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源自心灵本真的表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4 1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4-5-11 13:48 编辑

源自心灵本真的表达

——读王银霞的诗集《不孤独的树》有感


《不怕孤独的树》是王银霞的第二部诗集。2019年冬,她的第一部诗集《流水抚弦》出版,我在她的新书发行座谈会上做了《真诚而博爱的心灵之舞》的发言。四年之后的春天,她托西和作协主席陇上犁先生捎来了新著《不怕孤独的树》。该书“野花谣、被雪覆盖的事物、繁星下的村庄、你的名字,分布在盛开的花朵上”等四辑,收录诗歌114首。是她近年来的诗歌精选集。与第一部诗集相较,王银霞的诗歌在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所达到的层级有了令人不能忽视的飞跃。主要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其一,对自然万物保持虔诚地敬畏。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对人类的生存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给养,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在改变着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二者的关系相依相存且不可剥离,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情感中,敬畏是最难能可贵的。王银霞在关注事物并感知中,以敬畏的姿态凝目,并深情地观照。“深秋的寒风又吹起了树枝\它们摆动的幅度,丝毫不亚于\一群手舞足蹈的孩子\在秋天,这些被风吹光了叶子的树\一点都没有显示出孤独的样子”(《不孤独的树》),这棵树“不孤独”,原因是它相信春天即将莅临,“被风吹光了的叶子”还会以萌生新叶的方式,继续给树以苍翠和茂盛,而这种“相信”也是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她以此对树的品格表达着敬畏。再如:“用力按住\被风湿困扰的这副膝盖,想给\这棵主干粗糙,斑驳的桂树\俯身跪一次”(《仰望一棵千年桂树》),这是她面对升钟湖旁一棵千年桂树,“激动得语无伦次”时滋生的感念——以传统礼节中最虔诚的“跪”礼表达对“桂树”的仰望与崇敬。在她的信念里,任何“植物也有坚挺的骨头”,这种“坚硬的骨头”其实是一种精神,这就不难理解,她对万物的敬畏,是对一种精神的敬畏。“他们流出的每一滴血,都是担当和使命\英雄的赞歌,是一曲高原长歌啊\英雄的海拔,也高于巍峨昆仑\当英雄的热血,洒满加勒万河谷\我不由热泪涌出眼眶”(《英雄的海拔,高于昆仑》)是她对护卫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英雄的赞歌,抒发的是对驻扎祖国边疆,常年经受严寒而坚守,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的“英雄”的崇敬。正是有万千戍边卫士的大无畏的付出,甚至献出年轻而宝贵生命的这一壮举,才有十四亿国人祥和而和谐的生活。因而,王银霞在《致逆行者》中心怀感恩地诉说“你们的名字中有光\你们的背影中有光”,这种“光”就是她和我们应该敬畏的“英雄之光”。当下,好多人对这种精神已经抛之脑后,认为这种题材老旧难以写出新意,然而,这恰恰反证了这种人的道德沦丧和精神品质的严重滑坡,试想人人都丧失了家国情怀,我们的生活还能继续保持幸福吗?


其二,对内心情愫永葆真诚地表达。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意识形态,也是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情绪反映。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诗歌,其主要功能就是抒情达意。而诗人的情感抒发,多是借助事物进行情愫传达,也就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吧。情感中的正情,感包括“爱、喜欢、感激、热情、欣喜”等,这些在王银霞的诗歌中都有明晰地体现。“九鲤湖,今晚躺在你的怀抱中\明月高悬,指天为证\我不仅想做一条鱼,我还想做九鲤湖的\一株草,一棵树,一团缥缈的\烟岚和雾霭”(《九鲤湖祈梦》),对九鲤湖抒发的喜爱和依恋的情感。“唯有那些细碎的野花\那些匍匐在地的延龄草,婆婆纳\在春天开得不动声色”(《野花谣》),是对“延龄草、婆婆纳”等野花表达喜爱的感情。“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第一次因为说了实话\竟给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顷刻的悲伤\而感到深深自责”(《顷刻悲伤》),通过“不到五岁的女儿”对妈妈“变老”的担忧而情愿“不想长大”这一情境,传递出“女儿”对“妈妈”源自心灵的本真之爱,也从“感到深深自责”抒发了对“女儿”的深沉之爱,母女本性的善良也从字里行间传而出,真是感人至深。再如:“一只蚂蚁扛着一瓣往前移,仿佛举着桃花\英年早逝的骨殖”(《桃花开的时候》),这是借助“蚂蚁”的行为抒发对桃花零落结局的惋惜。还有“那样的一棵树\如何在密林中被其他植物挤压\不得已垂下稚嫩的侧枝\如何被大风吹断,蚂蚁钻进钻出\一点点啃掉树皮”(《我正在修剪一棵柏树》),这是对“柏树”生存状态的体察,悲悯之情真挚而深切。如果前面的引文体现的是她的个人情感,那么,她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焦虑,却上升到了对人类命运关切的高度,其作为诗人的良知、责任和担当由此得以彰显。“真替这繁华的人间担忧\由水引发的灾害\洪水,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哪一种发生\都能把人围成困兽\连每一株植物倒下的姿势\都有手脚慌乱的样子”(《冒水泉》),在对灾害现场的直观呈示的背后,是诗人内心真情的言说与流露。因而,抛却其他因素,仅从情感真诚这一点评判,王银霞的诗歌书写理应受到尊重。


其三,对联想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据我所知,王银霞的足迹所能抵达的地方极其有限,然而,她的笔下营构的景象却远远超越了足迹所能到达的疆域,我推断出她诗歌中的“远方”大多借助于联想这种艺术手法实现。“他只是一次次\咀嚼着那些令他昏厥,抽搐,腹泻,呕吐,神志不清的\树叶,草根,果实,他只是一次次\败给曼陀罗,夹竹桃,马桑果,猫眼草\又一次次在马齿苋,野百合,天南星,鬼针草的汁液里\历九死而一生”(《举一杯黄酒,向神农致敬》),聚焦“神农”这个足迹未能抵达的“远方”,以细节和场景描写突显神农尝百草的献身精神。对于“山坡上的婆婆纳”,她不能近距离地观察,但描摹出的景象竟然如身临其境一般:“没有一朵紫色的花\是为了取悦谁,才不计成本的\将生死交付于早春\交付于始料未及的倒春寒”,她对“婆婆纳”的观照充满温情和满心关切。“送你下山的依然是风\这次,你将被云烟卷进怀里\感觉有种密不透风的东西\无法挣脱包围,但你终将有种\重新来到人间的欣喜”(《香山教寺,你来抑或归去》),联想的场景真切如亲眼目睹。还有,她的《衡山笔记》对场景的呈现具体而细致:“寺庙里缭绕不绝的梵音和香火\是入世之人讲不出的心事,以及\熄不灭的人间烟火,从此\一块以花岗岩为底片亮相的名片\就叫衡山”,对这种景象的勾勒与描绘,足以例证她对联想艺术手法的运用已经得心应手。当然,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也得益于她把所想象到的情境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联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为基础,经过心灵的过滤,再融入个人的感情元素,以及善良的品质、悲悯的情怀、忧患的意识和真情的观照,诗歌的生命力就会大为增强。她也通过联想回望童年的记忆,抒发对父亲、母亲等亲人的爱与感恩。因而,她的诗歌由此抵达了更远的“远方”。


此外,我还关注到王银霞的诗歌中,与“树”有关的诗歌十来首,表明她对“树”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且以“不孤独的树”作为诗集的书名也许,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一棵“不孤独的树”,以坚韧而挺拔的姿态屹立于广袤大地,满怀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孩子”般地“手舞足蹈”,“一点都没有显出孤独的样子”!至此,我要对王银霞致以真诚的敬意和祝福——愿她继续保持热爱诗歌的心灵,在诗歌书写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收获更丰硕的艺术之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5-5 08:25 | 只看该作者
陇南大地,催生了不少文人雅客,这是本地文化人的诗词,对于我们这些只光顾中财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
读过刘版主的文,成略知一二。
3#
发表于 2024-5-5 17:09 | 只看该作者
先读老师的评论,以后有机会再看,评论写得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7:19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5-5 08:25
陇南大地,催生了不少文人雅客,这是本地文化人的诗词,对于我们这些只光顾中财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
读过 ...

感谢小草老师来读拙作,祝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7:20 | 只看该作者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24-5-5 17:09
先读老师的评论,以后有机会再看,评论写得好!

问好,感谢您的关注。祝好!
6#
发表于 2024-5-10 23:10 | 只看该作者
我好朋友,
拜读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2:33 , Processed in 0.05316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