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蟋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17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2-8-11 17:52 编辑

                          漫谈“蟋蟀”         高迎春

        从去年到今年,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四十篇《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2018年,我写的《宁津蟋蟀赋》、《中华蟋蟀城赋》,在首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博览会“全国蟋蟀情缘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就在这一年,我也当选为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吴继传教授,出版了《中国宁津蟋蟀志》,最早将宁津蟋蟀研究推向全国。他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昆虫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蟋蟀研究协会会长,被热爱蟋蟀的人们尊称为“虫圣”,其著作有《中国斗蟋》《中国巨蟋葫芦谱》《中华鸣虫谱》《中国蟋蟀图画谱》等多部蟋蟀专著,作为蟋蟀研究权威,他写的《中国宁津蟋蟀志》,奠定了宁津是中华蟋蟀第一县的位置。为此,他还专门为宁津题写了“中华蟋蟀第一县”的匾额,为弘扬宁津蟋蟀文化,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宁津蟋蟀文博馆,在2011年打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当选为中华民族蝈蝈文化艺术第一馆。我是宁津县作协副主席,感觉有责任挖掘蟋蟀文化。于是,就选了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这个主题,从春秋时期写起,一直写到清代结束。原来有人称蟋蟀为“国虫”,我总是不太理解。等写完文章,我才了解了小小蟋蟀,从古至今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从民间百姓到宰相皇帝,几乎都热爱这条机灵的小虫。

        宁津县地处黄河流域,土壤分布多样,有红土,有沙土,也有红土和沙土混合成的壤土,特别适合蟋蟀繁殖。宁津人饲养蟋蟀的历史也很早,明末清初的时候,宁津蟋蟀因为英勇好战,成为朝贡的贡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举办维力多济公杯斗蟋友谊赛,宁津蟋蟀一举成名。到了九十年代,中国举办亚运会,北京龙潭庙会特意举办斗蟋大赛,宁津蟋蟀争金夺银,更是出尽了风头。从此,宁津蟋蟀威震天下。宁津蟋蟀有六大特点:个大,皮厚,凶猛,顽强,牙硬,灵敏。格斗起来,技术全面,蹬弹,撕咬,跳扑,翻滚,腾挪,快闪,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湛。有蟋蟀爱好者,特意给宁津蟋蟀编了一段顺口溜:土里土气,其貌不扬;一身黄褐,牙宽且长。个大体重,超乎寻常。落口沉重,更兼凶狂。两雄相遇,翅竖背上,一声断喝,藐视对方。不认输者,立送望乡。几经大战,唯我称王。有了这口诀的传唱,一时间,大江南北都晓得了,宁津蟋蟀冠天下。趁热打铁,宁津县蟋蟀搭台,经济唱戏,顺势举办了宁津蟋蟀文化节。从1991年到1993年,连续举办了三届,提高了宁津在全国的知名度。到了新世纪,宁津的尤集修建了中华蟋蟀文化城,这也是第一座由蟋蟀冠名的社区。而且,借助这个平台,宁津县又接连举办了蟋蟀文化节,开展了全国性的斗蟋大赛,使得宁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蟋蟀第一县。

        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早记录了蟋蟀。在《七月》这首诗歌里,这样唱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知道古人观察蟋蟀之详细。从初秋到深秋,再到初冬,蟋蟀为了适应自然而不断迁徙,最后因为寒冷而躲藏到居室床下,最终还是难逃自然法则。蟋蟀因为在立秋之后鸣叫,而秋天又是妇女们纺线织布,紧锣密鼓忙作御寒衣物的时候。故而蟋蟀得了个“促织”的别称,人们认为蟋蟀叫得欢,是在敦促妇女们赶紧织布,不然就来不及缝制冬衣了。民间有一句俗语:促织鸣,懒妇惊。为啥心惊啊?就是立秋之后,很快天气就会转凉,懒惰的妇女,就要丢掉蒲扇,赶快动手纺线织布了。蟋蟀与季候,有着密切的关联,西汉时期的历法中,特意提到“立秋促织鸣”,将蟋蟀看做是立秋的物候特征。秋天的田野,是大自然馈赠的音乐厅,许多秋虫都在发出奇妙的声音,蝈蝈,纺织娘,独了,知了,油葫芦,草铃子,而蟋蟀的叫声,最是独特响亮,犹如音色圆润的萨克斯管,一声声萦绕在田野。而蟋蟀们,也喜欢合唱,此起彼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在《咏怀》中说:“蟋蟀吟户牗,蟪蛄鸣荆棘。”意思是:蟋蟀在门窗下吟唱,寒蝉在酸枣树上鸣叫。或许,是阮籍最早记录了蟋蟀和寒蝉的鸣叫。

        蟋蟀在秋天鸣叫,与季候相关,因此人们渐渐融入惜时的含义,进而融入阴阳观和天人观,悲秋的蕴涵,因为蟋蟀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形成蟋蟀意向的文化内涵。蟋蟀,对于温度是特别敏感的。小暑时期,阳气渐盛,蟋蟀顺阳气而动,居住在墙壁缝隙中,就像人居有所凭借和依靠。秋分时期,雷始收声,天气渐寒,蟋蟀因此由田间而入堂藏身。霜降时期,草木枯竭,蟋蟀因此潜入居室床下,以避严寒。透过蟋蟀依据阴阳而动,古人在蟋蟀意向中,融入了朴素的阴阳观和神秘的天人观,以至于普遍渗透到对每一个物候的理解之中。至此,蟋蟀从物候象征,进而成为包含着古人阴阳观和天人观的文化符号了。古人云:“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到了蟋蟀在堂的冬季,预示着人们即将开始腊月祭祀,岁末狂欢。而这样的狂欢,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如水流一去不返,从而唤醒了生命意识。岁暮即将来临,蟋蟀在堂鸣叫,正好充当了腊祭来临的征兆。腊月祭祀,按照长幼依次行礼,这种突出年龄标志的仪式,强化了生命更替意识,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从蟋蟀在堂,到岁末腊祭;从依年龄而拜,到时光更迭。蟋蟀,由此成了强化人们生命意识的符号。

        蟋蟀意象中的悲秋内涵,与《唐风  蟋蟀》有着密切关联。宋玉在《九辨》中,最早提到:悲哉,秋之为气也。将秋天的萧瑟景象,与失意的贫寒之士内心的悲凉交织在一起。游子彻夜无眠,在蟋蟀叫声中孤独地熬过一个夜晚,蟋蟀,似乎也变得孤独而凄凉。由此开始,蟋蟀意象中的悲秋内涵,在此后的诗歌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传统,也成为历代文人富有特征的文化心理。蟋蟀意象中,有着浓烈的生命意识,这一内涵成为后世文学另一个主流内涵。晋代的陆机,在其四言诗《短歌行》中云:“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載阳。苹似春晖,兰似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可见,陆机透过蟋蟀,把重点放在了对生命的关怀上。王安石也有“少年不知秋,喜闻西风生。老大多感伤,畏此蟋蟀鸣”的诗句。人的生命接近老去,蟋蟀哀鸣,更容易触动老人敏感的神经。由陆机和王安石诗歌我们知道,生命意识的内涵,已经深深融入蟋蟀意象之中。客居异乡的游子,随着季节变迁,乡愁难免。于是,羁旅之愁便与秋天蟋蟀的哀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杜甫曾经写到:“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东。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可见,杜甫也是把客愁与蟋蟀连在了一起。游子长夜难捱,蟋蟀的哀鸣,则更添了一段愁肠。羁旅之愁,蟋蟀自然成了一个象征符号。

        与羁旅之愁相关联的,是思妇之苦。羁旅题材于思妇题材,是古典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文学题材类型,它们犹如一对双胞胎,看似题材不同,却同时眷顾蟋蟀的哀鸣,以此来开启游子或思妇的相思之苦。而秋景萧杀,寒风凛冽,漫漫长夜,蟋蟀哀鸣,最容易勾起游子和思妇心中的相思之情。蟋蟀意象,加重了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苦这层内涵。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蛩声》中揭示了自己的心声:“诚斋老子一归休,最感蛩声五报秋。细听蛩声元自乐,人愁却道是它愁。”可见,游子自己心里苦,却把愁苦映射到了蟋蟀身上。蟋蟀悲秋,与友情和分别,也有深层的文学联系。蟋蟀高歌,能够呼唤友情和牵挂离人。古代人,有赋诗离别的习俗,因此我们能够得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友情。刘禹锡写过一首《秋夕不寐寄乐天》:秋天的夜晚,门帘卷起,在冷冷清清的堂屋,隔着竹帘,可以看到萤火虫在池边飞舞,可以听到台阶下的蟋蟀争相鸣叫。床上的枕头发潮,预示着即将下雨。一夜无眠,眼看天就亮了。此情此景,谁最了解我呀?当然是与自己相知的白居易了。这首诗歌,记录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友情,表明两个个人心有灵犀,同心相知。唐代诗人刘商,也有一首《赋得月下闻蛩送别》,诗中写了明月当空,蟋蟀鸣唱的时候,不由想起了和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蟋蟀勇猛善战,骁勇无比,它的这一特性,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蟋蟀的格斗,也是一种力量的角逐,力量的竞争。当两只善斗的上品蟋蟀交锋时,它们辗转腾挪,反扑跳跃,拼命撕咬,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战斗到最后,耐力持久,负伤不屈的一方获得胜利。蟋蟀的拼搏精神,仿佛让人看到了和斗鸡,斗牛,赛马同样精彩的格斗竞赛场面。宋代的顾逢,写过一首《观斗蟋蟀有感》:“檄虫亦可伤,何事苦争强。百胜终归死,一秋空自忙。吟残庭际月,冷怯草根霜。不入儿童手,谁能较短长。”对于蟋蟀争斗,写出了自己的观感。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胶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在研究什么品种颜色的蟋蟀,最善于争斗了。蟋蟀打斗,是分级别的。五厘一下的,大多为劣质虫;六厘重的,为轻量级别;七厘以上的,为重量级别。依据打斗能力,人们常将之分成王、帅、将等级别。王以级别的蟋蟀,自然就是名贵蟋蟀,往往能在打斗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够称王称霸于一方。其身价,也是千金难买。古人识别好蟋蟀,有这样的口诀:蜻蜓头,狮子嘴,触角长灵,玉柱尾,宽厚颈项,蚱蜢腿,项翅色合视为美。可见蟋蟀打斗,也有其文化内涵在其中。

       宁津县蟋蟀威震华夏,自然也有许多人写诗歌歌颂它。宁津县书协名誉主席王金铎,曾写了《秋声雅趣二首》,其一:“杂技之乡民乖巧,秋虫武艺亦高超。战遍九州无敌手,龙潭庙会再夺标。””其二:“金秋遍野蟋蟀鸣,犹闻远近飘琴声。万家宝虫盈秋市,四海宾朋聚古城。”王金铎老师的诗歌,写出了宁津蟋蟀的神韵。宁津县蟋蟀协会会长孙立华,写过一首《蟋蟀精神》:“宁津蟋蟀称华韵,驰骋九州冠古今。沃野千里三秋唱,勇猛直前见精神。”这首诗歌,歌颂了宁津蟋蟀的勇猛善战。中国蟋蟀协会秘书长唐荔女士,曾为宁津蟋蟀写了一首《蟋蟀之歌》:“多少篇美丽的传说,源远流长;多少次精彩的瞬间,尽情回放;金秋的美景是你,最炫目的一笔;锦绣的河山是你,生命的故乡;啊!蟋蟀,力量的象征;您是万千志士勇往直前的榜样。多少次凶猛的较量,腥风血雨;多少次荣誉的争夺,荡气回肠。岁月的乐章有你,最震撼的一曲。功勋的光辉成就你,永生的天堂。啊!蟋蟀,金秋的使者,总是,年复一年重塑着坚强的形象;啊!蟋蟀,力量的象征;您是万千志士勇往直前的榜样。”唐荔女士的歌词,被音乐家冯世全谱曲之后,广为传唱。蟋蟀的拼搏精神,成为鼓励人们前进的力量。张居明写的《宁津与蟋蟀的渊源》文学作品,2008年发表于《德州晚报》,被宁津县政府和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蟋蟀文化传承人是张居明、孙立华和宋立忠。再就是,张俊汉发明了蟋蟀拳。毫无疑问,这两件事更进一步丰厚了宁津蟋蟀文化的底蕴。

        我写了四十篇《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最大的功劳,其实是寻寻觅觅的功劳。能够把古代诗人文人写蟋蟀的篇章呈现出来,并适当进行翻译,让更多的人,理解了蟋蟀文化意象和内涵,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感觉尽管努力挖掘了,但也只是蟋蟀文化冰山的一角。将之呈现给读者,也期待是抛砖引玉,能够激发更多人,加入到蟋蟀文化研究的队伍中来。也期望全国的蟋蟀爱好者,在来宁津购买蟋蟀,观赏蟋蟀的同时,能够领略到蟋蟀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漫谈蟋蟀至此,收尾搁笔,权且为序。








                          2022年7月17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0:41 , Processed in 0.1830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