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闭户读书”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9 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吉日”,周作人写过一篇《闭户读书论》,后收入1929年5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自编集《永日集》。据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考证:一、“十一月吉日”,即11月1日;二、此文未在报章上发表过。

    周作人先描述民国十七年的严峻形势:

    “此刻现在”,无论是相信唯物或是有鬼论者都是一个危险时期。除非你是在做官,你对于现时的中国一定会有好些不满和或是不平。这些不满和不平积在你的心里,正如噎隔患者肚里的“痞块”一样,你如没有法子把他除掉,总有一天会断送你的性命。那么,有什么法子可以除掉这个痞块呢?我可以答说,没有好法子。假如激烈一点的人,且不要说动,单是乱叫乱嚷起来,想出出一口鸟气,那就容易有共党朋友的嫌疑,说不定会同逃兵之流一起去正了法了。

    这段文字有两处重点强调的地方,用引号作了标注。“此刻现在”本指即时之当下、眼前等,在周作人笔下应该是指他写作《闭户读书论》的“民国十七年”。“痞块”本是中医用语,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症状,在周作人笔下应是指郁积于胸的“不满和不平”。民国十七年为什么是“危险时期”呢?又有些什么“不满与不平”郁积于周作人之胸呢?

    1928年,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当年6月6日,北伐军进入北京,北伐几告结束;国民政府统领了除东北以外的全部国土;二是当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全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在此大势下,国民政府的统治开始渗入社会方方面面,对自由言论的控制逐渐增强,特别是对共产党的搜捕、屠杀更变本加厉,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周作人显然不喜欢这种状态,胸中郁积了种种“不满与不平”。其实,民国十六年周作人对时局的看法就比较悲观,他在当年所作的《〈谈虎集〉后记》里说:

    近六年来差不多天天怕反动运动之到来,而今也终于到来了,殊有康圣人的“不幸而吾言中”之感。这反动是什么呢?不一定是守旧复古,凡统一思想的棒喝主义即是。北方的“讨赤”不必说了,即南方的“清党”也是我所怕的那种反动之一,因为它所问的并不都是行为罪而是思想罪,——以思想杀人,这是我所觉得最可恐怖的。

    “此刻现在”,北方“讨赤”的张大帅走了,南方“清党”的国民政府来了。北伐军进入北京,北京变成了北平,形势不但未发生改变,甚至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1928年11月24日,周作人在致江绍源的信中说:“北平一切如旧,唯丘8横行,更甚于张老帅时,不知南方报上亦言及否?”表面上说的是兵痞横行,骨子里应该是对整体形势的判断。对于喜欢对“时事”说三道四的周作人,“此刻现在”之种种激荡聚合,渐渐形成无言的威胁与涉险的高压。既然“乱叫乱嚷”“容易有共党朋友的嫌疑”,“说不定”就会被“正了法了”,那就只能另辟蹊径,另想办法。

    由此,周作人提出自处的办法:

    我看,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所以最好是从头就不烦闷不过这如不是圣贤,只有做官的才能够,如上文所述,所以平常下级人民是不能仿效的。其次是有了烦闷去用方法消遣。抽大烟,讨姨太太,赌钱,住温泉场等,都是一种消遣法,但是有些很要用钱,有些很要用力,寒士没有力量去做。我想了一天才算想到了一个方法,这就是“闭户读书”。

    周作人对自己在“此刻现在”的“危险时期”,选择“闭户读书”很是看重。1929年1月13 日周作人在致江绍原的信中说:“以前的小文拟结集为一册,以后当闭户读书,偶写文章亦拟乱谈外行话(文学)为限,而不再来谈时事矣。”“以前的小文拟结集为一册”,指1929年5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永日集》。在“民国十八年二月十五日”所作的《永日集》序言里,周作人说:“我的文章中所谈的总还是不出文学和时事这两个题目。”“不再来谈时事”,自然是要废其一端了。1929年2月7日,周作人在致江绍源的信中,再次提及“闭户读书”:“我觉得现在各事无可批评,有理说不清,我们只可‘闭户读书’,做一点学艺上的工作,此不佞民国十八年的新觉悟也。”说是“民国十八年的新觉悟”,但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底便有《闭户读书论》,所谓“新觉悟”,其实只是“旧话”重提。

    很奇怪,江绍源在1929年1月27日回 “一月十三日手谕”的信中,并未就周作人“想了一天才算想到”的“闭户读书”这个“方法”发言。在1929年2月15日回“二月七日手谕”的信中,依然未提及周作人津津不已的“闭户读书”。或许在差不多年轻一辈的江绍源眼里,老师周作人所谓的“闭户读书”,只是在发牢骚,说说而已,当真不得。

    周作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查《周作人散文全集》,周作人1927年作文155篇,1928年63篇,1929年22篇,1930年36篇,1931年25篇,1932年28篇,1933年26篇。直到1934年,又才慢慢恢复为53篇,1935年达到了100篇。1929年的22篇,公开发表的仅有12篇,除《在女子学院被囚记》《劝胡适回平教学书》稍涉时事外,其余的多为谈文学、谈风俗、谈翻译的文章和与友人的通信、文集序言等。可以看出,周作人说“闭户读书”,并不是发牢骚,也并非只是说说,而是“危险时期”的真诚选择。

    从“所谈的总还是不出文学和时事这两个题目”到“不再来谈时事”,不但不谈,甚至不想听闻,只“闭户读书”。面对汹汹时局,周作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退回书斋,“闭户读书”。周作人的选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渊源有自。在“民国十六年八月七日”所作的《泽泻集》序言里,周作人就曾假蔼斯理而说自己:

    戈尔特堡(Isaac Goldberg)批评蔼斯理(Havelock Ellis)说,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与一个隐士,这句话说得最妙,并不我想援蔼斯理以自重,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我毫不踌躇地将这册小集同样地荐于中国现代的叛徒与隐士们之前。

    倪墨炎在《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一书的《小引》里说:“叛徒,是指旧社会、旧秩序、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的叛逆者;而隐士,却是脱离现实、回避社会矛盾、追求闲逸生活的人。”倪墨炎对叛徒的阐释很准确:叛逆者,就是反抗者;反抗者,就是战斗者;叛徒也就是战士。但“此刻现在”是“有理说不清”的“乱世”,要“苟全性命”,就只能收起战斗的笔,“不再来谈时事”,成为隐士。倪墨炎对隐士的阐释稍嫌偏颇:中国文人历来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能惩恶扬善,便洁身自好,不与世事纠缠,不作无谓牺牲。这种态度,往贬处说,是明哲保身;往褒处说,是生存智慧;不贬不褒,便是孟子所说的独善其身了。倪墨炎显然是在往贬处说。

    叛徒是永久的,隐士只是一时之选。周作人寄希望于未来:

    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

    “现在不甚适宜”不等于永远不适宜,未来可期,周作人对未来抱有希望。不但“努力读书”,还学以致用,将“故纸”与“活人对照”,将“死书”“变成活书”。怎么看,都不是“脱离现实、回避社会矛盾、追求闲逸生活的人”。

    所以,周作人的“闭户读书”,不是回避,不是逃避,而是与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一样,是暂时隐蔽,是战略潜伏,甚至是另类战斗。至于隐蔽、潜伏后,积聚起来的力量指向何方,喷发出来的是什么玩意,那是《闭户读书论》之外的问题了。



2#
发表于 2022-11-9 08:5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章来得如此之早。敬茶一杯!
3#
发表于 2022-11-9 14:42 | 只看该作者
提上来,随后抽空认真学习。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17:05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2-11-9 14:42
提上来,随后抽空认真学习。问好。

谢谢版主提读一点小感慨而已,但从中似乎看到了另一个周作人,所以写写
5#
发表于 2022-11-9 19:11 | 只看该作者
努力无处不在,咸鱼翻身亦不是不可能。想某剃头,后代以他为羞耻,哪曾想到先上百家讲坛风光,后又各种书籍著作堆满华夏卖家书柜平台。此一时彼一时,迅哥的文章也是可以被挤出课本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20:06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2-11-9 19:11
努力无处不在,咸鱼翻身亦不是不可能。想某剃头,后代以他为羞耻,哪曾想到先上百家讲坛风光,后又各种书籍 ...

从纯文字的角度看,鲁迅有鲁迅的精彩,周作人有周作人的散淡。人是人,文是文。
7#
发表于 2022-11-14 16:29 | 只看该作者
《“闭户读书”谈》是又一篇读书类文章;由周作人的《闭户读书论》引入话题,对该文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以具体实例作为补充材料,进行延伸和拓展,融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周作人及其散文特征。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8#
发表于 2022-11-16 09:23 | 只看该作者
提读一下。新的一周,新的希望。祝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6 10:56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2-11-16 09:23
提读一下。新的一周,新的希望。祝好!

近日周作人读得多一点,感慨也多一点,所以瞎写写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6 10:46 | 只看该作者
近读鲁迅《三闲集》,在序言中读到一段文字:“我先编集一九二八至二九年的文字,篇数少得很,但除了五六回北平上海的讲演,原就没有记录外,别的也仿佛并无散失。我记得起来,这两年正是我极少写稿,没处投稿的时期。我是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己集》里。”看来,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周氏兄弟虽不再往来,选择却是一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9:35 , Processed in 0.0495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