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蛀书记(2022年4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27 1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2年4月10日
胡平的《千年沉重》由三篇长文组成:《千年——传统中国、乡村中国、内陆中国之文化描述》写家乡江西的历史与人文,兼及传统文化;《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给父亲的五封信》算是父亲的传记,也有对其遭遇的反思;《莫忘沉重》是对九十年代世相的描绘与评判。篇章恢宏,文笔大气,很有气象。颇可一读。
风中的雨:《千年沉重》是本老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1版1印,虽未标明其为“文化大散文系列”,但从内容与装帧看,应是这一系列。这书,以前应该也读过,但重读,却似新读。“文化大散文”是因为其中有“文化”。这些文化,因为总是与历史相联系,使读过几天历史的我觉得亲切。但对所谓“大”,却有些抗拒。大,可能有几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体量大,其次是视野广,三是主题深。体量大,一方面使文章显得厚重,另一方面就是要拉长文章,或许可能几千字可以解决的问题,偏要写到上万字,甚至几万字,读来自然就有些啰嗦唠叨;视野广,一方面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是有时不得不烧野火,将与主题并不紧密相关、可有可无的内容塞进文章;主题深,一方面是要有自己思想,至少也要有些叙述之外的思索,只是思想却不是想有就有的,许多看似思想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就是思索,也有深有浅,硬思索,硬思想,显得有些牵强。这些,或许是所谓“文化大散文”既能风行一时,读者趋之若鹜;却又不能影响长远,读多了有嚼蜡之感的原因。对于散文,我既喜欢“文化大散文”,喜欢其中与历史、人文、传统等等相关的内容,喜欢其中作者“沉重”的思索或思想,因为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思索或思想都比我的层次要高,读后多少能受益。虽时有雷同之感,也常觉得是在嚼蜡,但依然比较沉醉地读。当然,我也喜欢“小品文”似的散文,对于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慨为主要书写内容的短散文特别青睐,对其中的人间烟火味特别喜欢,因为这些烟火味更贴近我,更有世俗意义。其实,所谓“文化大散文”,所谓“小品文”,只是一个很笼统、很表面化的标签,并不能概括散文的真正品质。判别好散文与差散文,或许只有一个标准:能否真正感动读者。或许吧!


2022年4月12日
廖荣华的《王家坝纪事》第一部《土地》,写川南农民刘海民一家几代为获得安身立命的土地,历尽艰辛,甚至失去生命的历程。经过勤俭努力,顽强奋争,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时移势异,江山革故后土地的意义已发生改变,等待他们的是一个与传统迥异的新时代。小说有许多四川方言,读来颇感亲切。
风中的雨:在网上看到介绍廖荣华的《王家坝纪事》,说这部长篇小说是方言书写,便上了心,买了回来。觉得作者虽是川南人,与身川东的我有小地域的区别,但同属四川,方言都属于西南官话方言区,其小说中的方言肯定对我写《方言与识字》有帮助,至少可以找到一些新的书证。果不其然,看《王家坝纪事•土地》,除一些较为熟悉的方言外,还找到了几个以前一直未找到的方言书证,比如认输之告稽,脸色气得很青之橘青,河水消褪、东西丢失之蚀。还发现,在川南称父亲为“阿爷”,称祖父为“阿公”。以“爷”称父亲,是较古的事,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里就称父亲为“爷”。今天,爷一般指祖父,即父亲的父亲。川南方言“阿爷”一词里的爷,还保留着爷的古义,指父亲。


2022年4月13日
廖荣华的《王家坝纪事》第二部《口粮》,写刘海民一家解放后至六十年代初期的日常生活。他们既无法摆脱社会、时代的影响,又常被仇家、对手惦记与责难,家长里短里婆媳妯娌、兄弟姊妹也既有体谅,亦有争斗。生活清寒,生存不易,再困苦也只能坚持。时光迁移,旧人渐老,新人渐长,代际更替悄然而必然。
风中的雨:《口粮》是廖荣华《王家坝纪事》的第二部。从书名看,《口粮》与《土地》相比,主题似乎有所欠缺。第一部虽也是写刘海民一家几辈的日常,但这些日常里却都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刘家所有的摸爬滚打,隐忍退让,都是为了报郑家的仇,都是为了赎回祖业,置田买地。第二部名为《口粮》,虽写到了五十年代后期的饥饿,写到了刘海民一家的艰难度日,写到了因“吃”而引起的许多冲突、变故,但要说所有的日常都是围绕“口粮”这个主题,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读《王家坝纪事•口粮》,最令人斤斤不已,越读越想不通,越读越令人无语的是:在《土地》里,郑家欺压刘家,在《口粮》里依然如此。要说在前后两书里这种欺压还有一点区别的话,那就是:《土地》里,刘家有激烈的反抗,有隐含的希望,甚至有短暂的胜利;而《口粮》里,刘家却仿佛砧上鱼肉,只能任郑家宰割。唯一令人觉得有希望的是:刘家的子女多聪明能干,郑家的后代常愚笨呆蠢。


2022年4月15日
廖荣华的《王家坝纪事》第三部《身份》,写刘海民一家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前期的生活。“**”到来,知青下乡,知识无用等眼前的现实,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虽有明白者,但终拗不过顽固的小农意识。年轻的下一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自以为是的上一代以“为你好”之名摆弄得面目全非。令人叹惋不已。
风中的雨:以为《王家坝纪事》第三部《身份》重点写“**”,结果却依然是写刘海民一家的日常。虽然有“**”的大时势,但似乎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他们依然惯性地生活着。读《王家坝纪事•身份》,刘海民及妻子郭英的小农意识凸显出来,特别是为“养儿防老”,怕幺子云飞“飞”了,不让他读高中一事,更让人见识了传统的农民思维。虽有大时势“知识无用”的影响,多少可以对他们体谅一二,我也无法回到六七年代的具体环境里,设身处地地展开自己的思绪,只能站在今天“知识改变命运”的立场上,谈出自己的感受,但小说里透露出来的那份顽固与愚蠢,依然心惊,觉得似乎比曾经的阶级血与火的对立、家族生与死的仇恨更令人压抑无助、胆寒绝望。


2022年4月17日
廖荣华的《王家坝纪事》第四部《面子》,主要围绕刘云飞的婚姻、入伍、高考写刘海民一家的日常,从**后期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长,故事起伏曲折多变,有一个令人欣喜的煞尾。人生多艰,命运无常,只要认定目标,坚持理想,困苦再多,克服后就能见到阳光。人性有善有恶,善多于大于恶,向善定有善报。
风中的雨:用四天不到的时间,翻完了廖荣华的《王家坝纪事》。此书虽四卷各有其名,但以“王家坝纪事”统之,是一个以时间为线索、以刘郑两家的对立为基点、以刘家几辈人的命运为核心的连贯故事。刘海民一家几辈人的经历,有强烈的时代因素,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更有较为典型的人物性格。买、读此书,只是想找一些方言书证。结果出乎意料:方言虽有,却并不多;故事却特别吸引人:许多场景,恍如亲历。特别是三、四卷里的一切,都曾经见识、经历过。那时虽小,但一切均有印象,而且印象深刻。统观全书,有几点想说:一是小说故事性很强、文学较差,读来颇吸引人,但难引人思索,对故事背后的人性、命运等挖掘不深,体察不到时势、历史发展等偶然性里面的必然性。二是对具体人物命运的安排,有些不妥,特别是第四卷里随处溢出的对仇青莲的仇视和对其死亡的安排,既少对仇青莲内心的体察,也无对其可悲性的同情,更没有挖掘出其受害者的性格内涵。仇青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若不是刘云飞为自身前途对其若即若离,若不是郭英为拴住刘云飞对其的倾心接纳,她不会有这样的命运;若不是刘大贵与其的苟且,若不是刘海民对其的致命一击,她也不会无妄殒命。对应该算是将其推入死亡深渊的刘家人特别是刘海民,作者似乎并没有谴责,不但未让其得到恶报,反而让他们一个个好运连连。小说体现出的这样的世界观,令人大跌眼镜。三是对刘郑两家的仇怨继续到了最后,本来有刘云飞与郑朝平的交往、恋爱、婚姻这个很好的缘由,完全可以将小说的品质向上提升一部,让郑大荣改恶从善,刘郑两家化解恩怨,作者偏不,反而要在结尾来一段祖坟上冒青烟、郑家败落无后的对话,和一个郑大荣佝偻身子茕茕远观刘家盛举的场景,将刘郑两家的对立进行到底的书写,在我看来,满含世俗气。四是虽常用到方言,却不是真正的方言书写,总体上看仍然是一部普通话语境的现代汉语小说。对出现方言只简单地加括弧简注,难以令懂方言和不懂方言的人体察方言的独特魅力。一句话:翻翻可以,读无多益。


2022年4月20日
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这一种。十七篇文,篇幅不一,但都不长,借《水浒传》剖析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等。虽为自证,常有附会强辩,但言简而意深,文短而蕴长,对于了解传统中国,颇有助益。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今日读之,尤有新意。
风中的雨:听说过萨孟武,第一次读他的作品。百度介绍:萨孟武(1897年—1984年4月13日),名本炎,字孟武,福建福州人。政治学家。萨孟武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制度、理论的研究,不落俗套,深入浅出,贯通中西,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几本随笔式的小书,以小说解说学术观念,独具特色,也颇得读者欢迎。著有《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萨孟武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萨氏家族,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因先祖曾世居雁门,故常称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家族中人才辈出,包括元朝诗人萨都剌,明朝宣德年间礼部侍郎萨琦,近代更有萨孟武的叔祖--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和中山舰殉难时的舰长萨师俊等。介绍中的“以小说解说学术观念”的“几本随笔式的小书”即指《〈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和《〈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这三本书,都被收入“大家小书”,也全买回来了,慢慢读来。喜欢“大家小书”,都是“大”家名著,体量“小”,不艰深,好读,每读都有收获。较之于今日动辄几百页、参考文献罗列如山的作品,含金量要高许多许多。


2022年4月22日
蔡翔的《神圣回忆》是东方出版中心“文化大散文系列”之一种。二十五篇散文,既有自身生命历程的回忆,也有世相的描摹与思考,还有对底层、世俗的解剖与认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些思想,一些反省,一些个人往事的追忆,一种不死的激情燃烧。”新时期散文的模式,装入个人的思索与认知,可以读读。
风中的雨:百度搜了搜,百科里有两个蔡翔,均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湖南人,都不是写《神圣回忆》的蔡翔。换句话,百度百科里没有介绍此蔡翔的文字。倒是豆瓣读书有一句介绍:“蔡翔(1953~),江苏泰县人,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从事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兼及散文随笔写作。”从《神圣回忆》“后记”里的“屈指一算,从事文学批评已有十多个年头”的表述,与书里关于父辈才从苏北到上海打拼的记述看,豆瓣读书介绍的蔡翔,就是写《神圣回忆》的蔡翔。《神圣回忆》里的散文,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其书写、思考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今日读来,有的依然能引共鸣,有的却显然已经陈旧。我并不太喜欢他的“神圣”“回忆”和那些所谓的“思想”,我更喜欢他对“底层”和“世俗”的书写与认同。因为,我就是“底层”之一,一直“世俗”地活着。


2022年4月24日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共十一章,以初平阳、舒袖、易长安、秦福小、杨杰、景天赐等六位人物的名字为章名,以景天赐为中点,五人回环排列。小说围绕多年后不同人对天赐“死”的回忆,通过细腻描摹花街等地的世俗生活,揭示忏悔与赎罪主题。耶路撒冷,初看只是小说的引子,其实却是清洁的象征和终极的归宿。
风中的雨: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买回来很多年了(手里的《耶路撒冷》是2015年3月的8印本),却一直未看。后来,又买了徐则臣的《北上》,很认真地读过,虽觉得好,但觉得并未好到“特别”、“非常”、“很”好的程度。即使《北上》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也依然是这样的感觉。本来对《耶路撒冷》也并不很上心,觉得读也可不读也可。但翻开一读,却很惊艳,令我手难释卷,心多神会,有初遇金宇澄《繁花》、葛亮《朱雀》的感觉。觉得在许多地方都挠到了我心痒痒处,觉得读来特别解谗特别享受,觉得它比《北上》要好很多很多。因为《耶路撒冷》,又在网上将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都搜了出来,买了回来,准备慢慢读来。之所以只买徐则臣的长篇,不买他的中篇和短篇小说集,是我有种很奇怪认识:徐则臣只适合写长篇,中篇的短篇不能承载他小说宏大的故事,不能表达他小说深邃的主题,即使写了,也可能不好,至少没有他的长篇好,更不可能有《耶路撒冷》好。


2022年4月26日
陈世旭的《马车》收录《马车》《独身女人沙龙》《青藏手记》《海参崴红帆》《过失杀人》五篇小说,分别以大学教师、特区独身女人、藏地邮政人员、出国游历官员、底层落魄者为主要书写对象,用完全彻底的现实主义笔法,讲述滚滚红尘里的浮躁与清寂,高贵与低俗,孤独与无奈,意外与报应等。值得一读。
风中的雨:手里的《马车》是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之一种,是“尚书房”推出的“特制函套装布面毛边本”,只限量发行300册,我所购买的编号为“094”,有陈世旭的亲笔签名。这书是几年前,孔夫子旧书网售卖新版图书时买的,标价39.00元。“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还有一个普通的市面流行版本,京东、当当网上现在也可购买。“尚书房”推出的限量签名毛边本,现已售缺,孔夫子旧书网上“全新”的二手书一般每本开价在80至180元,全套开价更是在2000以上不等。由此可以看出:一是书的内容应该不错,选题精准;二是限量签名毛边本,大气高雅,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以今天的眼光看,陈世旭是位老作家了,改革开放之初崭露头角,看过他的《小镇上的将军》,后来又买过他的《裸体问题》。正因为知道一点他,才会买下《马车》。


2022年4月28日
林庚的《〈西游记〉漫话》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这一种,由“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西游记》漫话”两文组成。前者较短小,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反映农民起义”观点提出异议;后者是长文,对孙悟空形象和《西游记》故事的生活原型、历史演变、英雄传奇、喜剧色彩、童话精神进行探讨。
风中的雨:我读《西游记》应该是在初中时代。我的初中,大时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小时间是在我十多至十二岁之间。那么小的年龄,不可能读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所以,《西游记》虽然肯定读过,但全是当故事在读,记得的也只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前因后果,没什么文学上的感慨,更别说对小说的社会基础、生活原型等等有什么心得。最激动我心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因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大闹天宫》而更印象深刻。当时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点:《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是旧秩序的挑战者。至于它后来是什么,不得而知,也不深究。早就想重读《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以重新体悟经典的魅力,更欲从中搜寻四川方言的书证,但一直没闲下心来好好地开头。读了林庚的《〈西游记〉漫话》,有两点收获:一是认识到以前读的《西游记》差不多等于白读,并没有领会作者意旨一丝半毫;二是下定了重读《西游记》的决心,争取尽快上手。


2#
发表于 2022-12-28 09:44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阅读量如此之大,令人敬佩。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3:35 , Processed in 0.12074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