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相衙镇李家桥旧门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23 0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12-25 12:25 编辑

                                                 相衙镇李家桥旧门楼                     高迎春

        相衙镇李家桥,有两棵唐槐,枝干苍老遒劲,内膛中空腐朽,曾经多次前去观赏。李家桥旧门楼,就在这两棵唐槐的北面胡同口上。旧门楼坐西朝东,拍摄唐槐的时候,往往也能把旧门楼拍摄进去。古槐树,旧门楼,同样给人以沧桑感,相辅相成。

        这座门楼的两边是夯土墙体,墙帽高低不平,强碱深凹墙体,呈现残缺不全的状态。而青砖修筑的大门,却仍然很坚固。门板的颜色,已经成了灰白色,在靠近门垛的边沿,还能看出斑驳的黑漆。可以相见,当初的木质门扇,应该是漆黑油亮,相当的漂亮。数十年风吹雨打,数十年冰冻日晒,让它的油漆渐渐脱落,失去了远来的光泽。两扇门上,有四排门钉,牢牢把外层木板与里层横梁固定在一起,不走不涨,严丝合缝。这座门楼,属于墙垣式样,由门框,门扉,门楣,门脊构成。在农村小门小户的人家,多采用这样的门楼。这处宅院是一进式院落,没有东西厢房,只有夯土北屋还在。在门楣处,采用了水刷石装饰,从而看出门楼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门楣上边,采用了青砖石磨雕花工艺,让青砖门楼增添了艺术气息。门楼上方,有两个朝前的水流口,两个流水青瓦探出半米左右。中间砖砌的匾额内,雕刻有“春满园”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出之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那首《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写出了春天小院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到了明清时期,在儿童启蒙书《古今贤文》中,也收入了“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样的诗句。大意是:一朵单独开放的花,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争艳才是人间春色。这栋青砖门楼的主人,将“春满园”写在门楼匾额内,也是寄托了自己家的庭院,像春天那般朝气蓬勃,春色永驻吧?

        在中国,“门”字一看就是象形字。繁体的菛字、門字,更加接近门形状,似在房屋入口加了草字头,加了双“户”。因为在古代,一扇门为户,二户相对则为门。或许,最早的院门,就是两根竖木,再加一根横木。在孔府入门处所谓的“棂星门”,就是这般模样。在打猎凯旋时,在与敌人打仗凯旋时,在这般简单的门上,装饰上松柏枝条,就成了“凯旋门”。晚期的甲骨文,省去了房屋入口的上框。后来的金文、篆文,继承了晚期甲骨文字形状。俗体楷书门字,根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完全淡去了正体楷书的形状。门的历史渊源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将大门从简单到复杂,熏陶得纹彩绚烂。从横木为门的院门,街门,到木质的,石质的牌坊,演变成帝王门前的连阙,大门由简陋,逐渐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富丽堂皇。从古代先民,到现代居民,莫不是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安居乐业,就少不了宫阙,少不了门户。据史料记载,有巢氏是最早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创始人。《韩非子·五蠹》中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韩非子记载了有巢氏构木为巢,实现了人类居住的伟大变革。考古挖掘出来的西安半坡遗址,揭示的正是“有巢”形制的痕迹,证明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开端。

        最早的人类,居住的是天然洞穴。许多在半山腰幽深的洞穴,成为原始居民的家。这样既可以躲避猛兽攻击,又可以躲避风霜雨雪。山洞口用藤条编织的门,就是最早的门。等到人们进入氏族社会之后,才走出洞穴,营造房屋。人们构木为巢,修盖的房屋也大多是半地下,半地上的茅草屋;还有一种是在高高的木桩上筑屋,用来躲避猛兽,躲避潮湿。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这两种房子,都是用坑壁作墙基或墙壁,有的四壁和室的中间立有木柱支撑屋顶,为了加固柱基,木柱周围加上一圈夯打结实的胶泥,泥土里夹杂碎陶片和红烧土,也有用天然石块作柱基。木柱上架设横梁和椽子,铺上柴草,用草拌上泥涂覆屋顶,用于防雨。有的较深的地穴,四周没有柱子,把屋檐直接搭在墙基上。为了防止漏风,四壁常用白灰泥和红胶泥涂抹,有些还用火烤。门道有的是斜坡,有的是台阶。有的门道延伸于屋外,架有门棚。门棚的屋门是简易的荆条门,木柴门。直到鲁班发明了锯,能够将树木锯成板材,民间才有了真正的木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中国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门的主要形式是板门。在商代的铜器方禹中,可以见到板门的记载。板门用于庭院的屋门,大门;城墙的城门,宫殿的宫门,庙宇的山门和庙门,一般都是两扇。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既作为出入口,又给居住者带来安全和温暖。门,历来是建筑形式美的注目所在,显示着居住者的地位与威严。等级不同的大门,显示着造门的智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情趣,理想和追求。

        阅读古代诗词,我们会发现与门相关的诗词,竟然有两千多首。宋代的刘宰在《题石门奉真观》中云:“叠嶂为屏石作门,阴云漠漠雨昏昏。”从诗句可知,刘宰将诗题在了到石门上。宋代的方岳在《送王尉归觐》中曰:“柴门黄叶下,别后正须关。”从诗句可知,方岳要关的门,是简易的柴门。清代的方拱乾曾写过一首《掩柴门》:“柴门开亦静,无事手常关。”从诗句可知,小门小户的人家,即便开着门,也很少有人来,就不如手勤快一些,随时把门关上。宋代的王安石曾写过一首《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来临,王安石看到千家万户为过节日,门上都贴上了新的春联。唐代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有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古代,只有王侯贵族,才可以将大门漆成大红门,以示尊贵。后来用朱门,来泛指富贵人家。杜甫这句诗说的是,富贵人家的酒肉都放腐败了,可是许多穷人却因为没饭吃,冻饿倒毙在路途上。宋代的苏轼写过一首词《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其中首句便是:“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不用说,苏轼看到的门,都是用荆棘编成的篱笆门。

        古往今来的门,不管是豪华的宫门、城门,还是简易的木门、篱笆门,都是人们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许多门总要首当其冲。两国征战,拿下城池最先攻破的就是城门;盗者入户,也要千方百计打开屋门;有些贪官污吏犯法,肃贪者就要在他的门上贴上封条来封门;消防人员灭火,如果打不开门就会破门而入……相衙镇李家桥旧门楼,因为紧挨着两棵唐槐,而成为古树风景中的风景。真心期待,古槐树与旧门楼,相依相伴,天长日久。



                                    2023年12月23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3-12-23 10:32 | 只看该作者
门里的学问真的很深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2:26 | 只看该作者
兰玲 发表于 2023-12-23 10:32
门里的学问真的很深啊

谢谢阅读,写完没来得及对版,今日方才纠正了错误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5:37 , Processed in 0.04817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