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0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引经据典话古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20 1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经据典话古今


古人作文,是常常喜欢引经据典的。引经,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比如,加上一句“子曰”或“诗云”,往往就比自己翻来覆去论证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而据典,则是用先人的故事作例证,舜何人也,予何人也?他行我也行,古人都这么做了,就说明这么做肯定是合理的,你就不要再和我犟了。

当然,这事的真假则另当别论。

问题是,古人那么多,古人说过的话那么多,古人做过的事也那么多,如何能判断你文章里引用的故事是真是假呢?那时候没有百度,所以也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去求证,靠的只有读者自己的学识。所以,就给弄虚作假提供了方便。

比如,苏轼就干过这事,在他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里,就引用了一个“三杀三宥”的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问题在于,读这篇文章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以欧阳公的学识,居然没听说过这个典故。本着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他自降身份向苏轼请教。苏轼的回答是“于事则无,于理则有。”简单来说,这种事儿就是自己瞎编的。结果这一通鬼话居然得到了欧阳修的赞同。他评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学必独步天下。”

当然,苏轼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和他这种胡编乱造并没有多大关系。毕竟苏轼只有一个,欧阳修也只有一个,所以其后并没有人傻到效仿苏轼自创典故的地步,否则此风一涨,后人读书时对文中的典故就更真假难辨了。

不过自创典故的事并没有真正杜绝,毕竟要写议论性文章就要讲事实摆道理。道理要讲得叫人信服可不太容易。而孔孟语录又只有那么多,天下读书人都读烂了,想胡编两句蒙事根本不可能。那么就只有从故事上下手。毕竟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那么多事,谁也不敢保证全都耳熟能详,一个不落。

不过这就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有好事又好学如欧阳修者,偏要问一句“典出何处”,该怎么应付呢?这也难不倒我们的写手们,因为他们有一个万能的法宝,那就是《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成书于北宋太平年间的一部类书,内容繁杂,包罗万象;同时篇幅超长,卷帙浩繁,长达500卷之多,所以即使有人通读过,也未必能记得所有内容。这样一来,若说某某典故出自该书,提问者只会对其博闻强记表示佩服,基本不敢质疑,否则反倒显得自己读书少没文化了。

可惜这一优良传统并没有延续至今,因为今天的作文者们有了百度,查找点儿什么东西极为方便,根本用不着拿《太平广记》来蒙事。更为甚者,诸如佛祖、鲁迅、张爱玲乃至张雪峰等一些名人名言在自媒体上大行其道,如季春的柳絮一团团一片片扑面而来,躲都躲不掉,随便复制一下就可以粘到自己的账号下面,完全可以用来装装门面,显得自己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至于佛祖、鲁迅、张爱玲是否真的说过,就是死无对证了。麻烦的是张雪峰还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对某些冠以他名字的“名言”矢口否认,这实在有些麻烦……不过好在浏览网络的人也没有几个能有机会亲自向他求证,而他一人又怎么可能堵得住网络上的汹汹之口?所以他在直播间里的气急败坏也没什么大不了,顶多是再给要引用他“名言”的人们增加几个素材罢了。

相对于以上“有据可查”的名人名言,其实更保险的是引用外国人的。如上所述,佛说的至少流传下来得是文言的译本,鲁迅的话则带有明显的初期白话文的痕迹,除非太不长脑子的,基本还比较容易分辨。至于张爱玲,则因为坊间有许多骨灰级的“张粉儿”,也不太好骗。相对而言,外国的名人多如牛毛,名言浩如烟海,有些人的著作连完整的中译本都没有,所以某一句“名言”的真假就很难查证。而如果该句“名言”足够鸡汤,便初步具备了流行的潜质;若再遇上网红等大咖加持,便完全可能风靡网络。其结果便是,当你百度求证时,搜到的也会是最终的认证。彼时,即使其人也如张雪峰一样健在,也基本不会有人跨国向其求证。即使有人真有这样的机会向其求证,其人也未必弄得清楚这句话是否就是他的某句话的蹩脚汉译。即使他能确定这句话根本不是出自自己之口,也抵挡不住广大网友的无脑传播……最后的结果只能如古代站在县衙里的被告,大老爷一拍惊堂木,今有人证物证具在,你还有何话说?其人双脚一软,就只能招认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3-20 17:22 | 只看该作者
张雪峰是嘴欠张雪峰吗?
3#
发表于 2024-3-20 1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喻芷楚 于 2024-3-20 18:40 编辑

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是读的书多。想糊弄人,其实总是那么会气死人,选外国不知名的不知名的往往都逃不过人家眼睛,都会拔出来。
4#
发表于 2024-3-20 18:15 | 只看该作者
       作品以幽默的语气,讨论了古代和现代作文中引用典故的问题,通过引用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以及《太平广记》的使用,展现了古代作家如何虚构典故以及现代作家如何利用网络和外国名人名言来装门面的现象。整体而言,这篇作品通过历史故事和当下现象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对于典故真假的认知困境,以及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作者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作家如何虚构典故,以及现代作家如何利用网络和外国名人名言来装门面的现象,使得读者在笑声中对于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者的幽默语气和生动的描述方式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
发表于 2024-3-21 08:36 | 只看该作者
这就跟鲁迅的路一样,说的人多了,也就自然成了名言。
6#
发表于 2024-3-21 16:05 | 只看该作者
为我所用,拿来主义。即使扯虎皮也不是不可以,为内容服务,为表达服务。但于学术界而言不能如此。
7#
发表于 2024-3-21 16:36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老师 博学多才,佩服
8#
发表于 2024-3-22 10:51 | 只看该作者
文人的确非凡,引经据典都是挖空心思,殚精竭虑,古今相宜。
9#
发表于 2024-4-3 11:30 |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是文章常用的增强说服力的手法。没有经典,创造“经典”也要写,这早就不耸人听闻了。
小说虚构故事这是小说独特之处,散文化的小说也是小说。
现在散文也虚构故事了,只是作者不说别人很难看出来。虽然好像还没有人敢说“小说化的散文”。
只是,“小说写故事,散文写实事”能不能作为两种文体的一大区别?这个无须争议的问题一直在网上争议着。
网络上没什么不可以,电诈都不新鲜了。
10#
发表于 2024-4-7 07:42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3-20 17:22
张雪峰是嘴欠张雪峰吗?

嗨,居然不知这个张雪峰是干嘛的?
得去搜来瞧瞧。
11#
发表于 2024-4-7 08:1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4-7 07:42
嗨,居然不知这个张雪峰是干嘛的?
得去搜来瞧瞧。

真是不太知道,就百度时偶尔看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20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3-20 17:27
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是读的书多。想糊弄人,其实总是那么会气死人,选外国不知名的不知名的往往都逃不过人家眼 ...

张雪峰,就是那个把考研招生当成相声讲的……
引经据典,是文人的普及习惯。有学问的还喜欢用僻典,当一个典故谁也不知道时,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了。时下不知怎么的,生僻字盛行起来,连央视春晚都整个“龙行XX”的主题。把那些没有生命力的字或词弄出来,就如把祖太爷的骨头搬出来招摇过市,除了装装大尾巴狼骗骗人,没有任何实质的作用。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21 | 只看该作者
天下为公 发表于 2024-3-20 18:15
作品以幽默的语气,讨论了古代和现代作文中引用典故的问题,通过引用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以及《太 ...

感谢您的点评!如此细致,精到,难得一见。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22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3-21 08:36
这就跟鲁迅的路一样,说的人多了,也就自然成了名言。

随便找个名人安上的名言,其实大多是鸡汤。比如那句:佛说,不爱你的人死了以为你睡着了,爱你的人……
佛啥时候管人爱不爱的破事!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23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4-3-21 16:05
为我所用,拿来主义。即使扯虎皮也不是不可以,为内容服务,为表达服务。但于学术界而言不能如此。

拿来,和造空中楼阁,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春晚小岳的相声,把那几句扯淡的诗安在李清照身上,也是网上流行的。李清照要是写出那么水的词,就不是李清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20:47 , Processed in 0.15225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