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散文,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大自然由衷的喜欢,是对生活真真切切的感悟和热爱,是对社会现象独具慧眼的深刻剖析,更是一个人敏锐观察能力的再现。
在某年的某月,我有幸收到远洲老师赠送的《在低处》,而这本书所展现的就是这种境界。该书读来清新又自然、厚重又质朴、深刻又大气,笔触煞是辽阔,寥寥数语就可触动读者的心灵。耐读,读了还想读,是作者《在低处》行文的一大特征。
远洲老师是我在博客偶然认识的,之所以称之为老师,是因为其文学造诣的深厚,让我切切实实从中学到了有益的东西。记得有一天,我登录博客时发现远洲老师发来的纸条消息:很喜欢你写的诗,灵动、耐嚼、深沉,诚祝春天诗意绵延!单从这些话语,足可以感受到远洲老师是一个谦逊而真诚的人。从那以后,我们在博客就有了断断续续地往来。每次远洲光临我博客,大都会说一些鼓励我的话语。比如看到我长时间未更新博文了,他就会说“婉转的懒,只留下一片纯洁的蓝,不见诗作。”我知道老师这是在督促我,要我坚持写作呢,感谢之意,不言而喻。
远洲老师本名张建民,陕西省丹凤县人,曾经当过工人,当过法官、写过县志、当过编辑和记者。现任西安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商洛诗歌学会会长,《商洛诗歌》主编。
远洲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真正的诗人,写的诗作很有质感,充满一种灵性之美,且意象丰盈,意境深远,是属于越读越有味的那种。之前我只读过他的诗歌,而正式阅读其散文则是从这本《在低处》开始的。
《在低处》收录了远洲老师20年以来所写的60多篇高质量的散文随笔,该书籍大约承载了人生的起伏,反馈时代嬗变,书写生命感悟,以及对世界、自然世相的认知和思考,亦是作者诗行之外的情感补白和生命力的延续。
我们知道,大凡诗人所写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诗性的光芒,并且语言优美凝练,富有音乐感,又犹如涓涓溪流,使人陶醉于其间而乐不思返。
“在我的记忆里,秋天是个流动的季节,风在流动,小河在流动,阳光在流动,人在流动,生灵、乃至万物都在流动。秋天带着树叶,带着欣喜或惆怅,带着泛蓝的天际和各种充满生机的鸣叫。满目动感的秋天,给我留下了打旋的记忆……”(《打旋的秋天》)。
当我读到这里,眼前总会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流淌着深意的画面。“时令悄无声息地变换着着脚步,秋风一天似一天强劲,人和事物一天似一天生动。打旋的秋天,那是童年的秋天,唱歌、打陀螺、打弹弓。打旋的秋天,是鲜活的秋天,是油画般的秋天,是故乡的秋天。”是的,读远洲的文章,总有一种亲切、朴实之感。也会把读者带入一种遐想之境,让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起与己相关的一些美好的人和事来。阅读此文,也不禁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往事来……
有道是:但凡相似的心灵,总是会有那么点相通之感吧。当然,倘若无人相识、无人相知,能够做一个精神的独立自主者,做自由自在的、内在丰盈的自己,不受无谓纷扰和不着调地约束,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呢。人,也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最懂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贴心的朋友。这是一句很实诚的话,不应被他人误解或嘲笑。自嘲却是可以的。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而对于做事,发挥并激发本身最大的潜力就行,尽心就行,大可不必内耗。活得太累于心、于身无一益处。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表。
真正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必得有一颗真诚、良善且正直的心灵、一个博大的胸怀和敏锐的思维。只要心存善良,怀揣悲悯之意,行文总会蔓延着朗朗正气;只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并且顿悟现实生活中那随处可见的感动。
“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瞬间的感动:一次经历,一次耳闻,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甚至一张照片,一个电视画面,一处风景,都会在某一个瞬间拨动神经的丝弦,深情感触。”(《瞬间的感动》)
“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并揪心着,那就是在我每天赶往单位上班的途中,无论春夏秋冬,天晴下雨,总能看见一个盲人妇女的身影,她单薄而高挑的身体,靠手中的一根拐棍支撑着,高一脚低一脚,坚强的在疾驰而去的车流之间缓慢穿行。她一会儿头朝着左边,一会儿头向着右边,左顾右盼,又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此文以细微的画面,通过对行人细节活动地捕捉,由浅入深地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人物的观察和描述可以说细致入微,让读者不免为行人的历程既感到赞叹,又感到担心。那么,她的家人在何方?又在做什么呢!我甚至会突发奇想,希望这位妇人的双眼重获光明,能够正常的、不依赖拐杖而独立生活……
散文的成功之笔,必得和读者产生一种深深地共鸣和思考,有内涵所在。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人活着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不管你承受得起或者承受不起,那些灾难总是不期而至。人到中年,当你突遭意外的灾祸和打击时,也许心灵是脆弱的,它让人感到疼痛,又觉得无所适从,让人不得不思考之前从未思考过的一切:
“行走是人生的本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走了四十多年之后,腰椎间盘出了问题,偶然间的一个喷嚏,就把我摆平了(《人生的第二次行走》)。”接下来办理住院手续,做手术,到之后的回家。“妻子像一位教练员,一会儿教你迈左腿,一会儿教你迈右脚,并在背后不时地鼓励叫好。”是的,就算疾病发作的很突然,但老师又是很幸运的!
“通过艰难而又反复的学步,我终于能像常人一样行走了。对于人生的第二次行走,心里有一种难以说透的感慨,它让我疼痛,让我思考,更让我学会珍惜,既然能够再次站在人群中,站在大路上,那么我就应该尽力走好,走的更沉稳,更从容。”该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由小见大的道理,道出了人生阶段的某种境遇。当然,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远洲老师身体的又一次站立,更是另一种思考地站立和升华。人只有拥有健康的体格,才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才能在大千世界里活得潇洒,快意人生。
如果说发扬真善美,对生活中细节地触动和叙写,是远洲老师行文的一大特征,那么对大自然的高度热爱,则是从另一思维角度着笔,以其洒脱超俗、气势磅礴之态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天尽头,好一个诱人的地名,当陕北大地到处呈现一派谷黄杏林晚的景象之际,我揣着一颗好奇的心,走了一回天尽头……”(《走了一回天尽头》)
“腑瞰脚下,悬岩万仞,但见云悠鸟飞,天旷地远,黄河似一条巨龙,自北而来,腾越在秦晋交界线上,加之汹涌而至的延河,咆哮之音溢荡峡谷,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一下子慑住我心。”此处由近至远,由静至动,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以意象之美描绘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奇特之态。我想说:慑住心灵的何止是作者,就连我自己读到此处,也不得不为之而动容、动心,总有一种去那旅行一番的冲动。
多方位、多层面引发式地抒写,则是远洲行文的又一大特点。“有了一点经历和实践,常常会对过去地写作进行反思:究竟文学写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什么?为拯救灵魂,为了济世,为了赞美,为了揭露,为了传承,还是为了名利,为了虚荣,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附庸风雅?(《思考给我放了一次长假》)”。
当文学之路行不通,或者遭遇困境时,不防给自己放一个长假。要想想为什么!对于这一点,我亦是深有体会!
文学的力量又是强大的,真正爱好写作的人,会在剖析自我后持续创作,在不断思考中完成写作的。“‘文学创作或是真情实感的抒发,或是探究世界的一次思维活动,自始至终都在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地行为……要培养自己观察的能力,想像的能力,叙述的能力。多读多写,边读边写,这样方能提高……力戒骄傲,力戒浮浅。应有大志气,狠劲来对待这项事业。’”《我与贾平凹》,此处引用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给远洲老师的一段文字,我想,这也许是名家对作家文学爱好者很好地鼓励,和寄予的殷切厚望吧。
“但不管怎么说,住在低处,当看到高处时,心里就默默地充满着一种向上的冲动(《低处》)。”阅读远洲老师《在低处》,我总会发现乡情、亲情篇的况味浓之又浓。自然山水篇的洒脱和大气。
此文略表我对远洲文学作品的崇敬之意。祝远洲老师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步伐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