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年味的浓与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 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西村夫 于 2024-3-1 13:39 编辑

                                   年味的浓与淡
                          
               
      
      常常听人们说,如今的年味淡了,感觉年味总不如以前。
                       
      那么年味究竟是浓了还是淡了?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条件说起。以前,人们普遍缺吃少穿,常常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古语说:“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贫不择妻。”肚子饿了,吃什么都香。穷年不穷节,那时候平时基本见不到肉食,只有在过节时才买点肉,做顿肉饭。尤其过年,倾一家财力,购置年货,肉食自然稍微丰富一些,我们才感觉吃得入味、满足,年味自然有了,而且感觉分外明显。这种香味、这种满足很自然定格在记忆里,难以忘却,常常成为念想。现在,我们在素常的日子里,顿顿饭中都有肉,想吃羊肉就是羊肉,想吃牛肉就是牛肉,不仅仅局限于猪肉。较为肥腻的肉都遭到嫌弃,尤其是小孩子们,瘦肉上粘一点肥肉都不吃,这样的生活水准已大大超过那时过年的水准。现在过年不仅仅局限于 地上跑的动物肉食了,而是“海陆空”了,花样繁多,今夕不可对比。
     
       再拿穿衣来说,那时候渴望过年,事实上就是渴望穿一身新衣。腊月里,父母从商店里扯了布,对照旧衣服裁剪,然后一针一针缝制。这种布材料单一,好像就是“华达呢”“的确良”之类,好一点的叫“的卡”。颜色基本就蓝、黑、军绿。除夕穿了新衣,一直穿到第二年年底。其间,衣裤烂了打补丁,然后补丁上摞补丁。面对这样的穿着,新衣肯定给我们巨大的诱惑。现在,穿衣带帽我就不必多说了,稍有点钱的人,不知道穿哪个称心。最让人惊异的是那种“乞丐”裤,好端端一条裤子,膝盖处一个洞,裤脚整成毛边,参差不齐。仔细瞅这个洞,不是穿久了磨出的洞,而是抽去了那一处的经线,或者纬线,形成一个模模糊糊的洞,毛边是抽去了一段纬线。这样的洞,这样的毛边,被他们认为是时尚。
            
      还记得放鞭炮的事,那时候,一串鞭炮一百响,五毛钱。买来一串,怕受潮响声不大,放在热炕毛毡底下焐。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串鞭炮,不时掀开毛毡看一看,拿一拿。最终禁不住诱惑,扯开那层包装红纸,轻轻取下一个鞭炮来。怕父母听见,拿了火柴,偷偷到房子后面,用火柴点燃捻子,连忙扔出去,捂住耳朵,鞭炮“啪”一声,感觉兴奋满足。还没有到除夕,这串一百响鞭炮一天天的少了,最终剩下一半,或者少半。面对剩下的这点鞭炮,感觉愧疚,到除夕怎么办,除夕放什么,我们感觉无法跟父母交代。父母也终于发觉鞭炮所剩无多,唠叨几句,再花五毛钱买来一串,掐成三段,送灶、贴对联、接财神,噼啪几声。现在呢,从网上看到一句话,春节燃放的烟花爆竹消耗的火药,相当于俄乌战争消耗的火药。这句话不知真假,但可以感知消耗火药之多。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烟花爆竹就响个不停,除夕夜新旧交替的当儿,更是烟花爆竹的世界。从许多图片中可以看到,城市都笼罩在璀璨的烟花光晕之下。有些烟花的价值高达几万、几十万,这绝不能和五毛钱的一串小小鞭炮相提并论。
      
      那时候得到一串鞭炮不易,得到了听那一声响感觉新鲜,每一声鞭炮响中充满着喜庆。现在春节放烟花爆竹,哪一家少了上百元的烟花爆竹能行?
      
      《芋老人传》中说,书生吃老人芋,感觉香甜,他日不忘老人芋。后来书生为相,命厨者进芋,怎么也吃不出当时的香味。于是请来老人为他煮芋,仍吃不出香味来,叹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如此回答: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用芋老人的这段话,来解释年味的浓淡,应该是恰当的。我们怀念过去的丰富,是因为那时生活太艰苦。怀念过去的娱乐,是因为那时文化生活太单调。怀念过去的情怀,是因为那时知道得太少。现在大不一样了,可以选择的太多,平时的生活虽然也有苦痛,却已经没有了温饱之忧。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已经普及,选择什么方式放松都有空间。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好日子,都在平时被我们体验过了,过年又怎能不显冷清!年味淡了,只不过是“年”回到了生活本身而已,一切都显得平常,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其次,以前人们的追求较为单一,吃饱肚子,穿一身囫囵衣服,能蔽体御寒便是莫大的幸福。这时的人们是愉快的,充分感受着慢时光带来的温暖。他们不愁房子、车子、票子带来的压力。现在的人们驶入快车道,追求是无止境的,有一种力量在催催催,人们感觉是上气不接下气,哪还有心情细细揣摩年味的浓淡。
  
      别只怀念儿时过年的场景多么美好,其实我们儿时跟现在的孩子们一样有高兴和烦恼,只是岁月把烦恼选择性地遗忘掉了。也不必担心过年的习俗越来越少,其实过去的年俗也并没有那么丰富,只是时间的累积才显得那么多彩。传统的年俗少了,必然会有新颖的年俗加入。年俗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下去。
  
      理解了过年的本质,喜欢热闹的就去热闹,喜欢清静的就躲清静,喜欢宅家的就宅家,喜欢旅游的就去旅游。喜欢怎么过就怎么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必千篇一律。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3-1 14:39 | 只看该作者
抢个大沙发哈!
品读老师新作。
想起以前放鞭炮,喜欢一个个拆开放,的确是兴奋。
3#
发表于 2024-3-1 19:1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文友针砭时弊,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最新力作!
    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嘴里一个劲的嚷嚷着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是生活条件日新月异了,吃穿住行基本满足了,故此年味就感觉淡了……其实,啥的是相对而言的,正如文友说的那样,过去人们普遍缺吃少穿,常常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过年吃一顿猪肉噪子面,放上一挂鞭炮就幸福的不行,如今生活丰裕了,就感觉年味淡了,是人们的心境和态度发生了巨变了……
    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0:35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4-3-1 14:39
抢个大沙发哈!
品读老师新作。
想起以前放鞭炮,喜欢一个个拆开放,的确是兴奋。

以前就是那样的,感谢阅读点评。
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0:45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24-3-1 19:13
拜读文友针砭时弊,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最新力作!
    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嘴里一个劲的嚷嚷着如今 ...

问好于老师,事实上,现在物质极为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吃喝喝,穿穿戴戴已不是追求的最大目标,年对于人们的感知淡薄了,而不是年味淡了。让我感觉年味还是浓了,从贴的春联,放的爆竹,大鱼大肉等等,无不呈现丰厚。正月十五,凉州南城门看看,不夜城,盛世凉州。
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0:47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24-3-1 19:13
拜读文友针砭时弊,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最新力作!
    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嘴里一个劲的嚷嚷着如今 ...

顺便问问老师,去新疆了没?
7#
发表于 2024-3-2 12:00 | 只看该作者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现在物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年的感知也淡了。还是喜欢童年时过年的氛围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24-3-2 12: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候。祝春安!
9#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09:15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4-3-2 12:00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现在物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年的感知也淡了。还是喜欢童年时过年的氛围啊~~ ...

感谢云馨老师来读,问好。
10#
发表于 2024-3-3 11:39 | 只看该作者
人的快乐必须要把一些很普通的东西放在一定的位置,平时不能让其得到,只有努力和极大的盼望与等待,到了时间才能得到一次,才会真正快乐起来。无路社会怎么发展,都必须这样。不是一切提速和便捷,人民就能真正享受幸福。
在我们老家有一款年菜叫鸡蛋糕,过去只有过年和红白喜事才能吃得上几次,平日都是吃不到的。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盼望过年,其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吃几块鸡蛋糕。如今,这种习俗仍然在大多数家庭里保留着,仍然只能在过年几天才能享受到,平时仍然很难吃得到,不同的是,过去过年蒸鸡蛋糕蒸的也不多,过年也要省着吃,现在蒸的比过去多了不少,可以放开吃。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7:08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4-3-3 11:39
人的快乐必须要把一些很普通的东西放在一定的位置,平时不能让其得到,只有努力和极大的盼望与等待,到了时 ...

问好高老师,感谢耐心中肯的点评。
12#
发表于 2024-3-4 20:0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通过对比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条件、过年习俗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突出了年味浓淡的变化。这种对比不仅使文章结构清晰,而且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年味的变化。

并通过讲述以前过年时人们渴望吃肉、穿新衣、放鞭炮等情景,以及现在过年时人们追求多样化、奢侈化的生活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年味的浓淡变化。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引用了《芋老人传》中的故事来解释年味的浓淡变化,这种引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作者不仅停留在对年味浓淡变化的描述上,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如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以及人们追求的无止境等。这种深入思考使文章更具启示性,引发读者对年味变化背后更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问好,祝春安。笔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2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西村夫 于 2024-3-4 22:07 编辑

学习版主的点评!版主费心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2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西村夫 于 2024-3-4 22:04 编辑
文珺 发表于 2024-3-4 20:06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通过对比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条件、过年习俗以及人们的心理 ...


文珺版主的点评就是一篇优美的文段,点评从今夕生活的对比写起,再到《芋老人传》的运用,提出运用所体现的底蕴,最后以现在多样化,追求化,奢侈化过当下的年,当然没有诱惑力,最终涉及现实生活的思考。版主层层递进,给予了分析点评,给作者以极大的支持鼓励!辛苦了,问好版主。
15#
发表于 2024-3-5 13:13 | 只看该作者
年味是浓了还是淡了?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没有什么浓淡之分,只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环境都变了,过年的心还是一样的,只是我们都长大了,岁月把烦恼选择性地遗忘掉了。过年期间,满大街张灯结彩,那么多的小吃和好玩的,正月十五的社火就更热闹了。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过年,也许还是很美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9 15:00 , Processed in 0.3566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