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3-10-7 08:53 编辑
朱元璋肯定是一个天才。
这么个安徽乡间里的穷孩子,起初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按照家族排序叫了个朱重八,实在难登大雅之堂。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了,绝对的文盲出身。幼小的年纪里,他眼睁睁看着爹死、妈死、哥死,最后偌大一个家庭只剩下了哥俩,因为没地,爹妈连个下葬的地方都没有,还是同村的一个刘姓乡绅发了一点善心,给了一块地,他俩再弄一张破席子匆匆下葬的。
虽然后期流浪在寺庙里多多少少也认得几个字,但是也就仅仅多认得几个字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几乎是空白的教育经历,到了中年之后,他不但能识文断字、批阅公文、点评时事,还能写出成段的文章,甚至是一些水平不高但见识不错的诗歌,就这一点,就能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刘邦,他俩有相似之处,但是,刘邦应该是有过启蒙教育的,出身比朱元璋也好许多,一个乡镇干部不认字是不可能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也不是一个文盲就能喊出来的。
朱元璋的天才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对于人心的揣度,对于人才的网络,尤其是在战场上的电光火石之间,他的胆识、他决胜千里的能力,绝对是个匪夷所思的存在。那么多人死心塌地地追随着他,为他打下锦绣江山,这不是一般的手段所能完成的。明朝开国一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星光璀璨的,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这些武将不单单在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武功都是挂上号的。文臣当中,宋濂是文宗一般的人物,刘基更是被神化到半人半仙的地步,还有很有战略眼光的朱升,长袖善舞的李善长,都发挥过柱石一般的作用。怎么都会围绕着他转呢?个人魅力?谈不上,一张鞋拔子脸实在很难引起人好感,无非是他极尽拉拢,礼贤下士,有时以农民般的憨直容易让人接近,有时又以帝王一般的气魄让他们真心佩服从而让这些人等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三足鼎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先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好打。朱元璋偏不,要干就干陈友谅,他认定了他打陈友谅张士诚是不会搅局,因为这些性格决定的。结果还真是如他所料,一个鄱阳湖大战,灭了陈友谅,基本上也就成就了他的大明江山,至于张士诚,后期也就顺手捎带的事情了。
这是他的高屋建瓴,也是他成功的核心要素。
但是,没有人喜欢朱元璋,除了一些帝王。
这个人太烦。
朱元璋是怎样当皇帝的?
朱元璋当的这个皇帝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成天叨叨叨的,什么事情都得管,什么事情都得问,什么事情都得知道,什么事情都得按照他的规矩来,他生前如此,他死后也得这样。
他的《大诰》就是他的心血之作,将他的磨叽展示的淋漓尽致,和我九十岁的外婆有一拼。
匆匆地处理了几个丞相之后,他觉得丞相这个位置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有个丞相在边上戳着,皇帝当得实在不过瘾,索性把丞相这个职位彻底废除,然后他开始一个人包打天下,这叫上达天庭,下达黎民,全天下终于由他一个人做主,其他人都是他的打手、帮闲、佣人、奴才,只有听话的份儿,没有插嘴的权力。这种近似蛮干的管理方式彻底打破了权力制约当中的某种平衡,但却意外成就了他成了独裁政治登峰造极的第一人。
于是,就在他的皇宫大殿里,他用他不怎么流利的毛笔字,每天要批阅来自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小事务,大到官员的任免,小到农户家耕牛的数量,他都煞有其事在上面圈圈点点,估计每天不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完成不了的,直到老年把眼睛几乎都整瞎了,他依然乐此不疲,痛并快乐着。勤政那是没的说,可是姑且不论这样是否科学,即便有可取因素,他的继承人们还有谁能有他这样的精力?物极必反,这么个勤快的皇帝偏偏生了一堆懒惰至极的子孙,大明王朝的奇葩皇帝很多,动辄几十年不上朝,估计是基因里的逆反在起作用。
也有像他的子孙。人们都有些同情末代的那个崇祯皇帝,其实,细瞅瞅,朱由检是很像朱元璋的,人很勤快,也自律,更想有一番作为,看起来也很爱老百姓,闪光点真不少,可就是不行。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即便是朱元璋到了明朝末年,他那种理政方式也救不了大明王朝。他自己愿意一个人玩,你自己玩吧,国家亡了,一句话“气数已尽”不就搪塞过去了,管我们什么事情?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你总是以私产的视角来面对天下,天下自然抛弃你如同敝箒。
当然这个观点可能前卫了一点,退一万步讲,天下就是你一个人的天下,但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总是常识吧?
他难道不懂?当然懂,可是他真的不放心啊!
他瞅谁都不放心,帝王的世界里,永远都只有敌人。
他可能始终在想,我一个八辈子贫农都能当皇帝,这满朝的文武哪一个不能当皇帝,怎么办?让他们断绝这个念想才是未雨绸缪。两种方式,对于武将,他的理念是从肉体上消灭!于是明朝初年对于功臣的杀戮应该是历朝历代里最为疯狂的,胡惟庸、蓝玉两个案件杀了六七万,一个已成惯例的行政纰漏“印子案件”杀了一万多,他知道问题远没那么严重,也不至于要杀这么多,可是他偏要杀,只有把这些骄兵悍将杀完了,自己的江山才不至于有威胁,自己的子孙才能坐享万年。
对于文官,他也傻,但更多的是羞辱。这些马背上的开国帝王向来不待见读书人,刘邦能把读书人的帽子用来当夜壶,朱元璋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刘邦后来到底发现了读书人也有读书人的好处,可以让他这个皇帝当得更舒坦。朱元璋心里清楚,没有读书人不行,否则也不会一开始又是建类似于“人才公寓”之类的来招揽读书人。可他要的读书人是为他一个人、一个家族服务的,而这些读书人冥冥不化,开口闭口的是全是为“天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像跟他老朱家没什么关系,那不行。于是,当他看到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时候,勃然大怒,怎么老百姓比皇帝还重呢?那样的话,我往哪儿搁?直接要把孟子从圣人当中剔除,不允许配享孔庙。天下哗然,那是在掘读书人的祖宗!读书人不干了。但是谁反对谁倒霉。好在还有一堆不怕死的,刑部尚书钱唐坚决反对,朱元璋直接让手下在大殿里用箭射杀他,钱唐面不改色心不跳肩中两箭继续向前,大义凛然,把朱元璋唬住了,再说,听听钱唐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才又恢复了孟子的配享地位。
有明一朝,知识分子是最倔的,甚至可以用最有骨气来形容。钱唐算是开了个头,方孝孺发扬广大,到了左光斗就更是将威武不屈做到了极限——他是生生地让人打得看见了骨头。这些人有的是为政见之争,有的又有些意气之争,未必就掌握绝对真理,但是这样的气派确实惊天动地,算是给读书人挣足了面子,更是啪啪地打睡在孝陵里的朱重八的脸。
他了解读书人,知道读书人死要面子,于是他就偏偏不给这个面子。刘伯温功劳比谁都大,可在分封的时候,那么多的公侯没有刘基的份儿,他给他分了个诚意伯,待遇不及李善长三分之一。真正的原因不是他变态,而是因为刘伯温曾经在元朝当过公务员,算是一个污点,没事就得敲打敲打他。某次朝会的时候,刘基兴冲冲地写了篇文章宣泄一下自己对于这个初生王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朱皇帝忽然下了一道诏书“尝仕元者不许称贺”,门都不让进,让刘伯温无地自容。
元朝的翰林学士危素在元朝灭亡之际准备投井被人救出,朱元璋听说后觉得这个人忠义可用,于是把他招在身边。危素也是死心塌地,俨然觉得朱皇帝有知遇之恩。可是时间一长,朱元璋还是觉得别扭。于是有一次,危素从屏风外面进来,朱元璋问是谁,危素自报家门,朱元璋恶毒地奚落了他一句:我以为是文天祥进来了哎!
这事没结束,不久之后从元朝运来一头大象,好好的大象到了南京死了,朱元璋觉得这畜生有气节,于是让人做了两块牌子,分别写着“危不如象,素不如象”,一左一右挂在危素的两个肩膀上,极尽羞辱。
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这样的皇帝喜怒无常,没有底线,我不玩行不行?任何朝代都有几个隐士不是?有好多都还隐出名了。比如严光刘秀请都不行,比如林和靖梅妻鹤子,清雅绝伦。朝代变更之际,很多读书人都有这个选项。朱元璋不行,你想的美!江西贵溪县夏伯启叔侄为了不配合朝廷征用人才,自己把自己手指剁了,就是图一个清净,朱元璋知道了,立马枭首,因为被征不仕被诛的叫得上的大知识分子还有好几个。他们的罪名“是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套用现在的说法叫做“免于沉默的自由”彻底将后路堵死。
可怜的明代文人,当官拿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养家糊口都难,在朝堂上是战战兢兢,稍有差池,重则掉脑袋,轻则裤子被扒,屁股挨板子;不当官吧,一不小心还是得赔上脑袋,横竖都不是,以至于每天出门的时候和老婆孩子抱头痛哭,就怕晚上不回家。
朱元璋是不是变态?那里就太小看他了,他是在下一局大棋。他的大棋就是先灭掉武人的力量,让自家子孙掌握兵权,这样别人即便造反也没有力量;再灭掉文人的思想,一切都得按照他所圈定的八股体系读书进士,以后乖乖为他家服务;除此之外,再炮制出最为系统的特务机构进行恐怖监控,编制最为完备的档案系统维持财源,一切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这是个棋盘,更是一张大网,他的触角无所不及。
他以超人一般的精明盘算着,行动着,憧憬着自己的万世子孙会发扬光大,连子孙后代辈分都安排好了。东宫的辈分依次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燕王的辈分一次: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结果东宫混了两代,燕王抢了帝位,延续了十几代,到了朱由检灭国。这个努力的结果就是康熙年间,冒出好几个朱慈什么的,不用问就是皇室后裔,结果咔嚓一刀结束。都是拜他这个老祖宗所赐。
怎样看待朱元璋这个人?这个人从一个赤贫的农民到帝国的绝对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不可思议的奇迹,偏偏在他身上就做成了,独一无二。他精力旺盛、能力超群、心思深邃、杀伐决断更是小菜一碟,个人能力上鲜有其右者。而且,他对于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他甚至乌托邦一般地鼓动老百姓造当官的反以维持自身权利。对于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治理贪腐无所不用其极,国家也平稳发展了几十年,在他的朝代,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势的国家,随后的几十年里,大明王朝一度有着万邦来朝的气派,这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他又本能地仇恨文臣武将,鄙视商业文明,严密封锁国家,以至于片板不得下海,彻底自我封闭,因而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甚至引领世界的机会。他的眼睛当中没有世界,只有他朱家的子子孙孙,因而断送了宋朝以后刚刚萌芽的宽松和富庶,也几乎彻底底堵死了人文主义的觉醒和文化的繁荣,在思想文化上大大开了一次历史的倒车。
他皇帝做得是最为畅快的,以至于顺治、康熙、乾隆对于他评价都极高,说他治隆唐宋,远迈盛唐。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还是因为他们做皇帝的都想做成他那样,大可以为所欲为。乾隆学的最像,文字狱得到了发扬光大,贰臣的称呼也应该受到了朱元璋的启发。对于读书人,电视剧上反复吹嘘的纪晓岚其实就是一个跟班,某次遇到什么事情纪晓岚插了一句嘴,乾隆立马怒斥:文人,倡优也,何敢论政事?一巴掌打的纪晓岚瞬间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而那个时候,卢梭已经在说:人人生而自由了。
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明清两代距离现在最近,明清两朝的独裁触角延伸的最为彻底,明清的管理模式治理思想对于现代人是最为直接的。我们通常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强汉盛唐已经是遥远的记忆停留在故纸堆里,停留在读书人的概念里,没有几个人会念叨霍去病的英姿勃发和李白的锦绣盛唐。在广袤的农村还有城市,人们知道最多的一个皇帝是朱洪武,还知道凤阳的花鼓,人们传说着他的和尚经历,渲染着他剥皮食草的残忍,也艳羡着他家仅仅两百年便繁衍出百万嫡系子孙的超强生殖能力。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有许多人会不时在心里会萌生出一个个关于帝王关于野心的春梦,他们工于心计,不择手段,笃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发迹极尽奢华,沐猴而冠,不关心世界,不在乎他人,只在乎自己,还有子虚乌有的万子万孙。
这两年,很多曾经呼风唤雨的所谓浪潮儿纷纷原形毕露,专业的词语叫暴雷,一堆人等坑了国家坑人家,就是不坑自己。在披露的一些细节当中,有钱人的生活颠覆了我们平头百姓的想象力,什么每天只能喝什么牌子的水,接电话不能超过几秒钟,人到哪儿电梯要到那儿,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候,还不忘转移多少多少亿留给儿孙。这份舐犊之情堪与朱元璋相比了。
我并不是仅仅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方面,只要细细咀嚼,朱重八阴魂不散的事情还真有些市场。
算来,这也是朱元璋的遗产在作祟。包括这几年,人们对于朱元璋的兴趣最大,说历史,还是明粉最多。想什么呢?实在有些吊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