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城迷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28 2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言泊远 于 2022-6-28 21:07 编辑

     我的家乡村原来叫小城子。后来经文人润色,取了个吉祥、好听、且不失原味的名字:“金城”。之所以叫金城是因为距西南500米处,有金代古城遗址   

    该遗址现只有土墙,高约2米左右,边长700米左右,正方形。1970年代,因生产队大搞积肥用土,城墙一角被挖走了十几米长。1980年代,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古城的颓貌得以保存

    据说,即使最早来到此地的人,谁也没见过当年古城的主人,更不知他们的去向和消失的原因。但还有些房子残留下来,可是一般人不敢住。传说,曾经有个胆子大的人住进去,有天半夜,听见屋外有响动。他在门缝隙里,看见有个环打着灯笼,引着一个小姐模样的美丽女子在院子中行走。他的胆子都吓破了,连夜跑了出来,再也不敢去住了。之后,这些房子因无人住、也无人管理都倒塌了。后来,古城内全部被开垦成了耕地。后来讨荒的人多了,却无人敢在古城的废墟上盖房子。那里地势本比周围地面高,更适宜建房,但人们宁愿在其周围较低洼的地方盖房子,也没有人敢在废墟上盖房。1934年,伪满州国日本侵略者推行保甲制,把散居的农户集中起来,建立村庄,村址选在了距离古城约500米的地方,也未选在古城里。

    1950年代, 城墙上还有很多青瓦断片,我小时候路过,还扔着玩。至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刨小开荒,城墙被开垦种地,瓦片就逐渐不见了。在古城外西南方向的地方,农民种地发现了古城当年的砖瓦窖遗址。那里的土呈红褐色,明显呈火烧过的痕迹。这说明,当年这里曾经有过砖瓦房屋,居住条件、尤其是当时的管理者和富裕人家的居住条件应该不错。

    古城遗留下的实物是漏石。在古城遗址旁的河道里,有好多个舂米用的有孔隙的玄武岩石雕成的石臼——老百姓叫它漏石。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石头跑到河来;或许河边是个椿米的场所。记忆中,这些石头被村妇们用作洗衣棰衣服的砧石,我们十来岁的几个小伙伴们在河里戏水,常坐在上边玩耍过。后来这些石头不知哪里去了。这是金代人用过的文物,可惜没有被收藏

    古城是个姊妹城。相距1000多米的地方,还有一座与之成犄角之势而存在的古城遗址,但其破坏程度比我们村旁的更重,几乎没有什么地表遗物。这两座古城,符合金代古城双城的规制依其地形而看,这两座古城,似乎是为扼控南面山地出山口和其背后的平原。但总体看,这里并不是战略要地,也不是交通要道。进入南面的山里,是崇山峻岭,以当时的交通工具而言,出入极不方便。如从局部看,这里建城没有什么意义。但从大处着眼,这里的古城,与往东、往北各约四十里外的古城却构成了体系。同时,我想,这里海市蜃楼景象,在金时代是否就存在。如果存在,古人迷信,极有可能在此建城的重要原因是镇压风水。   

    古城墙外有荒冢,但这不是古人的,而是今人的。古人的墓地从未被发现过,不知他们的墓地在哪里。有人说,古代女真人有水葬习俗,不知真假。觉得女真人入侵中原后,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一定学习土葬,但现在没有被发现;如果有了古墓的发掘,这里的历史就好写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在古城废墟里秋翻地,当时口号是深翻三尺。当年我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曾参加学校组织的秋翻地劳动。在这里折腾了很多天,但深翻三尺什么古物也没有翻出来。

    坐车行走在广阔的三江平原上,会发现哈尔滨市以东,有很多这样的古城废墟,其大约和我的家乡村的古城格局极相似,也消失得不明原因。金代时,这里建了这么多的古城,说明这里适居,人口较稠密(这里确实也是土肥水美的鱼米之乡,现在已经被开垦成了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这么好的自然资源环境,这些人不居住,他们怎么就消失了?自金兴、金亡、以至后来的元、明、清几朝,朝代更替的大规模战争主要在关内进行。这里相对太平。自古以来,这里基本是农牧原料的生产地,这里居住的是农牧民。即便是改朝换代,新朝没必要把原居农牧民斩尽杀绝,或赶走。

    那这些人(应该是整体性的)都去了哪里,竞消失得无影无踪?

    笔者认为:这些人消失在清初,是政策性主导的整体迁移的结果。

    据《清史稿》记载,当年清军应吴三桂之邀入关攻打李自成农民军,其实即已决心要逐鹿中原所以多尔衮即下令,其治下男年11以上、70以下悉数从军——这是孤注一掷的倾巢而出。顺治在北京登基称帝后, 那些“从龙入关”的人,当官、享福了,岂能愿意还回到这冷凉之地?而剩下的老弱不堪的“留守兵团”也不断的向内地走直到走完、死光为止所以这里就荒废、荒凉了,因而出现了北大荒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真空地带”。

    清初,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的“龙脉”,康熙十年开始实行“封禁”政策(顺治时清朝曾奖励垦荒),不许关内移民过山海关开荒农耕。可以说,古城废墟非毁于战乱,实则是毁于无人经营管理。

    愚蠢的政策,满人高兴的走了,而汉及其他民族的人无法到来,使东北辽阔且肥沃、适居土地上,诸多城堡荒废了。有清一朝的近二百年时间里,黑龙江流域就这样荒凉着,空虚着。空虚为俄罗斯哥萨克入侵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及沿海区创造了绝好的条件。当年,几十个哥萨克就可以横行无忌,不是哥萨克多有战斗力,能征善战,实在是我们的边疆人烟稀少,给哥萨克创造了入侵的机会。是俄罗斯的大炮和马刀惊醒了统治者。

    1880年清朝实施“移民实边”的开政策,这里才陆续有流民进入。1899年当地建制时,家乡县4000平方公里土地上仅约有400个冒险“闯关东”的流民,平均10平方公里1人。这些人未见“古人”,但却是北大荒现代生活的开拓者,建设者。我的祖父1920年来到古城遗址旁开荒种地时,这里只有几户闯关东的“流动人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6-28 23:02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也是老乡,东北古城消失,沒有故事,给人遐想的空间。
3#
发表于 2022-6-29 13:4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文中的古城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啊,赏读学习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8:3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22-6-28 23:02
原来也是老乡,东北古城消失,沒有故事,给人遐想的空间。

谢谢老乡光临支持,祝福周三快乐;北大荒的历史故事,仍然是空白!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8:35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2-6-29 13:46
老师文中的古城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啊,赏读学习了

谢谢朋友光临支持,祝福周三快乐;哈尔滨地区在金朝时,是金朝的最早的国都,后来都城迁到北京,这里就衰落了。再后来清政治中心的入关,这里就更荒凉了。这里的历史一片空白!
6#
发表于 2022-6-29 18:44 | 只看该作者
古城的历史是北大荒的由来的一个缩影。言老师的文章既有状况、调查,也有考证,好文。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8:54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6-29 18:44
古城的历史是北大荒的由来的一个缩影。言老师的文章既有状况、调查,也有考证,好文。

谢谢版主光临支持,祝福周三快乐!
8#
发表于 2022-6-30 10:57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引用太多,去掉引用,属于原创的不太多。
适于报纸副刊,因为地方志地方史都是受欢迎的。
但从文字的角度上,非原创。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18:24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2-6-30 10:57
资料引用太多,去掉引用,属于原创的不太多。
适于报纸副刊,因为地方志地方史都是受欢迎的。
但从文字的 ...

谢谢光临指点,祝福周四快乐;古城是个谜,追谜,追就是了;即使真追,恐怕也追不到头,况且我这是瞎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17:38 , Processed in 0.0568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