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新篇清目胜真茶——赏析王宁生第二部诗集《听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8 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2-10-28 14:47 编辑

                     新篇清目胜真茶——赏析王宁生第二部诗集《听涛》        高迎春

        诗人王宁生在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含羞草》之后,仅仅过了两年多,就又推出了第二部诗集《听涛》。这部诗集由时代华文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他创作的短诗134首。封面设计清新,淡蓝色的清空,淡蓝色的峰峦,淡蓝色的湖面,再加上缥缈的云雾,仿佛仙境。在我看来,或许这就是诗的意境。尤其是宝镜般的湖面,让我联想到南宋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歌的源头,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王宁生之所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写了这么多首短诗,就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生活。一首一首阅读,一首一首品尝,我终于感受到了王安石所说的那句诗言:新篇清目胜新茶。

        王宁生的《听涛》,全书分为四辑。写在四辑之前的一首诗,可以称作序诗:把手中的笔/擎向高空/引出漫天惊雷/为我的/灵魂/淬火/把思想/锻打成/诗行/架设起/通往人生高地的/桥梁。

        王宁生的这首诗,是一首言志的诗。将手中的笔,高高擎起,为的是引出惊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伴随金龙飞跃,映红天地;这雷声,伴随金凤飞舞,火花四溅。而诗人,是想借助电闪雷火,将自己的思想,锻打成诗行;而诗人,是想以诗为砖石,垒砌通往人生高地的桥梁。如果画家,将这首诗歌画成画。我想,这画面一定能让人,感动落泪;如果导演,将这首诗歌演成话剧。我想,这出话剧一定能让人,过目难忘。诗言志,是儒家关于诗本质的界定。《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故而“言志”学说,在古代具有深远的影响。先秦时代,诗字和志字,互为相通,古谓:“诗,志也。”所以闻一多先生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而记录,三怀抱。”而《诗言志辨》说:“志,又可指为理想,志向。”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诗的解释也更加全面了。诗者,是知怀其时则谓之志,感其物则谓之情,发其志则谓之言,杨其情则谓之声,言成章则谓之诗,声成文则谓之音。从而逐步认识到,“兴、观、群、怨”学说,成为后世诗人和诗论家所遵循的一条艺术法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宁生用这首诗开篇,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如果说他用134首诗打造了一座高峰,而这首诗则是开在悬崖边上的一朵奇葩。

        在王宁生的《听涛》第一辑中,他写了这首《掌纹》:我有三条掌纹/每一条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条叫生命线/一条叫事业线/一条叫感情线/其实/那都是/为了攥紧欲望/留下的/皱纹。

        这首诗,王宁生从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手掌切入,展开,留给人们一个肯定的答案,令人深思。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欲望的载体。欲望是由种种希求,种种得到后的快感,紧紧勾连在一起的内驱力。它的原始动力,是由食欲、情欲、求生欲、不朽欲、繁衍欲、求安欲、占有欲、存储欲、积累欲、窥探欲、表露欲等众多欲望所构成的。欲望一旦激发出来,便会刺激和诱发生命体奋发向前。欲望是生命最忠诚的卫士,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欲望,即便是活着,这个人也没有了生机。可以这样说,欲望的力量,就是生命本身,欲望的强烈程度,就是生命的活跃程度,欲望的力量,就是生命的活力。欲望游移在生命的坐标系上,它甚至堪称是一个人的“生命之父”。在欲望的鼓动下,生活徐徐展开壮阔绚丽的画卷;在欲望的激励下,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甚至波澜壮阔,形成一道靓丽的彩虹,形成种种迷人的景色。一个人一旦失去欲望,就犹如一叶扁舟失去了风帆,美丽动人的孤帆远影,也会顿时荡然无存。当欲望的风帆高高扬起的时候,一个人才会有存在的价值,生命才会变得鲜活,气象万千。一个人为了生命健康,须心态平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一个人为了事业发达,须增强才干,开拓眼界,紧跟时代;一个人为了情感,须爱己爱人,尊老爱幼,广交朋友。欲望如此让人劳心劳力,故而手掌中才会留下,三道深深的皱纹。

        在王宁生的《听涛》第二辑中,他写了这首《老桃树》:即使岁月/让你变得如此沧桑/可你绝不辜负/脚下每寸沃土/即使生活/让你不堪重负/可你依然/倔强地高昂着头颅/我知道/你的绿色不能染遍大地/至少/能为春天/加一点生机元素/我知道/你的果实不能甜透人间/至少能中和一下/岁月里的苦/老桃树啊/老桃树/和故乡结伴/与风雨为伍/拿自己活成一尊/不屈的雕塑。

       我知道,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难以忘却的树。我爷爷心中的树,是故宅院落中的那一棵脆枣树;我父亲心中的树,是故宅门前的那一棵老槐树;我心中的树,是我在院落中亲手植下的那一棵香椿树。难忘的树,都有难以忘怀的故事;难忘的树,都有难以抹去的心结。王宁生难忘的树,自然就是这一棵老桃树。岁月让桃树的年轮,套了一圈又一圈,小桃树变作大桃树;岁月让桃树外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小桃树变作老桃树;岁月让桃树的花朵,开了一年又一年,老桃树每年都留一树芬芳;岁月让桃树的果实,结了一年又一年,老桃树每年都结一树丰硕。老桃树,没有辜负脚下的沃土;老桃树,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老桃树,年年高昂尊贵的头颅;老桃树,年年都为人们奉献上甜蜜。老桃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就成了游子心中的念想。所以,才有人写出了那首桃花歌谣:当我想家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桃花。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可爱的家。家乡盛开的桃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好山好水好气派,盛开的桃花。年年盛开的桃花,伴随我长大。我唱着桃花的歌谣,渡过了好年华。每当这首桃花歌谣响起来,就会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每当这首桃花歌谣唱起来,就会让人唱得热泪盈眶。王宁生心中的老桃树,化作了故乡的象征。因此,他心中的老桃树,便活成了一尊不屈的雕塑。

        在王宁生《听涛》第三辑中,他写了这首《茶》:我想泡你/不只在纸短情长的雨季/也在漫漫余生的晴空万里/我想泡你/用我心中的山水/化开你绵绵爱意/我想泡你/让你我淡淡的情愫/在这清幽的世界氤氲成依依相惜/我想泡你/上帝赐予我刚好遇见/圆了我今生一世期许/我想泡你/把所有的春天都揉进一个清晨/把停下的岁月化成歌藏进心底/我想泡你/我想泡你/甘愿你的醉吻销魂/任凭你的清香蚀体/倒在红尘里/不问朝夕。

        茶树最早在我国云南被发现,是皋芦原种的变种。早在仰韶文化时代,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就把茶作为草药来饮用了。商代以前茶被视为珍品,贵为祭品,延续了三千多年。唐代的陆羽著作《茶经》,他也因此被尊为“茶圣”和“茶仙”。时至今日,茶已经融入人们的寻常生活,成为一种风尚。王宁生这首《茶》,连续用一句“我想泡你”,打开多彩的画面。在绵绵雨季,泡一杯茶,茶水就融化心中情结;在闲暇晴日,泡一杯茶,茶水就消磨了心中郁结。无论是矿泉水,还是山泉水;都能品尝出西湖龙井、都匀毛尖的香郁。无论是自来水,还是纯净水,都能品尝出南糯白毫、凤凰单枞的醇厚。名目繁多的茶品,都是奉献给人们的爱意。他日遇见金水翠峰,今日相逢君山银针,明日期待陆安瓜片,恨不得把所有茶品,都化成歌谣,把岁月哼成曲曲喜调。春日里,香炉对雪烹;夏日里,举壶望荷饮;秋日里,东篱菊下煎;冬日里,梅花树下品。一杯香茶下肚,疏香皓齿有余味;三杯香茗醉人,更觉鹤心通查冥。有了一杯香茶,通体安泰,不问朝夕,何问朝夕?阅读王宁生的《茶》,可以引发读者许多联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王宁生能够写出如此好诗,必然是积学和研阅的结果。

       在王宁生《听涛》第四辑中,他写了这首《今生不悔—写在医师节》:朋友们都“下海”去了/下海去“捕捞”/下海去“泛舟”/而我/却耐着寂寞/依然如故/医生/这特殊的职业容不得我半点疏忽/白天/我巡逻在病房那块阵地/夜晚/我耕耘着知识这片沃土/听诊器/告诉我患者的期冀与渴求/处方笺/书写着医生的理想和抱负/我不羡慕/大款们挥金如土/我不后悔/救死扶伤/济世悬壶/看来/这辈子我与发财无缘/惟愿此生献给病人的康复/既然选择了这神圣的职业/功名/扔在脚下/浮华/抛在身后/使命/注定我在艰辛中跋涉/事业/召唤我在快乐中追求……/今生不悔/与爱为伍/化热血为甘露/润泽天下苍生。

        王宁生是县中医院的骨科专家,他爱岗敬业,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到如今,退而不休,依然勤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第四辑的诗歌中,他大多把笔墨留给了自己所挚爱的职业。许多医生,面对商业大潮,经不住诱惑,有的选择到私人诊所,有的选择自主创业,有的选择转行捞钱。可王宁生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然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他做手术的时候,有人悄悄塞给红包,王宁生选择把红包交了患者住院费。当新冠疫情来临的时候,王宁生最先写出请战书,争抢着要到第一线去奋战。当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为疫情捐款的时候,王宁生总是争先恐后踊跃参加。佩戴在他身上的党徽,总是那般熠熠生辉。他挥笔写出《战役之歌》,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医者的医德仁心。这首《今生不悔》,是他在医师节发出的呐喊。今生不悔:救死扶伤,济世悬壶,化热血为甘露,他用行动践行诺言;今生不悔:康复病人,与爱为伍,润泽天下苍生,他用行动书写着大爱。诗人,手执语言写诗,最不能忽略的是诗人自身气质的修炼。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其实是气质出诗人。小气,出小诗人;大气,出大诗人。打铁还靠自身硬,只有自己的品德高尚,才可以写出中气十足,大气磅礴的诗歌来。屈原靠大怒,写出了《离骚》;杜甫靠大忧,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王宁生靠一腔热血,写出了这首《今生不悔》。

        王宁生的《听涛》,注明是一部短诗选,阅读其中诗歌,也的确是短诗居多。天下的好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炼。在这部诗集中,王宁生善于用最少的语言,开掘阔大的境界。一首诗歌,往往只有四句五句、八句十句,但却容纳了巨大的空间,深邃的意境。真正做到了简洁而充实,警策世人;真正做到了深沉而铿锵,打动人心。王宁生在后记中说:“我喜欢诗的简洁,真诚,跳跃。诗是不安分的精灵。我敬畏诗。窃以为,中国汉字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呈现方式,兼具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的双重性——即灵与肉的统一性和诗的特质。汉字通过诗意的组合排列,便具有了一种令人敬畏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蕴含着类似文字宗教的意味。诗,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诗就是自己心灵的写照,诗就是文字里的自我。很难相信,一个内心龌龊、自私狭隘的人,能写出高尚大气、令人振奋的诗!”人,贵有自知之明。诗人,更难得有自知之明。正因为王宁生对诗歌,有这般纲举目张式的理解,所以他才能写出真诚、凝练、深情、睿智、意境悠远的诗歌来。新篇清目胜真茶,但愿有更多人能够读到王宁生的第二部诗集《听涛》,来体悟他用诗歌营造的滚滚涛声。




                                2022年10月8日写于迎春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10-9 20:06 | 只看该作者
孟夫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高老师从作者到作品,细细品来,子曰是悟到家了。
3#
发表于 2022-10-9 20:14 | 只看该作者
子曰的"兴观群怨"为诗之精髓,拿到现在品评、创作诗作不但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06:58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9 20:06
孟夫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高老师从作者到作品,细细品来,子曰是悟到 ...

我和王宁生已经认识45年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序言也是我写的。
5#
发表于 2022-10-10 08:25 | 只看该作者
从作者到作品,从诠释到点评,精到细致,用心用情,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1 19:41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9 20:14
子曰的"兴观群怨"为诗之精髓,拿到现在品评、创作诗作不但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其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论述,至今仍然不过时。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1 19:41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22-10-10 08:25
从作者到作品,从诠释到点评,精到细致,用心用情,学习。

谢谢光临阅读和留言支持,问好!
8#
发表于 2022-10-11 21:57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10-11 19:41
其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论述,至今仍然不过时。

高版品大作,娓娓獭祭鱼,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12:54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11 21:57
高版品大作,娓娓獭祭鱼,

水平有限,一部诗稿,好诗众多,难以面面俱到,因而遗珠。
10#
发表于 2022-10-14 17:20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10-14 12:54
水平有限,一部诗稿,好诗众多,难以面面俱到,因而遗珠。

《五总志》:" 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老师此作四千多字,就用了七八典籍,故云。
11#
发表于 2022-10-15 17:10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10-10 06:58
我和王宁生已经认识45年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序言也是我写的。

不简单啊,再过五年就是你俩金婚之年,可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爱。
看你这深情告白,不以身相许都不行。想想啊,红楼梦的序言才多少字。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3:46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14 17:20
《五总志》:" 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老师此作四千多字,就用了七 ...

用典固然重要,但不是刻意用典最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3:48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2-10-15 17:10
不简单啊,再过五年就是你俩金婚之年,可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爱。
看你这深情告白,不以身相许都不行。:l ...

文友相交,这么长时间的不多。不过,也说明我们都老了。
14#
发表于 2022-10-18 13:2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10-16 13:46
用典固然重要,但不是刻意用典最好。

过,是掉书袋,
恰好,就是锦上添花。
老师您当然是后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05:01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18 13:23
过,是掉书袋,
恰好,就是锦上添花。
老师您当然是后者。

知其然,才知所以然,用典当以顺手捻来为上。谢谢您的鼓励,我们共同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1:13 , Processed in 0.0600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