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鬼才:识别、培养与使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3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虽然郭嘉在历史上是有盛名的,但刘俭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他不会因为一个人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声,就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奇才的,现在的刘俭,已经过了这种因为名声而辨识人才的阶段了。

  史书是人写的,人是会夸张性叙事的,特别东汉末年还是一个以过份夸赞,过份标榜为主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很多留名青史的人,或许本身的才能并不能担负其盛名。

  而有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或许也因为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而不能扬名于世,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埋没。

  所以,对于郭嘉的考验还是有必要的。

  而很显然,郭嘉能够看透自己这一路上安排的良苦用心,就说明他在自己这里的第一道考验过了。

  郭嘉一扬脖,将醒酒汤一饮而尽。

  他站起身,对着刘俭施礼:“郭某久闻君侯大名,如雷贯耳,特别是将军的仁义之名,可谓天下少有。”

  “今番与将军相识,实乃幸事。”

  “将军手下之人,不在鲁阳就近之地等我,而是特意在颍川阳翟附近等候,此便是仁义之举。”

  “因为郭某刚刚绝于袁绍,将军之人若就近相招,若为袁绍知晓,恐危机我的性命,以将军的身份,能对我如此着想,难道不是仁义吗?”

  刘俭没说话,只是认真的继续听着。

  郭嘉继续道:“不但如此,而且这一路来雒阳,将军手下之人也都是异常的小心,既不快速行军,同时也不延误,所有行事之风都恍若平常,这样的斥候哨探,足可位列天下顶尖之流。”

  “但是,若是没有一位好的主公,一位能看懂局势善于用人,善于治军的主公,也是不可能组建出这样的斥候队伍的,真可谓是有霸者之风。”

  “另外,将军将郭某大老远的从阳翟请到雒阳,这一路上却不予以我好酒食,亦未让郭某住好的住所,行路也都是比较隐秘的,进了雒阳之后,亦不让我进入馆驿,甚至在今日之前,将军都不摆出任何欢迎的正式迎接我……”

  刘俭笑道:“奉孝这是在挑我的不是了?”

  “不敢!在郭某看来,这并非将军不爱才,反倒是因为将军太爱才了。”

  “郭某与将军未曾见过面之前,将军也不确定郭某到底会不会留在这里辅佐将军。”

  “一旦将郭某在将军这里的事情宣扬得过大,若郭某不能留在将军身边而返回阳翟,事情一旦传开,则对郭某日后的前途不利。”

  “将军如此低调行事,可算是给郭某留了后路啊。”

  “一个有霸者之风的人,却能如此心胸宽广的为旁人考虑退路,如此行径,难道将军还不是仁义之人吗?”

  刘俭颇感欣慰。

  看来郭嘉虽然年轻,但是他却能在平日微小的细节中品出一个人的本领和人性。

  对于这一点,刘俭很是满意。

  “仁义二字,多少有些虚大了,毕竟你是文若推荐给我的英才,若是你我之间彼此瞅不对眼,我也不能因为你来见过我的事,而耽误了你才是。”

  “你虽不能为我所用,但毕竟也是我大汉的英杰!我不能用的人,也当需为大汉储才才是。”

  郭嘉闻言,肃然起敬。

  且不管刘俭此言是真是假,但是他能当着郭嘉的面把这话说出来,这就说明,他确实是想这样办的。

  “奉孝既是出身颍川人杰地灵之地,想来定是善于治经者,不知奉孝可随同名师治经典乎?”

  郭嘉直了直身子,道:“虽从名师,却未治学,只是长于读著,精研数家。”

  刘俭点了点头:“不知奉孝平日里喜欢读些什么书?”

  郭嘉恭敬做礼而应,清了清嗓子,便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嘉六岁启蒙以来,先考以《孝经》、《论语》。”

  “后长辈督促嘉习《诗经》《礼记》。”

  “年方十四,得了一场大病,身体羸弱,故暂歇六艺弓马剑术,长习《捭阖十四篇》《国策》。”

  “后以重金求得《三略》《六韬》《孙子》诸著。”

  “及冠前三载,曾研读《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等古书,可惜托亲所得之书,皆残缺有所不全,遗漏颇多……且嘉性子又轻佻,读书常不求甚解,仅略知其意而已,惭愧!惭愧!”

  刘俭点了点头,道:“听奉孝之意,似是长于军略筹划,非儒人也?如此可否与我筹谋一二?”

  郭嘉言道:“嘉虽长于颍川,然年少学浅,不敢当有筹划之赞,然将军既有言,嘉虽不才,安敢拂将军之趣邪!”

  便听刘俭惋惜道:“自先帝执政黄巾时起,汉室有衰弱之相,天下汹汹,纷扰不息,各地黄巾齐呼‘天补均平’,蜂拥反叛,董卓以凉州军长身份把持朝政,似袁氏诸兄弟,亦各连接起事,称霸一方,不尊王命,我虽有志平定天下,兴复汉室,还百姓昌隆,怎奈独臂难支,至今无有所成,当此时节,应以何计邪?”

  适才郭嘉将自己之所擅读之书报于刘俭,皆是长于军计,那刘俭便以军略实势相询。

  郭嘉的嘴角微挑,出言掷地有声:“我有一法,可使五年之内,天下安定,不知君侯肯愿遵从否?”

  刘俭道:“请讲。”

  郭嘉慢悠悠地道:“今天下大乱,纠其根本,盖因先帝用人不明,先帝在时,设立党锢,卖官鬻爵,用人不贤,亲信宦官,使贤能远遁江湖,宵小争相亲近,故使汉室式微,忠臣皆不得为之所用,这天下焉能不乱也?”

  说到这,郭嘉偷眼观察刘俭的面色。

  虽然今日在场的人只有郭嘉和刘俭二人,但郭嘉早就听说过,先帝刘宏乃是刘俭的恩主,当年正是先帝刘宏一手将刘俭抬进了宗室,同时又委任他州牧之职,可以说刘俭能有今日,全靠的是先帝。

  而且民间传闻,刘俭在雒阳的两大挚友,一个是袁基,另外一个就是先帝刘宏。

  郭嘉今日且当着刘俭的面,陈述几句先帝刘宏的弊事,且看刘俭作何反应。

  他若是当场勃然大怒,将自己驱逐出去,就说明其人也和袁绍一样,不过是小人之量,恐不能成大事也。

  当初郭嘉面对袁绍之时,也曾以让袁绍屈膝于董卓和刘俭的方式,来考验袁绍。

  今时今日,他故技重施。

  刘俭轻叹口气:“先帝执政,有得有失,不能一概而论也……继续。”

  刘俭如此表现,让郭嘉心中颇为惊讶。

  自己适才说了一通刘宏的不是,他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带过了?ŴŴŴ.BIQUGE.biz

  不应该啊!对待一手提携自己的先帝,身为汉室宗亲,他不应该是一力拥护的吗?

  难道此人果然是胸襟广阔,处事不论私情?

  郭嘉的眼睛轻轻抽动了两下,但随即立刻调整回了状态。

  “将军若要平定天下,安抚朝局,这首当其中之事,就是联袁抗董!”

  “联袁抗董?为何?”

  郭嘉郑重道:“将军贵为皇叔,领先帝遗命,可谓宗亲之首,袁绍坐领汝颍诸贤,有仲氏家族之声望引领诸贤,天下衣冠巨室无不倾慕,若是平定天下,汉室宗亲和衣冠巨室,必要倾力合作,方能使天下安泰,百姓安居。”

  “自光武中兴后数载,天下运转之道皆仰仗此理,方能运转至今,然先帝却为了一己之私,党锢诸贤,打破了这个平衡,致使天下骚乱,而如今董卓这西凉虎狼,却挤身朝堂之中,扰乱天下,颠倒乾坤,依照嘉看来,这个天下的祸端,有一半就在此人身上。特别是此人所推崇的新政,实乃是乱天下之本!将军当与袁绍合力剿灭董卓,拥立天子,废除新政,如此方可使天下归于安定。”

  刘俭挑了挑眉毛:“废除新政?”

  “若是废除了新政,那这个天下当以何政何策何国法而治之?”

  郭嘉郑重道:“恢复旧制,延续先代先贤所留的贤政,用以治民,则百姓可安,祸乱可平。”

  刘俭闻言道:“原来在先生心中一直崇尚的还是用我大汉朝的旧制之政,是吗?”

  郭嘉道:“旧政又有何不好呢?昔日汉朝安泰,百姓安居,民生富庶,四海清平,不都是因为旧时之政吗?”

  刘俭听了郭嘉的言论,半晌没有说话。

  而郭嘉并没有任何表示,他只是说完之后,半眯着双眼,静等着刘俭对他的发落。

  其实刘俭是这个大汉朝执行新政执行最卖力的人,这一点郭嘉非常清楚。

  但是他今天就是要用这番话来试探刘俭一下。

  看看他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圣贤。
你说刘俭听了郭嘉的话不生气吗?

  他当然生气了,而且说实话,他心中气的不行。

  郭嘉若是说别的事也就算了,但他偏偏要说新政的事儿。

  新政表面上看,是董卓提出来的,用来扬他这个相国的威名,打压望族的。

  但实际上,新政是刘俭的努力成果,是作为改革这个世界、改革这个朝代弊端的第一项武器,而且新政的内容并不只是包含科举和税收土地政策,后续还有许多的改革措施!

  新政承载了刘俭想要实现自己心愿,让中土民族早一点强盛起来,屹立于世界之巅的迫切愿望。

  这是一项可能需要数代人不断努力的重大伟业。ŴŴŴ.BiQuGe.Biz

  但是现在却遭到了郭嘉无情的抨击。

  毫无疑问,新政首先触及的就是以汝南袁氏为首的望族门阀的利益,这一点,刘俭心中早就清楚,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被荀彧推荐到自己这里来的郭嘉,居然也和汝南袁氏一个鼻孔的出气,都来抨击新政。

  他甚至愚蠢的说出了要让自己和袁绍联合,并恢复旧日体制的蠢话。

  刘俭觉得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

  刘俭的涵养虽然很好,但是此刻他也恨不得狠狠的给郭嘉两个耳刮子,然后骂他几句,一脚给他踹出厅堂。

  但是刘俭还是忍住了。

  并不是他脾气有多么的好,而是在他前世的时候,因为吃过发急脾气的亏,受过几次教训,同时又受过很多人的教诲,所以他有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习惯。

  那就是无论有什么事儿都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下结论。

  而且就算是结论不好,能不当着外人的面儿轻易发脾气就不要发脾气。

  要发脾气,也等确认了对方确实是值得你发脾气的人,再发。

  想到这儿,刘俭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只是这么一会,他的情绪就稳定多了。

  随后,他颇为玩味的看向了郭嘉,心中暗自揣摩了起来。

  这个在历史上还算是有点名声的浪子,说话倒是挺直率的。

  虽然他说的话并不中听,但是他至少敢当着自己的面直说,毫无疑问,这也算是一样本事了。

  当着河北之主的面儿信口雌黄,这也是一种胆量。

  难怪他在历史上会被曹操依仗为军事智囊……

  等一等。

  一说到曹操,刘俭的脑海中猛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虽然他并没有见到过曹操与郭嘉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但是毫无疑问,历史上的曹操和郭嘉在搭档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间隙的。

  但是历史上的曹操,在某些角度而言,所做的事情未必比自己现在做的要差。

  曹操做的事虽然最终没有起到效果,但是依照刘俭的认知,曹操许多行为也是在相对的抑制最高阶层的世家阀阅。

  但是,郭嘉似乎在历史上并没有让曹操与袁绍联合,史书上也没有任何一句话提到郭嘉是维护大汉朝门阀旧体系的支持者。

  相反的,对于曹操这位有着宦官背景的代表性人物,郭嘉与其似乎还挺惺惺相惜。

  如果眼前的郭嘉是旧制度体系的代表人物,那荀彧是绝对不可能将他举荐到自己的面前的。

  因为荀彧是最知道刘俭理想的人了,而且现在的荀彧与刘俭有着差不多的壮志,他不可能在这件事儿上给刘俭添堵。

  而且郭嘉也不可能舍弃袁绍跑到自己这儿来。

  他现在的行为与他所说的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那他这是什么意思?

  刘俭认真的寻思了一下,便即恍然了。

  随后,便见刘俭的嘴角勾起了一丝微笑。

  这个年代,自诩为智者的人,总是愿意起高调,弄一些虚虚实实的事来试探这个试探那个的。

  有什么话直接说就好了,非要弄得这么复杂。

  我还没有试探明白你,你居然来试探我?

  咱俩谁是老板,谁是应聘的?

  姓郭的,你是不是有点儿没搞清楚状况?

  我今天就让你明白明白,你到底应该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来说一个什么样的话。

  郭嘉半磕着眼睛,其实心中也非常的紧张。

  他并不是害怕刘俭打他,骂他,或者是杀他。

  这个年代的人,骨子里多少还是有些侠气之风的,而且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都有非常大的勇气。

  郭嘉今天既然敢当着刘俭的面去触他的逆鳞,就代表他心中已经做好了觉悟。

  他不怕刘俭杀他,他就怕刘俭让他再一次的失望。

  袁绍已经让他失望透顶了。

  如果刘俭也让他失望的话,他郭嘉还能去投奔谁呢?

  难道要去江东投奔那个正在起步中的曹操吗?

  想到这,郭嘉不由觉得一阵头疼。

  随后,他睁开了适才佯装半瞌着的眼睛,去观察刘俭此时的面部状态。

  但是让郭嘉吃惊指的是,他想象中的盛怒表情并没有出现在自己的眼眸中。

  此刻,他看到的是一张相对平和的脸。

  刘俭仿佛没有受到任何的刺激,依旧如故。

  “先生适才所言,刘某会详细考虑的,只是不瞒先生你所说的策略,就算是我愿意做,袁绍恐怕也未必愿意做,有些事情非人力所能为之,还请先生多多细思。”

  说吧,刘俭就不再说话了,只是微笑的注视着郭嘉。

  郭嘉再一次让刘俭弄的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刘将军只是跟我说这些吗?”

  刘俭道:“自然就是说这些呀,如若不然,还要我说些什么?”

  “我观刘将军,似乎对郭某适才摒弃新政,接连袁绍恢复旧制的谏言有所不适,但刘将军既然不愿意采纳此策,为何却不训斥郭某?”

  刘俭哈哈大笑:“先生一番好心为我谏言,虽然你我在这方面的意见有分歧,但我不能因为你我的见地不同,就妄加指责吧?”

  “采不采纳先生的意见是我的事,但要不要说话向我提意见,却是奉孝先生的事,你我各司其职,如此而已。”

  “广开言路,海纳百川,允千家之言入耳,若是这一点胸襟都没有的话,刘某人今日也坐不上河北之主这个位置。”

  刘俭的话让郭嘉不由深感震撼。

  他万万没有想到,刘俭居然会轻描淡写的说出这样的话来。

  有如此胸襟的人,毫无疑问是雄主。

  若没有如此胸襟,却能装出有如此胸襟之人,毫无疑问,依旧也是雄主。

  此时此刻,郭嘉的脑海中不由泛起了荀彧的面孔。

  难怪荀文若不远千里离开故乡,配合刘俭在幽州执政,可谓是不避风霜,不避艰险,不避劳苦。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是因为眼前这个人有着足矣支撑他如此做的博大胸怀。

  从这一刻起,郭嘉心中不由叹服了。

  他心中想明白了:此真吾主也!

  就在郭嘉想要站起身拜倒在刘俭面前认主的时候。

  却听刘俭突然再次开口。

  “文若先生当初举荐奉孝来我麾下之时,曾言先生乃是天下异才。”

  “我一向敬重文若先生,自然深然其言,故不远千里,派人接先生前来雒阳。”

  “直到现在,我依旧相信先生是天下俊逸之才,只是不知道应委派先生任何职务……”

  “我眼下手中倒是有几个空缺的要职,需要有大能者能够替我执掌。”

  “先生既然是当世奇才,不知可能为我分忧?”

  郭嘉尚没来得及拜主,却听刘俭要委任他职务。

  于是便暂时顿住了身形。

  “既然将军有要事要委派于郭某,那郭某自当尽心,只是不知将军要做何事?”

  刘俭缓缓的伸出了三根手指。

  “这第一件事是兴学,就是要在河北设百余学宫,大兴诸学,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

  “这第二件事就是文若发来消息,北方的鲜卑和乌桓等各部族在我的火炕与石墨的捆绑下虽然在各地成立牧场,同时也开始务农,但是今年冬天,北地雪灾严重,牛羊、马匹等牲口被冻死的逾数十万。”

  “北地异族损失巨大,很有可能会影响明年的通商互市,这第二件事就是要有人协助我处理雪灾之后的善后工作,同时想办法能够让北地异族重新有规矩的恢复生产。”

  “这第三件事就是与中原的八厨诸族制定向各州商贸的具体政策,同时重新编排适合我河北与中原大族通商的商业律条,用于彼此限制,使通商顺利,同时还要根据如今各地的行情来制定我河北商品的价格。”

  “这几件事在我看来都需要不世英才能做,这些都是有关我民生的大事。”

  “敢问先生可能替我分担?”

  刘俭的话说出来,郭嘉顿时愣在了原地。
厅堂之中,郭嘉和刘俭之间,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

  刘俭目光炯炯的看着郭嘉,而郭嘉在一阵惊愕之后,似若有所思。

  其实,从郭嘉刚才给刘俭报出的那些书名来说,一般人就能大概听出郭嘉主攻的是一个什么方向。

  《三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毫无疑问,郭嘉是以军事方向为侧重的。

  或者说的更确切一点,郭嘉是以阴谋诡计,谋算人心为专长的。

  因为他不能像是正常的将帅一样领兵打仗,所以不能称之为军事家。

  换个方向来说,这样的人专业是搞心理学的,是专业琢磨人的,专门搞事的人。

  郭嘉虽然在读书的方面侧重于军事,但是在历史上,郭嘉却没有任何独自领兵的记录和经验,可以说他一直是在以一个参谋的身份留在曹操身边辅佐他的。

  一位纯纯的参谋对于一位霸主来说重要吗?

  对霸主而言,参谋是重要的。

  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纯粹”的政客参谋都不会是国民最需要的人。

  双向型的精英人才,才是世界真正能够需要的人!

  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做成大功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历史上,刘基能参谋否?

  答案是擅谋!

  但同时刘基也精通于时政,并精研学术思想,也能参与制定大明律,对于依法治国也能够提出其明确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能参谋否?

  答案是善谋。

  或许诸葛亮的谋体现不到特别精准精细的地方,但是单从他能够提出“隆中对”,就可以看出,他是善谋的,对整体的大局,诸葛亮是有他的远见和谋划的。

  但诸葛亮仅仅善谋吗?

  自然不是。

  制定法律,治戎为长,军事发明,亲统大军,踵迹增筑,改善水利……这些事诸葛都做过,而且也确实取得了成就!

  若只是能够单纯的揣摩人心,搞机谋,定计策,那上限最多不过是一参谋!

  然若能在参谋的基础上,有能力指挥千军万马,决胜阵前方为将帅!

  或是,若能在参谋的基础上,可以兴政治法,制定法律,福泽万民,留名千古,可为相!

  历史上的郭嘉,在曹操帐下,虽然做到了名留青史,但是你看他为曹操所做的每一件事,几本都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揣测人心,去分析去谏言,去分析时局。

  他在历史上的基本工作就是局限在嘴上。

  当然,这不代表郭嘉没有成就。

  郭嘉最大的成就,就是洞察人心,他能看穿刘备,能预言孙郎,能理解曹操,能帮曹操决策……

  但他却不能临阵决机布阵为将帅,也不能治理一方为相。

  他主要做的,就是给曹操分析各种敌方的意图,曹操想什么,郭嘉都能心领神会,平时一起聊聊,关系也挺好,要打袁绍时,他抛出十胜十败论,让曹操信心大增……但到了具体打袁绍时,他却啥也没干。

  不是说历史上的郭嘉做的不好,而是刘俭觉得……这是一种屈才。

  通过郭嘉试主的行为,还有他适才应对自己时所说的那些话,刘俭觉得,像郭嘉这样聪敏有潜力的人,应该能比历史上学的更多,做的更多,成长的更多!

  他应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郭奉孝,不应该只是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参谋”的圈子里。

  若是单纯的参谋,刘俭的麾下已经有一个贾诩了。

  贾诩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他的志气不足矣为将或是为相!

  他当参谋,是可以的。

  可刘俭觉得郭嘉,不应如此。

  一个完全有资格和能力登将入相的人物,只是当参谋,太可惜了。

  ……

  ……

  就这样彼此对视了一会之后,却听郭嘉突然言道:“将军莫非对郭某有所不满?”

  刘俭的脸色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奉孝何如此说?”

  “郭某适才曾对将军言,郭某昔时所研习者,乃《三略》《六韬》《孙子》《吴子》,然将军却以……时政民生外交诸务付郭某……想来,是因为刚才郭某故意出言,试探将军,以至将军对郭某有所误解,方才如此的吧……”

  “哎,这你就是误会我了。”

  刘俭沉吟片刻,又道:“既如此,我最近有意,再从三河之地招募三千锐士,并从北地再重新征调三千匹战马,组建一支骑兵,用以扩充中军骑兵队伍,奉孝既是常年研习《三略》《六韬》之术,此事我就交给你去办,并由奉孝担任这三千精骑的别部司马,包括操练,布阵,以及日后指挥其征战调度诸事,皆由奉孝伱来处置,也就是可以独领一军,如何?”M.biQuge.biZ

  郭嘉闻言,一瞬间又不做声了。

  说实话,率领三军,如同卢植,刘俭等人一般征战沙场,攻必取战必克,也非其所长也。

  或者说,那也不是他的志向。

  眼见郭嘉依旧不说话,刘俭心中深感惋惜。

  他长叹口气,缓缓开口,一字一顿地道:“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郭嘉惊讶的看向了刘俭。

  他万万没有想到,初次跟自己见面的刘俭,居然就会用这样高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从他词句的内容来看,刘俭似乎很了解自己,

  如此,就说明他适才并不是在难为自己……

  难道他是真的有意在出言试探,希望自己能够接下他适才所抛出的任务中的任何一个!

  这位左将军,冠军侯,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就在郭嘉心中嘀咕,不解其意的时候,却听刘俭突然言道:“我近日,刚刚在军中设下了一个新的职务,叫做军师祭酒,目前设有两席,一位我帐下的贾诩,贾文和,另一个职位还待悬空,若是我适才所言的职位,奉孝皆无心担任,那就在我府中,担任这军师祭酒之职便是。”

  郭嘉拱手相询:“敢问将军,这军师祭酒,是为何职?”

  刘俭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参赞军机,出谋划策,算是我府中的首席军师了。”

  一听刘俭如此说,郭嘉心中顿时大喜。

  第一次见面,就破格委任自己为军师!?

  此等爱才之人,确实天下罕见!

  相比于那没有胸襟的袁绍,左将军确实要胜上许多!

  “嘉多谢将军厚恩,适才出言无状,直言试探将军胸怀,实乃是郭某浪行,还请将军勿怪!”

  刘俭随意的摆了摆手,道:“不妨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奉孝与我第一次见面,出言试探我的城府,也是理所当然的。”

  “只是……相比于这军师祭酒的职位,我更希望你……唉,算了,罢罢罢,还请奉孝今后多多相助,有大事决断之时,替我多多筹谋。”

  “嘉必尽心竭力,不辱君命。”

  随后,刘俭便命人摆上宴席,亲自招待郭嘉,并与他谈论天下诸事。

  郭嘉侃侃而谈,利用自己卓越的眼光,替刘俭将天下诸多势力,特别是董卓与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目前势力的长短利弊,尽皆分析的头头是道,被刘俭好生称赞。

  但不知为什么,即使是听着刘俭的称赞,今日的郭嘉,心中依旧总是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来自刘俭。

  而是来自他自己。

  本来明明已经见到了一个胸襟宽广,能够容人容物的英主,且对方还给了自己一个在郭嘉心中,最为适合自己的“军师”岗位。

  但不知为何,郭嘉心中就是有一个疙瘩,一个挥之不去的小疙瘩。

  虽然席间,郭嘉与刘俭表面上谈笑风生,纵论天下大事,但时不时的,郭嘉的脑海之中,总是不时的浮现出一个画面。

  那就当刘俭询问他:“可否替自己制定律条,可否定商贸,可否沟通异族,可否处理灾情、可否恢复生产、可否开通互市、可否兴学……甚至于可否组建、操练并独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之时……”

  自己那无所适从,既不能也无法去接这些任务的时候,那份无奈的场景。

  还有刘俭最后,那句没有说完,意味深长的话……

  “只是……相比于这军师祭酒,我更希望你……”

  这些纷乱的念头,在郭嘉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他原本对于人生的规划和执念,似乎产生了一些小小的动摇

  那一天晚上,郭嘉喝多了。

  ……

  ……

  刘俭和董卓和谈了,牛辅和魏续也被送还到了董卓的大营。

  虽然,双方便开始各自履行约定。

  刘俭的大军逐渐向北移动,撤出司州境内的主要县城,他们按照既定计划陈于雒阳周边,只等刘俭一声令下,再撤出司州境内。

  但是刘俭虽然收了兵势,但他却不能撤兵回河北。

  因为他还在等一件东西。

  一件他跟董卓商量好,但董卓还没有履行的东西。

  不过那件东西,刘俭估计也快了。
2#
发表于 2024-7-6 16:33 | 只看该作者
难道此人果然是胸襟广阔,处事不论私情?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21:52 , Processed in 0.0945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