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三个失踪的人》主题阐述暨创作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0-15 1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窗烟雨 于 2023-10-17 11:43 编辑

《三个失踪的人》发布后,陆续有好友反馈说没太看懂,询问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啥,并且希望我能撰文详述,引导一下读者的理解方向。
  
  这部作品的写作,从构思到成稿,断断续续有一年,可以说倾注很多心血,当然希望读者能看懂,没有哪个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让人看不懂吧?况且,我也不是有多么深刻思想、多么广博知识的人,即使想写深奥的东西,也没有那个能力。《三个失踪的人》之所以会让读者产生看不懂的感觉,大概率是因为没采用传统叙事方式。也并非是为噱头用比较新颖的写作手法,内容决定形式,这种视点人物心里独白的表现手法,是故事本身决定的,我必须遵从。作者,很多时候是被自己创作的故事和人物牵着鼻子走。
  
  在我上学读书的时代,写文章讲究主题先行,老师教导的是,动笔之前先想好要表扬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当然要黑白分明,亲不亲,阶级分。好人坏人,一目了然。好人就是革命的,从头到脚,完美无瑕,没有俗人的七情六欲,而坏人则坏到极点,从外貌到个性,一无是处。而同时期,外部世界的文坛,却百花齐放,各种流派呈现,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千姿百态,我们却一无所知,根本看不到。那时的我,能读的小说很少,因为大量的小说都是“封资修”,烧毁了,没烧的也封存在仓库深处。我记得邻居一个小姐姐很爱看书,不仅看,而且想成为书里的人,她偷偷告诉我:“我想报名下乡,去农村。”
  
  “为什么?”我很惊讶,因为知道很多知青挖空心思变着法儿的想回城。
  
  “农村有阶级斗争。”
  
  当时被允许读的几部小说都是农村题材,当然也都是写的阶级斗争。她跟我年龄差不多,文化革命轰轰烈烈时,还是小孩,否则,她不会有此想法。
  
  “你家下过乡,你去的村庄有阶级斗争吗?”小姐姐问我。
  
  我拼命转动脑瓜,回忆在农村的五年时光,寻找阶级斗争的故事,想给她一个满意的回答。
  
  想了半天告诉她,“村里有阶级敌人,有几家是地主富农,也开过几次批斗会。”
  
  批斗会的场景我记得挺清楚,全村社员都集合到小学校的操场,会台上猫腰撅腚的是地主富农,还有一个王家哲,满头白发,高高瘦瘦的。这人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他家成分是中农,他跟地主富农一起挨批斗是因为抗日战争中喊过“皇军万岁”。
  
  王家哲没参加八路军,但是他全家都支持八路军,我父亲养伤时就住过他家。就是因为支持八路,帮助八路,有一次鬼子围庄时,就把他抓住,要用刺刀挑死。保长向特务求情,说这人就是糊涂,以后肯定不敢了,饶他一命吧。特务队长就说,“他得自己表态,如果他喊皇军万岁,就放了他。”
  
  喊一句口号就能保住性命,他当然乐意,换位思考,有不乐意的吗?如果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而是一个英雄,一个宁死不屈的英雄,当然不应该做这笔交易。士可杀不可辱,与尊严和立场相比,生命算什么?面对敌人的死亡威胁,应该大义凛然的赴死。这是革命小将的逻辑,是和平年代看着样板戏的人们的理论,是没经历过刀架在脖子上、直面生死的人的观点。
  
  王家哲不是英雄,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上有老母,下有幼子,他有很多理由珍惜生命,每个人都仅有一次的生命。所以,他喊了。在他为能以微不足道的代价换取生命而窃喜的时候,绝想不到,有一天,会为此不仅自己甚至子孙都受辱蒙羞。
  
  王家哲,让我知道了“应该”和“做到”之间巨大的鸿沟,那些高声说着“应该”的,轮到自己头上也大部分是做不到。“站着说话不腰疼”,老祖宗总结的很精辟。没经历过战争的人,理解不了战争的残酷。战争考验人性,又有多少人能经受住考验?
  
  看着样板戏长大的我,曾经是多么轻蔑贪生怕死的人,也曾为电影里受严刑拷打威武不屈的革命者叫好,很有代入感地自以为我也可以那样。直到步入老年,直到读过很多描写战争时落入敌人手里真实遭遇的书,我意识到,我是人,人是动物,是生物,即使你意志顽强,也有生物固有的生理承受极限,这极限无关信仰和品格。
  
  盖世太保的一个头子说,审讯用的手段,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的,研究透了人的生理承受极限。
  
  日本特高课一个头子也说,落到他们手里,所谓意志顽强,不过是多拖延一些时间而已。
  
  但是,对那个经受酷刑折磨的人来说,为保护同志,他会拼命用意志去抵抗痛楚,争取多坚持一会儿,哪怕是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都关乎同志们的生死。
  
  我曾问过父亲,“被拷打时怕死吗?”
  
  父亲说,酷刑的折磨不只是痛,灌辣椒水时喘不上气才是最痛苦的,那种窒息的难受超过任何一种刑罚的疼痛,那时候他渴望死,希望敌人快杀死他,结束痛苦。他说,那时的大骂敌人,是故意激怒对方以求速死,也是神经崩溃所致的爆发。在你大骂时,神经已经到负荷极限。
  
  激烈的战斗,无疑会让很多人神经负荷超过极限,因而崩溃。当代,人们正视战争造成的心理创伤,有了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战场归来的心理异常者,即使是我国,也不再把精神上的伤者视为胆小鬼而鄙视,而在过去,在我是青少年的时代,革命战士都是特殊材料制成,英勇无畏,怎么可能因为战斗而发疯?也许是出于对当年那种虚假教育的反抗,我写了陈岚的受刺激精神失常。不,也不是我故意要写,是她真的发疯,是故事的必然发展。
  
  我没写,我什么都不需要写,是那些惨烈的画面,化作了文字。是那些战争死难者的冤魂,驱动我的手,敲打键盘,把他们的一声声悲泣化作文字,流淌在电脑屏幕,像战场上一股股流淌的鲜血。我的泪,也在键盘的哒哒声中,悄然滴落,打湿书桌。
  
  朋友,你还要问这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吗?让失踪的三个人自己来回答吧。
  
  陈岚,凋零于血雨腥风的白山茶。她的原型是我父亲在被捕后关押于感化院时结识的一个同志。真实的陈岚,真的给一个日军翻译做工作,成功策划了叛逃,把他带到抗日队伍。小说中得到陈岚帮助的孕妇是我舅妈和外祖母,闫区长就是我二舅。可以说这部分情节都是真实的。
  
  小说中的陈岚本是一朵娇花,在民族危亡中,跟随仰慕的人离开优裕的家庭,到冀东参加抗日大暴动,当同学们有的牺牲有的退出后,她坚定的留下来,尽管历经被俘和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依然无悔。支撑她的,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组织的忠诚,也有对周成哲的爱情。周是她一生所爱,周爱不爱她?我觉得也爱,只不过远没有陈岚爱的那么深,那么热烈。战争让他们的爱情像落到岩石缝隙的种子,生根发芽的概率极低。对陈岚来说,战争首先是摧毁了爱情,其次是摧毁了夫妻间的信任,以至于她亲手杀死丈夫,那个爱她胜于爱自己的丈夫。
      小说最初的名是《坍塌》,有双重含义,一层是三人躲藏的山洞的坍塌,另一层是信任的坍塌。
       信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了信任,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一切都将消失殆尽。残酷的战斗中,身怀六甲的陈岚因周成哲的牺牲而精神崩溃,在心灵极为脆弱的时刻,石铁心昏迷中的谵语使她对丈夫的信任动摇。这动摇似猛兽将他们齐心合力挣脱困境的可能吞噬,她发疯地认为洞口有猛兽,其实,魔鬼般的猛兽,威胁他们生命的猛兽在内心,是内心深处对丈夫的怀疑在膨胀,在张开血盆大口。
    小说改名,是文友的提议,理由是三个失踪的人更吸引眼球。当下,短视频一统天下,严肃的纯文学作品几乎到了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娱乐至上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战争的残酷,对祖辈曾经历的苦难,竟然会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想让他们认真思考,认真阅读一篇反映战争状态下人性的复杂的作品,难于上青天。有点扯远了,还是说陈岚和丈夫之间的信任问题吧,《三个失踪的人》在探讨气节和生死的命题之外,也探讨了爱情,陈岚和周成哲,陈岚和田牧,田牧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作者的功力不足以下定论,也可能没写的能让读者看懂,实属遗憾。
      笔者认为,爱情与信任紧密相连,信任因爱而生,爱因信任而牢固。陈岚对田牧的信任只因几句话、只因一支笔就动摇,归根结底,是她对田牧爱的不够,不够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她深爱周成哲,女人对男人因敬生爱,敬慕越强,爱越强,陈岚对周的爱,简直不是一个爱字能表达能涵盖。对周的爱,是支撑她在困苦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周的牺牲,抽离了她的精神支柱。她的世界已经破碎,就如那半坍塌的山洞。这样的陈岚,很难再爱别人,虽然田牧救过她的命,虽然她和田牧有共同的爱好,甚至共同孕育一个新生命。所有这一切都未能阻挡她在认为对方背叛时起杀心。

       有朋友问我田牧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真的没法回答。很多朋友习惯了书中人物非黑即白,我只能说,田牧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不值得称颂,却不能否认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甚至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田牧”,虽然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正视。有一次我参团旅游,因为参观的景点发生过一场边境冲突,导游就讲了一些未公开的细节。坐我旁边的一位壮年男子,就高喊,“被俘当然就该定为叛徒,不想叛变谁会投降?”声音太刺耳,我忍不住说,“被俘不等于投降,你可以保证你不投降,但你不能保证自己不被俘。”他有些困惑,反问:“为啥?”我说,我父亲就被过俘,他被子  弹从背部射入从腹部穿出,跳入河中又被捞出,昏迷中被俘虏了。他主观意志不想投降,但客观现实是成了俘虏,这不是个人意志能决定的。
     
      田牧中日混血儿的身份,注定了交战双方都视他为异己,那种被大众排斥的感觉,我用了兄妹不伦之恋来表现。写那场有悖人伦的爱恋,不是为了猎奇,是象征,是隐喻。就如同陈岚目睹驾辕的母马分娩,类比的是战争中孕育生命的女性。田 牧有妹妹吗?也许没有,那不过是一个被迫当间谍的人,长期承受心理压力的产生的幻觉。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幻影,向其倾诉苦恼,给自己一个逃避现实的理由。他给自己的心理暗示:“隐瞒不伦恋是他心怀的鬼胎”,真是这样吗?不是,他真正的鬼胎——身负使命来潜伏。爱情不过是他为了打入抗日队伍的工具,是跳板。剖腹而死的丽诺尔,是陈岚的投影,血腥的一幕不是过去的重映而是未来的预知。我这么讲,朋友肯定更看不懂了。无奈。文学的笔法有虚有实,不可太较真儿。

      最后再谈谈石铁心。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不同于陈岚和田牧,石铁心不能与现实中的任何人完全对上号。他是一类人的浓缩。这种人,我不知道他们如果落入敌手是否能经受住考验,但他们肯定要求别人做钢铁战士。正因为他们没经过拷打和酷刑,所以对经受者产生不了共情,就是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赤胆忠心,所以会怀疑一切人,看谁都像特务,不能说他这么做没有道理,但是他正确的代价是无数无辜者的生命。
        
     最后再解答一下会议地点泄露的问题。
    泄密者肯定不是田牧,他孤身潜入我军内部,没有建立跟特高课的联络线,他被安排当参谋,一直跟随主力部队行动,没机会接触外部,联系不上日伪军。那个年代,我军部队活动范围都是农村,他即使有电台都没处弄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用电池的发报机还在研发中,即使特高课给他装备,他也没地方充电,能工作一两年的锂电池还未发明出来。二战中情报人员使用的发报机,体积最小的也有饭盒那么大,另外还得有天线,所以,钢笔绝不可能是发报机,就是当下,钢笔那么小的体积,如果担负收发报职能,其芯片也得足够先进。
     既然不是田牧泄露,那么是谁?其实我已经暗示了,读者朋友大概没细看。在敌占区,那么多县、乡、村,三级干部汇集到一个地方开会,能不引起敌人注意?每个村都有日伪的保长甲长,每天都要向特务报告有无抗日分子活动迹象。另外,派出去那么多交通员送会议通知,能没有被敌人捕获的吗?事实上,据胜利后从日军档案获悉,正是一个交通员被捕时未能来得及吞掉通知,才让日军确定了会议地址。
     写到这里,感觉该收笔了。不会作诗的我,借用两首诗让陈岚和田牧跟大家再见吧:
             “ 那极乐时光
                         我再也不会去享受
                         因为希望的翅膀变暗发黑
                          而当它飞翔时——掉下一种元素
                         其威力足以摧毁
         一个以为它美好的灵魂。”
                 ——托尼.库什纳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
  我只想成为一棵树,
为岁月而生长,
不伤害任何人。”
                         ——米沃什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10-15 17:21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失踪的人》写得挺好的呀,怎么会看不懂呢?估计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缺少认知感吧?不过,做个“主题阐述”也好,质疑解困,想得周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09:15 | 只看该作者
邱天 发表于 2023-10-15 17:21
《三个失踪的人》写得挺好的呀,怎么会看不懂呢?估计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缺少认知感吧?不过,做个“主题 ...

朋友看完说不知道主题是什么,问田牧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会议地点到底是不是他泄露的。我的同龄人上语文课时正好是文学作品讲主题先行和三突出的时代,所以习惯了“受教育”的思维,看小说也是为了受教育,写小说的当然是为了教育人。如果我的这个作品是写三个人掉到山洞后继续跟日伪斗争,最后壮烈牺牲,就很好理解。就不会有人说没看懂,问主题是什么。
4#
发表于 2023-10-16 11:44 | 只看该作者
对《三个失踪的人》在一次的阐述,使得作品主线和人物更加清晰,作者有真实的原型为基础,时代为背景难怪写出如此惊心动魄的作品,老师说对了,小说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而高出的那部分就是人性的刻画,人是多面的、复杂的、矛盾的,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所以好人坏人他是同时存在的。欣赏,问候。
5#
发表于 2023-10-17 09:03 | 只看该作者
      写《创作体会》很好,既能释义读者疑问又能总结写后感悟,有利于提高今后的水平。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1:27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23-10-16 11:44
对《三个失踪的人》在一次的阐述,使得作品主线和人物更加清晰,作者有真实的原型为基础,时代为背景难怪写 ...

在时代的灾难面前,个人实在太渺小,蜉蝣一般的生命。个体的挣扎与反抗,实在是微不足道。我想借田牧这个形象,道出很多同样命运者的苦衷。被卷入战争,被命运裹挟,被迫去做有悖于良知的事,他们的苦闷彷徨与无奈。
7#
发表于 2023-10-17 19:42 | 只看该作者
你真贴心,还有阐述章节。
我都懒死了,好久没动笔不说,论坛都不想来逛了。
8#
发表于 2023-10-18 09:27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你还要问这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吗?让失踪的三个人自己来回答吧。


          这句话很关键!让剧中人物来表现文章主题是作者追求的写作境界。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8 10:13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3-10-17 19:42
你真贴心,还有阐述章节。
我都懒死了,好久没动笔不说,论坛都不想来逛了。

还是来吧,一个延续多年的爱好,不要轻易丢弃。坚持就会有收获,我回头看十年前的文字,真的感觉提升很多。再说因文而交的朋友,也舍不得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8 10:20 | 只看该作者
小平_gMTT8 发表于 2023-10-18 09:27
“朋友,你还要问这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吗?让失踪的三个人自己来回答吧。”

第一次尝试用非传统的叙事方法写作,运用的不是很娴熟,加之很多读者不习惯西式表现手法,对文章主题产生困惑。我们的文学注重“教育”职能,西方现代文学重表现和体验。记得我当初刚接触意识流小说时,也很惊讶,“怎么可以这样写?”,读的多了,就习惯了。也许,某一天,我也试试写个意识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5 13:34 , Processed in 0.0882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