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2-4-27 13:12 编辑
读书日,我是昨天第一次知道的。真的第一次知道的,所以很惊讶。咱不是教育圈的人,也不是作家,连个业余爱好者都算不上,最多算摸鱼的。
下午没事,突然翻到之前——应该说很多年前自己读书时的摘抄笔记。就几万字而已。
看了一些旧时的记忆。
我那时读书是瞎翻,最开始是周国平,之后就是柏杨,王小波,陀氏,海威明,卡佛等等名家,之后是董桥。
着重说一下周国平和董桥两位还在世的作家。
最开始大约是2001或02年吧?读周国平的几本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好像是第一本,现在看是像给小孩子看的,当时觉得很受启发。跟着他的思路开始读哲学,读《封神榜》他说是为了开智。。。接着一段时间后开始读佛经(有个朋友刚好信佛,现在是早就当饭吃完了),之后就是老庄。大约读了一年左右。那时我在石家庄打工,天天和一个山西的家伙研究这些。。儒家经典一本都没读过。《诗经》或《围炉夜话》这些东西都是瞎翻,过后就扔了。甚至还翻过《容斋随笔》。。。奇了怪哉。。。
知道柏杨,并不是因为《丑陋的中国人》虽然他以此出名。而是因为他的《中国人史纳》。我对历史不感兴趣,从来没得过高分。但那阵子突然发现柏杨的杂文写得好,史纲也不错(网上淘的),于是读完上下两册(那时国内还没出版)。而且几年后又读了一遍。
大约2009年读完王小波和卡佛全部小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董桥的《英华沉浮录》爱不释手,夜不能睡,好久没有缓过神来。那时还是十本,不是现在的六本。
读完董桥,我突然发现之前读的所有中国人写的书,很多被人说得非常好的散文,小说,杂文,都是垃圾。
当你没有站在高处的时候 ,低处就是你能看到的所有风景。
但更重要的是,对于我这种读书的门外汉,董桥是最好的引路人。因为读闲书这事没有人引路,很可能自己走了太多弯路,或走上歧路而不自知。
从董桥那里我知道了张中行(当然还有更多的优秀而不太熟悉的作家)。 现在说,这是至少十年前的事了。我早就过了而立之年。又从张中行的书中得知一些大的作家。。。张中行的书我几乎都读了,记得那一年刚来南方,还特意网购他的一本自传性质的书之后送人了。
最重要的是,在董桥的引路之下,我重新读了张爱玲的五卷本(也是网上找到的),还有沈从文的各种集。。我从没想过张爱玲的散文牛X得让人绝倒,比小说好太多,就像贾平娃,更没有想过沈从文竟然有那么文集。。。。当时没有抖音,天天读到五更天。。。
“待晴日,奇书看罢,卧小窗,午睡听黄莺!”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感觉。
十年一晃如弹指啊。不吹牛的说,我认认真真读书的时间只有10年多一点。从30多到40多岁,中间几乎没断过。而且读了就写,写完再读。我现在手头实体书几乎都送人了,没必要留着,电子书还有200多本,在我的kindle里。至少一半是花钱买的,剩下是网上淘的。
直到2016年就不怎么读了。因为工作换了,太忙。再因为那时混在江山文学网,开始天天扯皮吹牛了。。。
柏杨引用过一段话,非常有意思:这正是汉宝德所感叹的:“中国教育整个在一种肤浅的专门教育的观念笼罩之下,在职业主义的支配之下,青年朋友要长成为有眼光、有识见,以天地为心,对人类前途有见解的胸襟广阔分子,相当困难。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文精神的准备,知识与人都是一些工具,都会为野心家所利用,或为自身欲望所驱策,浑浑噩噩地在社会里钻营而不知所为。”
工具一说很可怕。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不过是别人的工具罢了。谁愿意承认呢?都不愿意。
于是季羡林在《牛棚杂记》里说,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柏杨还有很多摘抄,我觉得很好:
讽刺并不是社会的炸弹,但却是社会的指标:说明有新人来敲门啦。
动辄怀念过去好日子的人,事实上并不知道过去好日子的内容是啥 读董桥,他引用古人的话告诉我们写作之难:“善为文者,富於万篇,贫於一字”。就是这句话使我下决心必须把他读完。 他的书实在漂亮至极,没读过他的书,我觉得对我这样的业余读书人是很大的遗憾。
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没有犀利的解析,也就没有昆德拉。作家想要写出不同流俗之作,自己的头脑就要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再丰富些,而不是故作清高就能解决问题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所以,《情人》是必读的。读完才发现杜拉斯是个天才作家。我甚至读过她的剧本。。。 所以,米兰-昆德拉的书也是必读的,而且他的书,在哲学方面,牛得一塌糊涂。当然建议最开始不要读《生活不能承受之轻》因为这本太难。
王小波之必读,原因很简单。 他和柏杨有相信之处,他时时告诫时下的读书人——不要掉书袋,读书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在王小波介绍之下,我又读了哈维尔,奥威尔,茨威格,这些名家大家。。。奥威尔是必读作家之一
而且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一旦发这个作家对我脾气,干脆就把他的作品全找来读,直到觉得讨厌了为止。 所以有些书,我读过两遍以上。比如董桥的书,王小波的书。
靠,下班打卡了。。。不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