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礼县雏燕 于 2022-9-14 09:42 编辑
蕎麥面攪團與韓山皮影戲的故事 文/礼县雏燕
韩山的地里大量种植荞麦,用荞麦面粉搅拌成团的糊状食物,称为搅团。是谁发明了这道饭食,其渊源无从考证。做好的搅团可以盛到碗里、盆子里凉冷后,切成薄片,加上辣椒汤、蒜泥、豆瓣酱、韭菜等各种调味品,浇上食醋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清爽舒适,口感很好,韩山人常常在三伏天做这个食品,既解渴又充饥。 元至正十九年九月,明太祖遣千户王时往方国珍所,附海舟至元都,侦察元政及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军马情形。时察罕克汴梁,平山西、秦、陇等处,一日晌午,王时一行人想从捷道去陇西,饥渴难耐,再无力前行,遂进入道旁一家水磨房,想讨杯水喝,要些饭食充饥。这户人家水磨房位于父子河谷,只有女眷和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原来这是离此地不远的韩山村一户人家开的水磨房。将士们进屋寻水喝,一间土炕和土灶连在一起的土房里,除了水缸里的水是满的,面袋全都空空如也。妇人见状,遂从角落里拉出半袋荞麦面,说:“请将士们勿怪家贫无酒肉米面招呼诸位,家里的粮食只剩这些荞麦面了,诸将领请上炕稍作休息,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我丈夫在外当兵十多年没有音讯,我勉强糊口,请允许我些时间给大家准备一锅荞面搅团。”遂抱柴生火烧水煮饭。王时纳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一点荞麦面,这妇人能做出什么能充饥的饭食?便细细观察,只见灶膛里的火生着了,锅里烧着水,妇人手拿筷子,一手拿面,面顺着指缝细细的往下淌,往锅里流,筷子一下一下的搅着,不仅双手配合的默契,双脚也一掂一掂的,身体也随之摇晃,腰身也不自觉地扭动,那曼妙的身姿,宛若在跳舞……这时候,王时才顾得细细打量眼前的这个女人,她眉目清秀,身材窈窕,虽然一身破衣烂衫,但破旧的衣服也很得体,突显了她姣好的身材,再加上灶膛红火的映照,绯红的脸庞,还有她专注的眼神,加上头顶雾气弥漫中她撩扶着耳际的碎发,朱元璋不禁动情……自己走南闯北,为的是能闯出一片天下,今日目睹此景,便想:我若有此等女人,我甘愿在家做一位农夫,日日看着她给我浇水做饭,生儿育女。 遂后饭逐渐稠了,女人掂着身子又搅了好大一会儿,她不时地伸出胳膊,撩起衣袖擦脸上的汗……王时越看越觉得此妇人充满无限柔情,煞是好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妇人拿出几根红白萝卜,剥了些葱,淘淘洗洗之后,就在案板上切开了,细丝儿,加上一些野韭菜菜。白萝卜,一会儿又加进去了一些红萝卜,再就是添盐加醋,很快屋内就香味四溢,葱香,醋香,还有说不出来的一种味道,如山间的野味,又夹杂着草木的清香…… 女人把锅里的饭盛了出来,盛在盆子里,放在炕头和炕桌上,又给每人盛了一碗汤,汤里又浇上了红红的辣椒油,将士们终于吃上了色香味俱全,爽滑可口的饭食,不禁有人问,这比肉还香的饭食,可有名字?女人说:“这叫荞麦搅团,搅团若要好,三百六十搅,我们贫乡僻壤的,没有粮食,亏侍各位了,俗话说‘搅团,撑死老汉’,这个饭老人小孩吃更好,见笑了。” 在这香气和烟雾的缭绕下,将士们忍不住咽起了唾沫,饥肠辘辘的肚子更加难受,狼吞虎咽起来…… 王时才顾得细细打量眼前的这个女人,她眉目清秀,身材窈窕,虽然一身破衣烂衫,但破旧的裙子也很得体,突显了她姣好的身材,再加上灶膛红火的映照,绯红的脸庞,还有她专注的眼神,加上头顶雾气弥漫中她撩扶着耳际的碎发,王时不禁动情……自己历经艰辛,走南闯北,为的是能闯出一片天下,今日目睹此景,便想:我若有此等女人,我甘愿在家做一位农夫,日日看着她给我浇水做饭,生儿育女。 后来,王时成就大业之后,辞去官职,几次三番想去寻回妇人,妇人总是不答应,后来避而不见,留下一封信:“我对你只有一饭之恩,我绝无它求,我身为一农妇,应尽妇人之责,我在此等我的夫君归来,他一日不回,我再等他一日,他若永不归来,我也应抚养他的孩子长大成人,决不身事二夫!” 王时感叹不已,不想山高僻野之地有此烈性女子。王时说:当年赠饭之恩,莫齿难忘,无一寸报答,我以祖传皮影艺传给你儿,一则供助你养家糊口,二则我身在军中多年身不由己,使我王氏艺技不被失流,请不要推辞! 王时教导三个月,留下数本唱本,辞去,妇人的儿子聪明过人,记忆力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走村到镇,很受欢迎。 从此,韩山戏影戏就传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