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读杜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7 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读杜甫


  1、在世人的眼里,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宋代陆游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里有句云:“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在陆游的眼里,杜甫的文字里有凛凛忠义之气,有对人世间的悲悯之情。陆游之所以对杜甫有这样的认知,在忠贞之气这一点上,两个人是气息相通的。浩然之气,忠贞之气,古来为人称道。杜甫在他的《蜀相》曾经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杜甫的眼里,诸葛亮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气。所以,他极其推崇诸葛亮。杜甫去蜀相祠堂称道诸葛亮,陆游在少陵祠堂称道杜甫,陆游自己也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铿锵语,金石句。文人之间的敬仰与推崇,文人之间一脉相承的忠贞之气,让人无限敬仰。


  西方的哈姆雷特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杜甫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的印象。


  唐代元稹有诗句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他的意思是说杜甫天才绝伦,但每每读他的诗句,却像亲人之间娓娓道来,充满亲情。也就是说,天才的杜甫,却是可亲可近的邻家大叔。


  现代的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比较新奇,他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个“高”与“远”,“远”与“近”的说法,我是很赞同的。在古人的眼里,李白是“诗仙”,而杜甫是“诗圣”。仙,只管逍遥复逍遥。圣,是心怀天下苍生的。


  说到杜甫,李白自然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李杜,是唐诗的两座高峰,一浪漫,一沉郁。一个在空中飞翔,一个在世间行走。一个是塔尖上的黄金,在阳光底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个沾满了岁月的尘埃,被泥土掩埋,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一个光芒四射,却虚幻的不那么真实。一个沾满了人间烟火,被熏陶,被锻造成了陶器,或者青铜器。


  青铜的分量与成色,经岁月砥砺,愈见凝重。


  杜甫的沉郁凝重,源自于他的阅历与情怀。


  一介文人,见不得人间苦难,却又时时被苦难煎熬着,叙写苦难,便成了他的使命。这个使命,也成就了一代诗圣。


  2、我在一盏灯火里,翻阅手边的一册册古籍,关于唐诗,关于杜甫。


  窗外,是纷纷扬扬的大雪。看来,明日早上,就会大雪苍茫的景象。忽然就想起了杜甫的《卖炭翁》,想起了那个满面沧桑烟火色,在一条苦难的路上,咬着牙,苦捱着,孑孑独行的老翁。那不就是杜甫自己吗?“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生活的苦,常常是苦上加苦。“一尺雪”,“辗冰辙”,就是让生活雪上加霜,让苦难的日子沉到最底层,让人苦不堪言。即便如此,老翁的内心还是希望天气再寒冷一些,让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有什么更让人崩溃的呢?“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一句的诗娓娓道来,我们的心思却一点一点沉到谷底。我们是可以去推测杜甫此时的心境的。苦难叠加着苦难,心里仍然揣着希望。就像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慨叹的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看着卖炭翁驾着牛车,碾着冰雪,一步一步从苦难,走进更苦难;从希望,走向绝望。


  我读杜甫,看着他像卖炭翁一样,在冰天雪地,艰难跋涉。一步一苦难,一步一伤痛;步步叹息,却步步怀揣希望。


  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区别。


  苦难面前,沉沦的是那些庸常之人。伟大之人会因此而奋发,而崛起。


  所以,孟子才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受住苦难的,才能担当重任。就像司马迁,吃常人吃不了的苦,忍常人忍不了的辱,才写出了一部光耀千秋的《史记》。杜甫没有在苦难面前一蹶不振,一边忍饥挨饿,一边辗转逃难,一边将逃难路上所见所闻写成诗,呈现给世人,呈现给后人。


  在逃难的路上,杜甫成了诗圣。


  就像后来的那位苏轼,也是一生颠沛流离,一生居无定所,却在一路坎坷中写下了那么多锦绣华章。杜甫是经历战乱,苏轼的屡遭流放。时代不同,遭遇不同,境遇却极其相似。两个相隔了一个时代的人,却都让一路荆棘遍地花开。这就是伟大者,有异于庸常者。


  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祸,他一生的经历,与李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两个人的诗风也有明显的不同。一个豪放,一个沉郁。与人的个性有关,更与人的境遇有关。李白是豪放,是不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是不幸,是苦难,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内心的苦,不是一个人的苦,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苦难。


  在兵荒马乱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同许多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人一样,杜甫东躲西藏,目睹了太多的人间苦难,太多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忍看,又难以忘记。一个人的良知,一位诗人的使命,促使他一边唏嘘,一边流泪,一边挥毫书写。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关于战乱,关于生死的诗篇,都是他一路逃难,一路泣血而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草木。野花。惊鸟。触目而心惊。以山河草木之旧物,写物是而人非,世道沧桑。人,宁有幸焉?


  一段历史,在杜甫的笔下,成了史诗。既成就了那段历史,也成就了杜甫。


  世间的事大多如此,一边是辉煌,一边是苦难。一边是前程似锦,一边是荆棘丛生。走过了,经历了,才是人生,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就是如此。


  杜甫,经历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时代,也因此创作出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诗篇。


  幸与不幸,谁能说得清楚。


  3、诗人也好,作家也好,没有谁能够超然于世外,独自于自我的世界,去写绝对自我的文字。即便是陶渊明也不行。比如屈原,他的《离骚》,一定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脱离了他的生活环境,他就不可能有那么强烈的忧患,那么多的激愤与追寻,不会发出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浩然一叹。司马迁一部《史记》,即便是记述前朝往事,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用时代的目光,去看千年往事;以今天之心性,去评述前人之作为。杜甫更是一位关注天下苍生的诗人,他不可能不去触及世间苦难,不可能不去用自己的诗歌,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读到了“三吏”、“三别”,读到了“兵车行”,读到了“北征”。


  杜甫为什么那么怀念诸葛亮呢?


  其中《八阵图》的“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叹惜,是抱憾。《蜀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叹惜,也是抱憾。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未果,最终病逝五丈原。而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空有一腔抱负。是英雄对英雄的敬仰,是惺惺相惜也。


  杜甫是不幸的,经历了唐代最为残酷的“安史之乱”,饱经战火摧残,吃尽了苦楚。杜甫又是辛运的,在苦难中写出了常人难以写出来的诗篇,成为“诗圣”。我们又何其有幸,读了盛唐的神采飞扬,又可以去读杜甫的“三吏”,“三别”,去看唐代别样人生。


  

2#
发表于 2024-3-18 10:4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支持发帖,祝您春安!
3#
发表于 2024-3-19 09:07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的《我读杜甫》,从“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于唐诗与杜甫、杜甫为什么那么怀念诸葛亮”等为主要话题,以诗歌文本作为基点,进行分析、论述和阐述;虽非新题,但也有新意新识。欣赏学习,送上祝福!
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09:38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4-3-19 09:07
何足道哉的《我读杜甫》,从“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于唐诗与杜甫、杜甫为什么那么怀念诸葛亮”等为主要 ...

谢谢彦林版赏读,问好。
5#
发表于 2024-4-9 10:12 | 只看该作者
杜甫由一个朱门贵公子一步步成长为忧国忧民、有家国情怀的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2:23 , Processed in 0.0523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