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2-5-20 15:17 编辑
且说《蝇王》
终于用了十来天时间读完了一直很向往又有些畏避的小说《蝇王》。向往,是因为这部小说很有名,作者威廉·戈尔丁也主要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畏避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太烂,读这样一部小说可能会很吃力。
可是读下来后却只有一个感觉:见面不如闻名。单从文学角度来说,《蝇王》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浅显的寓言故事,算不是一流之作;若从英文角度来看,也几乎没有什么“高级词汇”,或比较复杂的语法,语言平淡,缺少特色。这一点,倒和另一部获得诺奖的名著《老人与海》有些类似。
文学史上给《蝇王》的定位是“哲理小说”,所以讲的就是一个所谓的“哲理”故事。故事发生于虚构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小学生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一座荒岛,于是便演绎出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文明与野蛮、理性与欲望……之间斗争的故事。而几乎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道具与场景都具有鲜明(或曰明显)的象征意义。
比如众孩子最初选举的首领拉尔夫,就代表了民主;而后来的杰克用武力争夺首领之位,则象征着独裁;有着很强洞察力的西蒙,象征着真理的追求者;戴着眼镜的猪仔,则象征着掌握科学的知识分子……可以召集会议的海螺象征着民主的旗帜,可以取火的眼镜象征着科学,两头削尖的木棍象征着暴力……如此等等。每个人都象征着一类人,某个物则象征着一类事;同时每个人的结局则象征着这一类人的结局,每个物的结局则象征着这一类事的结局。故事的最后,西蒙被误杀,猪仔被砸死,海螺被打碎,眼镜被破坏,拉尔夫被追杀……则代表了作者对现实多方位观察后得出的悲观结论。
当然,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比如代表性的就是小说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在《蝇王》的题序中,戈尔丁说:“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由对社会的思考,再到对人性的思考,乃至众书评家们所说的“隐含的救赎的主题”,大概可以视为《蝇王》的“三重寓义”。大概这也正是该书为一些人所津津乐道之处。
然而,仅仅如此,该书还不足以称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如另一部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老人与海》一样。其共同的致命缺陷就是浅。
《蝇王》在豆瓣的评论中,有人说道:看了网上的解析,再读原著,觉得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了。在青少年中,有很多人都不喜欢《老人与海》(尽管是“推荐必读书目”),尤其是在读了书前名家的“导读”之后。不就是一个老头打鱼的故事嘛,又是大海象征着什么,又是孩子象征着什么,又是梦里的狮子象征着什么,又是大鱼象征着什么,又是鲨鱼象征着什么……狗屁!就如《伊索寓言》里的《狼和小羊》一样,一旦“象征”的东西被固定下来,或者作者特意为了“象征”而创作人物、安排情节,也就意味着其含义本身就肤浅了——不过如此啊!不过如此嘛!除了“象征”,还有什么?
在此,顺便再提一部风靡世界的童话,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虽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但其中也有大量的象征意义(只是对于西方文化不甚了解的中国孩子基本只能读故事,感受不到其中的讽刺和政治寓意)。相对来说,《蝇王》及《老人与海》甚至还远远没有达到《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的文学高度,其根本问题就在于:如果去掉所谓的“象征意义”,单从文学角度看,这两本书可能连二流水平都够不上。而《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即使看不懂任何象征意义的中国孩子,也可以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
西方人似乎很爱在文学作品中增加某些“寓意”,也即喜欢使用“象征”的手法,或者说喜欢通过写故事来探讨问题或者讲道理。除了上述提到的,著名的就有《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鲁滨逊漂流记》《月亮和六便士》《杀死一只知更鸟》《草原上的小木屋》……乃至欧·亨利几乎所有短篇小说,大抵都是如此。而正是这些浅薄得一眼就能看透的作品,却恰恰是我们许多读者的最爱,也是许多专家“推荐”的首选。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些东西真的如笔者所说的那么差劲吗?怀疑是好事。怀疑总比盲信强。好与坏不是谁说怎样就怎样的,是骡子是马不妨拉出来溜溜。谈象征,不妨比比咱们的《西游记》,对于唐僧师徒几个徒弟的解读,就有人认为从道家修炼内丹角度来看,悟空代表心火,八戒代表肾水,沙僧代表黄婆;还有人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唐僧的贪念、嗔念、痴念;也有人认为悟空代表生殖力(铁棒可长可短),八戒代表农业生产(钉耙),沙僧代表死亡(晦气脸、禅杖);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分别代表职场上的不同角色……而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即使抛开这些所谓的“寓意”不看,也抛开所谓“不畏艰难的斗争精神”不看,却丝毫不影响全世界孩子和大人对其中故事和人物的喜爱。
这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
只说西方小说,伟大的作品车载斗量,随便举几个:《战争与和平》《卡拉玛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悲惨世界》《六号病房》《高老头》《红与黑》《变形记》《百年孤独》《大卫·科波菲尔》《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甚至在诺奖评选上惜败于《老人与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比那种强行通过“象征”手法讲故事的东西强得多。因为归根到底,文学就是文学,伟大的文学之所以能打动人,是靠其内在的可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而不是靠什么狗屁的“象征意义”(尽管象征也是一种艺术手段,如《变形记》《百年孤独》这样伟大的作品中也不乏象征意义。但如前所述,如《西游记》《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一样,忽略了象征意义也照样叫人喜欢,代表性的还有一部《小王子》。)。如果非要追求什么“意义”,那还是去读黑格尔、叔本华之类的著作去好了。
最后要强调的就是:不要迷信所谓的“世界名著”,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是西方人的“世界”而已。美国学者道恩斯写了一本《改变世界的书》,其中提到16本著作,从牛顿到斯陀夫人,从希特勒到爱因斯坦,从达尔文到弗洛伊德……居然没有一本中国的,也没有一本印度的,也没有一本中东的。开什么国际玩笑?那16本书中哪本能像《论语》一样改变“东方世界”三千年?《圣经》也不过诞生了一千五六百年而已。只说小说,并不是名头响就是好作品,也不是获得了什么奖就是好作品,更不是有国内的专家们推荐就是好作品。就如《蝇王》之流,哪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一只“蝇王”,与虎王、狮王终究差着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