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书生意气(外一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4 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生意气(外一章)


  很喜欢书生意气的意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无视一个词语原本的含义,看着几个汉字站在一起,就无端喜欢。如同几株花,红黄蓝白各不相似,肥瘦高矮也不整齐,站在一起,就是绝配,就养眼,就是风情,就觉得意趣盎然,风韵无边了。


  有时候,汉字比那些花朵,更加有魅力。


  我们常常说笔下生花,就是这个意思。能让笔下生花的人,一定是诗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几个普普通通毫无感情色彩的汉字排列在一起,就是壮阔,就是寂寞,就是孤独,就是悲凉,就是一种让人无语凝噎的情景。“执子之手,与子皆老。”没有惊艳,没有夸张,唯有深情,从远古,到今天。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我喜欢那些各自独立的汉字站在一起,为我们搭建一个迷人的情景,走进去,不愿意出来,或者无法出来。


  “书生”就是如此。


  创造这个词语的本意是指“读书人”。后来,在沿用的过程中,逐渐含有了贬义。李贺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有了讽喻的意思。说看看那些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那一个是书生呢?而清代黄景仁就更加直接,在他一首《杂感》里写道:“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唐朝到清代,相隔了几千年,人们对“书生”的看法,愈加不堪了。死读书,读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成了“书生”的全部。


  凡夫百姓对“书生”更加直接的认知,应该更多的是来自于《莺莺传》里面“张生”的行径。所谓“张生”者,即“张姓书生”也。后人评价元稹的《莺莺传》时候就拿王实甫的《西厢记》来对比,立分高下。就是因为两书中“张生”的行为有了区别。一个是始乱终弃,一个是相濡以沫恩爱白头。由此,作为作者的元稹与王实甫在后人的眼中,也有了高下之分。元稹的眼界与格局,让人实在不敢恭惟。一个著书立说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摘不掉那顶读书人的帽子。可是,我们却从《莺莺传》里看出了元稹对书生的大不敬。始乱终弃不应该是那些豪强者,权贵者,再不济也应该是公子王孙该做的事情吗?怎么会将那么大一口锅扣在读书人的身上呢?


  《莺莺传》里,将一个始乱终弃的人直呼为“张生”,就是给读书人拉仇恨,打天下读书人的脸。张生的危害,有甚于那个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当然,陈世美没考上功名之前,也是读书人的身份,也算作“书生”的。就像刘邦,成事之前,不过一小吏,一旦黄袍加身,就贵为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权贵瞧不上书生,平民也看不起书生,书生何其无辜。


  “生”,古之男子的称谓。前面冠以一个“书”字,意为一个读过书的男人。“书生”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莽夫”,“匹夫”,或者“布衣”吧。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里,唐雎与秦王以死相威胁的时候,秦王有一句极为轻蔑的话“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在秦王的眼里,没有读过书的男人,充其量一介布衣耳,而布衣所为,与泼妇无异。


  男人最好要去读书。有了诗书果腹,就比常人多了几分忍饥挨饿的耐力。


  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读书之后与谋臣鲁肃议论,鲁肃对吕蒙的学问见识极为震惊,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骄傲回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男人读书与不读书,有天壤之别。


  看轻书生的,往往是书生自己。


  除了看轻之外,那些书生们有着太多的自怜自艾。“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之类,大多是书生意气,当不得真。自从有文字书籍以来,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在读书的路上,所欲者何?首先成为书生,然后就是贡生,秀才,举人......


  崔莺莺为什么喜欢张君瑞,因为他是读书人。


  一株菊,绽放于深秋。有人看见了孤寂,有人看见了憔悴,有人看见倔强,有人看见了惜时。


  我却喜欢“书生”的蕴藉,力度。


  读书的男人雍容俊雅,眼有星光灿烂,胸有烟云流转,不张扬,不猥琐,不卑微,不跋扈。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生自有书生的气度。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不是孔武有力,不是张牙舞爪,不是一言不合就拔刀的赳赳武夫。见得了富贵,耐得住贫贱,经受得住威逼利诱。就像陶渊明,就像司马迁,就像谭嗣同。他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担得起“书生”的名头。新疆相国祠有一门联曰“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这是写给清代名臣左宗棠的,这才是书生应该有的荣光。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何等峻茂,何等淋漓畅快,何等意气风发。这也才是书生应该有的样子。


  2、青衫落拓


  古人还真是多情,用身穿青色衣衫的男人,来指代书生。


  看来,古人的眼里,书生的地位,真得不甚高。因为,青衫除了具有“书生”的含义,还用来指那些官职卑微的人。更甚者,用来指代那些贫贱的穷苦人。


  我们知道古代人的服饰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荣宠显赫;工、商,着皂衣。隶、屠沽、贩夫身穿白衣。衣服的颜色就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有了尊卑,有了阶级。


  我们常常用“大红大紫”来形容一个人的仕途,大红大紫就是服装的色彩,权贵的色彩。


  也许正是因为“青衫”一词饱含那么丰茂的意蕴,才格外让人瞩目。就像古诗词里经常出现的“红袖”。


  青,是一种朴素,一种沉淀,一种庄重,一种成熟。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成熟的男人,才配冠之以“青衫”二字。青衫是用来代指书生的,青衫应该是一个饱经风霜,看淡了世态炎凉,荣辱不惊,处惊不乱的中年男人的形象。一袭青衫的男人,应该不是卑微,不浅薄,不轻狂的形象吧。


  或者,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意象。


  青衫。孤影。一身沧桑,一身落寞,消瘦,挺拔。


  仗剑天涯,哪管前面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或是古道秋风,天涯孤旅。只知道一往直前,不思退路在哪里。那个背影,落满了风尘,却又那么出世离尘。一斗笠,一蓑衣,一舟一楫踏浪蹈海,哪管风高浪急,乌云蔽日,没有归途,只能披荆斩浪,一条路,走到底。波涛撞击过来,飞沫纷纷落下,一件湿漉漉的青衫,紧贴在精瘦的身躯,像一株水草,却柔韧。


  是那个骑着一匹瘦马孑孓于古道西风里的关汉卿,还是那个客舟听雨的人,挥泪声声雁叫里。


  那些出家人,也有身着灰袍的。


  青灯,一卷佛经,晨钟暮鼓,一个个清冷的早晨和一个个沉寂的黄昏。那些身影,冷寂,却肃穆;单薄,却沉静;不悲,不喜;无怨,无嗔;修长,轻盈,像是染了薄青的荷。


  青衫,落拓吗?


  那个古道西风瘦马,天涯孤旅的断肠人,自然是落拓的。徐渭有诗云:“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落拓却疏狂,这落拓也别具一番滋味。就像那个江州司马,同样落拓,同样磊落。悲欢歌哭,率性而为,不扭扭捏捏做女儿态。落拓,也是坦坦荡荡一丈夫。如此,即便落拓,又有何惧之。


  却原来,落拓,内涵有豪放,无拘无束之意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首《蒹葭》之所以传颂千年魅力不减,不是因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是因为那经霜了的蒹葭。落满青霜的蒹葭,就是一身风霜的男人,一个走向成熟了的男人,一个有着深沉思想的男人。


  青衫的身上,有沧桑,有忧患,有坚忍。或者,还应该有洒脱,有吐纳风云之胸襟吧。


  《史记•孔子世家》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说起来,孔子应该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书生,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的时候,应该是穿青衫的。穿着青衫累累若丧家之狗的时候,孔子,也不失洒脱之态。


  当苏轼穿着青衫,颠簸在放逐路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背影,却是满身的蕴藉。色彩暗淡的一袭青衫,却揣着那个时候最令人瞩目的锦绣文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或许,这就是青衫的气度,青衫的风骨。


  青衫唯其落拓,才别具气韵。我猜想,唐朝,叶落乌啼霜满天的时候,那个书生,落拓于江枫渔火之间,听着那一下,两下的钟声,彻夜难眠,他并没有哭天抢地寻死觅活。而是情怀别著,反正睡不着,不如去写诗。于是,他就留给我们一首千古绝唱。我们庆幸有那样一个夜晚,有一个书生,因为落拓,而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不眠之夜。


  在我看来,青衫落拓,是最有气度,最有风骨的意象。


  

2#
发表于 2023-3-4 21:4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发帖。敬咖啡☕️ 。
3#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08:48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3-3-4 21:49
感谢您的支持发帖。敬咖啡☕️ 。

问好彦林版,谢谢置评。
4#
发表于 2023-3-8 08:57 | 只看该作者
《书生意气》和《青衫落拓》是很有韵味的两篇短文,前者写“书生”,后篇写“青衫”,其实都和古代书生密切相关;从古代书生的故事中萃取诗意,既讲述故事,又生发感叹,且语言精练,读后印象深刻。欣赏,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4:16 , Processed in 0.0700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