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理想的“死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12 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2-6-16 16:45 编辑

    《死法》是周作人一九二六年五月所写的一篇短文,发表于《语丝》第81期,收入自编的《泽泻集》。

    人的生命再奇特奇异,最终的结局却早已确定。佛说:从来处来,往去处去。认真品味,来处、去处其实是一处:死亡、灭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往好说是美好的愿望,直白点则是永不可触的虚妄。“死既是各人都有分的,那么其法亦可得而谈谈了。”

    周作人“统计世间死法”,大略地归为两大类:“一曰‘寿终正寝’,二曰‘死于非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寿限由“阎王”掌管。南宋九山书会才人编撰的《张协状元》第九出,强人棒打张协,抢走钱财,走时说:“一半金珠便放行,此山唤做万人坑。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许留人到四更。”明代的《西游记》第七十六回,悟空装扮为勾司人,吓唬八戒:“胡说!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趁早跟我去,免得套上绳子扯拉!”清代的《红楼梦》第十六回,秦钟临死,百般求鬼判饶命,鬼判叱咤秦钟:“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只要你在“生死薄”上的名字被阎王勾了,鬼判、勾司人、牛头马面就会前来“勾魂”,你就得死。所以,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其实都是寿限已到,都是寿终正寝。

    周作人认为,“寿终的里面又可以分为三部”:“一是老熟”,“二是猝毙”,“三是病故”。对三种寿终进行简单叙述后,周作人说:“总算起来,一二部倒没有什么,但是长寿非可幸求,希望心脏麻痹又与求仙之难无异,大多数人的命运还只是轮到病故,揆诸吾人避苦求乐之意实属大相径庭,所以欲得好的死法,我们不得不离开了寿终而求诸死于非命了。”与普通人觉得寿终正寝是好死法相反,周作人得出的结论是:“好的死法”只能“求诸死于非命。”看似违背常识,其实却是机锋。非常之言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邃的意图:使文章递进到自己确立的主题。

    紧接着,周作人阐释了“非命的好处”:“在于他的突然,前一刻钟明明是还活着的,后一刻钟就直挺挺地死掉了,即使有苦痛(我是不大相信)也只有这一刻,这是他的独门的好处。”谁也不想死,面对死亡,再达观的人都会有遗憾、不甘、恐惧等情绪。非命的确有它的好,你不用去面对死亡,不用听死亡愈来愈近的脚步声和自己越来越微弱的心跳,只一刹那,你还没来得及反应,还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状况,你就由生而死,就不存在了。或许正因为如此,黄宗羲才会在《有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里开宗明义:“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非命的好,只是相较于寿终而言。非命“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钉十字架、荼毗、斩首、吞金喝盐卤、吃鸦片烟、怀沙自沉、吊死等就有许多不好处。比如:斩首后,“孤另另的头像是一个西瓜,或是‘柚子’,如一位友人在长沙所见,似乎不太雅观。”怀沙自沉,“倒是颇有英气的,只恐怕泡得太久,却又不为鱼鳖所亲,像治咳嗽的‘胖大海’似的,殊少风趣。”总之,“想来想去都不大好”。从寿终的不好转到非命的好,从非命的好转到具体非命方式的不太好,一转再转,转而又转,千挑万选,“于是乎最后想到枪毙。”

    枪毙是非命之一种。为什么好?因为,“枪毙,这在现代文明里总可以算是最理想的死法了。”理想到何等程度?“他实在同丈八蛇矛嚓喇一下子是一样,不过更文明了,便是说更便利了,不必是张翼德也会使用,而且使用得那样地广和多!在身体上钻一个窟窿,把里面的机关搅坏一点,流出些蒲公英的白汁似的红水,这件事就完了。”这样的死法,“多么简单。”“简单就是安乐,这比什么病都好得多了。”周作人笔下的“枪毙”,其实指枪击,即持枪者用现代化的**“枪”“射击”手无寸铁之普通民众。

    周作人从研究死法开始,比较寿终与非命之后申说非命的好处,于非命诸般里选出“最理想的死法”:枪毙,其实只是想引出文尾的一段文字:“三月十八日中法大学生胡锡爵在执政府被害,学校里开追悼会的时候,我送去一副对联,文曰:什么世界,还讲爱国?如此死法,抵得成仙!这末一联实在是我衷心的颂辞。倘若美中不足,便是**太大,掀去了一块皮肉,稍为触目。”文章起伏不断,机锋跌宕,从死法顺理成章地转到“文眼”:控诉执政府所为。然后,戛然而止。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在执政府门前射杀以北京大学生为主体请愿民众(死47人,伤199人)的惨案,是民国历史上最为触目惊心的事件。这一天,也可以说是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周氏兄弟陆续写了多篇文章,痛斥段祺瑞执政府和帮闲文人,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其中最为著名者。

    《死法》在周作人为“三一八惨案”所写的文章里,颇具周作人特色。周作人为文,多风清云淡,少激愤激越。但风清云淡的背后,却埋着“曲笔”,多寓深意。周作人的家乡绍兴旧时多师爷,师爷又称刀笔吏,笔底犀利,言辞刻薄。周氏兄弟为人、为文是否受绍兴师爷刀笔的影响,不敢妄下定论。但他们的文章,骨子里却有一致之处:常用春秋笔法,话里有话,言外多义。陈西滢在《致志摩》里,曾称鲁迅“是做了十几年官的刑名师爷”。虽是论敌诬蔑,却也颇得鲁迅文章要领,是“投枪”“匕首”的另类表达。林语堂在《论周氏兄弟》里,曾说过:“周氏兄弟,趋两极端。鲁迅极热,作人极冷。两人都有天才,而冷为如热……两人都是绍兴师爷,都是深懂世故。”“都是绍兴师爷,都是深懂世故”的论断,虽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但也揭示了周氏兄弟共同处一二。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化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提及周氏兄弟的散文时说:“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是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郁达夫所言,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虽“湛然和蔼”,却“出诸反语”,正是周作人的《死法》的文字风格。《死法》通篇充满反讽,湛然和蔼的字里行间充满控诉,往往不经意的一句,就能令行凶者无处遁形,原形毕露,读来解气解恨。可以说,诸般“死法”只是文章的表象,“三一八惨案”遇难者的“死因”才是周作人无休无止的追问。


2#
发表于 2022-6-12 17:24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写书评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映衬出周作人作文的目的。死法  也算是周的辛辣之作了。
3#
发表于 2022-6-12 20:24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感谢老师的支持。
4#
发表于 2022-6-13 15:16 | 只看该作者
周作人的文章读得不算多,但对他印象还算比较好。或许是因为他的脾性与我相合吧。
对于鲁迅只有瞻高叹服的份了,倒不是说他缺少人情味,而是他的艺术高度堪为仰止。
5#
发表于 2022-6-14 11:2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通过安乐 死。
6#
发表于 2022-6-15 09:43 | 只看该作者
《理想的“死法”》是对周作人短文《死法》进行的深度解读,分析的透彻,且入情入理;对原作的内涵把握准确,读后印象深刻。欣赏学习,问好。
7#
发表于 2022-6-22 09:35 |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22-6-14 11:28
为什么不通过安乐 死。

国内没有这一法子呢!自古以来都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5:03 , Processed in 0.24655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