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庄双碓李家大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4 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11-8 07:53 编辑

                                   大庄双碓村李家大院                         高迎春

        在大庄镇双碓村,有李家大院的四处宅基地,大院修筑时间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总占地面积82亩。李家大院分为东院、西院、东西两院附属院和南院。南院一套三进四合院,占地30亩,属于李家大哥的,解放后成了双碓人民公社的驻地。东院一套五进四合院,占地12.5亩;街南附属三进四合院,占地13.5亩,属于李家三弟的,共占地26亩;西院一套八进四合院,占地12.5亩。街南附属院三进四合院,占地13.5亩,属于李家二哥的,共占地26亩。西院和东院,共占地52亩。建国初期,李家大院的东院大厅四合院和西院大厅四合院以南至围墙处充公,成立了双碓公办小学。之后,又在李家大院学校原址上,修建双碓供销合作社营业门店。

        双碓村在宁津赫赫有名,是因为村里的土城墙周长2公里,比宁津县城周长还长o.5公里。双碓围墙属于正方形,只有东北角炮台不是直角,而是呈圆弧形,据说是为了避开与北京故宫相似而刻意所为。据风水先生说,这样才能破掉不利于双碓围墙的风水。围墙建有东门和西门,听从风水先生建议,东门和西门并非相对,而是东门偏北一些,西门偏南一些。因此,村中中心街道也不是正东正西,而是东北西南走向。围墙高6米,底宽4米,顶宽3米,东西大门之上修有门楼,围墙四角炮台处筑有敌楼,可供瞭望和夜晚打更休息。围墙外有宽近5米的壕沟,围墙东西大门外,修筑有砖桥。清代双碓修筑围墙,主要是咸丰、同治年间捻匪活动猖獗,为防御土匪抢劫,绑票,给村里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随着年代久远,土围墙失去防御功能,上面便生出许多杂草树木,外壕边也生出柳树,杨树,榆树,杜梨树,从远处看双碓处于绿树环绕之中,仿佛围了一圈绿色屏风。每逢夏季,围墙上鸟雀翻飞,知了齐鸣;壕沟里鱼儿嬉戏,蛙声一片,成了村里孩子们常去游玩的地方。

        双碓村李氏族人的祖先,在永乐年间从山东即墨迁来宁津,最先落户李家庄,然后在不同时期,分别迁徙到李家园,黄夹镇,苏家纸坊,贾家窑,魏家庵,张秀庄,曹塘,何庄,南皮小安庄,南皮兴龙淀,柴胡店庞家庄,于小章,张纸坊村,双庙村,长官小苑村,北辛集村,乐陵茨头堡,乐陵西菜园,化庄,李仙家等周边村落。还有的远走关外,省外,天津,北京,新疆,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双碓李氏族人,就是从十三世从张秀村迁来此地,时间大约在嘉庆十年之后。十三世祖名叫李玟,之后生了三个儿子,大儿李仁长,二儿李义长,三儿李辉长。之后,李仁长无有子嗣,李义长生子李铠,李辉长生子李錪、李鉴。经一家人商议,李錪过继给了无有子嗣的李仁长。就是这个李錪,从政之后,成绩彪炳,给双碓李氏家族带来了荣耀。到解放初期,李氏族人已经在双碓繁衍了7代。到如今,李氏后人除去外迁人口,在村中还有97人。

        据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宁津县志》第八卷记载:“李錪,字金斋,由监生报捐知县,任河南孟津,历暑辉县、太康等处。辉县值山水陡发,渰毙居民若干,乃先捐廉散给灾黎,然后禀请筹赈,民患以纡。孟津地近郑州,郑州河决,数省通衢为黄水阻格,一切差务悉移孟津渡口,凡所支应,皆捐廉营办,一载有余,并未派民分文。奉札办运郑工秸料,所雇车船恐限于官价迫民所难,禀明上宪,以民价雇觅,县民与差徭者,得以不苦河工。告蒇,保升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并赏戴花翎。抚宪札㘯,民间广种湖州蚕桑,并㘯县先垫价银,赴局代领桑栽,发给闾阎,令民领栽,一株各还价银若干,錪防书差借端私索,分给之后谕令罢偿,民皆忭舞。每遇乡试,寒酸无力观光者,皆捐给资斧,士民感之,为立德政碑。回籍后家计益窘,其两袖清风,概可想见矣。”由此可见,李錪勤勉为政,捐资赈灾,体恤民情,资助学子,并得到皇帝赏戴花翎和朝廷重用,可谓无比荣耀。在清代花翎价值7000两白银,蓝翎价值5000两白银,足以说明这项荣誉的珍贵。而李錪的爷爷李玟,大爷李仁长,父亲李辉长,都被清朝皇帝诰封奉政大夫。级别属于正五品,且拿到了俸禄。

       由此开始,双碓李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家道得以中兴。李家不仅出资修筑了双碓村土围墙,还修筑了李家大院。修筑李家大院,从爷爷李玟开始,到三个儿子李仁长,李义长,李辉长,再到三个孙子李铠,李錪,李鉴,历经三代人再接再厉,终于修筑完成规模宏大的李家大院。南大院属于李仁长家宅,楼宇式广亮大门坐南朝北,飞檐翘角,脊兽排列。门前是九级台阶,有石鼓和上马石,很是气派,大门对着东西大街,东面有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前有一条水龙沟。进入大门之后,有8间朝南海青正房,正房中间朝北修有如意门,与阔大的天井相通,南墙中间修筑有朝南垂花门,这是南院的一进院。出了垂花门往西,过道口是一进院的西便门。再往南就是二进院,二进院是北面三间楼房,东西各有耳房,东西厢房各有三间,院墙中间修有宅门,走过宅门,往西就是西便门。再往南就是三进院,三进院也是北面三间楼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各有三间,院墙中间修有宅门。宅门南边是开阔地,其中花木扶疏,优雅宜人。南院内宅东西都有胡同,独立的东西院墙往北和大门相连,往南直通村内土围墙。

       双碓村街路以北,是李家东西大院。东西大院有独立的院墙,独立院墙东侧中间,是东院的屋宇广亮大前门,九级台阶门前除了有石鼓和上马石,还有一对一人高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整座大门气宇轩昂。进入大门之后,走过开阔地,是东院的屋宇式金柱二门,门前是七届台阶。进入二门是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有正厅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正厅门前是九级台阶,大厅内方砖铺地,屋内没有安装隔断墙,由四根明柱支撑大梁,是年节挂悬挂家谱,接待高级客人和族人议事的地方。走过正厅后门,有一个东西胡同,胡同东西各有墙垣式便门。胡同中间是垂花门,二进院有三间东西厢房,北房是三间楼房,东西各有一间耳房,门前有月台和七级台阶。三进院与二进院结构一样,只是北屋是三间海青房,东西有耳房。四进院没有东西厢房,而是一拉溜八间海青房。再往后五进院,有几间平顶砖房,是一片花园林区,其中奇花异木,郁郁葱葱,再往后就是朝北大门了。东大院东侧,有14间朝西的群房,里面除了住杂役人员,还可以存放杂物和养马等。

        西大院大门除了没有石狮子,和东大门大同小异。西大院一进院和二进院与东院相同,不同的是东院是五进院,而西院则是大型八进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而这在德州地区也是少有的。八进院就是进入大门后,有八个独立的院落,院落北屋都有后门,打开之后从南大门可以一直望到北大门。院与院相通,门与门相通,难怪亲戚来了说如进了迷宫。西院西墙处,修了54间门朝东的群房,十九世族人李鸿彪说,这54间群房,有磨坊,有碾坊,有牲口棚,有仓库等,屋檐间有108个水流口。李家大院东西院中间拥有共同的胡同,组成规模宏大的回合院。回合院既能保证两院可以互相走动,又保持了各个四合院的独立性,院落之间,有胡同相隔,有便门相接,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四合院所谓的“进”,就是院落的层次,过去说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个二门就是指的楼房下的垂花门,家中男仆不得进入此门。院内水缸里的水,由墙外石槽连接管道进入。东西大院在南院的西侧,各修有一套三进海青房四合院,是东西大院的附属院。纵观整个李家大院的房屋和大门,飞檐翘角,脊兽排列,宏伟非凡。屋内和门口装饰,素雅大气,木雕、石雕、砖雕,俯仰可见。刀法精良,题材宽泛,寓意吉祥,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古老的艺术品,都是传统民居中的瑰宝。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家的南院被日本鬼子侵占,在里面修岗楼,拆除了一些房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李家大院被视为“四旧”集中的地方。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合称。破四旧风潮,不仅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财产文物的损失,更可怕的是打破了各种文明禁忌,把虚妄的阶级斗争,变为实际的打砸抢。李家大院许多房屋构建被拆毁,许多砖雕木雕被砸毁。东院大门前的大石狮子,也被砸成了几半。余存的莲花座柱基石,上下莲花瓣,被砸的斑斑驳驳,失去了精美的原貌。莲花座,原是寺院里佛像以莲花为宝座的名称。据传释迦摩尼和观世音颇爱莲花,习以莲花为座。故此,在中国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佛教莲花座,都做成六角形,下部做一个须弥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束腰部分每面雕刻壹门,上下做仰莲与伏莲。在转角之部位还做出束腰柱。据《严华经》云:一切诸佛世界悉,见如来坐莲花。王勃观佛迹寺,作诗云:“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迹全”。据《酉阳杂俎》云:唐长安大兴善寺和尚转《法华经》三万七千步。有僧题诗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尘门。从记载来看,各个寺院都对莲花座非常重视。李家大院用莲花座作为木柱基石,来寓意虔诚和美满,希望家人都团团圆圆,大吉大利。

       有一对从屋脊上掉落的螭吻,龙头安好,鱼尾却都摔折了,不再完整。中国古建筑,从土墙草顶到砖墙瓦顶,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传说夏禹就是住在“茅茨”里,到了夏桀才有了“瓦室”。估计那个时期的“瓦”,就是湿地龟裂后的泥块,扣压在草房屋脊而已。到了西周中期,贵族房屋建筑,才有了烧制的陶瓦。战国时期,民间制瓦业迅速发展,瓦的质量比春秋时期为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了一种大瓦,瓦身外面有黼黻纹装饰。黼黻纹是古代丝织品习惯用的一种图案,古人把它用在瓦面上,仿佛瓦上铺开了一层锦绣。有些又长又宽的黼黻纹大瓦,是屋脊上的“护脊瓦”,或者是墙头上的“墙帽瓦”。因为古代屋顶屋脊和夯土墙,都须要遮雨,因此把烧制的大瓦覆盖在上面,不但可以遮风挡雨,还能够有利观瞻。板瓦是仰铺在屋顶上,筒瓦是覆盖在两行仰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头,滴水瓦是仰瓦的瓦头。战国时期的瓦当,出现了乳钉纹和地凹纹,秦国时期的瓦当,出现了卷云纹和文字,文字一般写“延年益寿”、“长乐未央”。到了南北朝时期,又有了莲花纹瓦当和兽头纹瓦当。到了唐代出现了琉璃瓦,至宋代才能大规模制作。而且,房屋顶上的垂兽螭吻,屋檐套兽,屋脊蹲兽,逐渐得以完备。放在正脊两端的螭吻,叫做吞兽,称为“鱼龙”,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李家大院遗存的木雕构建非常精美,图案上花草纹交互链接,雕刻细节精致,每一件都会耗费许多雕工,由此可知李家大院房屋上的木雕,耗费了多少银钱。据传中国的木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经出现了木雕鱼。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木雕人佣,都是中国早期木雕作品。木雕,开始是一种偶尔的不自觉行为,等有人赞美和欣赏之后,就会鼓励工匠向着更精美的方向努力,最终使得木雕成为一门艺术。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彩绘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是中国木雕工艺技术大放异彩的时期,木雕作品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木雕工艺中的杰作,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成为中外艺术市场上的宝贝。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且用紫檀、黄杨、黄花梨等硬质木柴雕刻,更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期,海外进口木柴增多,木雕工艺得以长足发展。明清时期的木雕作品,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香山九老、竹林七贤、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人们的追捧。李家大院建筑木构件上的雕花,见证了民间木工师傅手艺的精湛。

      双碓李家大院,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立橱,条案,茶几,方桌,古色古香,木质沉稳,结实耐用,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的工艺;影壁,雕饰,彩绘,摆件,处处体现了民风民俗;蝙蝠,牡丹,荷花,双鱼,充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联,楹联,匾额,匾牌,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彰显着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厚,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 随着时代变迁,历经战乱和时局变动,李家大院早已失去昔旧貌。曾经占地82亩,恢弘气派的李家大院,如今只剩下东大院东南角处北屋耳房的一面墙和北屋东北一个墙角,以及少量的建筑构件、装饰残片了。令人叹息,令人唏嘘。我们试图用时间去丈量李家大院,目睹一个家族中兴的过程,目睹一个有血有泪的变化;其实我们想说,如果李家大院尚在多好,因为它会成为宁津县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我们试图还原李家大院最初的容貌,试图展开李家大院曾经的风生水起。其实我们的目的,是想让人们回望明清古建筑精美的风采,把古建筑中的中国文化元素长久留存下来,传承下去。



                               2023年11月4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3-11-5 07:2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那段黑暗,是对是错?谁之过?到现在给我向老百姓说明。只有那些文物碎片在微微呻吟……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09:03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刚 发表于 2023-11-5 07:29
关于那段黑暗,是对是错?谁之过?到现在给我向老百姓说明。只有那些文物碎片在微微呻吟……

时局弄人,天灾人祸都在其中。
4#
发表于 2023-11-6 16:23 | 只看该作者
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老建筑,凝集着老一辈人的才能和智慧,值得保存和维护!
5#
发表于 2023-11-7 23:05 | 只看该作者
民俗文字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调查和整理,其间辛苦自然难免,值得敬佩。阶级斗争一直都在发生,即使不提也不会成为虚妄之事。问题是有人借正义之名,做龌龊罪恶之事,应该追究和依法惩办。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7:54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23-11-6 16:23
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老建筑,凝集着老一辈人的才能和智慧,值得保存和维护 ...

我写了41篇文章,这是最后一篇。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7:55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3-11-7 23:05
民俗文字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调查和整理,其间辛苦自然难免,值得敬佩。阶级斗争一直都在发生,即使不提也不会 ...

如果保护下来有多好,谢谢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20:50 , Processed in 0.1494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