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未雨绸缪:引种红薯防饥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28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老庄主 于 2024-5-28 16:01 编辑

至于番薯,在北地稀少,在福建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有福建商人携来京城售卖。
在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这东西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
当时吕宋殖民政府严禁薯种外传,振龙爱国爱乡心切,不顾当地法律的限制,用高价向当地人密购薯藤数尺,装在竹筒中,用绳系于船舷浮在海中,避过检查,经过七天航行,回到福州。
明万历二十一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番薯收获,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说到番薯,就不得不提金学曾这大牛人,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基础上,写成大明第一部薯类专著。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番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金学曾可是万历朝的大牛人,他为隆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改礼部主事,出为湖南督学。[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以番薯为例,它传入大明通过多条渠道,时间就是这几十年,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一是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一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福建。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吕宋,葡萄牙水手将甘薯传至交安南。自广东传入,为林怀兰和陈益携来,得自交趾;自福建传人,为陈振龙携来,得自吕宋。三路先后传入,互不关联,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均是番薯藤。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马铃薯、番薯、玉米在万历年间先后传入大明,只是先在闽浙两广云贵等地试种,推广的力度不强,面积不广。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思其原因,一是统治者不重视,有句话叫食肉者鄙。二则是土地基本尽集中于食肉者中,农民百姓都是为他们打工的,种什么,用什么收租,他们说了算,对于食肉者们来说,马铃薯、番薯、玉米只是碎口零食,而对于百姓们才是救命粮,他们是不屑食之的。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在这个时代,粮食不但是食用品,还是硬通货,连官员的俸禄结算都有用之结算的,但人们认的是大米、小米、麦子,可是从来没有人会接受用马铃薯、番薯、玉米这种东西结算的。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要推广这些东西,最大的问题是,一百姓之家,收入全指地里,交租、生活养儿育女全系于此,实是丝毫不得有失,他们不敢冒这险。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则是希望借助明年新帝元年,大赧天下,赋税减免的东风,向百姓大面积推广种植此等物,再加上米柱想办法进行补贴,百姓们尝到甜头后,自然就会自行种植,形成不可抯挡的潮流。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现在作为统治者之一,不可避免的是小冰期的问题。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当时整个大明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过去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在后世史料所知,大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的冬天非常寒冷,它开始于万历初年是最为寒冷的,在过去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现在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小冰河期,前三次小冰河期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作为国家政策的制订者,米柱必须抗天改革才行,他愿将李三才家产移交户部,是有条件的,户部必须在全国推广这三样东西,并且在各州各府的种植必须有百分之十的比例,厂卫则通过复核种植比例进行查核补贴,解决百姓无粮交租的问题。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万历初至现在己五十年,现在又是小冰河期最高峰时期,过去一百万年最冷的时期,这得有多冷?米柱一个精壮小伙,外出重裘加身,入屋则是火炉子伺候,晚上睡觉则要烧燃地窖,这才可以入睡,否则两层棉被都会冷醒,米柱算是富家子弟,他不知穷人家是怎么过冬的。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他只知道入冬后,他们在京城的粥厂就值不应求,每日都有就食者排长队,甚至有外地百姓来就食的,所以不外乎进食和多穿衣,没有足够的热量,就是死路一条。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在辽东作战,战场上失血的士兵,最需要的不是药,而是进食,能吃东西,有东西吃就能活命,医院里的粮食比药多,这个时代的医疗手段极差,连抗生素都没有,连感冒都能死人的时代,医生能做的有限,他们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让医院保持温暖和充足的粮食。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据许显纯报告指出,建奴在这一次大战中,后续的死伤损失更重,己出现杀马为食的惨况,据他的探子回报,建奴的损失极大,大到无法补充的地步,整个建州哀鸿遍野,他们从开原、铁岭、抚顺各等疯狂的掠夺资源,三城的百姓尽徒迁往赫图阿拉,补充损失,也让三城成为军镇。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也看过东厂的报告,今年11月18日运河就封冻了,要等到明年3月7日,运河才开冻,也就是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这可是京杭大运河呀,南来北往的物资全系于此,上百万漕工以此为生,手停口停呀!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而且这己延续了四十多年了,据老人们讲,以前北运河冰封期不过五十天左右,现在多了一半。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明朝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大明的国力,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二十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到现在小冰河期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了。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而未来的三十年,才是最冷的时期,大明就是这个时候灭亡的。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当然,此时此刻,还没有人知道,这是小冰河期作怪,而是因为君王不修德,吏治腐败,所以上邀天讦,百姓跟着遭殃,万历皇帝肆无忌惮的想更换国本,二十八年不上朝,广派税监,这是重点攻击对像,在百姓心目中,万历皇帝,是德行有亏之人!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米柱摇头,皇帝不改立太子、上朝、不收税,就会让天气好转?那个脑袋被驴踢的,扯什么机巴蛋?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在米柱心里,这皇帝其实是对的,除了朱元璋、朱棣这俩变态,谁会在早朝中享受到乐趣?祟祯十七年天天上朝,还不是国破家亡,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6)][size=0.8]在这么冷的天,最好是睡觉,有老婆陪着,这就更好了,米柱是很少参加早朝的,特别是成亲之后,更有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势头,米柱不上朝,急坏了父母,米夫人就批评了杨如花。

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5:58 | 只看该作者
纵观中国历史,书生是一类特殊人群的存在,热血愤青,每天吃饱了没事干的时候,就开始鸡蛋里挑骨头,看顺都不顺眼。张居正的改革自然也在他们的非议之中,群情汹汹,批评的声音铺天盖地,这让张居正非常恼火,干脆下了一道命令,将全国的书院统统关闭,书生都赶回家去自己复习,没有人聚堆了,议论的声音会逐渐消失。
为了关闭天下的书院,张居正亲自点了一个人名,此人名叫金学曾,一向以救火队长闻名于世,朝廷有什么棘手的事情,出面灭火的就是这位金大人。谁知这次张居正看走了眼,金学曾反对关闭书院,认为书院就是针砭时弊的地方,直接和张居正对着干,自己亲自选拔的官员,却不听自己的命令,张居正内心的窝囊可想而知了,估计心里面一定有一万个草泥马呼啸而过。
而让张居正草泥马奔腾不休的事情还在后面,这年会试,金学曾是主考官之一,其中有一位考生是张居正的二儿子,按照一般人的态度,当朝首辅的儿子,怎么地也要照顾一下,好巴结上司。可是金学曾对这位张公子并不感冒,公事公办,将张公子从进士的名单中刷了下来。
这下彻底惹恼了张居正,他当然不好意思以此为借口整金学曾,而是以关闭学院不力弹劾他,将其罢官免职,撵回了老家。
金学曾也坦然对待,回老家正好,可以多休息休息。不过不久后张居正,万历皇帝又想起了这位在老张权倾天下就敢和老张对着干的人物,又将他征召回来,并提拔为福建巡抚,要知道在老张当权时,万历皇帝都害怕不己。
当时的福建巡抚并不好当,这个地方和日本很近,时常受到日本倭寇的骚扰,所以迫切需要这位救火队长前去平定战乱。金学曾到任后,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认为此时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已经去世,日本国内动乱不休,正好可以一举拿下日本。
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随后集结兵力进攻明朝的藩属国李氏朝鲜。由于此时日本刚结束国内动乱,军队人员都是从国内战斗中选拔出来的,因此战斗力十分强悍。李氏朝鲜很快在日本的猛烈攻击下陷落,不得已,只能想宗主国明朝求救。当时明朝的皇帝是号称二十八年不上朝史上最懒的万历皇帝,当接到李朝的求救文书,万历皇帝直接拍板,一个字“打”!
随后,明朝军队入朝参战,日本的疯狂进攻被明军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打的差不多了,日本就提出谈判,就这样打打谈谈,一直到了1598年,抗倭援朝接近尾声的时候,万历皇帝收到一份奏折,万历皇帝打开一看,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这才是解决中日战争的方法,准了!那么奏折是什么内容呢?
奏折来自于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之手,奏折中提出解决朝鲜问题不一定要在朝鲜半岛,可直接利用大明福建水师的优势,直接命令水师扫平日本列岛,岂不更好?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疯狂的举动,而万历皇帝也已经为抗倭援朝战争搞得焦头烂额,要知道打仗是需要银子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万历皇帝直接准奏。
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6:00 | 只看该作者
而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正如福建巡抚所说的一样,日本确实快要不行了,大明水师横扫日本确实可行。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金学曾在担任福建巡抚期间大力整顿边防,增添了大小舰只数百艘,福建海防铜墙铁壁。尽管明朝派水师赴朝作战,但福建水师并未受到影响,相反确是当时明朝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这金学曾也没闲着,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间谍,从间谍传出来的情报显示,日本很快支撑不住了,退兵是早晚的事。
事实也确实如此,没过多久丰臣秀吉死了,日本顿时群龙无首,这下金学曾更兴奋了,他立刻给万历皇帝又上了一道奏折,做出一个准的离谱的判断:丰臣秀吉死后,他的部下必然爆发内乱,更信心满满发出豪言:倘水陆交攻,歼此鲸鲵,或其时也。趁热打铁,一举灭掉日本!与此同时,明军也在朝鲜做出部署,抓住日军急于跑路的心理,在露梁海成功设伏,将日本舰队近乎全歼。至此,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正式结束。
金学曾高兴啊,正打算实施横扫日本的计划,结果万历皇帝发出了停止进攻日本本土的指令,万历皇帝见好就收了,皇上下令了,满心欢喜的金学曾只好放弃,突袭日本本土的计划就此作罢。
米柱在东厂档案库看见这些前朝往事,抚今追昔,只觉天雷滚滚,二十年前的万历朝,居然有此奇人,战略眼光超前的人,恨不得早生二十年呀!
尽管很可惜,可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确实让日本消停了不少,这一消停就是三百年,如果当时福建舰队横扫日本,六百年太平都有。
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6:08 | 只看该作者
杨如花是讽刺这货,为了忽悠皇帝答应推广此仨物,带了薯片、薯条去给皇帝吃,然后忽悠皇帝,说这东西如何如何的好,耐寒耐旱、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是百姓裹腹的利器,只要一种,盛世就会来临,然后皇帝一高兴,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因喜好番薯,而一时手舞足蹈,自称为番薯皇帝,并即下诣让首辅叶向高想办法在全国推广。
叶向高是福建福清人,番薯最早的种植地之一,将番薯藤从吕宋偷回来的陈振龙就是他的老乡,叶向高在京为官,就有收到过番薯作为礼物,说是家乡土产,退休在家期间,更是深知番薯的属性,在闽粤之地,有骂人蠢为番薯,取其无脑之意,但皇帝如此嗨,自称为番薯皇帝,他是哭笑不得了。
叶向高二次拜相,可以说是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位极人臣,风头无双,他是希望可以为后世留下一些什么,立功立言立德之类的,他也为米柱庞大的番薯推广计划打动,若能解决百姓裹腹的问题,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流芳百世也不是什么假话。
叶向高就借着皇帝也喜欢的东风,同意推动这一计划。
而且米柱为了给拉关注,拉流量,破天荒的创历史的进行了传媒史上的第一次专访,皇帝朱由校在御花园接受了首席记者叶思道的釆访,这一次为群臣诟病的采访最后刊登在之上。
消息传出,该期的销量加印至五十万份都不够。
米柱一开始就让报纸免费,就是为了提高办报的门槛,这是一件大投入的无盈利的东西,不致于出现阿猪阿猫阿狗都可以随意办报的局面,而且,米柱也相信,古人不会这么傻,坐看报纸这么大的影响力而无动于衷,其它人也会办的,所以他们迅速chūtái了,必须通过内廷司礼监审批,才可以办报,违者一律视为非法,东厂马上登门拜访,从而令他们内廷一系抢先占领與论宣传这高地。
原则上他们不会再允许其人人办报,从而获得独霸舆论的权利,像东林党,会利用办书院的机会,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影响力,但书院比之报纸这巨大的影响力,又远远不如了,在兵不刃血之间,米柱就在抢占到了舆论宣传们重要阵地。
虽然不致于一个可胜十万雄兵之说,但是它确有十万大军也做不到的事,比如引导與论引导mínyì方向,他做得非常出色。
比如杀杨涟等四大臣事件,就被它洗地,消除了不良影响。
皇帝不过是接受了一个简短的采访,但却拉高了他的人气和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皇帝在百姓的心目中,是龙种,是天子,是住在紫禁城中的神,高高在上,只可远观,不可近看,语言上的冲撞,都是大不敬。
现在这采访,只是告诉人们,他喜欢看什么书,喜欢谁的书法字画,喜欢怎么样的食物,喜欢的零食是什么,足以令京师引起轰动,特别是他重点推介的食物,马铃薯、番薯、玉米,更是迅速的获得了关注。
叶向高拿着报纸,叹道:“番薯皇帝,名不虚传。”可以想像,在皇帝都叫好赞美的情况下,这会引起多大的轰动,百姓们会争相购买种植,这才是一言驱动千万人行呀。
韩爌则是愤怒不己,大声斥责:“米柱这个奸贼,居然让皇帝做如此掉价之事,罪该万死。”特别是他听闻,米柱只是向皇帝进献了薯片、薯条这等小吃,就诱得皇帝答应接受采访,他这是更加气愤,认为米柱就是把君王当玩偶的小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8 21:31 , Processed in 0.12478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