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个让我一生铭记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13 19: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静安然 于 2024-5-14 17:34 编辑

个让我一生铭记的人
 
    阅读文友的美文——他写的都是若干年里,包括亲人,朋友等等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它的细腻、感人同样让我想起一个让我一生铭记的人。

    十七年前,我在康平工作的时候,宣传部出书,应邀投去了一篇《感悟婚姻》,彼时,刚从外地调到康平不久,在单位负责劳资工作。就在《卧龙湖》杂志出来不久的一天,办公室里突然出现一位陌生的男性老者,因为工作性子,更因为平时不善交际的性格,很自然地联想到来访者一定也是像以往来访的人一样,需要咨询工资问题的,便很正常地接待了他。


    我在单位的办公环境是独立的,房间里除了必要的办公用品,还有一张单人床用来午间休息。来访的老者就在靠门的单人床上坐了下来。


    你是王春梅?尚未及开口,老者先发声了:我叫李贵,我在《卧龙湖》杂志上读到了你的《感悟婚姻》,感到你厚重的文笔远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写的,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写得深刻,实在,让人深思。为此,特地跑到县文联,打听作者为何许人也,在哪里工作……想见见你!


    哦,原来是这样。李老的话让我很激动,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告诉我,日常除了搞些农机研发,平时还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已经出版了《凡人琐事》,《农机生涯四十年》,和《农机户必读》三本书籍。他的卓越让我深深地佩服,同时也有一种终于找到同道的强烈感觉。临走,李老告诉我了他距离我单位不远的别墅住址,让我有空去家里坐坐。


    平淡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不凡的李老,让我好奇:他的工厂到底什么样子?到底是怎样的一番精力与毅力?这个年龄了还这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那天是咋暖还寒的情人节,天气不好,大风呼呼的,刮得天地混沌。单位里一到下午就没几个人了,尤其当天还是节日,整个走廊空荡荡的。于是便想起了一直让我好奇的李老——我将身体许进风里,不,是对抗,眯着眼睛走过去了。


    当时就李老与老伴在家呢,我的到来让李老很高兴,我们聊了很多,还不顾寒冷,特地领我参观了旁边的农机工厂。当时仅有一个工人的工厂大门敞开着,彼此介绍过后,我开始一样一样参观秩序井然的各种机器,虽然完全不懂工业的我一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也不知道具体的功能,但仅就机器的磨损程度,光亮以及尚存的温度,都让人不难想象,正在工作时,工厂里的紧张样子。若干年后,有幸参观过一次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铁西工业博物馆,那种气氛与庄严,真让人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奇妙感觉,也不自觉地更加佩服眼前的老者。


    李老与我先逝的父亲同龄,因为同是属虎人,性格上多少也相似,只是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文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交往。


    有一年的春天,李老告诉我,他又要出书了,名字叫《夕阳拾趣》,正在最后的校对中。得知李老的壮举,出于深深地崇拜,也出于对“廉颇老矣”的同情,主动提出:如果可以,愿意帮忙校对文稿。我的话让李老很开心,不久,果真一摞厚厚的书稿送到了我手里,也没有几天,做事严谨的我就全部校对完了,为能更好地解释文中的增减部分,特意邀请李老来安静的家里探讨。


    我还记得那一天的情景。


   清明节后、阳光明媚的房间里,一盆枚粉色、干干净净的仙鹤来开得正旺,初次到来的李老首先参观了我的书橱,他说无论到谁家里,他最喜欢看的就是书橱了。打量过房间的整体布置,李老夸我:看你的房子收拾得多漂亮,我那不行,太老了。并真诚地邀请我为本书作序。


     哇,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实在不敢当。我憋不住笑:再说,谁认识我呀?一个地地道道的无名之辈!见我推辞,李老告诉我:什么大人物、小人物的,即便大人物又跟我有啥关系?我的生活我做主,只要我认可就好!


    为那不长不短的序言,认真研究了好几天,好在有之前阅读的基础,最后终于满意地交出去了。我的严谨同样在
上进的李老那里得到认可——从头到尾,一直面带笑意,颇为认可地采用了。
   
   

     我们就这样出其不意地成了一对忘年交。


     2013年夏天,经过一年的沉淀,在我亲自前往云南考察十八天后,毅然为腾冲幸存的38名抗战老兵发起募捐时,深明大义的李老同样爽快地站了出来,他告诉我:你把关于为远征军募捐的一些资料,包括倡议书、照片等详细信息都多印几份,然后我拿着这些资料去找一些亲戚朋友,有好几个单位的法人是我家亲属,估计捐点款不是啥问题。


     李老的话让我备受鼓舞,像一场跋涉,开始了。


    让我备受感动的是,老人家倒是如实做了,像若干年后,李老的爱人跟我学的当时的情况:“我大女儿跟我说:这我爸也不知道忙啥呢,大热天的,天天走去上街……”遗憾的是人们的思想境界五花八门,又加不利的政治倾向嫌疑,很多人敬而远之。


    更为不幸的是就在我组织这项募捐活动的两个月里,接连有六位老兵过世(最小年龄八十有五),每一次噩耗传来,都让万分焦急的我禁不住落泪,都在质疑这场活动的可行性!


    我还清楚记得在募捐最艰难的时候,李老来我办公室的情景。


    那是一个炎热夏季的午后。


    我走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人,他们都表示从未听过远征军这个名词。态度不是一般的淡漠,他声音很低,也很慢:就找到一个我多年的老朋友,还挺好,我一说捐了五百元,说着开始掏摸衣兜:这个是我的那份,一共一千元。他将折叠整齐的钞票放在床上,随后点燃一支香烟吸了起来,很无奈,也很忧伤。


    沉闷的屋子里,巨大的哀愁将我们笼罩,像距离着的两尊佛,渐渐失去轮廓。


    你抽一颗不?吸一口烟后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中华烟。不抽,不会抽烟。抽一颗呗,他举着烟盒,衣服也随之动了一下:也享受享受。他意在调节气氛的下意识动作,到底使我的嘴角翘了翘。


    你也不用太着急,最后无论筹到多少,也无所谓,只要尽力就好!一颗烟抽完起身往外走。


    如常,阳光斜照、安静的走廊里我送动作缓慢的李老下楼,没走几步,回过头来的他便执意将我拦住:回去吧,不要送了,注意休息!


    那一天异常的闷热。


    一刻,望着年迈的李老(76岁)为远征军奔走的疲惫身影,激动的我到底控制不住了,回到屋里,到底哭了出来——有不堪的环境地急迫,更有让李老为我受苦的不忍,暗自呢喃:对不起!!


    像一声惊雷炸响,囿于众多的勇士相助,也因为那终是一场击不倒的人间正义,最后,历时两个半月的募捐活动终于成功了(特困老兵每人四百元,困难老兵每人三百元,普通老兵每人二百元,共计筹得善款一万一千一百元)。让人更为高兴的是就在此项活动接近尾声时,中共中央出台政策,为这一特殊群体平反了!为此同样高兴、逢人便讲的李老有一天高兴地告诉我:得知你发起为远征军募捐一事,有个人想来见见你。


    那是一个中午,天气依然燠热。我从随道的三楼办公室里望见包括李老在内的两位老者,正推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街边的树荫,如约向我走来。


    来访的老者姓高,硬朗,朴素,原县水利局局长。我还记得他说的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即便站在眼前,也似乎难以想象!


    一刻,一种对铿锵玫瑰的赞许,不自觉地流露。


    又一次去李老家,正在整理小孙女影视资料的他告诉我:我把这些东西都做成光碟,将来好方便观阅。也就是在那一次,难得地见到了李老的结婚登记证,还有正在制作中的一个装有家人照片的相框——第一排是李老的父母,下面是李老及爱人,再下面是儿子,女儿,再再下面依次为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新颖且有条理。


    听完李老的讲述,最让我好奇的还是那张早年的结婚证书,它完全有别于现今结婚登记证书的素寡和稀缺的艺术性,而是一张大约两张半A4纸的大小,渐变的淡绿底色上部的正中是一面五星红旗,对应上面的国旗,最下面的中间部分是一枚国徽,两边对称的是凸凹有致、有麦穗,有五彩花卉的合围图案。那种超好的质感与耐看的观赏性,一刻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中国第一版拾元面值的人民币来,除了惊叹于建国之初,国家对待婚姻制度的严禁性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张证书的完整性和新鲜度以及背后站着的年迈的主人。

                                                                  

    六十多年,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它能轻易摧毁一座建筑,却也能让一张薄纸毫发无损!


    这就是生活中的李老!


    让我佩服现年八十七岁高龄的李老的还有他每件东西的条分缕析,清清楚楚。包括六十年代,女儿给他的书信,也包括当年岳母为其刚出生的儿子做的手工绣帽等等,并且每一年发生的事情都有详细记载。这将是怎样一番精力?不敢想。现在的年轻人也包括自己在内,张口闭口忙、忙、忙的,且问除了日常,与惊叹于万物的李老相比,年轻力壮的我们又都忙的什么?!


    与其说父母百年之后哭得天昏地暗、痛心疾首,不如说行孝就是平日生活里的珍惜,是认可,更是传承。


    从李老家回来的路上,分门别类、一宗一件的文字资料以及以往书籍里的细节——包括那些被慷慨救助过的人;端午节时,为乞讨人员施舍的照片……都在我心里头走。有人说,这么微小的事情,完全是一种显摆。我说: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记录,有了真实的记录,方为真正拥有话语权的那个人。


    生命的枯萎从不自律开始,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2009年开始,我也学着可敬的李老书写月记,年记,至今,倏忽间已经走过十五个年头,其中每一年发生的事情都有详细记载——因为鲜活的记录,太多往事给了我感知的触角和联想的空间,一刻也觉得生命线被拉长了。
 再小的事情,经过时间的润养,注定与众不同。在李老八十寿辰典礼上,没有像其他喜宴那样,大家仅仅就是写完礼金便嘻嘻哈哈地玩牌,然后等着吃饭了事,像一道不得不走的敷衍程序,颇无聊。


    大屏幕上,从年轻时到现在,关于李老的生平都随详细的影视资料,像一部有趣的电影,一一播放,作为朋友,当然我也感到骄傲,深深地长吸一口气:关于李老,关于人生,感慨良多——人生到底应该怎样活?七十岁,八十岁……比起有志的李老,太多的人空活百岁!


    最后,包括李老的《感悟人生》,《往事》以及其家属的《记忆中的家事》,每一位到场的嘉宾都无偿得到三本书,以作留念。


    同样的环境,既能让人变成巨人,也能让人成为矮子。一刻在这里俱现。


    有感于李老的硕果累累,有着近廿年创作经历的我同样也有出书的念头,这种积极的想法当然越不过一向让我敬佩的李老,于是便有了下面的一幕。


    有一天,不经意间收到一个邮件,打开一看,里面是李老给我的一本书和一封信。告诉我,这是他在康平印刷厂的调研,看看印刷质量可否,如有意向,可随时来康考察……


    此刻我已离开美丽的康平快十年了。


    一封信到底有多重?即便追溯到遥远的秦开元时代依然称不出来!那封来自年迈的李老,沉甸甸的来信也一直为我小心珍藏!


   除了文学,我为父亲及时行孝的事迹同样让李老感动——2010年,我为先逝的父亲续写并出版了遗作《家事春秋》(至今在康平博物馆展出),并友情赠送李老一本。十五年匆匆走过,当时年轻、内心水声喧哗的我完全没有多想,如今方想起寥寥的《家事春秋》来,一刻,像一种沙,难以承托的紧张以及从未有过的珍贵感驱使我打电话给李老,看看当年我的赠书是否尚存,如有,最好再还给我。正当我为自己的浅薄懊悔不及时,一本崭新的《家事春秋》又回到了手中。捧着熟悉也倍感亲切的父亲的遗作,觉得是那么的厚重,当然里面也有李老满满地支持——李叔真好,那么值得托付。


                                                    
                            2013年于康平县新华书店捐书现场(图中右二为李老,左一为作者)

    就在我离开康平好几年后,好几个文友告诉我:已经不能使用手机(耳背)的李老每次遇见他们,都一番叮嘱:如果啥时候王春梅能来康平的话,一定告诉他一声,好见个面儿!大家的话当然让我深信,也更让我感动,于是,在一年冬季、一次辽宁省文学院召开的文学活动时,搭乘文友的便车,临时起意,去了康平——那么果敢,像一枚箭矢,发出去了。


     几经辗转,当我应约到达灯火辉煌的饭店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李叔、李婶包括儿子,孙子都在等我呢!李老成功的为人又一次让我深深地感动——治国、齐家,平天下。李老的成功就成功在家里、外面一盘棋。


    为交谈方便,李叔、李婶我们落坐于一个单间里,其实微感小恙的我根本就不想吃东西,最大的奢望便是叙叙旧。不过为表盛情,真诚的李叔还是为我要了四个菜,他告诉我,他的身体远不如从前,这么晚了,是不能进食的。就这样,望着同样没有食欲的我象征性地吃了一顿难忘的晚餐。也感觉深深的情谊超过任何盛宴。


    李叔,咱们去超市,给你买条烟吧……翌日早我说寒风中送我出门的李老。烟吗?他斜着身子,蓝色的棉服闪着微光:刚刚我儿子给我买了六条烟呢,啥也不缺,你不用多心,他说话很慢:你能来就最好了,别人怎没来呢……


    回来的路上,李叔(现已出版八本书、三项专利发明)滚烫的话语在我心里头走,一边流泪一边满满地回忆在心里,包括眼前的,也包括久远的若干年前。


    穿林海,踏雪原,长长的一生到底能遇见多少人?最后能让人记住的又有几个人?说不好。不过,我敢说,从认识李老,我方开始认真生活每一天。包括即将出版、书写我小外孙女的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成长笔记,都与成功的李老是分不开的,如果要我清点一下,茫茫人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那么当然非成功的李老莫属。


                                              2024、5、8 于沈阳家中   






2#
发表于 2024-5-14 17:04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拜读文友关于李老友情的记忆与追述,佩服李老的诲人不倦与一辈子兢兢业业,做事井井有条……
   只是为何在文末没有加上版权声明呢?忘记了,还是疏忽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37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24-5-14 17:04
坐沙发拜读文友关于李老友情的记忆与追述,佩服李老的诲人不倦与一辈子兢兢业业,做事井井有条……
   只 ...

感谢于老师第一时间点评。好久不来中财了,某些业务都有些生疏了。昨天上来一看,诸位老师还在,很欣慰。感谢于老师友情提醒。谢谢!也祝您创作多多!!!
4#
发表于 2024-5-15 20:28 | 只看该作者
叙述作者与一个文学爱好者和农机专家李贵的交往经历,展现了李老对文学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体现了作者对于李老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深深敬佩。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06:08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5-15 20:28
叙述作者与一个文学爱好者和农机专家李贵的交往经历,展现了李老对文学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两人之 ...

感谢文珺老师!中肯点评。问好老师!
6#
发表于 2024-5-16 08:16 | 只看该作者
截取日常生活的片段,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娓娓道来,自成文章。
7#
发表于 2024-5-16 09:21 | 只看该作者
如此忘年交,的确难忘。好像我也有,得空写写。
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7:49 |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24-5-16 09:21
如此忘年交,的确难忘。好像我也有,得空写写。

我也是读别人的文章,一刻唤起汹涌的回忆的。感谢李老师留墨。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7:50 | 只看该作者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4-5-16 08:16
截取日常生活的片段,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娓娓道来,自成文章。

感谢老师赏读,辛苦了。问好老师!!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0:18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5-15 20:28
叙述作者与一个文学爱好者和农机专家李贵的交往经历,展现了李老对文学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两人之 ...

真诚感谢文珺老:师提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7 02:30 , Processed in 0.0597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