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籍中的家乡(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4-20 1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22-4-20 15:08 编辑

         

    五


  杨万里绍熙三年(1192年)归隐家乡吉水之后,到他辞世期间,前后有十多年的时间。这十多年里,他与附近的文朋诗友交往很多,足迹几乎踏遍江右,其中也包括新淦。从现存的诗文来看,杨万里以“新淦”二字入题的诗歌至少有三首,这些诗歌从侧面反映了新干在南宋时期的一些基本情况,通过品读这些诗歌,我们更能了解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试看:

  其一新淦抛江

  烟雨横江水着天,不曾夏涝似今年。

  缘堤何用千株柳,只与行人碍过船。

  赣江从每年的4月1日进入汛期,夏季是主汛期,赣江潮涨,很容易形成内涝。即便是现在,也时有涝害发生。杨万里在800多年前看到的“烟雨横江水着天”的景象,放到今天,依然鲜活,这种景象也是我们孩提时代就有的记忆。所谓“不曾夏涝似今年”,应该理解为和往年相比,这场夏涝是比较大的,其到底发生在哪一年,很难考证,如果能获得确切年份,应该是难得的水文史资料。

  诗的前两句晓畅易懂,后两句为什么说岸柳碍过船,这就需要从标题中的“抛江”说起了。有一种解释,将“抛江”理解为抛锚停船于江中。这种解释貌似合理,而且放到诗中去理解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既然是抛锚停船,为什么要怪岸边柳碍了过船呢?这就有点说不通。

   事实上,“抛江”是一种民间特有的专业术语,江南船工对在湍急江流中行船过江,就叫“抛江”。这是通俗而形象的民间修辞,纯粹的群众语言,试想,舟船渡江,在浪涛中,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抛下浪谷,过一次江,便如同一路抛过江来。 这种用法出现在很多江南诗中,《首楞严经》也有记:何不摆柁扬帆。抛江过岸。青年时期,我也曾在风大浪急之际坐船横渡赣江,对“抛”一字,感同身受,如果潮水中堤岸边淹没着一些柳树,上岸就比较困难了。杨万里写下这首诗,应该是对此次渡江印象深刻。

  其二明发新淦晴快风顺约泊樟镇

  雨到中宵歇,心知逗晓晴。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风借轻帆便,天催嬾客行。

  不应樟镇酒,无意待人倾。

   从吉水下樟树,必经新干。杨万里这趟行程,目的似乎在于约酒。约酒也罢,关键是心情还比较迫切,既盼天晴,也盼风顺。“嬾”同“懒”,这当然是杨万里对自己的戏称。半夜雨停就惦记着明天天晴后的行程,自然算不上“懒客”。我更感兴趣的是诗人笔下的新淦景色。“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江面辽阔,远山显影,云开日出,或许还有云鸟高唱,这番景象,勾起我无限的童年和故乡记忆。想来,故乡江景千年如斯,而我们却在漂泊中逐渐变老。

  其三夜雨泊新淦

  乱眼才迷树,回头已湿沙。

  萧萧打篷急,点点入船斜。

  此夕初为客,何时却到家。

  馀樽曾卧否,唤取作生涯。

  还是在赣江,在新淦,在船上。雨敲船蓬,思接八方,杨万里在想什么呢?想家,想酒,想生涯,南宋如同作者乘坐的一叶小舟,以酒唤生涯之外,也许还有家国之忧吧。


  六

  元明鼎革之际,临江府新淦周边地带一度陷入动荡。1352年,红巾军攻陷临江,1358年,陈友谅攻陷临江以北的龙兴路,1362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激战。为了避乱和谋生,很多新淦地区的中下层知识分子采取了隐逸的态度,以至于当时形成了一个隐士群体,他们不当官、不从政,以教书为生,相互之间常有诗词唱和。曾鲁、邓雅就是其中代表,还有新余的梁寅、何幼恭、娄仲实、新淦的何同德、曾大雅、邹恒吾、吉水的罗源泉、吉安县的刘诜等。

  刘诜是吉安庐陵县人,即今吉安县人,生卒年约为1268年到1350年,比曾鲁,邓雅等人早几十年,活了83岁。《元史》和《四库全书总目》对刘诜有专门介绍。据载,刘诜自幼丧父,工于诗文,擅长教学,著有《桂隐集》,现存诗文300多篇。其中有几首涉及到新淦。

  游新淦兴善寺二首其二

  欲雨不成云往还,笋舆稳载度禅关。

  青天四匝高峰外,白水交流乱亩间。

  经论已随仙客去,佛烟长共老僧閒。

  竟忘柏子西来意,惟有溪声送出山。

  诗中提到的兴善寺,现已不复存在,而且查考各种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这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兴善寺规制比较小,在当时影响不大。二是兴善寺存在时间不长,或者寺名更改没有记载。从诗中交代的地理背景来看,兴善寺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地点应该在深山之中,而且道路难行,所以刘诜要坐滑竿才能到达。根据新干县现有地理形势判断,“青天四匝高峰外,白水交流乱亩间。”这样的位置,只有河东桃溪、七琴、潭丘、麦斜等乡镇才有。刘诜为何跑到这样的地方去游览,出于什么机缘?很难知晓,但他在新淦确实留下过足迹,他还有一首《游新淦塔寺》:

  未信明时一士寒,却从六合得兹山。

  鼓钟不了行人老,天地无言古佛閒。

  地迥树林环晻霭,雨多田涧互潺湲。

  不知今日无登览,曾有何人此往还。

  这首诗中没有明确塔寺的名字。让我们再次无法确切知道具体位置。新干现存的塔中,有两座较为人所知。一座是矗立于赣江东畔的文昌塔,距今有420多年历史,是新干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塔,明万历年间重修。一座是如今矗立在县城中心的状元塔,为纪念北宋状元何昌言所建。两座塔都似乎不符合诗中塔寺结合的表述。

  刘诜的诗与同时代的人一样,都有隐士风味。这是元末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他们远离政治。放弃事功理想,将目光聚焦于林中泉下,退守心灵一隅。刘诜喜欢寺游,也喜欢洞游。他写过一首《石洞杂赋三首》。诗前有小序:

  庐陵罗士奇都事葬母新淦石洞,山水甚佳。丙子冬,其侄履贞邀同游,穿幽觅胜,相与徘徊者连日,择其景之尤佳者赋诗。

  时间和人物有了,景物和季节也在诗中明确了,但石洞在哪里?没办法查考。流连奇景而不着地点,潜心景物而不问其所,刘诜先生再一次为我们留下一个迷。







2#
发表于 2022-4-21 09:46 | 只看该作者
吉安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为此书写算是功德一件。此一篇杨万里与刘诜皆是人物,诗写得好,精神可嘉,值得纪念。
夫子这样写下去,最后的落笔人物会不会叫剑鸿。
3#
发表于 2022-4-22 08:01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有著名诗人留下诗篇,更彰显出人杰地灵。在诗中也大略知道了一些古代塔楼寺庙曾经存在过,虽然现在不见了踪影,但仍然可以畅想,有机会也可以加以考证,重建,必然会丰厚地域文化底蕴。
4#
发表于 2022-4-22 09:03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因为涨水漫过堤柳,枝枝蔓蔓的堤柳反而成为来往船只的障碍物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23:16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4-21 09:46
吉安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为此书写算是功德一件。此一篇杨万里与刘诜皆是人物,诗写得好,精神可嘉,值得 ...

谢谢木木来访,新淦有文化底蕴,鲁迅都知道这个县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23:17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4-22 08:01
历史上有著名诗人留下诗篇,更彰显出人杰地灵。在诗中也大略知道了一些古代塔楼寺庙曾经存在过,虽然现在不 ...

高老师说的对,谢谢鼓劲。
7#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23:18 | 只看该作者
雨荷点点 发表于 2022-4-22 09:03
也许是因为涨水漫过堤柳,枝枝蔓蔓的堤柳反而成为来往船只的障碍物吧。

说得非常对,谢谢您的点评互动。
8#
发表于 2022-4-24 21:40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22-4-22 23:18
说得非常对,谢谢您的点评互动。

在师傅面前有班门弄斧之嫌。
9#
发表于 2022-4-24 21:58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22-4-22 23:18
说得非常对,谢谢您的点评互动。

师傅在后面一段其实要表达的正是这层意思,当时发这条评论时没看到,看到了想后悔又不知道怎么撤回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1:08 , Processed in 0.06016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