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带兵参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13 1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窗烟雨 于 2022-3-15 10:55 编辑

                纪实体家史小说《浭水流》第二部 内战篇  策马热河
                                                      
                                              第二十二章  带兵参军




      “区长,接到通知说让你去赤峰见省委领导。”
  
  正忙着分发消毒粉的杜芳听到通讯员的话,擦了把头上的汗水,“你不是听错了吧?省委上哪儿知道有我这么个无名小卒?能越过地委县委见我?”
  
  “你官不大,可名气大啊。”李景耀打趣,然后正色道:“会不会又是调你去部队?上次热辽军区调人,愣是让县委横档竖截的没调成,我估摸,这次省委就直接一竿子插到底,越过县委直接找本人。”
  
  还真让李景耀猜对了。接待杜芳的是热河省委秘书长李东冶,见了面就说,“自从开展冬季攻势,部队非常需要人,省委考虑到你原来是部队的,挺会打仗,就想让你再回部队。”
  
  “就怕县委不放。”
  
  “你在扩兵大会上带头、报名参军,这样,即使县委不想放人,也没法反对。”
  
  杜芳觉得李东冶这个办法挺高明,不由喜上眉梢,充满战斗激情的他,早就盼望能回部队,“到部队具体做什么工作?”杜芳委婉地询问入伍后的职务。
  
  “当营长。”
  
  “ 营长?”
  
  见杜芳有点失望,李东冶就补充道:“是这样,你是带着招到的兵入伍,招到多少兵,就当多大官,黑水区目前你手下,只有一个营的兵力。”
  
  “那我要是扩充到一个团呢?”
  
  “当然就是团长。”李东冶很肯定地回答。
  
  受政策激励,杜芳摩拳擦掌,回到黑水就跟李景耀说,“咱们扩成团。”
  
  “能成吗?”李景耀信心不足。
  
  “事在人为。”
  
  “咱们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扩大号召力。你看古书上那些起事的,都是先竖起一杆大旗,然后,各方英雄豪杰就投奔而来,汇于旗下。”
  
  “那咱们也弄个旗帜?”
  
  “对。”
  
  杜芳让镇里的裁缝给作了一面大红旗,又亲自提笔上书“黑水区反攻团”六个大字,并且自命团长,然后,带着骑兵排,举着大旗,威风凛凛地到各村招兵买马。鲜红的大旗在风中招展,像跳动的火焰,醒目、热烈,唤醒冬日里沉静如眠的村村屯屯,点燃人们参军的热情,每到一处,都吸引得大人孩子呼啦啦地围过来,吵吵嚷嚷,问东问西,不用挨家动员,村民就来参加招兵大会。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兵力扩充到七百多人。杜芳颇为自得,“瞧,这大旗有号召力吧?”
  
  “旗只是一方面。”李景耀说。
  
  “对,很多老百姓都是奔着区长的大名而来。”果景玉说。
  
  小果的话并非阿谀之词,杜芳那些英雄事迹在小青年口中传诵,年轻人自然视他为楷模,信赖他,乐意跟他去打天下,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苏宝林。
  
  那天,杜芳到黑水区张家营子镇海棠村招兵。苏宝林正给寺庙当羊倌,晚上听庙里的和尚闲聊,“那个枪法神准的区长来村里招兵”。
  
  他忍不住问,“是那个抢了天义车站机关枪的杜芳吗?”
  
  “当然,还能是谁?”
  
  “区长住谁家了?”
  
  “听说是村东老刘家。”
  
  一大早,小村还在沉睡,苏宝林就早早起身,拿着鞭子,却没去羊圈,而是朝老刘家跑,他想亲眼目睹传奇区长的风采。
  
  苏宝林是个苦命的孩子,八岁丧母,原本家境不错,父亲是个做小买卖的商人,对这个独生子寄予厚望,省吃俭用也要供他念书。不料,当爹的积劳成疾,在儿子十二岁那年,撒手人寰。成了孤儿的小宝林只好投奔十八里地外的姨妈,姨妈家也很贫困,饥一顿饱一顿的将他拉扯到十四五岁,就给寺庙放羊混碗饭吃。
  
  苏宝林到刘家时,杜芳刚起炕,舀了盆水蹲地上洗脸。刘家在农村算比较富裕的人家,纸窗最底下一格镶了块玻璃。洗完脸的杜芳直起身,一抬头,见那块玻璃上贴着一张清秀的面孔,白白净净的像个小书生。
  
  “嘿,小伙子,趴窗户干啥?”
  
  “看区长。”
  
  “看区长啊,”杜芳忍俊不禁,招呼他,“进来看,进来吧。”
  
  苏宝林就进了屋,站门口憨憨地笑。杜芳见他细皮嫩肉的不像穷人家孩子,却衣着破烂,手里还拿着条牧羊鞭,感觉有点奇怪,就问:
  
  “你是谁家的?多大了?”
  
  “虚岁十七,没家,给庙上放羊。”
  
  “是孤儿啊。”杜芳心生怜惜,“放羊能有啥出息,还不如跟我去当兵。”
  
  “当兵?要我吗?”宝林觉得自己年龄不够。
  
  “咋不要?我说要就要。”
  
  “行。”
  
  “你现在就把鞭子送回去,告诉他们去当兵了。”杜芳做事一向雷厉风行。
  
  “好。”宝林二话不说,转身就跑。
  
  满脸喜气地跑回寺庙,跟管事的和尚说,“我不放羊了,去当兵。”
  
  “哪能说不放就不放,总得等我们找到接替的人吧?不行。”寺庙的住持黑了脸。
  
  “区长让我去当兵的,你有本事跟区长说。”
  
  小羊倌把鞭子朝地上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气急败坏的老和尚只好去找他姨妈,姨妈无奈,替外甥放了五天羊,直到寺庙又雇到羊倌。
  
  穿上崭新军装,看着镜子里帅气的自己,苏宝林嘴角上扬,又领到一支新**,更加兴奋,没等班长教他咋用,就迫不及待地鼓捣,结果就闯了个大祸。
  
  “木森,新招的那批兵培训得咋样了?”
  
  “这事,你得问连排长。”正忙着擦枪的木森头也不抬的回答。
  
  “好吧,小果,你去把二连长给我找来。”杜芳想起自己亲自招来的孤儿在二连,正好可以问问小伙子表现如何。
  
  没等果景玉走出区政府大院,二连指导员李东就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垂头丧气的新兵,杜芳一看,正是苏宝林,就问,“咋了?”
  
  “把排长打瘸了。”指导员气呼呼地说。
  
  “什么?打排长?”杜芳又惊又恼。
  
  指导员刚要张口,被杜芳拦住,“让他自己说。”
  
  “擦枪时走火,崩了排长的脚后跟。”苏宝林盯着鞋尖,声音低得像蚊子叫。
  
  “哦,是这么回事啊。”捅的漏子不算大,杜芳松了口气,想起当年自己刚参军时也没少惹祸,不忍心处罚这个毛头小伙。
  
  “这兵我们不要了,团长你处理吧。”见杜芳轻描淡写的态度,指导员不满,扔下这话转身走了。
  
  “你呀,真不给我争气。”杜芳责怪道。
  
  苏宝林惭愧得连耳朵都红了。
  
  “连队不要了,就给我当通讯员吧。小崽子,小心点,可别把我也给崩瘸。”
  
  “是,团长。”
  
  因祸得福,苏宝林喜出望外,抬起头,立正、敬礼。
  
  “行了行了,用不着敬礼,以后当着大家叫团长,私下,就叫我大哥吧。”
  
  对这个比自己年长六岁的团长,苏宝林亲如兄、敬如父,非常贴心。杜芳也发现这小伙很机灵,也很善良,而且念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几个月后,冀察热辽军区在平庄成立军校,杜芳就推荐他去军校学习。本以为宝林听到这个消息会乐得蹦高,却恰恰相反,一脸的不高兴,沉默了半响嘟囔道:“我不想跟你分开。”
  
  “你还这么年轻,一辈子当通讯员? 总跟着我能有啥出息?去军校学文化吧,有了本领将来才能干大事。”杜芳理解孤儿依恋他的心情,但为了他的前程还是耐心开导。
  
  苏宝林恋恋不舍地去了平庄,他前脚刚走,李东后脚就来提意见,“团长,送苏宝林去军校,连队有舆论。”
  
  “什么舆论?”
  
  “一个新兵蛋子,一身军装没穿坏就去学习,提拔得太快。”
  
  “去学习,是挑有文化基础的,不是论军龄。大字不识的,去了也跟不上。”
  
  “那也得推荐表现好的,他是犯了纪律,把排长打伤,送到团部是让处分他,结果却平步青云,还提干。”
  
  “咋提干了?”
  
  “谁不知道军校毕业就当干部?”
  
  “擦枪走火,不是故意的。当通讯员期间表现很好,推荐他去学习,违背原则吗?”
  
  “我也是转达大家的意见,不是我个人的看法。”
  
  “谁有意见让他来找我。”杜芳不软不硬地说。
  
  没人来找团长,但“一身军装没穿坏”却成了苏宝林的代名词,也确如李东所说,苏宝林上了一年军校就提干,他毕业时,恰好热辽军区建立168师,毕业的学员都被分配到168师当排长。
  
  苏宝林来跟“大哥”告别,“还真是一身军装没穿坏就当了干部”杜芳笑道,“记住,以后要是遇到学习的机会,不要错过。 你看苏联的军队,又是飞机又是坦克的,以后咱们也要有。没文化,即使有了先进武器,也不会用。”
  
  苏宝林默默点头,把“大哥”的嘱咐牢记在心,此后,赶上组建探照灯部队,他就积极报名到上海参加培训,而后,跨过鸭绿江,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又到齐齐哈尔军校深造,成为团级指挥官。
  
  二十年后,也正是凭这句“一身军装没穿坏”,苏宝林认出那个拖着一条残腿,被劳动改造的“历史反革命分子”,是他曾经的“大哥”,曾经的团长。
  
  送苏宝林去军校的风波刚刚平定,吴耀堂的任命又起波澜。李景耀一脸紧张地来找杜芳,“老杜,你听到连队的舆论没?”
  
  “不就是‘一身军装没穿坏吗’?”
  
  “不是那事,是吴耀堂的事。”
  
  黑水区反攻团正式成立,黑水区小队原来的老队员也都分配到各连队,因为有战斗经验,都安排了正副排长的职务,作为副队长的吴耀堂,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
  
  “吴耀堂咋了?”
  
  “老杜,吴耀堂是收编人员,伪满的警狱补,李东他们认为他当指导员不合适。”
  
  “又是李东。有啥不合适?”
  
  “收编人员政治上不可靠。”
  
  “我知道收编人员不可靠,也吃过亏。但吴耀堂绝对可靠,否则,我和于秀华的脑袋早搬家了。”
  
  “但是,别人不这么想啊。”李景耀十分为难,“听说,李东他们要向县委反应。”
  
  “唉,难怪古人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杜芳说,“有些人天性多疑,你就是剖出心给他看,也得不到信任。”
  
  杜芳并不怕谁去县委告黑状,但他也不愿让李景耀作为书记夹在中间为难,就在他琢磨咋能息事宁人时,接到一个通知,上级招一批有文化基础的学员到沈阳学习俄语。
  
  “有办法了。”杜芳一拍大腿,“老李,让吴耀堂去学习吧。”
  
  “学苏联话?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学会,这事估计没人争,就让老吴去吧。”李景耀也眉头舒展。
  
  “跟你说啊,我要不是区长,我就去,我倒是真想学学俄语。”杜芳不无遗憾地说。
  
  “那可不成,你去学习,谁当团长?我可不会指挥打仗。”
  
  有文化基础的吴耀堂,俄语学得很好,非常幸运地又被送到苏联学习,少校待遇。在苏联期还间跟一个俄罗斯姑娘生了个男孩,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吴耀堂回国。俄罗斯女人起诉要抚养费,我国大使馆代付,然后组织就给了他处分,转业到沈阳某单位任科长。
  
  苏宝林和吴耀堂,都是因杜芳而改变了人生轨迹,也都是杜芳一生的挚友。
  
  “老杜,听说你们扩兵工作搞得不错。”
  
  正在制定新兵培训计划的杜芳抬起头,看见老乡王大春腆着肚子端着个大茶缸进来。
  
  “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红光满面的,胖了一圈啊。”杜芳揶揄道。
  
  “我这是心宽体胖。你们各区工作做的好,我就心宽。”
  
  “我们各区?啥意思?”
  
  “你还不知道吧?我现在是县委武装部长了。”大春满脸得意。
  
  “还真就不知道。老李,快过来,迎接武装部长。”杜芳语带讥讽。
  
  大春是文盲,却总假装认识字,为摆武装部长的架子,就拿过桌上的训练计划装模做样地看。
  
  杜芳哑然失笑,“拿反了。算了,大天,你就别在我 面前装了。”
  
  “以后不要再叫我‘大天’。”大春面露不悦。
  
  “想不让人家叫你这个外号,你得不再吹牛。”木森不客气地揭老底,“谁不知道你是个‘吹大天’?”
  
  大春恼羞成怒,但他畏惧木森的暴脾气,不敢发生冲突,只能生闷气,把脸上的麻坑都憋成紫色。李景耀见了,急忙打岔,指着院子说,“你们看,来了两个参军的。”
  
  三个人都朝门口看,当真是来了两个小青年,一高一矮,高的黑,矮的白。
  
  “欢迎,欢迎。”杜芳站起来,招呼他俩进屋。
  
  高个的黑小伙就拉着矮个的手进来,一双机敏的大眼睛,把屋子里人扫视了一圈才开口。矮个的虽然剃了个光头却眉清目秀,文文静静的,一声不响全程由高个的代言。
  
  王大春一眼相中矮个的,俯到杜芳耳边悄声说,“把那个白净的给我。”
  
  “给你干啥?”杜芳反感。
  
  “给我当通讯员。”
  
  “一个武装部长,要什么通讯员?”杜芳心里这么想,嘴上说:“想要人自己去招。现在部队正需要人,我看这俩孩子挺机灵,还想留着培养当班长呢。”
  
  听到他俩的对话,两个小青年也急了,黑脸的说,“我俩要在一起,不能分开。“
  
  “要是分开,我就不当了。“白脸的终于开口,细声细气却十分坚定。
  
  “当兵入伍,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哪能讲条件提要求?”大春板起面孔训斥道。
  
  “你别张口就训人,也许他们有特殊原因。”杜芳瞪了大春一眼,耐心地问他们为啥非要分到同一个班。
  
  “我们都没离开过家,出门在外,想互相有个照应。”黑脸的说。
  
  杜芳听了,感觉也合理,“行,就把你俩分到同一个班。果景玉,你去送他俩到连队。”
  
  看着他们的背影,大春心有不甘,“老杜,你也太小气,要个通讯员都不给。”
  
  杜芳不理他。
  
  大春又说,“不给人,就给弄点好吃喝吧,包顿饺子。”
  
  “看你像饺子。”木森鄙夷地说。
  
  “人是铁,饭是钢,吃点好的,干工作才更有劲头。”大春死皮赖脸,杜芳无奈,只好带他去镇里一个商人家里。
  
  “好了,你就在这儿等着吃饺子吧。我得回去工作。”
  
  杜芳刚到街上,就见果景玉急匆匆走来,“区长,你快回去,来了个老尼姑找你。”
  
  “老尼姑找我?”杜芳莫名惊诧,暗自寻思:邪了门了,老尼姑找我干啥?无论是反攻团还是区政府,最近干的工作都跟和尚尼姑井水不犯河水。
  
  “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她非要见区长。”
  
  老尼姑是黑水镇西来庵的住持,六十来岁,干瘪得如老藤枯树,语气挺冲:“我一个徒弟跑你这儿来了,区长让我带她回去吧。”
  
  “你徒弟?尼姑?咋能来我这儿?来这儿干啥?”杜芳一头雾水。
  
  “出家人不打诳语,她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个小木匠。”
  
  “两人?”杜芳恍然大悟,原来是女扮男装,怪不得两人不肯分开。 “小果,你去把刚才当兵的那俩找来。”
  
  两个新兵被叫来,老尼姑指着那个白脸的说:“这个就是。”
  
  原来,黑脸小伙子是个木匠,时常给庵里干活,每次来都是这个小尼姑给他打下手,一来二去,俩人就好上了。尼姑想还俗嫁人,但小伙子家里不同意,嫌娶个尼姑丢人。这俩痴男怨女就决定私奔,兵荒马乱的年月无处可去,就跑来当兵。这简直是现实版的《玉簪记》,比戏剧更荒诞是,“陈秒常”竟然混进兵营,真让人哭笑不得。
  
  弄清原委,杜芳让小尼姑跟师傅回庵。
  
  “我不回去。”小尼姑执拗地说。
  
  “她不愿意回去,就留下呗。”大春插话。
  
  杜芳让他别多嘴,耐心地给小尼姑解释,“反攻团不收女兵。共产党有关于宗教的政策,尼姑是否还俗不在区长职权范围。”
  
  最后,女的跟师傅回去,小伙子留下,后来还当了排长。若是传统戏剧,这一对的结局肯定是:男的功成名就,凯旋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生活不是戏剧,现实往往不如人意,而且残酷得让人难以接受。痴情的等待总是被辜负,小木匠即使没有在解放全中国的一场场战役中丧生,也会被城里的女学生拖住还乡的脚步。热河古庵里的“陈妙常”只能与青灯为伴,敲着木鱼度过一个个晨昏。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3-13 13:4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详实,的确是一部“纪实体家史小说”,值得肯定。
3#
发表于 2022-3-13 14:46 |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的热河省是不是现在的“黑龙江”?好像现在热河是市。
赤峰,名字熟悉,以为是内蒙古地区。我地理盲,记不住地方,学的一点早忘了精光。现在看见都迷糊
4#
发表于 2022-3-13 15:08 | 只看该作者
“黑水区反攻团” 这个称号也只能从烟雨文里看见。
你的父亲是无数书籍里那个最让人钦佩又喜爱着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却忍受了不少不白之冤。只能哀叹:“命运多舛。”:victory
5#
 楼主| 发表于 2022-3-14 09:14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2-3-13 14:46
那时候的热河省是不是现在的“黑龙江”?好像现在热河是市。
赤峰,名字熟悉,以为是内蒙古地区。我地理盲 ...

热河省包括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的一部分,当时省会是承德,国共反复争夺省会,我军的指挥部门就设在赤峰,因为有苏军驻扎,国民党军不敢进攻。
6#
 楼主| 发表于 2022-3-14 09:19 | 只看该作者
邱天 发表于 2022-3-13 13:44
写得很详实,的确是一部“纪实体家史小说”,值得肯定。

很多文友都认为我写家史的意义就在于还原真实的历史。不粉饰,不虚构,详尽的记录,是我的原则,也导致了文章艺术性差。感谢邱老师的肯定。
7#
发表于 2022-3-14 1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排 于 2022-3-14 10:07 编辑

    楼主本着遵从历史,记录历史,还原生活,还原真相的原则,以非常翔实的内容给读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几个普通人在大社会背景下,因遇贵人杜芳,顺应时代最后个人投身军队走向成功的典型。几个人的命运改变因杜芳的识人而改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杜芳就是这个伯乐,一个胸怀宽阔会识人用人的好伯乐。作者用心塑造的杜芳无疑是成功的。

欣赏楼主佳 作。
8#
发表于 2022-3-14 10:54 | 只看该作者
        乱世造英雄,命运捉弄人。期待精彩继续!

两点小建议:

    1.  “不用挨家动员,村民就来参加会议。”   把“会议” 改作“招兵大会” 比较恰当。

    2.“黑水区目前你招到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  把 “目前你招到的” 改作“目前你手下的” 可能更接近现实。

           不了解情况,只能供参考。



9#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10:51 | 只看该作者
小平_gMTT8 发表于 2022-3-14 10:54
乱世造英雄,命运捉弄人。期待精彩继续!

两点小建议:

言之有理,马上修改。
10#
发表于 2022-3-15 1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平_gMTT8 于 2022-3-17 11:08 编辑

         加精理由:《带兵参军》 遵从历史,记录历史,还原生活,还原真相的原则,以非常详实的内容给读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几个普通人在大社会背景下,因遇贵人杜芳,顺应时代最后个人投身军队走向成功的典型。几个人的命运改变因杜芳的识人而改变。一个胸怀宽阔会识人用人的好伯乐。作者用心描述的杜芳无疑是成功的。       能在纪实的原则上增添艺术加工,值得加精鼓励!




11#
发表于 2022-3-16 16:5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抗战题材的正剧小说,作者还原来一段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首先作者的定位让文章有有挖掘潜力。相信随着故事的深入,情节的张力加大,小说会有很好的呈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10:49 | 只看该作者
小平_gMTT8 发表于 2022-3-15 19:12
加精理由:《带兵参军》 遵从历史,记录历史,还原生活,还原真相的原则,以非常翔实的内容给读者 ...

非常感谢版主老哥的加精鼓励。我父亲出了名的“护犊子”,对手下特别爱护,有些事因历史的原因,不能诉诸文字发布,比如土改中救了几个战士的命。但是他也很有原则,赏罚分明,所以深受士兵爱戴,但也得罪了一些“小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10:54 | 只看该作者
荷花淀派 发表于 2022-3-16 16:55
这是一篇抗战题材的正剧小说,作者还原来一段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首先作者的定位让文 ...

很抱歉,后续章节逐渐平淡,因为是纪实体的,不能按纯正的小说方式做架构,是完全忠于事实,就按家父的真实经历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文中所有故事都真实发生过,所有主要人物都是真名实姓,很多可以用百度搜到,很多老同志的后代也在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4:29 , Processed in 0.0538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