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除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7 0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1-28 10:59 编辑

                             漫谈“除夕”               高迎春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夜。也是一年12个月的最后一天,民间俗称“年三十”。一年又一年,幼童在岁月中长大;一年又一年,成人在岁月中老去。除夕日,辞去旧岁,一年四季,季节变换,人们对逝去的岁月,有些恋恋不舍;除夕日,迎来新岁,一年四季,风景变换,人们对即将开启的新岁,有着新的期待。古人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除夕这一夜的特色。

        小时候,我在老家德州赵虎镇小高家店过年,除夕这一天,清晨要打扫庭院,铲除门外积雪;上午要贴对联,在北屋门左边的天堂处祭天;下午要去井边担水,将水缸都要打满。村子里湾边有一口大井,因为井口放置了十字木架,所以叫四方井。村子里大槐树附近有一口小井,人们便叫做槐树井。这两口井的井水,属于懒水,平时可以用来洗衣,刷锅,喂猪。村南一里地的田边,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用来煮饭,沏茶。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不去挑四方井和槐树井里的水,都去挑村南甜水井里的水。古代人逐水而居,认为水就是财富的来源。故而人们认为担水就是担财,往水缸里添水,就是往家里添财。挑甜水井里的水,因为路远的缘故,扁担压得肩膀痛,半路需要歇息几次,才可以将水挑回家。强壮的人,可以在中途将扁担换到另一个肩膀上,就不用半路歇息了。到了傍晚,要在院子里散上芝麻杆,俗称“撒岁”(碎)。此时,堂屋八仙桌边北墙上,已经挂上了写有一家族谱的“宔子”,八仙桌上也摆满了供品。等到天一檫黑,就要去大门口路边请神,将族谱里的爷爷娘娘们请回家,接受供奉。

        除夕日这一天,接神祭祖的仪式最为讲究。稍微富裕的家庭,都要在供桌上摆上一个猪头供,其余要摆整鸡、整鱼、藕合、豆泡、花生、丸子等“十大碗”。供桌之上,还要摆上两个大枣糕,寓意年年岁岁步步登高。再就是供上点着红点的馍馍,供上五碗新出锅的水饺。摆满最丰盛的供品,以显示孝子贤孙对祖先的虔诚。请神必须是家族长者,带领孙男侄子预备好鞭炮、燃香、纸钱,共同去请。我们家只有二叔高树吉常年在家,所以请神都由他带领我们去。到了街上,都跪下之后烧纸,点香,口中念叨“爷爷奶奶,请回家过年了”。然后,放鞭炮。在回来的路上,将燃香分给每人,分别走回自己家,到供桌边将燃香插入香炉,磕头跪拜,这样就算将神请回家了。这个时候,还需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拦门棍,拦住凶神和恶鬼,不让他们混进来。拦门棍还能将请进门的神挡在家里,以免他们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除夕日夜里,家家户户都要点上长明灯,即便是不住人的闲屋,也要点上一盏长明灯,来驱散屋里的黑暗。

        小时候过除夕,踩岁是一项必须的项目。将芝麻秸秆从屋门口撒到大门口,晒干后中空的芝麻秸秆,脚踏上去便有酥脆的声响,芝麻秸秆随之断开。这种一踩就碎的活动,寓意着明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期盼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好;碎与岁谐音,又与祟谐音,因此,踩岁还寓意着“踩祟”,就是将一些“邪魔鬼祟”都踏碎吓跑了,从而达到平安祥和的祈愿。有的农户家里没有芝麻秸秆,便用玉米秸秆来代替。由此可见,民俗也是可以变通的,一样可以达到踩岁的目的。过除夕,村里人还有一项“熰岁”活动。就是将苍耳的秸秆点燃后,再用松树或柏树的枝叶压住火苗,苍耳秸秆由于不能充分燃烧而产生浓烟,随着阴火慢慢燃烧,松柏枝叶散发出香气,随风飘散。苍耳与松柏合成的烟雾,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还可以营造一种神秘的过年气氛。松柏枝叶清香,是一味中药;苍耳能长到一米高,也是一味中药,用松柏和苍耳来“熰岁”,可以带来吉祥,让邪祟不敢靠近院落。过除夕,村里人还将松柏叶和鲜红的辣椒挂在门口,松柏寓意着正气长青,辣椒寓意着红红火火,在新的一年里,给家里人带来好运。宋代诗人姜夔有一句诗:“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之中的“柏椒”,记录的就是民间的这一习俗。

        村里人过除夕,要在门上贴门神,贴对联;在屋里贴上新年画,给窗户换上新的窗户纸,贴上新剪的窗花。关于门神,有这样一种传说:唐太宗睡觉,总是做噩梦,心中惊悚,大汗淋漓。军中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得知以后,便全副武装,手执兵器,侍卫在唐太宗卧室门旁,当夜唐太宗睡得特别安稳。于是,特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门上,称作门神。民间百姓见了,纷纷效仿,用以避邪驱祟。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五代时期,后蜀宫廷开始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是当时最早的对联之一。宋代的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除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标题《除日》,就是除夕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除去旧的春联,换上新的春联。我小时候的年画,大多是男娃女娃,或骑在鲤鱼身上,或抱着金色大鲤鱼,来寓意年年有余。年画色彩艳丽,透出一股喜庆的味道。窗户上的窗花,都是母亲的巧手剪的。姥娘姥爷是有名的扎彩匠人,所以母亲自小就学会了剪纸。大红的喜字,大红的鸳鸯,大红的桃子,大红的鲤鱼,贴在窗户上,屋里就充满了过年的味道。

        古代人过除夕,可以在留存的诗词中得到一些信息。请看唐代李世民写的《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歌大意是:夕阳斜照华丽的宫殿,显得宫廷更加美丽。年终岁尾,冬雪消融,春风中带着暖意。台阶拐角一树素梅绽放,犹如点燃的红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共度良宵,辞旧岁迎新岁。请看唐代李德裕写的《岭外守岁》:“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诗歌大意是:冬季的最后一夜,夜间报更的筹码已经打完。北斗星的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守岁的这一夜,隔着冬季与春季。游历在外的游子,旧年与新岁,催白了双鬓。请看宋代王炎写的清平乐《嘉定壬申除夜》:“一杯椒醑,惜饮难成醉。爆竹声中人未睡,共道今宵守岁。”词的大意是:斟满一杯用花椒浸泡的酒,小口而饮,难让人醉。爆竹声声,驱散了睡意,都说今宵这般,就是守岁。再请看唐代卢仝写的《守岁》:“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当垆一榼酒,争奈两年何。”诗歌大意是:该去的年留不住,该来的年任由他。去酒店举榼喝酒,谁也奈何不了岁月流转。古代诗人们地位不同,心绪不同,因此所写的除夕夜,也是感受纷呈。

        古代人过年,日期多有更改。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期,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至辛亥革命之前,一直沿用。在民国元年时期,决定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采用公历,将农历元旦称作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将公历1月1日称作元旦。从此以后,春节便是我国人民的新春佳节,它象征着团圆、兴旺,以及人们对生活的寄托于希望。时代在进步,除夕夜的过法也有了很大变化。现在人们除夕夜守岁,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有的人家,是边打麻将边看电视;有的人家,是边喝酒吃菜边看电视。我们家则是,边嗑瓜子边看电视。等到时钟敲响十二响,则放鞭炮庆祝新春的到来,守岁随之结束。



                              2023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3-1-30 21:2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刚来深第一年,台湾老板回去了,叫我组织拜神。除夕晚上摆上一个毛茸茸双目圆睁的大猪头,一直到初一晚上,那猪头还在那供着,好骇人。
初一我把写字楼的女孩全招集在一起,说各人买的菜全充公,一起做了餐饭吃。后来懒得动手,便带着这些娘子军去结了婚的人家里东一餐西一餐的蹭饭。
同事都羡慕说我有几十房夫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22:04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3-1-30 21:27
记得刚来深第一年,台湾老板回去了,叫我组织拜神。除夕晚上摆上一个毛茸茸双目圆睁的大猪头,一直到初一晚 ...

有你带领着过年,一定是花样百出,热闹非凡。
4#
发表于 2023-2-1 15:55 | 只看该作者
除夕,民俗的东西,这个题材知识量太大,很有研究价值。
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 20:19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23-2-1 15:55
除夕,民俗的东西,这个题材知识量太大,很有研究价值。

只能写自己熟悉的一部分,古人写除夕的很多,但只能选几首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1:45 , Processed in 0.23557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