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主业是长篇小说创作,主要有《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白雪乌鸦》《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烟火漫卷》以及多部中短篇小说,她也在作为副业的散文创作方面有重大收获,有多部散文集面世。近日,特地购买了她的散文集《云烟过客》《锁在深处的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我的世界下雪了》《光明于低头的一瞬》等,一门心思地饕餮这份文化盛宴,认为她的散文有着独到之处。
第一,关键词:热爱——关怀诸种事物,陈述来自生活的感悟
在《野草的呼吸》的序中,她借“野草”的坚韧隐喻相伴一生的文学事业,从对“野草”的关切表明她的日常除写作之外,也对大地上的事物饱含深情、满怀热爱,把点点滴滴的感悟通过舒缓温婉的语言娓娓道来,涤荡出打动读者心灵的精彩华章。《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一文,从“立春”那天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梅花开放的情景,转入对北纬五十度的北方“春天”抵达后景象的描绘,呈现“大兴安岭”早春的景象,表达对西北大地上春天的情愫;在描写手法上,注重动态呈现和事物情态的结合,如“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中“一点一点化开”就是动态描写,把春天来到大江南北时的情态展示出来,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转换,有利于营造春天情趣盎然、意境优美的情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带入感,使得读者产生更强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她的散文也注重细节描写,呈现具象化的场景,如:“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这样细腻的描写随处可以采撷。在《谁说春色不忧伤》中,在呈现“我的故乡”春天的“绿”时,把各种“色彩”描摹得很真切,“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对颜色施行多色调配,让笔下的“故乡”的春色充满引人入胜的魅力。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依靠的是娴熟的描写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增色,如:“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和“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等。
第二,关键词:哀愁——关切社会生态,诠释源自内心的博爱
“哀愁”是个表达情绪的词汇,但换一个角度,则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境况的关切,体现出的是作者的博大胸怀和拳拳爱心。《死亡的气息》陈述童年生活的记忆,以孩童单纯而童真的眼瞳,把对“死亡”的心理感受渗透在叙述中:东头邻居是湖南籍夫妇,一共有六个孩子,待人热情,幸福生活,但随着“男主人”上山拉烧柴被被翻滚的原木打得双腿血肉模糊,送往哈尔滨医治,还是客死他乡,最终“一个人去了白雪皑皑的山上沉睡”;女儿小平在她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的冬天一个早晨突然头疼,送往县医院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一周左右便死掉了;“我”上高中那年秋季,小平的姐姐跃云患尿毒症住进医院,一个周末回家时,却听到她死去的消息。邻居家三个人的“死”,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悲伤、恐惧,也没有概念化地归纳出对“死亡”的感悟,而是以打比方的方式表达对“死亡”的理解、洞察和体悟。“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这是对人的境遇的关切。对死亡的看法则是:“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而且它毫无眼光,贪婪无耻,常常把不该吃的人也吃掉。”《祭奠鱼群》对原本象征吉祥的“鱼”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人类贪婪的捕捞“被网围追堵截、撞得头破血流,最终魂飞魄散地成为饕餮者面前的美餐”的命运表达了深切地“哀愁”,由此引向对“大兴安岭”森林中野生动物遭受人文类觊觎而造成的恶果是“人与动物的竞争使得**像流星一样从枪口飞出,倒下的自然是无辜的动物”,已经把关切的目光聚焦于对生存环境逐渐恶劣这一重大命题上,表达出极大的担忧和义正言辞的谴责,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违反了生存法则,过度追求物质利益造成生态失衡“犯下的罪行”。还有《罂粟的报复》《奸商横于世》等篇,更是以振聋发聩的声音疾呼,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良好生态与自然秩序的珍惜和维护。
第三,关键词:感怀——关照生存状况,触及人类的精神内核
迟子建到过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后,“回过头来一想”,对过往和记忆进行“反观”,引发思考、省察和反思,而这种方式很能触发人的心灵世界,也能深入验证人的精神本质。在《与自己相遇》中讲述“午后”的日常看报,由此了解到她很关注“战事、农事、体育新闻、影视热点、文坛趣话、医疗常识、房屋出售动态、物价调控情况”等,这些方面几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汇聚一起则是社会生活的外部环境。对它们的关注和心理回应,能引发诸多的感怀,如对“供给居民用水的水池发现好几只死老鼠”等事的“愤怒”,厘清她的散文素材来源于工作、生活和见闻,不仅给人亲切、亲近之感,还颇有生活气息,如:“我散步的主要内容是逛农贸市场的夜市,看看五花八门的小商品,听听嗡嗡嘤嘤的叫卖声,观察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当然,想这些事物时内心便是温暖如炉火了”,这表明她是个很爱生活的人。在“我觉得女人吸烟不干净,女人的口腔应该散发出一种芬芳”表明内心的坦诚,在书写过程中能敞开心扉,不造作不掩饰,本色地传达,属于“真性情”。在《桃李不言》中,她的感怀颇有思辨意味,对“好人”与“回报”做了阐释,思考社会现象,直呈自己观点,述说直抒胸臆,并对“好人”做了界定:“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内心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情境下都能保有一颗质朴、纯粹、无私的爱心……做一个真实的、自然的、遵守社会公德的普普通通的人,也许就是一个好人了”。这样的感怀已经上升到理性的层界,不但传达的是爱憎分明的观点,还深入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触及到人的精神内核。另外,还有不少记叙观看球赛的散文,尤其是通过对中国足球队赛况的担忧、焦急、哀其不幸等情绪流露,可以见出她的爱国心和爱国情怀。
第四,关键词:悲悯——关注人的境遇,考量人们的价值向度
迟子建和大多数作家一样,对这个世界心怀“悲悯”,对生命满怀敬畏,大的方面是故乡、国家、世界和宇宙的变化,小的方面则是山水、草木、虫鸟等事物的安危,采取“小切口,大视野”的方式,通过对“蝴蝶、幼猴、虫子”等事物的关注,传达心理顿感和真挚情感。《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描写“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的虫子,执着地“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即使遭受了多次“失败”,仍然不放弃“一次又一次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对“一只虫子”的“不屈不挠”和“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的精神,通过“它的顽强”和“我觉得惭愧”的比照,对“一只虫子”给予了深情地赞美,她这样说:“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在结尾这样点题:“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这样的精彩语句是神来之笔!《哀蝶》是回忆童年往事的文本,以自省的方式对曾经伤害过蝴蝶的行为深感愧疚,这样表达悲悯:“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深深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在《鞭笞与践踏》中,记述耍猴人“举着两尺多长的皮鞭追打一只瘦弱的幼猴”的情景,通过与张家界景区“悠哉游哉地单臂吊在树枝上,享受着阳光照拂”的“小猴”的对比,对猴子命运发出由衷地感慨:“我不禁感慨万端,同是猴子,命运却如此不用!”比较有特点的还有《谁为这个世界送葬》《是谁扼杀了哀愁》等,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审视,对人们的生活、命运和生存境遇表达了深深地忧凄,这都是她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至此,我对迟子建的散文的阅读还在继续,也意识到她的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远非这篇读后感能够分析透彻和论述清楚的。她的散文以精短见长,并不进行深奥的说理和大量人文元素的“填充”,而是在传统散文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尝试着进行革新,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这也是散文的“正道”。除了以上的几个突出特点外,我更喜欢她的散文语言,尤其是在描写与叙述中跳荡出新颖别致、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格,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愉悦!在此也表明观点:迟子建的散文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