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范进很正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13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3-4-14 08:27 编辑

   范进是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来源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那本书里的故事我还是小时候看的,印象深的是王冕,骑着牛,吹着笛子,画个画什么的,很是潇洒惬意;上初中之后就开始知道范进了,在老师的反复分析不断鞭挞之后,他成了一笑话;推而广之,那个社会也是一个笑话。


    他的笑话体现在不就是一次考试吗?居然就能把他考疯,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至于吗?社会的笑话体现在一次考试的结果直接导致两份截然不同的待遇:杀猪的老丈人先是满脸的嫌弃,后是百般的谄媚;先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破落户,后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反转太快了。


    于是,统一的解析是,《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辛辣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讽刺了像范进这样热衷于功名的人,也极尽嘲笑了像胡屠户这样的势利小人物。这成为定论。


    其实,不妨更加从容地来看待这几个问题。


    一来关于科举制度是不是当真那么一无是处,一塌糊涂?怕也不是。事实是,唾弃科举的都是没考上的人,吴敬梓也好,蒲松龄也好,都是竭尽所能甚至穷其一生想通过科举登堂入室的,只不过要么时运不济,要么就不擅长考试,加上录取率极低,他们都没考上。当然考不上正常。考不上然后反讽制度本身也是正常。我倒不是说这些文学大师们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是我始终认为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观点,不足以完全代表主流观点。


    主流观点应该是科举制度打破了阶级固化,畅通了人才流动的渠道。在科举之前,无论是察举还是荐孝廉,包括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等等方式来选拔人才,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就像古希腊、古罗马搞的民主,看起来都没问题,但是共性是都局限在非常小众的一批人当中,门槛较高,至少得有对应的身份,基本上与大众是无缘的,即便是民主也是精英人物的民主;只有科举通过慢慢调整完善,是几乎所有人都能参与的(一开始也不是),等于是调动了所有人的能动性,的确遴选了不少杰出的人才。那些宰相重臣内阁首辅几乎都是科举得来的,与出身相对来说没有关系,这是主流的观点。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世界文明,很多国家地区都效仿这样的科举方式,包括英国的文官制度都是从科举演变而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清朝必须是要完蛋的,这是历史的规律,但是直接原因至少包括了突然废除科举,让很多年轻人猝不及防。一个国家那么多年轻人没了方向,没了希望,就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辛亥革命是什么?还真不一定是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而是广大知识分子的革命,科举的废止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好事者喜欢拿历朝历代的状元和科举落地的大文人相比较,说状元没几个能留名的,文学家倒是很多人名垂青史,以此来挤兑科举。经不住推敲的,以状元为代表的那些体制内人士做的多半都是实务,文学家做的都是文章,务虚的要多一些。一个是奔着政绩民生去家国大事去的,文章已非正业,最多只是票友;一个就是奔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然后藏之深山去的,写文章是专业,而且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系,留个名也很正常。不能因此就厚此薄彼,况且总是觉得文学家伟大又都是文学爱好者的一厢情愿,他们不了解政治、经济、治国理政这些巨擘,恰恰是他们自己没有进入那个领域,虽不至于曲高和寡,但是一叶障目的可能性是有的。谁叫自古以来,文人都太自恋呢?


    即便是吴敬梓、蒲松龄当真皇帝老子给个官当当,大概率是着急上火地去了。学而优则仕是他们的核心价值导向。翩然一直云中鹤,飞来飞去县衙间。终南捷径一直是很多文人的梦想,只不过很多人装得太像,也装得太累。


    我当然不是说科举必定是最好的,我只能说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科举,不能以我们的狭隘包括自己的所谓命运不济而彻底否定科举。科举不仅仅就是一篇八股文,也有策论什么的。范进知道自己可能会中,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打通了,结果还就中了,这恰恰说明了还是有科学和公平的原因在其内。同样,吴敬梓写范进,也不见得他当真就在彻底地否定科举,多少有些自我安慰的成色,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考不上就考不上吧!范进都考成啥样了?


    科举肯定有很多问题,但是它一定不是所有人才选项当中最坏的方式,类似于今天的高考。就事论事,没有科举,像范进这样底层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完成人生的逆袭,他看起来是科举的受害者,实则是科举的受益者。


    其次,作者是不是在嘲讽范进变疯?或者说面对范进我们应该嘲讽吗?


    我读不出吴敬梓在嘲讽,我也不觉得范进应该被嘲讽。


    有什么值得嘲讽的?一个读书人,家境贫寒,没有背景,备受欺凌和奚落,没有就此屈服。当所有人都对他失望的时候,他顶着了巨大的压力,不抛弃不放弃,含污纳垢,忍气吞声,只为一个信念而矢志不渝。嘲笑也罢,挖苦也好,任人评说。岳父不接济就靠同学周延,才得以成行,最后终于在年过半百的时候,一举高中。这应该嘲讽吗?忍心嘲讽吗?


   人嘴两块皮,同样一件事,就看你怎么个说法。同样范进中举这件事,你既可以说迂腐之极,也可以说他百折不挠。你可以把他当作一个笑话,也可以当成一个励志传奇,就在于你是用什么样的心理动机来评论。你居高临下,冷漠待人,他就是个傻子,你大可以嘲笑挖苦;你推己及人,心怀包容,他足以让人心酸,他的成功足以让你为他高兴,发自内心的。


    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他并不傻。他有个预感今年能考中,结果还真就中了,说明他似乎已经找到了读书和科举的路径,他读通了,顿悟了,火候到了,还是个傻子吗?


    我们争论的焦点是他怎么就兜不住,一下子就能变疯。这个确实过了一点。但是你想想,每年高考、考研季节,那些孩子、那些家长不都是冰火两重天?喜极而泣的有,顿足捶胸的有,人间百态在几张试卷一个分数的折射下瞬间原形毕现。这些孩子才多大?这些孩子以后还有的是机会!高考好了,考研好了,能和中举相比吗?我们放大一下,假使这些考生已经五十了,也尝尽人间凄苦,现在瞬间有人说,你考上了,不要再读书了,直接到那个县或者市当个县长、局长什么的,你试试看?估计也会有人瞬间被狂喜击溃,诈尸般的感觉,不亚于范进的。


    胡屠户一巴掌把范进打回了人间,不是屠户的魅力,只是范进一时短路而已。


    范进后期很正常,官也做到了三品,相当于现在正厅级的省教育厅长,官声不差,估计他的感触太深了。


    真有问题的话,还是科举制度层面有问题。考个几次就算了,不能没有年龄限制,三十岁不让考的话,范进因为有秀才的身份也可以教教私塾,在乡下当个老师,顺便做做农活贴补家用,也可以继承老丈人杀个猪之类,日子也能过。国家不缺一个范进,他不考有的是人考;再者,这考试间隔期也太长了,考举人,进士的三年才一次,人这一生有几个三年?消耗不起的。


    听说公务员35岁的上限年龄要放开。一方面可能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但是另一方面肯定会有大量的高龄考公考编考研人员,当代范进可能会重现江湖。四川一个姑娘,考公五次没有上岸,结果出了问题,觉得自己是局长,很令人心痛。我不忍心把这件事往范进上面联系,可确实太容易想到一块儿了。何必呢?哪条路不走人?哪种工作养不活人?有些路走不通,自己尤其是家人还不愿转头,还不如直接从政策层面上堵死。


    只有环境宽松了,路子广了,职业的差别没那么大,生存没那么卷,社会多些包容少些歧视,怎么着日子都能过,也许这些貌似稀奇古怪其实也情有可原的奇葩事才会少点。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4-13 17: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写得好!虽然有些观点与我相左,但能引发出许多思考。比如那么大年纪了,还一味地考试,啥也不顾,是不是太自私?太自私就不正常——心智不全的人做官,是不是危害社会?
这个按照“孔乙己”那篇的续篇理解,更饶有趣味。尤其是联系现实的部分。
3#
发表于 2023-4-13 18:25 | 只看该作者
清朝灭亡有没有废除科举的原因呢?我抬抬杠试试,哈哈。你废除科举我就推翻你,忠君思想泡大的秀才好像没有那么暴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况且,推翻了能恢复科举吗?科举废除于1905年,六、七年后辛亥革命。那些朝廷官僚可都是科举出身的,偌大本事怎么没有保住大清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23-4-14 08:37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23-4-13 17:20
这个写得好!虽然有些观点与我相左,但能引发出许多思考。比如那么大年纪了,还一味地考试,啥也不顾,是不 ...

我记得也有年龄限制,乾隆朝一个秀才考到八十还没中,结果乾隆赏了一个名分。当然他出名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活得那么大。关于自私一说,我还思考过。问题是你只要有缺口,给机会;人家舍不得放弃的。况且这种自私,群体是包容的,老婆孩子吃糠咽菜都乐意,权当赌博,因为赌赢了获利太大了。反倒中途放弃更受人奚落,比如朱买臣马前泼水虽不是科举,和这个也类似,因此我说还是从政策层面直接咔嚓为好。包括考公的年龄,高考、考研的次数总得有个头,不能无止境。计划生育已经打破了固有的神态平衡,引发了一众问题。比如急速城市化问题,独生子女过分溺爱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眼下的考公、考编、考研如果不引导好,也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至于心智不全能否当官,你是体制内人你想必清楚,当官和读书有毛关系,恰恰是太活泛的人当官更容易出问题。如果当官的都是机械的,呆板的,可能会更好。
5#
发表于 2023-4-14 08:51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和考公务员有区别的,范进当的官可不是公务员能比的。
现在高考后的学生都要撕书发泄,也像一群疯子似的。
他们离公务员还远,离范进还有十万八千里。
6#
发表于 2023-4-14 08:53 | 只看该作者
吴敬梓是个秀才吧,他离中举还远呢,他倒想疯一把,没机会。
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4 09:20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4-13 18:25
清朝灭亡有没有废除科举的原因呢?我抬抬杠试试,哈哈。你废除科举我就推翻你,忠君思想泡大的秀才好像没有 ...

你这不是抬杠,恰恰代表了主流观点,很多人的观点,能就此事讨论一下很合我意。
清朝会不会完蛋,科举该不该废除?当然。中山先生讲: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是不为任何意志所能左右的。我们也欣然看到我们的国家经过苦难、阵痛,最终走出了帝制,进入到了现代文明,最终没有被瓜分,肢解,始终能以一个东方大国的姿态出现。
这是站在人类进步的立场来看的,换个角度,我们站在清朝政府的立场上看一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大清朝急速停止了科举,瞬间让数以百万原本在家闭门苦读的学子人生失去了方向,政府虽有调控,新式学校、出国、留学等等,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即便如此,社会主流也并不认可新式教育。导致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转而对体制、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到了极点,群体性也很激进,我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等点燃导火索而已。而那个时候的导火索太多了,终于在谁都没有想起来的的武昌,导火索点燃了。
至于条件好的,有更大想法的,反正科举是没了,出国吧!一个出门,忽然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这边是民主,那边是共和,这边讲平等,那边讲自由,回头一看,咱们的那个叫啥?必须推翻他。所以科举废除之后,让更多人通过留学潮推开了窗,又通过开窗反过来必须要打开门,进而砸烂旧世界。
至于秀才造反,那时候可不是秀才造反,恰恰相反,世界上各种思潮摩肩接踵,唯独没有非暴力不合作,都是白刀进红刀出的。无政府主义蔚为大观,动辄就是买炸弹搞刺杀的,蔡元培都做过炸弹,大汉奸汪兆铭都炸过,说明玩炸弹的人太多。那时候被刺杀的官员真不是一个小数字,他们可是真怕啊!清帝迅速退位,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被炸弹炸退的,袁世凯成天在隆裕太后絮叨:太后啊,又炸死了一个了;太后啊,又炸死了一家啰!太后啊,他们说就要炸你和小皇帝了……把个孤儿寡母吓得成天哆嗦,还想什么江山?保命吧!
袁世凯是会玩屠龙术,但是那些此起彼伏的炸弹和敢于牺牲的青年志士才是吓破清朝主子的直接原因所在。
包括旧式文人和官僚也通过睁眼看世界开始怀疑清朝的统治,也慢慢对于愚忠失去了兴趣,也开始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要不然载沣不会放掉汪兆铭的。
如果循序渐进一点,甚至就像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年轻人纳入体制内,有个科举在前面牵引,读书有个奔头,至少不会那么多扎堆去国外接受新思想,也不会集中将怒火烧到清王朝身上。你想一下,马上就要考试了,你能去造反吗?你媳妇不让,你老子一准都会打断你的腿?现在的孩子高考、考研什么的,谁在把关?老子娘很辛苦的,你在后面骂他们一句,他都没功夫搭理你。
洪秀全当时要是中了秀才,还会闹出那么大动静?孙中文上书李鸿章,李鸿章要真当一回事,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历史当然不是偶然事件的串联,但是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决定论来解释的。
还是一句话,废除科举对社会是好事,但是废除科举和清朝的灭亡有无关系这个课题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兴许能提炼出现实意义的因素。
弟之愚见,与兄探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楼主| 发表于 2023-4-14 09:23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3-4-14 08:53
吴敬梓是个秀才吧,他离中举还远呢,他倒想疯一把,没机会。

不错,差得远,只是拿到了考试资格而已。现在的考试要有范进那样的结果,估计也有人疯,好在不可能了。
9#
发表于 2023-4-14 10:19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23-4-14 08:37
我记得也有年龄限制,乾隆朝一个秀才考到八十还没中,结果乾隆赏了一个名分。当然他出名更大的原因是因为 ...

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只能思考,不能过分讨论。比如,“从政策层面直接咔嚓为好”,就现实来说,是很可怕的,清朝一咔嚓,断了人的希望,孔乙己停滞了。我们那个时候考大学,还真有点科举味道——直接分配。然后“咔嚓”了,也无妨,毕竟惯性还在,大学生都能找到体面工作,然后接着“咔嚓”,直到今天,又留下一堆孔乙己。绝望会带来什么?你知道的。
当一个职业成为“独木桥”并让人趋之若鹜时,“咔嚓”也好,不“咔嚓”也好,桥都会废了。绝望就是这样生成的。解决的方式是创造新希望——怎么去做呢?清朝的反面例子很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23-4-14 1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3-4-14 13:24 编辑
一孔 发表于 2023-4-14 09:20
你这不是抬杠,恰恰代表了主流观点,很多人的观点,能就此事讨论一下很合我意。
清朝会不会完蛋,科举该 ...

一孔兄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王朝灭亡的一个侧面。历史不止一种因果,也不断会有新的解读。观点新颖,发人深省。
11#
发表于 2023-4-16 08:40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吴敬梓是讽刺什么,热衷科举的范进也好,趋炎附势的众人也好,哪怕是他自我安慰一下,都没有问题,症结在思想上,一个五十岁的人还孜孜以求的考公,精神可嘉,但他不能因为考公啥都不做吧?这是关键,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病得不轻。这病根跟科举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4-16 09:04 | 只看该作者
张道云 发表于 2023-4-16 08:40
无论吴敬梓是讽刺什么,热衷科举的范进也好,趋炎附势的众人也好,哪怕是他自我安慰一下,都没有问题,症结 ...

你老哥五十有一,兄弟五十差一,我们都想着退休,肯定不是身体的原因,就社发展而言,也谈不上有什么进步意义。
13#
发表于 2023-4-17 08:50 | 只看该作者
科举制度是为统治者选拔人才,对国家更有见解的人,这个制度在当时确实不算坏,算是贫寒子弟最公道的,能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了。范进中举,是被压抑了很久,渴望了很久情绪的极度爆发。理解理解!
现在的高考和研考都不能与科举制度同日而语,唯一能比的只有千辛万苦……
14#
发表于 2023-4-17 16:18 | 只看该作者
只有环境宽松了,路子广了,职业的差别没那么大,生存没那么卷,社会多些包容少些歧视,怎么着日子都能过,也许这些貌似稀奇古怪其实也情有可原的奇葩事才会少点。

道理深刻,值得反思!
15#
发表于 2023-4-20 0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香薰古琴 于 2023-4-20 08:57 编辑

加精华理由:因为有了考试,才有了范进们的乐极生悲。作品联系到当下,考公考研各种考,是学生几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是家长的期盼和煎熬,考上考不上都是心力交瘁。上岸就可以抚平所有的艰辛,彻底改头换面。作者观点明朗,由远及近,剖析深刻。文学形象范进在科举制度之下不该被嘲讽,冰火两重天疯了也正常。该讽刺是这个制度,若果落差不是天地之别,怎么会有范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1:18 , Processed in 0.0534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