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10-24 15:49 编辑
谚语云: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下雨,预示着今冬雨雪多。瑞雪兆丰年嘛,这自然是喜事一桩。倘若立冬是个大晴天,这个冬天很可能是暖冬。暖冬能造成地面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令农民忧心如焚。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十分健全。科技发达,机器先进,以及有效的人工干预手段,能够解决许多庄稼问题。古代却不是这样的。古人种地,都是靠天吃饭。庄稼的收成好不好,天气说了算。收成好了,才能衣食无忧。所以,老百姓对每一个节气都高度关注。
古代将五天归纳为一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都有相匹配的“三候”内容。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当天,水面上开始有了冰冻。再过五天,地表渐渐凝结。又过五天,河海上的野鸡消失不见了,它们钻进水里,化作另外一种叫“蜃”的物种。蜃,是一种叫大蛤的水生物。
立冬三候这样的物候现象,是农耕文明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所呈现出的神话色彩,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文化创造。农耕文化催动了中华文化的快速发展,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文明产物。古人对于物候的变化了如指掌,他们用文字记录的一些自然现象,一直流传到现代。这些文字,是历史的见证,它所呈现出的生动画面,令子孙后代如临其境。
也有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词中留下了节气的踪迹。通过一些古代的优秀诗词,能了解古代立冬的风采无限。明朝诗人王稚登《立冬》诗曰:“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立冬这日,诗人客居他乡。当他看到周边的树叶黄了,枫叶红了,心里想,故乡庭院中的树木,该是被秋风吹光了叶片吧?他在斗室里点了一盏灯,顿觉禅意悠悠。抬头望月,只觉得更冷清了。昨宵还是秋,今宵已是冬,寒冷程度已有了微妙变化。一句“今宵寒较昨宵多”,突出了立冬的特殊性,也说明诗人对节气的感觉十分敏锐。
唐朝诗人李白也写过一首《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雪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当天,毛笔被冻住了。诗人也不写诗了,干脆去小火炉上温酒,喝酒暖暖身子吧。诗人喝得迷迷糊糊之时,又来了诗意。他看一眼搁置在一旁的砚台,砚台上的墨渍花纹如雪花散落,好像是前面的村庄里下了一场大雪。李白真不愧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词想象奇特,独树一帜。他绣口一吐,就把立冬给整得别有洞天。
诗人们过立冬,写诗纪念之。古代的皇帝也很重视立冬,他们的行为也被记录在册。《吕氏春秋》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以迎冬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天子率领大臣去迎冬,是一场隆重的祭祀大典。进入严寒的冬季,天子不能眼看着民众挨饿受冻。他要抚恤孤寡,尤其是重赏那些因王朝大事而殒命的兵将后代们。
老百姓过立冬,另有格调。自古以来,民间立冬有个风俗叫“补嘴空”。补,是补充元气。嘴空,是嘴巴空荡荡的,感觉馋了,该吃点好东西了。立冬吃饺子,是传统节目。秋冬季节之交,也叫“交子之时”,这个时候吃饺子,合情合理。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形状很像人的耳朵。老百姓认为吃了饺子补耳朵,能防止耳朵冻伤。
说起饺子馅,那可多了去了。北方人包饺子,制作馅料喜欢荤素搭配。倭瓜、芹菜、韭菜、白菜、茴香、萝卜等,和肉糜们掺和在一起,香而不腻,味美醇厚。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借着立冬,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那是锦上添花的事儿。我们老家人立冬吃饺子,专吃青萝卜肉馅的。这是受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句俗语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每逢节日,大吃大喝庆祝一番,图个开心快乐,也是理所应当。“补嘴空”这个风俗传承到现在,已经被发扬光大了。饺子,只是立冬餐桌上的一个小小配角。具有温补作用的狗肉、羊肉、鸡肉、鹿肉等,早已堂而皇之抢占了餐桌的主要位置。
如今,立冬增添了新风俗——冬泳。济南有一处胜境,叫“王府池子”,由几股泉水汇流而成,清澈明净,风华绝世。平常日子,池内泳友不是很多。到了立冬,泳友三五成群,排队扎进池子里,整个池子一片沸腾。吸取了泉水的精华,身体得到滋养,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冬泳”是一种体育运动,它与国家提倡的全面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不谋而合,值得大力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