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走宁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11 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5-11 20:49 编辑

走宁夏

 ■文/于文华

         严格意义上来说,吾乡人和宁夏颇有渊源。历史上就有灾荒年和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像走亲戚一样,抬脚就走宁夏的历史。据说我的宗亲里,就有许许多多的人至今还生活在宁夏——他们已和这方土地血脉相连、水乳交融了。

         据说宁夏的得名是元灭西夏后,以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让西夏这片土地永久“安宁”之意,遂取名“宁夏”。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经黑山峡进入宁夏,从狂野奔流转换为舒缓行进。黄河抵达宁夏后一反常态,在银川平原之间东移西摆,一改波涛汹涌的样子,河床比沿岸地面低,在宁夏境内温柔舒缓地流淌着,且不易形成水灾,以其充沛的水源滋润着两岸土地,形成了漫长的河床和漫滩地带,湖泊湿地顺势而成,加上西部贺兰山对于冬季西北季风的阻挡,使得宁夏平原气候更为温暖,在茫茫沙海中神奇地孕育出了一片富足的绿洲。有作家这样形容:“在这里她把自己壮丽妖娆的身躯,心甘情愿地委屈成一个大湾,让宁夏得天独厚,获得了黄河母亲更多的恩惠,还有滋养和孕育”。勤劳的宁夏人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利用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将其打造成了富饶的“塞上江南”。上世纪六十年代每逢青黄不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日,吾乡人大多会选择拖儿带女走宁夏。为何要带上自己的骨肉乞讨,应该是想以孩子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但我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坚持自己的苦自己咽,不能让儿女也跟着既受苦遭罪,也招人白眼,还挨人讥讽,甚至挖苦打击。何况她宁愿自己多吃苦受累,就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少点罪受,好好学习,以期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十天抑或半月过了,我们会到火车站去迎接母亲——其实,与其说是想早早见到母亲,倒不如说是早点吃到母亲乞讨回来的馒头。想想看,人家给的,哪有什么好点的馒头和吃食?何况那年月谁家都不太富裕。只不过宁夏因有黄河水的滋润与抚育,吃粮稍微宽裕些。但啃一口实实在在的馒头,总比待在家里挨饿好。

        记得当年有次和三弟去迎母亲,几乎所有的旅客都走光了,一个个男男女女眼巴巴望眼欲穿的张望中,却没有发现母亲的影子。就在几乎绝望之极时,远远的,走来一位弓腰弯背,虾米般,慢吞吞走路的女人。身上背的蛇皮袋压的她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们喜不自禁跑上去,拉着她在一个高高的土坡上歇息,母亲从怀里掏出还带着体温的半块面包,一人撕一半,递给我们。说是临上车时,一位好心人给的。她实在饿的不行,就吃了半块。两人接过来,也不客气,三下五除二就吞进了肚子里。见我们还未吃过瘾,母亲从身背的口袋中,搜寻了半天,找出几块不黑不白,看不清形状和颜色,干干的,硬的比石头稍微松软些的馒头。当时我们没有半点嫌弃,赶紧接过来,一路说笑着,一路陪伴着母亲回家。
 

         到家后的母亲,擦把脸,来不及歇息。点火做了顿掺杂了少许白米(我们还不知道与认识大米,从颜色上就叫它白米)和黄米的干饭,开水烫开晒好的干白菜,加些红辣沫子,炒了多半铁锅菜,全家人吃了个高兴和欢喜,比过年还开心——终于敞开肚皮,吃了一顿颇为难得的好饭。后来,母亲也曾在春天,生产队农活不忙时,和人结伴而行,后来据回忆说多次到过宁夏中卫,最远甚至去过青铜峡附近的大坝、小坝等地,乞讨回少许白米、杂面(白面、黑面和其他杂粮面掺杂在一起)和干硬干硬的馒头。而如今,四弟开车走高速,不过三个多小时,就到了中卫。而母亲她们当年要步行到家乡的车站,家里哪有钱乘坐什么客车。待远远瞅见铁轨上停了货车(那里敢正大光明靠近),亦不知道这车开往何处,反正见有货车停靠了,就眼瞅着车站工作人员没人监督,飞跑着扒上去,跳进车厢中。要是拉煤炭的,就与煤炭为伍,全身被染成大熊猫。拉其他货物的还好办,至少不用被迫吸煤灰。要是货车不在中卫停,只能听之任之,再往回扒。反正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母亲回忆说:人啥时节都要实诚,对人礼敬有礼貌,就不会吃亏。她曾当年被若干孩子认亲拜做“干妈”,是因母亲面相善良,说话知文达礼,再加之一开口就说家里有五个孩子需要抚育,人们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要是被认了干亲家,就成了亲戚关系。送的大米和干馒头亦水涨船高,比平常人家给的多上几倍不止。
 

        若说母亲她们是被迫的走宁夏的话,后来我的数次走宁夏就是主动为之,以游客的身份来观光、来消闲。其实,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武威人走宁夏,有些是投亲访友,有些则是为生活找出路,至今他们的后辈世代定居并扎根于这片热土,并为此挥洒热血和汗水,奉献聪明才智和力量。武威市级非遗项目中有个叫《救劫卷》的民间故事,就以凄婉生动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民国年间古浪大靖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状,一户张姓人家拖儿带女走宁夏。“东逃的,走中卫,又走宁夏。为的是寻找活路……”。在逃荒路上卖儿卖女,艰辛奔波,还有人在逃难路上不幸丧命。“他乡遇故知”是人间最美的乐事。前几天,四弟偶遇了一中年男子,听口音像是甘肃人,一谈喧不仅是老乡,还是货真价实的宗亲,且血缘关系很近。他们原先就住在大靖镇,民国时老辈人逃荒走宁夏到了中卫,后将家安在那里,改革开放后搬到了银川生活,遂在电话里热情发出了邀请:要我们一家人,我母亲、我和四弟周日去做客他家,还说要我母亲住上几天,和他母亲好好喧和喧和。若说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人们的走宁夏,是为了讨生活的话,那我们及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人就是为了享生活。那时的走宁夏一路酸辛一路泪,而如今社会早已天壤之别,早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巨变,如今的走宁夏是一路欢笑一路歌……
 
        散文作家敬一兵先生说过:“没有去过之前,宁夏在我的想象中,是一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镜头。去过之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宁夏,就变成了……”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宁夏。我第一次走宁夏时是2000年前后。当年在一所初级中学任教,初三学生在6月中旬毕业了,而放假尚有些时日,学校领导研究了半天,考虑到经费稍有些宽裕,为犒劳和温暖带课老师的心,就雇了辆19坐的金龟牌中巴车,到宁夏著名的风景区沙湖游玩了两天。那时的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路上追逐风景,或者观看车窗外面那些时而树木葱茏,时而一马平川的景象里了。待车驶过有名的沙坡头,看见黄河蜿蜒向东,在流出甘肃后,在即将进入“几”字弯时,划出一个完美的半圆,圆弧外是腾格里沙漠的无垠瀚海,圆弧内河水滔滔,满目苍翠。大自然的厚爱,让水和沙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邂逅,形成沙水交融的独特景观。
       

       我们出发时,家乡古浪秋雨缠缠绵绵的。走到半路,雨却消失的无影无踪。到中卫后,眼见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在微风里荡漾,很是震撼!稻花的香味让我一路陶醉。而触目所及的水渠、水湾和水流,让我羡慕至极。果真是天下黄河富宁夏。各沟各岔这么充沛、丰富的水资源,宁夏不富的流油,岂非怪事?后来,到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沙湖后,雨又接踵而至,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行人赶紧找了家餐馆,吃了当地颇负盛名的大头鱼菜后,雨又戛然而止了。
 

      雨过天晴,碧绿如洗。沙滩上的雕塑,很大气雄伟,感觉很震撼。骑上高大的鸵鸟,在沙滩上嘻嘻哈哈拍照留影。赤脚踩在那柔软、细腻的沙子上,任凭沙子亲吻脚底,一种痒痒酥酥又麻麻的感觉,通过足部,传遍全身上下,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享受,甚是惬意。原来沙漠不只是粗犷,不只是冷硬,还能产生温柔与美丽。后来自然乘坐了游轮,看了沙漠中清凌凌一湖碧水荡漾的神奇与壮观。倒是湖中那些高大、挺拔、翠绿的芦苇,如茂林修竹,郁郁葱葱,让我很是惊诧和好奇……就想:生命真好,活着真好,告诉我们要挚爱生命中的遇到每一块土地上的每一棵小树,每一条河流里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道阡陌间的每一粒微尘!
 

        2018年国庆节,其时儿子大学刚刚毕业,尚未成亲和就业,遂带着父母又走了一趟宁夏——四弟在银川打工,有辆面包车,可拉上我们转悠,这次除了游沙湖外,还顺带游览了位于镇北堡张贤亮先生精心打造的西部影视城,感觉不论是清城也好,仿古街也罢,还是老银川一条街,这里人潮汹涌,人头攒动,简直是人挨人、人碰人,父亲当时打趣说:这就像是把仁丹瓶子打翻了,到处都是人。光从这人山人海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车牌来看,深切感受到,张贤亮先生不愧为全国知名作家,也不愧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他倾力打造的西部影视城,将西部的粗狂、苍凉、厚重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城墙上打出一面又一面镶有牙边穗子的红、黄、蓝、白色的旌旗,接云追日、迎风招展。看到了拍摄《牧马人》的实景房屋,一间矮窄狭小的房间里,靠墙是地炕,上置炕桌,墙上悬一阁板,上面层层叠叠是几床大红碎花棉被,炕上铺着蓝色碎花布单,以及针线笸箩、糜子做的笤帚等物件,原汁原味的呈现出西北农村生活原生态画面。另一间厨房,灶台乌黑、饭厨陈旧,虽风箱歪斜,但可助燃作饭,是农家不可或缺之物。杏花村里,游人如织;盘丝洞中,径曲室暗;百花堂下,欢声笑语;如意当铺,老板面带威严……父母和我们在这里惬意地徜徉、开心地留连往返,留下了颇为难得的幸福记忆,成为我们缅怀和思念父亲的难忘画面……沙湖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浑,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被誉为“世间少有的塞上明珠”,发现景观依旧,但比之前增加了不少文化元素。沙丘上,有国际沙雕园,有湿地博物馆等,自然、人文、科普、娱乐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当天下午,还免费观看了一场实景演出。故事讲了一个回族爱情故事,以歌舞剧的形式,生动而形象的向游客展示了回族从求亲、订婚、接亲到结婚的完整过程,回族花儿的优美旋律,回民热情似火的爱情,让人荡气回肠,看的人热血沸腾,但这里的商业气息比之前更为浓厚了,门口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商铺,回来时曲里拐弯的走了半个多小时,意为让人多多少少购买些当地物产。
 

       而这次,则是为了陪伴母亲散心——因父亲三月份去世后,母亲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心情放松,眉头稍微舒展些。而四弟在银川常年打工,租住一小套楼房,有住处和休息做饭的地方。我也算是第三次走宁夏,来至首府银川市走马观花游览了一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银川城内竟有一座活脱脱的天安门城楼缩微景观,二是比起内地土地资源紧张的缺陷,这里土地空旷,辽阔,树木繁茂,翠绿,但楼宇却很紧凑,但又排列摆布的不那么拥挤,而是疏密相间。宁夏首府银川由于地处河套平原,宽阔平坦,车道更是阔绰的富豪般,不是八车道就是十车道。我四弟告诉我:这是一个移民城市,一个多民族特别是回族人聚居较多的地方,大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支宁来到宁夏的。他说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响应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从交通、水利等不便的中南部地区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同心县、盐池县、海原县、中宁县9个县(区)的困难群众,迁移来8万多名回民群众来银川进行集中安置,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广大移民与贫穷挥手作别,迈向了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四弟走宁夏打工已整整二十多个年头了,对此深信不疑——源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淳厚的风土人情。其实,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自然,自始至终紧紧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以树木、河流、庄稼和蔬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我们活在她怀里,对于她永远却是不认识不熟知的生客,抑或匆匆过客。她以风啸、鸟啼、蛙唱、雷鸣、阴晴不定,以及周而复始的月盈月缺等形式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全部秘密彻底展示给我们。
 

      有人说有回民居住的地方就沒人不会唱花儿,在回族地区有文艺演出就不能少了花儿的存在。在金凤区宝湖公园里,偶然遇见一男一女业余文艺爱好者。先是约莫50至60左右的男子歌喉嘹亮的练歌——看来人家是有备而来,有专业的音响和话筒,手机上下载了歌词及曲谱,他摇头晃脑,唱的颇为投入。一旁的女子长相俊美,穿一身黑色裙子,肉色丝袜,着黑短跟皮鞋,手着打着节拍,很感兴趣的应和着。一曲终了,女子微笑着轻轻拍手,男子随即微笑邀请道:要不,咱来合作唱一首……女子亦笑吟吟点头默许。两人唱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兰花花》:“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彩/生下一个那蓝花花呦/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蓝花花好/我见到我的情哥哥/说不完的那话儿。咱们俩个死活哟/常在那一搭/我见到我的情哥哥/说不完的那话儿/咱们俩个死活哟/常在那一搭/咱们俩个死活哟/常在那一搭……演唱者高亢婉转、悠扬挺拔的嗓音和真假声的巧妙结合,反射出了镶嵌在蓝天白云背景中黄土高原高天厚土的原生态场景。在这样原汁原味的民歌里,我分明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空间在宁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尽情扩展,觉得自己的心灵亦被彻彻底底洗涤漂白了一次。
 

        我用自己的眼睛代替脚步在银川的大街小巷、高楼大厦和各种社区、单位和公园、绿地和林带间徘徊漫游。在银川市的水上公园里,偶然在假山旁、竹林边,看见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头,其上雕刻了多种造型奇异、手法奇特,表现各异的多幅贺兰山岩画。后来,还实地走进贺兰岩画,抚摸那些先民的遗迹。我知道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迹与最为古老的造型艺术。据文字记载,岩画的发现也正好开创了研究探索原始艺术的先河,也为研究原始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实证,然而因历史和多种原故,岩画却不被人们完全认同,而被尘封于原野荒漠之中。只是当时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发现者少罢了,何况发现了又如何?为生计奔劳的人,顾不上琢磨,又缺乏起码的通信条件。那些岩画有的是蝌蚪符号,有的则雕刻着各种动物和人的交往,尤其以狩猎、牧猎、射猎等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为主。其中一幅雕像展示出一男子手持长杆,一竿子插到底,表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而身上则俘获了不是野鸡,亦不是老虎抑或狼和羊,反倒是人们人们不大喜欢吃的狐狸。傍边有三位妇女,形象生动展示了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存在。其中一女子在缝制衣服,一女子在做饭,一女子怀抱小孩……这些雕刻的符号和雕像说明了在文字未出现的洪荒时代,上古先民在深山岩壁或洞穴中,以雕刻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符号,反映上古先民的思想观念和心中所思所愿,记录发生在当年生活中的事件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在表达心声交流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想象看:上古牧人,顶风冒雪,辗转深山荒滩,日夜与牛羊为伴,与星辰为伍,内心颇为孤单,那种欲与天、地、人、万物生灵对话的强烈冲动难以抑制,却又苦无对象,于是以凿刻为语言,把原始的思维和郁积于胸的怒吼,注入进这万古不灭的岩壁。
 

       走过一处名叫“宁夏牛街”的地方,发现是一处集中开发的回民风味餐饮区,里面有回民特色饮食:手抓牛肉、清蒸牛排、爆炒羊肚、羊杂碎、烤全羊、羊肉汤等清真风味的美食比比皆是。而一旁的的一处清真寺正在维修,一家店铺门外,一位五十左右的,戴着花边小帽的男子正在聊天。我看到里面的货物琳琅满目,有手工编织的各式地毯,坛坛罐罐里盛满了红枸杞、绿茶叶、圆圆和黄的白的冰糖,以及各式各样的八宝茶,有花色、蓝色、黄色和白色的回族男子花边小帽,有回族女子的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头巾和旗袍裙等,里面仿佛就是一家微型的回民生活博物馆,特别是靠窗边栩栩如生鹿、马和宝瓶的青铜雕像,昭示出回族以洁净为美的主旋律,寓意吉祥、富贵、旺财、和谐之意,宝瓶又谐音“保平安”,象征着守护回民一生平安顺遂,呈现出了回族同胞厚实丰腴的人文历史。这个小小店铺里的陈列的物品和雕像,无论轮廓还是线条,无论色彩还是穿的吃的用的物件……都无不展现出回族同胞向往与追求和平、宁静生活的信仰和愿望。
 

      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有的则是幕后的推手。但不论角色如何,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彼此生命的华章。我们相遇、相知、相伴,又在不经意间相离,成为了彼此生活中的过客。这些过客,有的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比如父母和亲人;有的则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成长。在宁夏铜川通福小区的一伙闲谝的人中,我找到了我父亲的乐观、开朗的影子。他高谈阔论、侃侃而谈,一问我岁数,他说:你还是小孩呢?看起来他岁数最起码在90岁左右,但精神状态很好,他也是千千万万走宁夏的代表之一。他说其父原在兰州二建,后来单位在1958年奉命到张掖搞基建,再后来又开拔到了宁夏新地方——他是随父母被迫走宁夏的。他说人就要知足常乐,过好当下。他和父亲不投缘,儿子和他也不投缘。而往上追溯,他父亲和其父,乃至其祖先都是父子不投缘,他笑着说:看来啥都有遗传,没办法。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他性格极好,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骑着轮椅捡垃圾。他发现了,就把垃圾桶的纸板子捡出来,绑扎好,帮老人放到楼道里堆放她垃圾的地方。还捡出两个别人丢弃的废水龙头。他独自生活在一套二居室楼房,生活的颇为惬意、自在,源自其内心安然,超然物外,达观自在的生活态度。
 

        新时代的宁夏是富裕与美丽的,宁夏人民是幸福与快乐的——这是我以观光客身份,退休后走宁夏得出的结论,并且让我对浓郁民族风情的宁夏,产生了深厚而悠长的爱恋之情!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5-12 11:37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品读老师美文,老师的文总是给人一种亲身体验的感觉,跟着老师的文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恩遇见,问安!
3#
发表于 2024-5-12 20:2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文诗泉涌,欣赏学习,晚上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20:53 | 只看该作者
露渊 发表于 2024-5-12 11:37
再次品读老师美文,老师的文总是给人一种亲身体验的感觉,跟着老师的文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恩遇见 ...

诚挚感谢露渊文友第一时间的评读及关注厚爱……世界各地谈不上,尚未走出国门,不过去过新疆,到过宁夏,这几天在宁夏转悠。参观与游览了贺兰山岩画,以及水洞沟历史文化遗址,陆续写出参观的感受……多谢,祝福周末快乐!
5#
发表于 2024-5-13 10:44 | 只看该作者
只去过一次宁夏,且只是路过,印象不深,但读了老师的文章,对宁夏有了更深的认识,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7:12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4-5-12 20:29
老师文诗泉涌,欣赏学习,晚上好!

感谢建华文友一直以来的关爱与点赞支持,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7:13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4-5-13 10:44
只去过一次宁夏,且只是路过,印象不深,但读了老师的文章,对宁夏有了更深的认识,问好!

感谢xam720版主前来提读及感触,谢谢一直以来的厚爱,问好!祝福快乐!
8#
发表于 2024-5-14 12:18 | 只看该作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过银川,很喜欢这个城市,可异逗留时间短,未能进一步了解。今读老师美作,有补遗之悦。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24-5-14 12:18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过银川,很喜欢这个城市,可异逗留时间短,未能进一步了解。今读老师美作,有补遗之悦 ...

多谢新文友子四先生的提读欣赏及支持,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3:29 |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24-5-14 12:18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过银川,很喜欢这个城市,可异逗留时间短,未能进一步了解。今读老师美作,有补遗之悦 ...

是的,银川越变越美丽,到处是公园和树木,人民生活的很安详,自在,也是一个回民居多的城市,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平友好……问好!
11#
发表于 2024-5-14 13:59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种植物,都在于老师的笔下,总是把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掌握的无比详尽,然后用文章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给读者,了解他们,丰富知识,很是让人敬佩。
宁夏依然!
12#
发表于 2024-5-14 18:08 | 只看该作者
走宁夏,书写全面,细致,我也去过一次宁夏,不过跟于老师比起来,显然差多了。但有一种感觉是一样的——宁夏挺好的!西北消费也低,颇适合到此一游。
文章编辑是不……如果行距分一下,会方便不少,这样挤挤挨挨在一起,感觉有点吃力。
于老师的文章很成熟,不做作,欣赏!!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9:27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4-5-14 13:59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种植物,都在于老师的笔下,总是把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掌握的无比详尽,然后用文章体的 ...

非常感谢骏森文友的厚爱与点赞支持,感谢一直以来的关爱……问好!远握!
14#
发表于 2024-5-14 23:55 | 只看该作者
走宁夏,标题很新颖。在华夏历史上,早有“走西口”,鲜闻“走宁夏”,宁夏怎么“走”的?吊起读者胃口,让人一探究竟,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了。

走(西口),一般来说,就是被迫移民,而作者通过宁夏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将过去的“走”与后来的“走”进行环境的对比、社会的对比、心情的对比,让文本更加有说服力,更加精彩,学习老师佳作!
15#
发表于 2024-5-15 08:4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笔细腻丰富,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17:53 , Processed in 0.19504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