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侃“八大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15 1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问雨…… 于 2023-3-15 21:14 编辑



  闲侃“八大王”

  一

  《李自成》是姚雪垠所写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细腻地描述了明末崇祯年间的那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李自成、刘宗敏、朱由检、张献忠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提到李自成,人们自然会想到贯穿与其书的“八大王”张献忠。我小时候一直觉得此人是居功至伟的义军领袖之一,那一句“我叫张献忠,不叫张献宝”就让我对“八大王”崇敬之意油然而生。这些感觉都是在阅读了《李自成》的作品后,行成的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
  现在,很多网评和纸媒都对张献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反了降、降了反,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也有人说:“能伸能屈乃大丈夫也。”还有人说:“张献忠是农民起义的英雄,作战勇猛,杀富济贫,秋毫无犯,体恤民情。”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中有不少被刻意拔高的人物,这种被拔高的程度与此人活着的时候掌握的权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联。权柄越大,篡改历史的可能性就越大,李世民就是典型的例子。
  当然,为了社稷和皇权的的需要,将前人加以褒贬,也是必不可少的修饰。例如“尧舜禅让”的神话,将暴君盘庚,演化成永垂的英名。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不使相见……”意思是说舜软禁了尧,并流放了尧的儿子丹朱,让他们父子永远不能相见。
  这些都可以说明,凡是写史的人如果自己承认一个人曾经犯过一些错误,那十有八九此人活着的时候必是罪恶滔天,死有余辜。

  二

  我们今天要说的张献忠,用主流的话来讲,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或“曾经犯过一些小错误。”我记得在我看过的书籍中,有人把张献忠的部队残忍地砍掉了三万七千多人的手臂,说成是“对地主阶级略施惩戒……”
  那么,张献忠到底有没有屠蜀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稍微读了点儿历史资料的人看来,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无非就是他到底杀了多少人而已。
  当然了,我们不能把明末四川人口的锐减全部算在张献忠头上,因为张献忠从来不曾控制过四川的全境。他鼎盛时期占据的土地也只是川西、川北和成都平原,虽然拿下了重庆,但很快就丢掉了。清兵完全占领四川的时间是在张献忠死了十二年之后,如果说张献忠把四川人几乎杀完,那这十几年的抵抗力量又从何而来的呢?
  康熙年间的户部尚书张烺回奏康熙四川人口被杀的情形时,这样说:“今统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其一则死于病也。”张烺是四川遂宁人,张献忠霸据四川的时候他大概是十七八岁,应该说记忆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虽然他不敢说清兵屠川的事,但也没有把四川人口几乎被灭杀殆尽完全归罪于张献忠。
  四川人数的锐减,除了张献忠的野蛮屠杀,当然还有满清的镇压、多方混战以及因为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疾病等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与张献忠极为野蛮的劫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曾为张献忠辩解:“张献忠不曾像黄巢一样吃人,这已经很难得了。”这种话听着让人牙根发酸,就差给张献忠发一枚“蜀地亲善大使”的勋章了。(根据《蜀警录》所述,张献忠所部有以人为粮的记载)。

  三

  其实,张献忠和历代其他的农民起义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流寇作战,这种战术的好处是机动性强,劣势就是没有根据地,部队给养基本上靠抢。
  2017年央视新闻频道、科技频道以及人民网先后报道了张献忠在江口沉银考古现场,重庆巫溪万人尸骨洞等信息,大量被拆解、压扁的金银实物和数不清的骨骸足以证明了这支部队的属性。
  还有一个比较铁的证据,是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曾经多次苦劝张献忠不要继续滥杀无辜,在张献忠决定杀光四川籍士兵的时候,四个人双膝跪地苦苦哀求,甘愿代士兵们去死,却被张献忠暴打一顿。(换了其他人早被活剥人皮了)
  根据顾山贞的《客滇述》记载:1647年张献忠被射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立即开会决定不能再走张献忠的老路,孙可望指出:“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艾能奇则直指经常为张献忠杀人而出谋划策的宰相汪兆龄:“昔老万岁在成都,汝为宰相,不能辅之治国,惟劝之杀人,以至人心危惧,不肯归从,天下俱名我辈为贼。今日皇皇无之,汝尚欲我辈复作贼耶”,随后杀了汪兆龄。
  四人此后经营云南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曾得到了满清重臣洪承畴的高度赞扬。

  四

  张献忠本人出身贫困,跟父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也当过边兵。应该说他最清楚底层百姓的饥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人性全无了呢?根据张献忠随军的两个西方传教士所写的《圣教入川记》可知:“张献忠人甚聪明,智识宏深,决断过人,与士卒同甘苦,温情大度,慷慨大度,且常与属下饮食”,但是在记载张献忠杀人这件事上,两位传教士也并没有因为钦佩于他的能力而为之隐讳什么:“皇帝喜怒无常,有一种仇恨人类的心理。往往只因一人的过失杀害对方全家,连儿童及孕妇也不放过。”
  他甚至把他认为有错的人居住的整条街道围住,开始屠杀,有错无错一概不予饶过。有一次他派人去陕西送信,这个信差因脱离他的控制再也没有回去。张对此极为愤怒,为了对此报复,他把这个信差左邻右舍全部杀光。
  更甚的是,有一个很得他欢心的刑吏病亡后,他把那个为刑吏治病的医师杀掉后还不泄愤,又杀了一百多个医者向死者之灵献祭。
  《圣教入川记》是利类思(本名布格略(LudovicusBuglio)和安文思(本名嘉庇厄尔玛加尔纳GabrielMagalleans)合著的一本书,他们分别于崇祯十年和十三年来华,崇祯十五年进入四川传教,他们被张献忠留在身边,相处一年多,逃出张军后把所见所闻写成了《圣教人川记》,成为研究张献忠的重要资料。
  这本书直到1917年才被上海教会的法国传教士古洛东(Gourdon)翻译成中文,在这之前中国人一直不知道有这本书,满清统治者修改史书或者夸大张献忠杀人的数据和情节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本书他们无法修改。

  五

  张献忠从一个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的人成为了一个残杀无度的魔王,从外部原因看,自打当了42天皇帝的李自成被覆灭,清朝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开始大力围剿张献忠,而四川本地的姚黄等农民武装力量也都对张献忠早有不满,张献忠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这是压力之一。
  张献忠由流寇式作战发展到建立政权,有了根据地,但是很显然张献忠和他的官员们并不不具备组织生产,发展农业的能力,养部队还是靠掠夺老百姓,这能不失去民心么?这是压力之二。
  这些压力让张献忠失去了心理失衡,性格近乎变态。他义子孙可望远征凯旋而归,文武百官按照官场旧例出城远迎。张献忠认为这是学明朝那一套,大怒,“怒其沿故朝陋习,按名棒杀二百人”;又因官员进谏少杀无辜,被张献忠处死,处死官员后又疑心其背后是“团队作案”,又接连处死百余人。
  张献忠除了疑心官员对自己不忠,更疑心那些读书的人,觉得这些有思想意识的人是自己江山的最大危险,他觉得很有必要对读书人进行一次大清洗。
  1645年夏,张献忠发布科考令,将一万七千多名读书人召集起来,张献忠亲自面试,凡是年龄太小的,身高不足四尺的,或是看着顺眼想自己留用的,就命令站到一边,除了这样的人,其他人则都算“合格”,合格之后就带出去“参加考试”了,一顿斧子剁到河里,考试结束。一个叫欧阳直的考生因为年龄小活了下来,将本次惊心动魄的考试,写成了一本《蜀警录》。

  六

  俗话说:“自古君王多疑心,”各朝各代均是如此。你想想,好不容易坐上来之不易的帝王之位后,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了:一是怕臣子们不忠心、篡权谋位;二是怕百姓们不安心,社稷不稳;三是怕读书人不违心、史书留污。
  当年,张献忠一直想夺取汉中,但是久攻不下,补给又不充足,饿肚子的士兵们心生怨言,有四万名蜀兵按兵不动。张献忠大怒,勒令将军中所有四川籍士兵全部清理干掉,又认为成都也有敌兵内应,于是决定“洗城”……
  张献忠不善于经营根据地,后期又接连吃败仗,于是动了放弃四川回陕西的念头,可走的话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四川人呀。他认为凡是住在城里的四川人都是顺民,可以免死,而那些山里的,乡村野外的,都有叛逆心理,都得处死。于是,古往今来最大的屠杀计划就这样诞生了,如果负责剿杀的官员漏过一个山民,那罪过就是活剥人皮了。
  如今从荣县、洪雅等县志来看,四川的很多地方都坚定不移地实施了“除城尽剿”的政策,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欧阳直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郫县抓获一个形迹可疑的农民,审讯之后发现是峨眉的,于是负责剿杀峨眉县的洪都督被剥了皮。
  可以说,张献忠在四川的三年统治时期,没有给任何一个阶层带来好处,他杀明朝的官员,也杀普通百姓,杀富绅也杀学子,杀对方的军队也杀自己的官员和士兵。大西的官员本有一千余人,张献忠离开成都时有七百余人,到他临死时只剩下了25人。
  张献忠在自己统治的区域内以严酷的手段和无休止的剥削压迫,最终使其失去了民心,被百姓抛弃,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当一个丧失理智的人居于权力之巅时,他所能展示出的只是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和百姓的无比悲哀。

  认真读史,不仅能为土偶桃梗祛魅,也能为自己除昧。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3-15 15: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再次支持,奉茶为敬。
3#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20:27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3-3-15 15:00
感谢再次支持,奉茶为敬。

谢谢老师,会常来的,问候老师!
4#
发表于 2023-3-17 09:25 | 只看该作者
《闲侃“八大王”》以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人物引出话题,着重对“张献忠”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从人们对“八大王”的褒贬、”颇有争议“、”和历代起义没有太大的区别“、“出身贫困,跟父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也当过边兵”、“从一个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的人成为了一个残杀无度的魔王”等方面进行论述,也探究了其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评价客观,有理有据;是一篇论点鲜明,又有事实支撑的“书话”文章。拜读。祝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12:08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3-3-17 09:25
《闲侃“八大王”》以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人物引出话题,着重对“张献忠”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

谢谢老师的鼓励,问候老师春安!
6#
发表于 2023-3-18 11:21 | 只看该作者
旁征博引,史料详实,分析客观,可读性强。
一篇佳文。
7#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14:40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3-18 11:21
旁征博引,史料详实,分析客观,可读性强。
一篇佳文。

感谢老师的鼓励,感谢老师的赏读,点评,问候老师春安吉祥!敬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7:02 , Processed in 0.0969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