后忍不住笑了。先生以现代人的三观衡量古人,当然无一不是奇葩。倘若先生处在那个时代恐怕 ...

草舍老师前面的批评就不说了,我能理解你的意思,也欣然接受你的见解。
我最喜欢的是你评语最后一段,感觉太妙了!
一时不知道如何表达,套用孟子那句“尽信书不如无书”吧。我一直还想写个小文,大意是我们如果只停留学校教材知识的印象上,我们几乎半个大傻子。。。。。。。。。
发表于 2022-1-1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2-1-14 21:33
草舍老师前面的批评就不说了,我能理解你的意思,也欣然接受你的见解。
我最喜欢的是你评语最后一段,感 ...

先生大才而且大度。
您想写的那个小文,我试写了一篇,链接就是以上回复中的末一行。敬请批评。
发表于 2022-1-1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糖葫芦 于 2022-1-15 00:40 编辑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2-1-14 21:29
哦,明白了,你说得对,我可能说习惯了,加与不加似乎都可。


随意吧                    
发表于 2022-1-1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生非常厉害,这又整出一盘满汉全席式的文来。这么多典故,你脑子里咋装下又记住了的?佩服。
只知道《孔融让梨》,其它都像今古奇观。原谅我没咋读过魏晋名人,也就不知其风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08:17 , Processed in 0.073019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