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老家什”中品味浓郁乡愁(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7 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4-6-17 09:07 编辑


接上文)第三辑“起居篇”,写到“扫帚、搪瓷杯、草席、秆铺、蒲扇、瓜勺、搓线瓦、顶针、煤油灯、烟筒、草鞋、挂锁、火把、手电”等14种“老家什”。“扫帚”制作材料为去籽后的高粱穗,用途为打扫屋里屋外,以及收获季节扫禾场扫谷子,摘油茶时收茶籽,下雨下雪时清扫室外地面。“搪瓷杯”,八公分村人叫挂杯,有一个耳郭状手把,能悬挂;用途主要有:喝茶、温酒、装菜,儿童则用于装泥鳅鱼虾等。“草席”的用途:睡觉;新草席光洁密致,席草根根分明,黄中泛着草绿,闻之有着淡淡的植物气息。来源是,多从离村好几里山路的乡镇集市上购买。“秆铺”用稻草编制而成;材料来源于晚稻收割后,用稻草将田野里散落成堆的稻草在稻穗颈部捆勒成把,呈圆锥状摆开,在太阳下晒干,一担担挑回家堆在杂物屋,于秋季挑些好秆,反复梳理掉杂乱的稻叶,编织时边缘梳理光洁整齐,穗子朝里,边缘是稻草鞭子,铺在床上薄厚均匀;综合看,和北方的床垫相当。写“蒲扇”,以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引入,功用既可以在生火时扇火助燃,也可以在漫长的炎热酷暑扇凉或驱赶蚊子,引发作者迷恋的根由是长辈摇着蒲扇讲述的那些鬼怪精灵的故事,以及来自民间传承的神话传说;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用诗歌《月夜》作为文章的结尾,其实是怀念母亲摇着蒲扇唱着歌谣的往日时光。写“瓜勺”以作者自写律诗《忆母》“偶然节日朋亲至,襟下藏瓢出侧门”引出话题;瓜勺即瓢,用自家种的老水瓜风干锯成两半,去掉中间的瓜瓤即做成瓜勺,表皮有着淡淡的果绿色,年岁久了,会变成油光的橘红;用途为:舀米、舀水;而“襟下藏瓢出侧门”以细节表现生活困难年月来了客人母亲去邻家借米等物的情景。“搓线瓦”的形状:母亲的搓线瓦是一片特质的粗糙青瓦,凸面刻着朴拙的树枝和树叶,四角各为“劳动幸福”中的一个字;凹面刻着“运莲”“方成”四字,分别是母亲和舅舅的名字;瓦的两侧边缘中央,对称钻有一对小圆孔。用途以具体场景展现母亲搓麻线的场面,借此传达出母亲的勤劳与善良的品质。写“顶针”,是回忆那些缝缝补补的乡村日子;母亲的“顶针”白亮,圈内光光滑滑,圈外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浅浅的小针眼窝,就像麻子花生的外壳。用途是协助缝纫,如:“带顶针的指节轻轻地推一下针屁股,长针就穿过去了”,很具象;对于儿童来说,顶针的用途很特别:“池塘结冰的日子,顶针成了乡下孩子的玩具”。“煤油灯”的做法写得很具体:空罐头瓶子可以做成灯盏,母亲找一截铁丝,做出凹形,挂在瓶口,灯芯在瓶内,点燃后,明亮又挡风。瓶口再拧一圈铁丝,加一个铁丝挂钩,既能悬挂高处,还能提着走。用途不言自明,还蕴含着象征意味:它们一齐燃烧着,照亮了一个山村男童对未来的向往和期许——也就是人生的梦想。八公分村的“烟筒”,其实是人们所熟悉的烟斗;形状为:烟筒脑壳和嘴子,多是黄铜或白铁的;中间的管子一律是细竹;长烟筒长过手臂,短烟筒能装进衣袋;长烟筒吸起来有劲,烟子浓,力道大;短烟筒携带方便。功用以“村人”吸烟的情景展示而出。“草鞋”的特点:透气,柔软;优势是:走长路挑担子适合;对于如何编草鞋描写很细致,如:父亲打草鞋并没有手艺人那样的专门模具,他跨坐在长凳的一端,另一端钉上两颗长钉子,相隔两三个指头宽,身旁是一把已梳掉稻衣的干净稻草;父亲先搓一根细小的绳子,挂住铁钉,一边添加稻草,一边编织;要不了多久,一只金黄的草鞋就打成了。“挂锁”守护简朴的老屋,蕴含是借物抒情,抒发对过往岁月的感念与喟叹。“火把”是黑夜里游动的火龙,照亮行进的道路。“手电”的来源,竟然是为了给二姐背树从江对岸的供销社买的,形状大家并不陌生,见证的是艰辛岁月的生活状况。


第四辑“村俗篇”,写到“银器、红绳兜、滚铁环、滚珠车、铁管枪、渔网、鸟铳、棕绳、喇叭、神灯、钱凿、宗祠”等12种老家什。“银器”中的两件是母亲的嫁妆,一根银发簪,一个银针筒,另有儿时戴过的一顶旧帽上的银响铃和银菩萨。在八公分村,最大的银器是蠢德的银项圈和银锁。“银菩萨”的形状是:在风帽的前额处,密集缝上几个银菩萨,中央的最大,两边对称;这些银菩萨,盘腿而坐,上仄下宽,大致呈三角形,形态各不相同,面相慈祥,笑容可掬;风帽的后面,系着两只拇指大的银响铃,孩子的头一摇动,就丁零当啷地响,声音清脆。“红绳兜”四月初八兜红蛋,系八公分村的习俗。“滚铁环”是童年的玩具,也是童年孩子的梦。“滚珠车”就是轴承,玩滚珠车的是一个耀武扬威的骑士,可见孩子们对它的喜爱,其形状作者这样描述:一块差不多宽半尺、长一尺的厚木板,后缘钉在一根粗壮的木棒上,木棒两端各安装了一个滚珠;前缘的正中凿了一个圆孔,一根分叉的木棒从圆孔里伸出来,底下只装了一个滚珠——和我们北方孩子童年玩的滑板车相似。“铁管枪”的形状:枪身是铁丝手工敲打而成,**的模样,缠绕着炮丝,色彩靓丽;上面用炮丝绑一截钢管;铁丝做的**;铁丝做的枪栓,塞进铁管,套着黑色的弹力胶皮,一拉,挂在枪屁股的凸起上;举枪扣动**,枪栓尾钩一弹,立刻击发——这和我们童年时的玩具枪相仿。我们童年曾用自行车链条粘连起来代替“铁管”,以火柴头的红磷作为枪药。综合来看“滚珠车”和“铁管枪”都属于童年时代的玩具,和村俗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渔网”种类多,有捞网、扳网,也有撒网;“捞网”如斗,最小,也最多;网口如长大的鱼嘴,由两块二指宽弓成半月状的竹片制成;两块竹片叠合在一起,两端用烧红的大铁钉或火钳烙一个洞眼,用铁丝穿起来固定,能随意张合;其中一片没有底弦,网子则绑扎在有底弦的竹片上;“扳网”是一个大家伙,由一根大竹篙或修长杉木插在岸边固定;巨大的网子就像一面方形大帐,四个角绑扎在两根呈剪刀交叉的长条细竹上,通过一条绳索放下或收起;在洪水里派上用场的是“撒网”;“渔网”属于劳动工具。“鸟铳”中的“炮子”,是平底锥形铁皮壳里包裹了一粒炸药的东西,约莫筷子头大,道口在鸟铳手柄上面一个叫“奶婆嘴”的凸起上;扣动**,那个曲颈状俗称“鹅弓”的铁机关,瞬间砸上炮子,引燃铁铳管里的土硝,砰的一声巨响,枪口散开一片黑烟;可见,打炮子就是打铳;“鸟铳”属于手工制作的玩具**。“棕绳”的作用,挑谷、挑米、挑炭、挑花生、挑红薯;上山下山时捆缚茅草;用来挂晾晒衣服的竹竿或者提物,实用性很强。“喇叭”属于乐器;多用于出殡、打神狮子,或者香火龙灯扫宅;激越,高亢,激荡人心,响彻整个村庄;小孩子的游戏“喇叭”,用镰刀从油桐树上剥下一块宽大厚长的皮,卷成喇叭形状,上面割出一排小孔,蒙上指头,也能吹出声音来;两种“喇叭”功用差别极大,前者属于“非遗”,后者是儿童玩乐的游戏。“神灯”的用途是缅怀先人,具体情景是:母亲洗净双手,从厅屋的神台上拿下那只干渴蒙尘的白瓷调羹,添上金色的茶油,一根白色的灯草,重新放回神台隔板中央,点亮;空阔的神台,顿时充满了神秘和凝重——这种做法和民俗的关系很密切。“钱凿”是一个乌黑的小铁器,握在手中,略比拳头高少许,下端是形如铜钱的模具;打钱时,先把黄纸裁成手掌宽的纸币形状,下面垫一块木板;凿钱从黄纸的一角开始打,打一下,纸上就留下一个深深的铜钱印痕;用途是:给先人的纸钱,要用钱凿打上钱印,才是阴间能用的钱,自然以此种方式缅怀逝者,祭奠先祖。“宗祠”是乡人的来源与归处,也是乡愁的生发地与维系地。作者对这些老家什的描写,其实是通过这种路径留住乡愁,不让游子忘记根系之地——那里也是皈依之所。


第五辑“功用篇”,写到“石桥、江坝、凉亭、石板路、水圳、老井、瓦管、朝门、糍粑臼、脚碓、石磨”等11种老家什。写“石桥”,开门见山道:故乡有两座古石桥,一在村南,一在村北;南为平桥,北为拱桥。南桥位于两个小江洲的下游;桥面是六根粗大的青石条,全是一样的规格,长四五米,宽约一米,厚约半米,每孔两根,搭在青条石砌筑的桥墩上;桥墩造型也颇别致,朝来水的方向为尖角,最大幅度地减小了流水对桥墩的冲击。其坚固性体现在:洪水退去,石桥又重见天日,却也丝毫无损。用途为:是村人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北桥离村庄相对远一些,是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三十多年过去,作者的感受是:这两座石桥,就像两个残缺不全的老者,依然站在原来的地方,守望着这个因拆迁而残破不堪的空荡荡的旧村落,由此感知其内心矛盾重重的心理。写“江坝”:三道江坝中,中间的那道与村南的石桥仅隔着两个平行的小江洲,离村庄最近;这石坝筑在一处自然造就的石台上,此处江面最为宽阔,石坝的长度有三四十米,高两三米;石坝的中央也是江水最深的地方,开有一个方形的大孔洞,两米宽的样子,向下延伸到江床,泄水口用一根根浸泡发黑的大青石板,是主要的泄水口。功用有二:其一,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乐园;其二,是村里女人洗衣洗被的地方。写“凉亭”指出:通往村外的石板小径上,曾经有过五座凉亭;崖上建有一座凉亭,叫作西冲凉亭;潘家坳有一座凉亭,不见了潘家。现状是: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凉亭不再是停脚歇息的地方;早几年回故乡,这五座凉亭,已经倒了三座;剩下的莲花形凉亭和潘家坳凉亭,也是残破不堪,无人识理,倒塌不过迟早的事情。作者担忧和哀婉的情绪很明晰。“石板路”形成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子,用途较为特别:有着良好的排水系统,也便捷于人们行走交往。对于“水圳”,作者这样介绍:在故乡与村前的江流之间,曾有两条碧水盈盈的水圳,一条紧挨着村前老屋的墙脚而过,另一条在田野中间,它们自南向北流淌,分明一个大大的“川”字。至于用途:这条水圳边,就是光滑的青石板路,也曾是村中妇女和姑娘洗衣物的好地方。写“老井”:老井一共三口井眼……相互之间由长满青苔的光滑小石槽相连,泉水汩汩地顺序流过,最后流入井外的水沟和池塘;老井占地长宽各数丈,全由青石板铺成,三口井眼包裹中央,宛如三只黑亮的眼睛。老井与村人的一生紧紧相连,以至于老井也成了村人心中的圣地——可见老井与村人的生存休戚相关的关系,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瓦管”是用陶泥烧制的圆管;其口径、长度、壁厚不一,有大有小,管壁粗糙,紫黑;在八公分村,它有一个别致的名称——河洞,也叫瓦河洞。用途:排水。“朝门”是一个村庄的志向,具体形象是:在石板路、水圳和屋墙之间的大圆弧位置,留下一块宽大的缺口,宛如青砖黑瓦的村庄磕掉了两颗黄板门牙,朝向东南方向视野最为深远的田畴和天际起伏如笔架的山峦——这地方叫作朝门口;特点是:这朝门以前十分精美,雕龙画凤;“破四旧”的时候,被当时的大队干部带着人砸毁了,只剩下残存的朝门石。“糍粑臼”的功用:捣糍粑,捣米、捣高粱等谷物的粉末。“脚碓”的功能是捣粉,主要操作者基本上是妇女。“石磨”总是与美味的食品联系在一起。形状特点是:用麻石凿成;上磨盘边缘凿一方孔,安装一根“L”形的木把;盘面有一个小圆洞,用来添米、添豆子;下磨盘的四周,凿有一道道浅竖槽;两个磨盘的接合面,是细密的放射状的槽齿,正中央是凹凸相配的磨心。用途:磨豆腐。


以上这些“老家什”,其实是作为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导线”,由此抒发怀念与感怀的浓郁故乡情结。当然尽管语言质朴无华,但作者对故乡八公分村的深入了解程度很令人很敬佩。借此文向作者黄孝纪致敬!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09:13 | 只看该作者
此文是续接前篇的内容,请诗友们继续批评指正!
3#
发表于 2024-6-17 15:14 | 只看该作者
真都是老古董式的存在,熟悉的不少,陌生的读介绍都想象不出来样子(搓线瓦),就这个有点像瓦片的东西,用来搓线,是放着固定线头的?
乡愁的味道,就是回味老家什,等待这些东西退场,年轻人只能去美食中寻见乡愁。
4#
发表于 2024-6-18 13:00 | 只看该作者
此书中罗列的还真是些老古董,老师解析得详尽,值得回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2:29 , Processed in 0.05324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