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街头,远远地看到红对联挂满街道,墨汁的香味扑鼻而来,卖对联一条街,让“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过年在眼前清晰了起来。
贴对联是过年的一件雅事,为家园增添了喜庆与祥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是父亲贴过的一幅对联,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把红纸在桌上展平、折叠、裁条、分格,而我在一旁研墨。待墨磨好,父亲左手撸起右手的袖子,右手拿起一枝毛笔,蘸了一下墨, 在红纸上若行云流水,恣意泼洒。写对联需要动静结合,写好的字需待字迹干了,才能移动纸张,接着写下一个字。每一次起笔,每一次“旋”,每一次收笔,都无不散发出了笔墨的清香。对联写好时,再看我和哥哥的小黑手与花猫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大年三十这天对联贴好了,年味就有了。各家各户的母亲都在厨房忙着准备团圆饭,母亲对待年夜饭总是一丝不苟,她系着围裙,满脸笑容,忙前忙后,尽其所能地把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厨房里灶台的火苗旺盛,锅里热气腾腾,冒出来的肉香、鱼香……那就是浓浓的年味,馋得小孩直咽口水,好在家中还有瓜子花生红薯片可以先解解馋。
过年时令孩子开心的事还有那从头到脚的新衣新鞋,穿戴好后,便一溜烟跑到邻居家去“显摆”,在邻居的赞美声中,愉快的心情像要飞一样。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到大城市工作成了就业创业的第一选择。在2010年以前,打工人到了年关为了省钱,或者买不到回家的车票便留在他乡过年。父亲母亲在村头的盼望与失落,让游子在年夜里留下几多思乡的泪水。于是我想起了苏轼《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在那个漂泊的年代,我想没有比苏轼这三首诗更能表达出那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了。
说到苏轼,他关于春节的诗有很多首,且是分系列的,可见他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其中一首《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这首诗写于熙宁十年的春节。熙宁七年时,苏轼离开杭州升任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这一年苏轼39岁,正是人生最富精力和经验的时期,在任两年多的时间,在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独特的业绩。正当他在密州各方面都生活顺意时,却被调往徐州。他冒雪上路了,在除夕夜这一天,雪太大了,他竟然没赶到驿站,只好在石佛寺投宿一夜。除夕夜大雪阻碍行程,大年初一赶路,晚上又被雪阻,沿途看到的久旱后瑞雪带来的丰收可能性,他是身体苦心中却乐,苦是因为自己春节不能回家团聚,反而受舟车劳顿之苦;乐是百姓明年终于可以有一个好收成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乐观派,他心系百姓,因百姓有好生活而乐。
苏轼还有另一首过年的诗《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在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苏轼一生在人海沉浮,几经贬谪,人生不得志感叹。
如今是太平盛世,交通发达,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赶回家过年团聚,然而却没有了盼年与过年的喜悦。鞭炮不让放了,年兽能赶走吗?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有旧时的味道吗?一家人坐在一起,各捧手机傻笑,还有团聚的欢乐吗?
我不由得又怀念起儿时的年味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