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一种游戏,叫“斗茶”,也叫“茗战”。就是好茶者,各人自带茶来,比比谁的茶好。初见这两个字,我便想,茶之优劣,无非色香味,再加生津回甘、顺滑涩滞等专门术语。除汤色之外,都是软指标。各人口味不同,嗅觉也不同,大可以公说公的好,婆说婆的不差。就如现在去参加茶博会,每家商号都自有拥趸,怎能评说第一第二?
后来看了些斗茶资料,发现还有一个硬指标,就是“沫”。斗茶游戏始于唐而兴于宋。斗茶者的茶叶,先在碗中捣碎,(这一点有些似瑶族的打油茶),然后注开水,边注水边搞拌和打拂,就会产生沫。沫越多越稠者为优。还有一点,当静下来,沫就会慢慢消失,沫消失后会出现逗留过的水痕,水痕出现得越晚,则茶越好。就是说,沫要长时间地挂在碗的边缘不消散,称之为“挂盏”。能挂盏的沫,如粥之水,称“冷粥面”,有趣。
不过陆羽《茶经》中却没有这样的记载。他只说:“沫饽,汤之精华也,薄者为沫,厚者为饽”。这“饽”大抵就是如粥般的汤水吧。但已可以证明一点,沫与饽,是茶之优劣的硬指标。不过,茶是喝的,软硬指标要结合品鉴才能准确客观,这不容置疑。
我煮过一次茶后,认可了煮茶比泡茶有趣得多。不仅仅是在煮茶的过程中,观察茶的变化,有种特殊的闲静。还有,想把自家的藏茶煮一遍,以图验证一下,是否好茶都应该有沫与饽。又是否,卖得昂贵的茶,经不经得起沫饽的考验。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卖得贵的茶,沫饽的出现,与便宜的茶大相径庭。茶楼给的红茶包,水开了,只有泡而没有沫。煮的滇红,沫是很分明的。当然口感也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煮了一泡16年的普洱生茶,凛冽霸道,只弱弱地喝了一杯,虽然滑甜香醇,但不久青口水虚脱出来了。由此可知,老年人(起码是我)不适宜饮太犀利的普洱生茶。
值得一提的是,我加一片陈皮与普洱熟茶一起煮,飘出来的茶香和陈皮香,很是诱人,喝起来特别舒服。
绿茶则不宜煮了。《茶经》中也特别指出,宜用二沸水。所谓二沸水就是我们白话讲的大虾眼水,未开的。(一沸是指小虾眼水,三沸就是滚开了的水)用现在的卫生知识去看,二沸水并不卫生,所以用烧开的水晾至85度左右,再泡西湖龙井,大红袍,金骏眉之类,我想是对的。
初初的煮了几次茶,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或许,这只算是我的自我斗茶吧。所得出的结论是:黑茶宜煮,绿茶宜泡,红茶煮泡皆宜。但一些矜贵的娇嫩的茶,如金骏眉和大红袍,还是按先烧开水,摊凉一会,再泡为好。
古人所玩的游戏,放在今天是不合事宜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弹棋子、弹玻珠、打陀螺一样,放到现今的孩子身上,谁还有兴趣啊。电子游戏什么赛车,打仗,星球大战都能玩。谁还会如我这般无聊,去玩自我斗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