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8 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22-10-18 15:08 编辑

  早饭前隙,发现茶几上有一个本子,上面写满数字,原来是母亲记录的血压和心率。本子旁边放着几个小药瓶,一个装有盐渍西瓜子的袋子,还有其他杂物。袋子旁边嗑剩的瓜子皮已经收走了,袋子恢复原样。头天晚上,我坐在茶几旁边,边嗑瓜子边陪母亲说话。

  是那种常见的盐渍黑西瓜子,看样子放了有段时间了,壳表面析出模糊的盐渍。随着一次次嗑壳的动作,盐渍断续渗进嘴唇上的表皮褶皱,隐有杀痛感,于是隔断时间就端起水杯以作缓解。这些动作和声音与母亲说话的声音相谐进行,为秋夜的冷寂增添了些许暖意。

  母亲坐在对面连帮椅上,面前有一张小茶几,上面摆着她的水杯。旁边地上放着一只暖水瓶。她几乎不喝水,杯子里残存着吃饭时候喝剩的白开水。

  过去这个位置是属于父亲的,更准确说,父亲得病以后习惯坐在这里。借由叙述,父亲的样子很自然地浮现眼前,即使形象有点模糊,他穿着灰色的衣服,身子少了过去的坚挺,显得有点佝偻,茶几上摆着父亲的水杯,还有大大小小的药瓶。一边地上除了暖水瓶,还有一个痰盂。椅子上随时摆有卫生纸,以备擦嘴用。咳几声,把用过的卫生纸扔进痰盂。偶尔掉在地上,他也懒得捡,被母亲悄悄捡起来扔掉,尽量不惊动他。然后是吃药。

  药有好多种,有的放在茶几上,有的放在父亲床铺边上。对于那些药,父亲非常熟悉,清楚记得每一种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在母亲看来,有一种类似于意志力的东西在起作用,以对抗疾病,借助这些药物,借助于这些药物的精确服用,包括能行动时的坚持下床走动。以母亲的文化水平,她说不出意志力有关的词语,可是她能感受到比某个词语能指更广泛的内容。

  或许是为了观察疗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用本子记录自己的血压心率,包括两次痰中带血的间隔时间,以及量的多少。如果有医生询问,相信他一定能够清楚陈述这些细节。他希望自己的记录和陈述能够帮医生作出判断。可惜,事后看来,这些所谓意志力支撑下的记录和陈述似乎都不重要了,一个个细节重复且惨烈地将真相推给父亲,死亡就在眼前,丝毫不容质疑。作为事情的另一面,相信父亲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或是根本无心顾及,他的这种行为细节竟然悄无声息地传染给了母亲。某种程度上,借由这种记录,母亲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观察分析,适时作出调整。

  若没有见到这些记录,我几乎意识不到这种观察分析的过程,更惶论调整。记不清上一次母亲去医院检查的时间了,当得知检查结果之后,我和家里人打了电话,嘱咐他们平时要密切关注,特别是少惹她生气。一个基本判断是,有好多病是从气上来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最终显现。

  对于自己的病,母亲很少提,在这方面,她和父亲一样,始终自己扛着,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或许,他们的这种扛,无意之中给子女们递上一根隐身草,助长了子女的惰性或不负责任,自欺地认为只要他们不说,就是没大问题。有一次,母亲在吃饭时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里面是不是长了什么东西,不然怎么这么胖。她的话引得一家人哄笑,说长什么呀,就是长肉,少吃点就行了。母亲像个孩子,说不行呀,不吃饿呀。于是一家人又笑。在母亲看来,既然大家都笑,说明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像是无形之中找到了一种参照或是慰藉。

  一家人在场,话题多数在外围打转,比如这次秋收,话题从问玉米收了多少开始,像是给一块地漫灌,一点一点推进浸湿,继而扩展到今年玉米收成好坏,一亩地打多少,种子如何,吨半粮创建的有关新闻,找人耕种,在耕种过程中出现的亩数不准,以及后续打药以什么亩数为基数等等,基本上都是于人畜无伤的内容。某个间隙,话题转了,像是水漫过堤沿,对此,也没有人去堵口子,任由说话一句一句伴着端酒杯吃菜的动作缓缓进行。

  当只有我和母亲时,话题由外围转向内里,虽说仍然是一家人过日子的家长里短,显然许多事情都带上了她的观点,这些观点的背后,是母亲笼统的生活和人生观念。

  多数时候,我听母亲说,间或对她的话给予附和与解析。多年的母子,熟悉得不能太熟悉了,交流起来自然没有什么障碍。偶尔,母亲也像是表示一种歉意,说这些话也就给你唠叨唠叨。

  对于回老家住下,以及随之而来母亲的唠叨,作为旁观者,爱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说话是好事,别熬得太晚了。这一次,陪母亲聊到夜里11点,在一个话题的停顿间隙,我看了看墙上那架旧钟表,拖长了语调说,歇着吧,然后起身。否则,时间很容易晚了,毕竟我和母亲的血压都有问题。

  在血压控制方面,母亲一方面吃药,一方面也用偏方,比如喝醋泡生鸡蛋。父亲在时,吃什么药都由他张罗。父亲走后,母亲只得求助于医生,基本都是常规药。对于进口药,母亲很少买,嫌贵。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前些时候她的眼出了问题,听从医嘱让我在城里药店买那种进口的眼药膏和眼药水。很自然的,这成为饭桌上的一个话题,一家人分析眼睛上火的原因,一定和她夜里看手机有关。

  手机是在天津工作生活的侄女给她的,是替换下来的旧手机,用的副卡,母亲自己不用花钱。最初,母亲只是为了和侄女视频说话,后来发展到每逢年节一家人聚餐,母亲总要让家里人帮她拍视频存下来,一个人闲下的时候看。侄女结婚的部分视频十有八九也发给了她,毕竟这是一件大事。

  仲秋节后,侄女带着刚生的女儿回老家,住了半个月。围绕着这段时间的枝枝节节,母亲少不了絮叨再絮叨,像是一壶茶,经由一次次冲泡,直到没了色泽和香味,回归平淡。对于这种回归,母亲心有不舍,偶尔冒出一句话来,提及侄女说过的某句话,比如,不喜欢吃肉,等等。借由那句话,母亲成功地完成一次短暂的回溯,细细咂摸其中的滋味,一如并不新鲜的盐渍西瓜子。

  对于这种回溯,母亲依据的只有记忆,相信在她的大脑中,有一片区域,像是有一个隐形的记录本,记录了她感觉重要的内容,一如那些血压心率记录,借由这些内容,她得以对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适时作出调整。

  对于这种观察和分析,连同调整,一直在进行,从未间断。特别是父亲走了之后,这种现象显得更加明显。

  父亲走了之后,母亲以埋怨的口气说,到最后也不说个明白话,光说剩下一个人就不种地了……

  我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也理解母亲的难处。父亲在时,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父亲拿主意,她很少操心;现在轮到她自己拿主意了,她生怕自己出错,所以不得不察言观色,从一家人片言只语开始,来形成某种隐形的佐证,为接下来的调整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间,她不得不一次次唠叨,以便从我这里得到支持。

  在这种唠叨的过程中,以母亲的性格脾气,她也定然不会全然听从我的建议,她有自己的主意和决定。支撑起这些主意和决定的,无疑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朴素的人生观念。对于这种观念的形成,家庭影响是最为重要的。比如对于爷爷,母亲心存敬畏。在她看来,爷爷在困难生活年代能够让一家人不挨饿,家当得好,得益于爷爷脑子好使,会计划。她举了个例子,队里分了油,被爷爷细化到每月每天甚至每顿饭用多少油,稍不注意就不够了。如果吃漏了,奶奶自然少不了挨骂。一方面会算计,另一方面做事公平。姑没出嫁时,母亲和姑逢年过节置办新衣服都是一个标准,即使奶奶对此颇有微词,慑于爷爷威严也只得作罢。林林总总多了,这些事情背后的尺度和内核被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形之中形成她为人处事的参照。对于这些,她不会刻意往深里想,可是那些事早已经深深融进她的思想深处,成为她的人生路标。

  或许这样说有点过于美化了,可是我实在想不出别的理由,来对母亲的这些行为给予合情合理的解析。在我看来,母亲的行为并非孤立,连同她心存敬畏的爷爷,在他们的人生背后,是深厚的传统乡村文化,一如著名学者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中描述的那样。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不知道费孝通是谁,也不知道什么《乡土中国》。土地她非常熟悉,但是把土和乡联系起来她就不清楚什么意思了。她所了解的乡是镇上办公的地方。那里她去过。有一次镇上通知她去开会,把父亲生前为其他村里修厕所拖欠几年的工钱给了。为了这件事,母亲去镇上找过,有一次甚至在饭桌上说,要是再不给就到镇上去敲盆子喊。最终,她没有去喊,而是选择了妥协和忍耐。一定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阻止了她做出这种过激的举动。我不清楚那种力量的构成元素,可是自信能在《乡土中国》中找到近似的答案。

  遵从父亲遗嘱,母亲不种地了,但是河沿上的那片树地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种树。她说那里不属于粮食地,是和父亲一起开垦出来的,留个念想吧。看到那片树地,看到那些树,或许她能寻到某种记录,聊以慰藉。

  早饭端上来了,玉米粥是白色的,不太好喝。母亲解释说是你秋生奶奶给的,用粘棒子磨的,非要给,说你一个人……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10-18 11:24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生前身后事,母亲的被动到自己的主见,以及文中的我对父辈他们的生活的理解。
整篇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欣赏学习了。
3#
发表于 2022-10-18 11:4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一片地可以让我们自己去种树,那一定是种很幸福的惬意
4#
发表于 2022-10-18 15:5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巧,你也很久没来发文了吧,写的都是爸爸妈妈,证明我们都老了。没事的时候多喊喊“妈”,偶尔也在妈前撒个娇耍个无赖,别绷着。其实我写那些“记录”爸妈的文字,日后是不敢再去回看的。
5#
发表于 2022-10-18 16:37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青衫!
先问好;下了做饭去,文抽空来读。
6#
发表于 2022-10-19 10:5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的琐事,生活中的真情,父亲与母亲的生活,却也往往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所以,珍惜很重要,问好青衫子。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22-10-19 14:30 编辑
李子四 发表于 2022-10-18 11:24
父亲的生前身后事,母亲的被动到自己的主见,以及文中的我对父辈他们的生活的理解。
整篇文章充满了生活气 ...

谢谢读评鼓励。秋安。另,您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子柒。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4:31 | 只看该作者
蛇珠 发表于 2022-10-18 11:48
如果有一片地可以让我们自己去种树,那一定是种很幸福的惬意

不错。随着年龄增长,对土地越来越喜欢。谢谢读评鼓励。秋安。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4:35 | 只看该作者
灯芯草 发表于 2022-10-18 15:53
这么巧,你也很久没来发文了吧,写的都是爸爸妈妈,证明我们都老了。没事的时候多喊喊“妈”,偶尔也在妈前 ...

是,有近一年没来发文了,地快撂荒了。父亲走了之后,定期回老家陪母亲成了惯性,有些回望不自觉地进行。还好有文字,可以借此得以安放。秋安。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4:3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2-10-18 16:37
好久不见青衫!
先问好;下了做饭去,文抽空来读。

嗯,好久不见。谢谢来读。秋安。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4:38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10-19 10:50
生活中的琐事,生活中的真情,父亲与母亲的生活,却也往往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所以,珍惜很重要,问好青 ...

有人说,父母是人生走向死亡的一堵墙,现在父亲去了,母亲成了这堵墙的坚守者。总有一天,我们也得活成他们,站成一堵墙的样子,给子女以镜鉴,让他们一点一点知道,生命的样子与归途。谢谢读评鼓励。秋安。
12#
发表于 2022-10-19 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22-10-21 14:15 编辑

人老了活得谨小慎微,年轻时候的锋芒都收藏了起来,对着儿女都这样。想着真有点戚戚然!
唯有陪伴,唯有多听念叨,好像真做不到啥了。毕竟各有各的生活家庭!
粘玉米磨的面发苦,真的不好吃。不知是何故?为啥磨后就变了它绵甜的本性。
13#
发表于 2022-10-19 19:04 | 只看该作者
看似琐碎的书写,字里行间隐含着却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而对母亲言行的刻画,也凸显了,在过去的那个乡村,日益凋零过程中人们心理的变化和无奈。问好,久不见。
14#
发表于 2022-10-19 21:35 | 只看该作者
久违了,青衫子!
岁月无情!物是人非未必不是常态,毕竟,谁都无法留住喜欢的东西。
人生是一场悲壮的远行,同行者,有些无法陪得更远,有些,是自己无法陪得更远。隐、现之间,沧海桑田。如果没有多余的恐惧,亲情之痛就是最大的。但是,多余的恐惧确实存在,它让所有的人更加心力交瘁,引导出不幸的更多外延。
秋凉,冬冷,然后取悦自己,以后还要度过更多的春天。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1 14:01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2-10-19 14:55
人老了活得谨小慎微,年轻时候的锋芒都收藏了起来,对着儿女都这样。想着真有点戚戚然!
唯有陪伴,唯有多 ...

是的,谨小慎微,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秋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5:32 , Processed in 0.06983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