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融入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 0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22-10-1 08:50 编辑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上古千年到时尚当下,从黄口小儿到耄耋老年,从名门贵族到草根百姓,从流量明星到打工一族,人人都会做梦。就连那些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梦”,都能登堂入室,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成语系列:例如黄粱美梦、痴人说梦;例如酣然入梦、人生如梦等,甚至根据梦境卜吉凶的《周公解梦》一书,从古至今,也代代流传。我是凡人一枚,从小做过的有趣之梦,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我一生有个最大的“梦”,那就是脱胎换骨,融入城市。

  融入城市,想做个真正的“城里”人,最初的这个梦,始做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源于本村之中的亲戚、邻居,他们当中,有的男主人或是公办教师、或者工厂工人,有的是商店售货员、医院医生,他们都是吃着“皇粮”、拿着工资的人。我还记得那时的顺口溜说:“听诊器、方向盘,屠夫刀子、营业员”,在早期计划经济年代,这些人端着“铁饭碗”,工作稳定,旱涝保收,他们的家庭条件自然比一般人家好得多,吃白馍、穿新衣、戴手表,就连有人故意甩出来的几句弊脚不过的“普通话”,都让我们这些小孩子觉得那么的“高、大、上”。“小啥子,你啥时候从城里回来的?”“大叔,我是昨晚回来的。”“呸!你咋不说坐盆回来的?才出去两天,就学会撇腔卖乖了?”这爷俩的经典对话,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已经流传了四十多年,至今仍被乡下的老人们津津乐道呢。

  融入城市,想做个真正的“城里”人,最初的这个梦,也是源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乘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东风,从条件优渥的城市来到一穷二白的农村,给封闭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新鲜的空气、青春的活力。这些城市男女青年不仅有知识、有文化,并且肤白貌美,多才多艺,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参加农业生产,晚上和村民们一起参加文艺演出,他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让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羡慕得不得了。那时,我虽然岁数尚小,可也时常跟在一些大孩子的后面“追星”。他们登台亮相,扮相甜美,吹拉弹唱,无所不会,令我们十分的“眼热”。有时候,我心里总是默默地在想,即使我们做不了真正的“城里”人,哪怕有一家在“城里”工作的亲戚也好呀,能够捡拾人家倒下来的旧衣服,穿在同学们面前,自己也会觉得“高人一等”。

  融入城市,想做个扬眉吐气的“城里”人,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在做的“梦”。那个千军万马都在挤独木桥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极低,被“挤”下来的我,有幸来到邹平县第五油棉厂(魏桥创业集团前身)工作,妻子在纺纱厂干值车工,我们从企业买了楼房,购置了电器,女儿、儿子相继在企业自建的高档次的幼儿园入学。在乡镇驻地的魏桥创业工作、生活,工作稳定,收入可靠,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我认为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城里”人。那时的魏桥镇驻地,白天车水马龙,夜晚霓虹闪烁,商场、超市、酒店、公园、还有游乐场、录像厅、KTV歌厅,比比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邹平副中心的魏桥镇,辐射带动邹平西北部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城镇规模越来越壮大,功能越来越齐全,因此,冥冥之中,我觉得自己与“城里”梦又近了一步。

  那时,因为各种工作需要,我经常从魏桥镇到邹平县城出发,县供销社、劳动局、经委,甚至县委、县政府,这里窜、那里跑,在办好公事的同时,我对县城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县城就是不同于乡镇,这里处处繁华,场面大、人气旺,俊男靓女,衣着鲜亮,车流穿梭,人流熙攘。只要来上一次邹平县城,我融入城市的梦想就愈加强烈一次。特别是2000年前后,为了让女儿接受城市更加优质的教育,我和妻子商量着送她到邹平县黛溪双语中学读书。她们集体过双周,到时候,我和妻子都会提前半小时在小区门口等着女儿回家。尤其给她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就骑着摩托车往返于魏桥与邹平之间,每当这时,我就会想,如果我在邹平县城安家落户的话,既能方便接送女儿上学放学,又能方便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还能方便给女儿送吃送喝补充营养……

  融入城市,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真真正正的“城里”人,则是到了2003年秋天。一个本家叔叔不知我做着融入城市的“梦”,他还问别人“廷伟犯啥错误了吗?”他以为我调入县城工作,开启崭新的城市生活,是企业对我“发配”所致呢?惹得人家都笑了起来。我在宏杰第一生活区购买了123平米的大房子,正式举家进城,安家落户,融入城市。这得益于党和国家好的大政方针,得益于我们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大势,两好合一好,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张士平老董事长最终实现了他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让农民的孩子变成产业工人,让农民的孩子变成城市市民。数以万计的农家子弟,纷纷走出了贫穷落后的农村院落,走出了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黄土地,斩断了农家子弟代际相传的贫困基因,我们和早先的城市市民一样,享用着同样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和他们一样能够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处处观青山碧水、丽日蓝天;时时赏蜂飞蝶舞、姹紫嫣红。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居,情有所依,魏桥创业人所得皆所愿,所遇皆所求,承平日久,安常处顺,人人心里充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妻妹原是一个扬场码垛剜苗子、耕耘耪耩割麦子的农家妇女,说她“井底之蛙”也好,“鼠目寸光”也罢,总之邹平县城她几乎没有来过。1997年进入我们企业的织布厂工作,那年内弟媳妇生孩子,妻妹晚上陪同从魏桥镇来邹平县医院照料,中途路过灯火通明的明集镇驻地时,她怯怯地问:“这是邹平吗?”惹得出租车司机直笑。她于2006年调入宏杰公司工作,2019年底正式退休,这些年她视野广阔,眼界大开,春天去邹平樱花山赏“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秋天去高青蓑衣樊赏“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她常说,“我没有文化,退休金也不高,与那些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相比不行,可比起无退休之说的年老体弱的马路清洁工、农村的同龄姐妹们来,我心里就一万个知足。”

  融入城市,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心态、还有我们的境界、我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都跃升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自豪了;我们的企业强大了,职工幸福了,可即便是这样,还有极个别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记得《菜根谭》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也有人说,知足常乐,寡欲乃安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其次,做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讲究“良心”二字,吃良心饭,说良心话,干良心活,仰天俯地,无愧于心。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每与挚友深谈之时,我们都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曾经悬梁椎股过,曾经面壁苦读过,可上天丝毫没有眷顾我们,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是谁帮助我们一步步融入了城市?又是谁改变了我们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命运?

  众生所梦,皆如所愿。我们家姊妹五个,都先后融入了邹平城区,我的一双子女不但融入了城市,同样也追随我融入到了我们共同的温馨家园——魏桥创业集团。不负韶华不负秋,只生欢喜不生愁。我在魏桥创业集团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这里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也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名资深魏桥创业人。在这辈子中,我与她血脉相连、荣辱与共;我与她灵肉交融,密不可分;我与她牵手情暖,一往情深。能够在这个和谐大家庭里经风历雨、健康成长,是我们魏桥创业人的最大快乐,更是我们魏桥创业人的最大福分!


2#
发表于 2022-10-1 13:47 | 只看该作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进城从梦想到大张旗鼓地进城,成为城市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而且户口政策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只要在城市有楼就可以迁移进城。一路道来,过程详尽,读了令人感慨!
3#
发表于 2022-10-1 16:03 | 只看该作者
改革开放,让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融入了城市,过上了城市生活!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 20:38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10-1 13:47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进城从梦想到大张旗鼓地进城,成为城市人已经不是遥不 ...

感谢高老师点评。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真是钟情所梦,皆如所愿!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 20:41 | 只看该作者
刘树仁 发表于 2022-10-1 16:03
改革开放,让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融入了城市,过上了城市生活!

党的好政策,企业的大发展,让我们脱胎换骨,融入城市。
6#
发表于 2022-10-22 06:56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22-10-1 20:41
党的好政策,企业的大发展,让我们脱胎换骨,融入城市。

貌似现在的很多人都想逃离城市了
7#
发表于 2022-10-22 07:50 | 只看该作者
栋间塘 发表于 2022-10-22 06:56
貌似现在的很多人都想逃离城市了

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在我们这里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民家庭在县城买了楼房。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3 13:49 | 只看该作者
栋间塘 发表于 2022-10-22 06:56
貌似现在的很多人都想逃离城市了

想归想,几乎没人付诸于实际行动呢
9#
发表于 2022-10-23 14:22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22-10-23 13:49
想归想,几乎没人付诸于实际行动呢

也不是没有,我在珠三角这边。
也有挺多都回家乡发展了。有一大部分人本就是为工作而来,还是要回去的。
那些一开始就想着不回去的,不能说少,但也绝非多。

你说的融入城市,是当地的城市。从村入城,离家近。这也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非都跑向大城市……

发展均衡,才是主流。乡村也是在发展的。理想的应该是就地发展,而非谁融入谁。人的本性都是自家的亲……



扯得远了些。也不知对不对。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3 14:25 | 只看该作者
栋间塘 发表于 2022-10-23 14:22
也不是没有,我在珠三角这边。
也有挺多都回家乡发展了。有一大部分人本就是为工作而来,还是要回去的。 ...

有道理,现在城乡差别小了。在农村也能大有作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1:58 , Processed in 0.13784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