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相衙镇后村清代传统民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0-12 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11-11 17:54 编辑

                                               相衙镇后村清代传统民居              高迎春

        在相衙镇后村,有一处清代二进四合院传统民居。四合院是村民宋朝辉祖上修建的,大约有160多年 历史了。一进四合院是大门朝东,有倒坐南房,东西厢房和三间北房。北房左右各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南侧也各有一间耳房。在这个四合院后院,是二进四合院。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失修,二进四合院唯有一进院北房和耳房还在,宋朝辉夫妻仍然住在其中。

        这处四合院因为已经抬高,屋门口的月台和三步台阶已经被拆除。由于屋内也进行了抬高,所以屋内铺地的方砖,被用来铺设了北屋门口通往大门的甬路。屋门口东面墙上,原来有一个壁挂式神龛,1966年被红卫兵砸坏,唯独留下了基座部分。基座是双层荷叶与莲花瓣造型,底层荷叶托举着莲花瓣,特别精美。由此可以推断,神龛是怎样精雕细琢了。荷叶莲花,象征着高洁、圣洁,莲花基座被放在神龛之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北房的东耳房,是连通北面四合院的通道。由于北面的四合院已经拆除,所以新建围墙,围成一个两米多宽的后院。从后院可以看到北屋房顶上用青砖围砌的青瓦花墙和水流口。青瓦被摆成不同形状的花钱纹、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在北屋门右边墙上,挂了一块铜匾,其上的文字是:宁津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衙镇村27号传统民居。宁津县人民政府二0一六年十月公布,宁津县人民政府二0一七年三月立。由此可见,宁津县人民政府对这处四合院传统民居的重视和保护。

        这处四合院北屋前出厦,为垂脊挑檐式,挑檐为双层青砖椽子,房檐处有滴水瓦和瓦当。在房山两边,有青砖飞檐,动感强烈。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檐部形式,是屋顶造型的组成部分。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房屋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飞檐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为中国建筑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飞檐部上这一特殊处理,有利于排泄雨水,还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有一股气势将飞檐向上托举,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古建筑特有的轻扬飞升的韵味。中国古建筑,以斗拱为基本形式。所谓斗拱,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椽子或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或轻盈,或朴实,或威严,其不同形式,可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飞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列很大,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梁架组合形成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得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色。明代的袁可立在《甲子仲夏登暑中楼观海市》中,这般描述飞檐:“谛观之,飞檐列陈,丹垩粉黛,莫不具焉。”可见海市虚幻的楼阁,是雕梁画栋,飞檐叠列。飞檐这种具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的建筑手法,把古代建筑的富丽堂皇、勾心斗角的恢弘气势,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描述中国建筑飞檐、雕梁画栋的诗句,在《诗经·小雅》中也有:“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容雕梁画栋如艳丽锦鸡,形容飞檐似飞鸟展翅。相衙镇后村北屋山墙上的飞檐,如同画龙点睛之笔,使得北屋转角灵动起来。

        在这个北屋的垂脊两端,各放了一个螭吻。它是由唐朝以前的鸱尾、鸱吻加上龙头和龙尾逐渐演变而来。在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可以使用。民间部分居民,只可将小巧的螭吻放在屋顶上,用以辟邪辟火。螭吻从远古龙图腾崇拜演绎而来,鱼越过龙门,就会变成龙头鱼身的鱼龙。鱼龙的形象种类很多,有的龙的特征多一些,有的鱼的特征多一些。鱼龙也叫螭吻,被认为是龙的第九个儿子。也有人认为螭吻来源于印度佛教,相传在南北朝时期,由印度摩羯鱼随着佛教传入变化而来。遗憾的是,三间北屋顶两端的螭吻尾巴,都被砸去一部分,有些残缺了。与螭吻相隔不远,有一个亭子形状的烟囱,小巧精致。在北屋烧火做饭时,炊烟可以通过土炕烟道,直接通过屋顶的烟囱排出来。烟囱亭子四周,有圆形排烟口。这样既可以排烟,又避免了下雨下雪,由烟囱口流入房屋。但从这造型别致的烟囱口,就能体察到古人聪慧的生存技能有多厉害。如果烟囱里烟灰过多,影响到排烟,人们便会吊上一个秤砣,上下拉动,就会将烟灰排到烟囱下口存烟灰的坑内。

        中国有一个典故,叫做:曲突陡薪。曲,是指弯曲;突,是指烟囱;陡,是指迁移;薪,是指柴草。意思是说: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把灶台旁的柴草搬走。这个典故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火灾。这则典故,出之《汉书·霍光传》:“臣闻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陡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故事梗概是:有位客人到某家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柴草。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成弯曲的,柴草必须搬走,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无动于衷,不久家里果然失火了。周围的邻居,纷纷前来救火,大火得以扑灭。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客人的话,不就没有火灾损失,也不用大摆宴席了。主人听后顿时醒悟,赶紧派人去叫当初提建议的客人,前来吃酒。所以在农村,有一句俗话:灶边不积柴。就是为了防止灶堂火星飞迸,引燃灶门旁的柴草。而这句俗语,或多或少与这则典故有些牵连。

        走入三间屋内,发现东西屋内墙壁上,都设置了小型壁橱,有一个橱门可以开关。不用说,也是用来存放家中贵重物品的。如果贴上年画遮挡,壁橱与墙体一样平整。再看檩条处,发现三间北屋包括耳房,都用了芦苇编笆工艺。编笆要求将粗细一致的手掌宽的一丛芦苇,经纬斜着编织,图案呈现人字形。编笆可以一个人操作,也可以多人合作编织。开始编笆是蹲着编,等编笆到了四尺见方,编笆人就可以坐着编了。每编织一段,就要移动身体,把编好的苇笆压住,继续下一轮编织,直到编笆面积,能够覆盖整个屋顶。一般农户盖房,都是使用苇帘铺顶,再将苇把铺在房顶上,就可以上麦秸泥抹平,就可以了。使用编笆工艺的人家,非富即贵。编笆费工费料,不是小门小户使用的起的。



                                          2023年10月12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1:12 , Processed in 0.0496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