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穿越时空,完成叙述的抵达(与中财的朋友们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7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析张巧慧散文特色


  知道张巧慧的名字,是在三年前,慈溪市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会务工作中,因为张巧慧是新一届理事会的新增理事,也是最年轻的理事。真正认识巧慧是在九个月后的九龙湖散文笔会上。记得那晚刚巧是中秋月正圆,我们一拨人先是在歌厅高歌,继而在幽静的山道上闲情逸致地赏月赋月,她和她的散文就这样悠悠地走进了我的视线。这三年里,她一直是我所关注的当地文友之一。

  我有一个习惯,解读某个人的作品,总会竭尽全力地让自己走进这个人的写作意境。今年春节,我终于把她最近的散文作品做了一次系统性的解读,尤其是她的“老屋系列”,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我很意外,年纪轻轻的她对乡村怎么会有——“我总是不合时宜地分外留恋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这样的感情呢。当我进入鉴赏分析巧慧的“老屋系列”散文时,我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其笔下的叙述对象具有生命的厚度、深度和张力;而且其中的思想沉淀和常识涵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

  时下,说散文越来越近边缘化真的并不过分,虽然写散文的人越来越多,散文也不缺阅读市场,但多半是些花里胡哨甜腻腻的和假在场伪在场的,东锄一头西挖一铲的浮躁拼盘,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散文实在是寥寥无几,尤其是小女子们笔下所涂鸦的。这不怪谁,因为在我们的生存环境里,实在是有太多太杂的彩色泡沫,多了浮躁自然少了给予本真的滋养,污染了本应很洁净的文学也不奇怪了。巧慧是有理由跟这种潮流走的,她完全有机会大踏步地行走在享受主义的前程上,但她没有,她踏踏实实地选择了沉淀,这就是她吸引我关注的源缘。

  如果说巧慧在《画荷的女人》的那一集子里还有些模仿的痕迹,那么她的“老屋系列”散文已经彻底地摆脱了,变得沉静了,沉静中具有一种自觉的觉醒,那是一种自我意识和独立审美判断的觉醒。她在“老屋系列”里写了《在城门之上》,写了《农事》,写了《珍珠们的梦呓》……这些宁静安逸、干净清亮的散文作品,既是老年代里的文化记忆,更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令我颇为尊重。老年代的生活,虽然不是巧慧这一年龄能一一亲身体验的,但她确实已经间接地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氛围,而且把脉得很准。从她的作品里,不难品味到地域文化的厚重,而且还凝结有幸福和温暖的滋味。这让我想起《手稿》主编黄海曾经有过的呼吁——回到散文常识的写作。

  巧慧是学画画科班出身,有独特的审美视角,有细腻且敏锐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象思维。从我对她的散文观察来看,思想敏锐的她,用情很真诚,不高蹈;用笔朴实无华,越是后写的散文越是难觅虚无夸张的印痕,即使是抒情的文字,她依然能稳稳地把持好适度,相当沉着地表达出生活的本真面貌。性情的她习惯执笔在回忆中,总是通过回忆中的“往事”说话,基于用“往事”做垫底来展开叙述,仿佛没有“往事”作为载体就会令她觉得不踏实。然而,她的叙述总介于在冷静与热烈之间,并能恰到冷静而不孤麻,热烈而不癫狂的适度;她的这一适度自然也成了串缀她叙述碎片的红线。她语言的亮点和散文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不失时机地抒情,控制好情愫漫延的冷热适度,能很好地控制所谓人类共同的情感,杜绝伪在场那毫无节制的夸大其词,呈现出她对现场的关注,重在对个人感受和情绪变化的关注。

  在我的散文观里,好散文应具有发现的气息。这种发现与素材类型无关,关键的关键是写作者在观察生活中是否具有寻找发现的积极性,是否具有寻找发现的担当和能力。说张巧慧具有积极寻找发现的积极性,是一个具有寻找发现担当和能力的作家并不过。那么她在“老屋系列”散文里发现了的什么呢?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读者,恐怕很难在瞬息间悟透。

  散文写作虽然是写自己的世界,写那个由自己的历史和记忆组合的世界,写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但绝不是回忆的平铺,也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能装在散文里呈现的,所以要去寻找能在散文里呈现的发现。毫无疑问,张巧慧这一系列散文,无论是老年代的土灶,老井,老城门,还是外祖母的床,都是刻烙在时光的印痕,并且是重重地烙印在她的心灵深处,牢牢地缠在她的记忆根上,不可能随时间磨平,不可能随岁月淡忘。可以想象她在寻找发现的时候,那些与其生命共存的印痕就像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自然成了她寻找发现的最佳目标,而且自觉地涌现在她的笔下。比如她的长散文《珍珠们的梦呓》,就是这样不紧不慢应对舒缓地铺开。

  虽然我一直坚持认为散文就是散文,就像人的性别,女人就是女人一样简单,但散文写作的艺术手法还是万紫千红,各有魅力。好比画画,笼笼统统地说,有素描有国画有油画有漫画等;稍细些递进,素描国画油画漫画等还有传统手法唯美的和现代想象的之分,即便是同种类同流派的画,还有笔力轻重、运墨浓淡等画技之别呢,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说简单些,散文起码有唯美的叙述和简洁的描述,张巧慧的散文大多置于两者之间,具有一种文本内在的东西很结实,言有不动之物的存在。如比她的《农事》,表象上看是写过程,其实写的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是建立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没有农耕文明,就无法诞生工业文明,二者之间是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

  她发现了农耕文明的进程是很温暖的。她在《灶台》中就有——“我站在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灶前,两只手掌紧紧贴着土灶的台面,灶洞里的豆杆正毕毕剥剥地响着,厚重的温度透过砖块透过石灰传到我的掌心,我在梦与半梦半醒之间吸取着一种来自根部的热量,使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找到一个隐秘的休憩点”这样的情愫倾吐。

  她发现了农耕文明的美妙——“真的,发芽,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那是我亲手植下的种子,在混沌的宇宙中一丝生的意识被唤醒,它用力顶出地面”,从而非常热爱农耕文明的闪光——“我无限地爱着那种慢热的生活,在一种缓煮慢熬的过程中细致地体会火的温度,就像是一份执子之手的情感需要用一生的岁月去完成。”这样的表达是到位的,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回归色调。

  如此回归是机械的,还是思想的,巧慧的选择无疑的后者。她写的是过去的事情,是经过思想过滤的,并不是现象照搬。就在这个过滤的过程中,使得她笔下的生活既有沧桑况味,也能浮想联翩。她写到了上林坊——“遥想当年,登北城门眺望教场山,官兵演习,威声赫赫。及至清代,倭寇已远,移民渐多,围涂垦田。家乡从卫所时代慢慢转向安居时代,先民斩茅为屋煮海为盐,浒山渐成水陆要塞。虞波江,大古塘河,浒山江……纵横交错,水波滟涟”的巨变,用历史跨度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不难发现人和人,人和自然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不难发现环境能呈现精神,就是这样的慈溪精神至今依旧在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好写是散文,散文作者只是在写自己的世界,写自己心灵的倾诉;难写也是散文,散文要写出有血肉有弹性有张力谈何容易。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让自己的眼睛给欺骗了,审美失色;然而,巧慧的眼睛没有欺骗巧慧,她在精选素材时,首选的是“物质的透视”,也就是说她的基本叙述是物质,是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然而,她的散文内核却是精神,是坚守,是温暖,是良知。比如《农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在她的眼睛里尽是——“我弯着腰挨个查看那些营养钵,天光透过白色的薄膜,仿佛在一个巨大的鱼漂里。静,很静。种子们在安睡,我竟然也有一丝睡去的欲望”的诗意,这样特殊的心理场,读来令人感到温暖。比如,她写到她的父亲对于棉花的态度——“父亲说暖棚里温度高,这些小籽过一个星期就会抽芽。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充满期待,仿佛那些沉睡的棉花籽都是他的孩子”,也是很感人的。

  张巧慧“老屋系列”散文之所以能打动我,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她这一系列散文创作的叙述非常讲究沉稳,讲究在场性,即使本人不在场,也间接在场。比如,她借用父亲的叙述重现老年代的那个现场,让读者领略到那个年代的风景和人文情怀。她用沉稳的叙述使文本再现生活图景,而不是用浮躁叙述刻意地去创造制作生活图景。除此,她还很关注细节,文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比如,《老灶》里对老灶的描写——“暮色中,老屋安静得像一只熟睡的动物,烟囱就是赶蚊子的尾巴”;《农事》里对棉花籽的描写——“棉花籽本来茸茸的,前两天父亲用淤泥和灰和在一起做成自然肥,把籽拌一拌,又晒了晒,那些细绒毛便贴服了,握在手中小小巧巧的倒是蛮结实”;《珍珠们的梦呓》里对珍珠的描写——“蚌类是痛苦的,它能喂养出珍珠,所以被不断地强迫咽入异质,为了减少疼痛而磨合、分泌、包容。”她用画家的视角观察审美,用诗人的灵性捕捉感觉,把这些在一般人眼里平平常常的物象投注了自己的深情,才会有如此入神入境的描写,才能如此强烈地弹奏我的心弦。

  巧慧“老屋系列”散文打动我的是叙述,这一系列文本的闪光点也是叙述,正是这种沉稳踏实地把叙述的物象视为人物,用平等的心态与叙述对象对话,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叙述。以她的《珍珠们的梦呓》为例。《珍珠们的梦呓》可以说是巧慧散文的一个分支,是一篇以抒情为主格调的作品。她以——“黄昏、秋季,以及中年。这三个元素加在一起便成就了刻骨铭心的生命质感”这样不同寻常的叙述开篇,逐渐分四节抒发其个人的疼痛和对于人生的认识。写珍珠只是文本的由头,写个人的人生观才是文本的落脚点。她写了珍珠的疼痛,写了个人对于世外桃源的理解,写了剪纸后面的人生真相,写了个人心里的红楼梦,尤其是“珍珠需要蚌的泪水,古镇需要时光的磨砺,我需要人生的经历,诗歌需要疼痛的体验,禅宗需要超越的顿悟”的呼唤,分外感动我。

  写到这里,并不是说巧慧的散文从思想到艺术都已经很成熟了,已经无懈可击了。因为文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下几点与小慧共勉——
  一是忌讳叙述杂糅,叙述语气转变的时候忌生硬;二是要注意把自己的思想遮藏在描写的对象和故事里,不要轻易袒露,要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空间;三是对静态的描写,尽可能再精细再灵动些,忌大而化之,要写出静态细节里的文化沉淀;四要注意让“景”大于“我”,忌“我”对景文化和景意义的硬性强化,要学会透露或渗出的手法。

  我们慈溪不能算大,充其量只是一个县级市,但慈溪的地域文化积淀不薄,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因此逐渐不断地涌现不少写作新秀,张巧慧便是一个典型。她很努力,而且越来越能承受写作的寂寞,踏踏实实地吸吮地域文化里精髓滋润自己的心灵,健壮自己的魂魄,丰硕自己的写作羽毛。我有理由坚信巧慧,会她扎扎实实、沉沉稳稳地走在散文路上,有会更灿烂更动人的散文篇章。

[ 本帖最后由 峻毅 于 2010-6-27 11:4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27 13:51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欣赏文字。问好。
3#
发表于 2010-6-27 14:19 | 只看该作者

  穿越时空,完成叙述的抵达(与中财的朋友们交流) :张巧慧的散文,在作者的笔下,在读者尚未聆读的状态下,以极度细腻和深入贴切的笔触和构思呈展于纸上,此时此刻,被张巧慧的散文深深打动,那无疑是灵性倍出的,带着纯文学气息至上的构思和思想,温婉的笔触,散发出这个大地上最不可见的东西的光芒,是不多见的珍贵,也真诚希望张巧慧能早一天抵达中财论坛,和姐妹们一起交流,带动大家一起探索和进步。还要说一声:峻毅姐姐辛苦了,如些的解读和共鸣,更是一种功德,人格在上,文字其中。
4#
发表于 2010-6-27 17:5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
  评者在抵达作者“意境”,深入浅出分析,细致翔实例举,尤其文尾不足之处指正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坚毅个性。
5#
发表于 2010-6-27 22:24 | 只看该作者
平静的心态,良好的读书氛围,造就一颗平实而真诚的为文之心,字只幸,人之幸,问好大姐:)
6#
发表于 2010-6-28 00:2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论有个性,其触须具有洞悉作者思想内涵的深度与力度,同时也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峻版深入巧慧文本所发现的文字的奥妙与精深。显示出评论在文章语言文本、思想内涵等方面敏锐的洞察力。给人以清澈的感觉。这是评论者丰富文字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的组合,深刻的思想在文字里跳跃。
7#
发表于 2010-6-28 00:3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评论文章,可见峻毅朋友是非常用心评读的。文字的面对解读,需要心智,相应的文学素养,以及感觉的准确传达,甚至思想深刻度的认识。这些都在这个评论性的文本里,得到充分展示。
问好老朋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4: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0-6-27 13:51 发表
坐沙发,欣赏文字。问好。
问好,谢谢阅读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4:3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暖暖、若雨、房子、星韵、长征,虽然每次回中财都是来去匆匆,但你们总是让我感到中财特有的温馨和安逸,这就是每当我忙得感觉压抑郁闷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窜回中财……谢谢你们:)
10#
发表于 2010-6-29 08:42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缜密,借鉴欣赏!
11#
发表于 2010-6-29 10:31 | 只看该作者
一是忌讳叙述杂糅,叙述语气转变的时候忌生硬;二是要注意把自己的思想遮藏在描写的对象和故事里,不要轻易袒露,要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空间;三是对静态的描写,尽可能再精细再灵动些,忌大而化之,要写出静态细节里的文化沉淀;四要注意让“景”大于“我”,忌“我”对景文化和景意义的硬性强化,要学会透露或渗出的手法。

我想朋友的评不论对于作者还是我们这些读者,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此真诚的评论匣子喜欢,收藏学习了,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22: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6-29 08:42 发表
解读缜密,借鉴欣赏!

敬版的评论更棒
13#
发表于 2010-6-29 22: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评论文字。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2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6-29 10:31 发表
一是忌讳叙述杂糅,叙述语气转变的时候忌生硬;二是要注意把自己的思想遮藏在描写的对象和故事里,不要轻易袒露,要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空间;三是对静态的描写,尽可能再精细再灵动些,忌大而化之,要写出静态细 ...
u
问候匣子,因为是给我一直关注的朋友写评论,所以就直接了当谈我所感。谢谢你的理解和喜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川媚 于 2010-6-29 22:26 发表
学习评论文字。问好
川媚让偶这很男性的名字弄糊涂了吧 :lol :lol 。不奇怪,好些朋友都以为偶是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2:53 , Processed in 0.0817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