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5|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山水都江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24 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匡建华 于 2024-7-24 12:24 编辑

山水都江堰


文/匡建华


   都江堰,一座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方向的岷江之上。来到成都,冲着都江堰的名气,不去看看就有一些遗憾。

   六月三日,我们从成都进发,汽车在高速上飞驰,想看一看都江堰的风姿,听一听岷江江水的涛声,可沿途早已没了茶马古道的遗韵,而映入眼帘的是岷江水哺育的现代风光。

   一个多小时车程,雨雾渐渐散去,天空也渐渐敞亮,跨入都江堰景区,参天古木,林荫蔽日,虔诚地迎候着客人。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都江堰的水面上泛起了金色的波光。走在林间小道上,可以听到鸟鸣声声,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走在都江堰的古道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痕迹,如古碑、石雕、庙宇,木桩、竹笼、竹绳、堆石、杩槎,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

   都江堰建设始于秦朝,由蜀守李冰父子主持。当时四川最大的困扰不是旱就是涝,让李冰父子有了成为水利学家的平台。他们虽然不是水利专业毕业,可那时选出来的封疆大吏学识确实渊博,能力超强,如苏轼,四川老乡,宋朝命官,治水、防病、农业生产,样样工作都做的有声有色,就连煮酒都煮出了味道,喝出了学问,并留下了千古绝句。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不少,其中都江堰的名气最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建造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工程,实现了自动调节水量、防洪、排沙的目的。这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极致运用,直到二十一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说老实话,都江堰没有景观的独特,外观比较粗糙,没有高坝,没有美妙灯光,更没有先进设施。二千多年前全是由木桩、竹笼、堆石、杩槎构筑起来的。这种土气、简易的构筑,按现代人的眼光,或许不能登大雅之堂,但都江堰却引来的浩浩岷江水,抗住了旱魔,滋润着禾稼,画出了稻麦油油的西川百里图。

   不少人认为,都江堰是价廉物美的建筑,可他们不知道在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生产工具原始,要建造这么宏大的工程并非易事,如果仅凭文史资料,没有活生生的现场展示,后人以为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圣人曰:“多难兴邦”,这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后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先人在那艰难岁月里,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在逆境中挑战自我,上下求索,开拓创新,硬是把许多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变为现实。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土地贫瘠,因为缺水,许多地方长年干旱,寸草不生,乡亲们生存极为艰难。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主持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当时没有大型设备,没有专业机械,十万民工带上钢钎铁锤、铁锹镐铲、毛驴板车,遇山劈山,遇河架桥。十年间,共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有人估算,如果把挖的土石方,建成高1米、宽4米的公路,可从林县北到哈尔滨、南至广州,修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南北大通衢。全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主杆渠加支渠),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人和家畜吃水问题,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也由过去的100公斤增加到近500公斤。从红旗渠的建设规模、时长、受益人口来看,虽然无法与都江堰相比,但还是令世人震惊,红旗渠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并有“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都江堰有李冰,红旗渠有杨贵”的美誉。

   穿越到二千多年前,那时生产工具更为落后,连炸药都还没有发明。据传,为了凿穿玉垒山引水,民工是在岩石上开槽,再通过点燃柴火,把石头烧热,然后用冷水浇在上面使其爆裂。你想,要挖一个20米宽,深4 0米的口子,不知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都江堰局部只是主体工程,还有7132公里长的水渠,相当于行船横跨了1.4个大西洋,前后共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完工。

   我们的先人聪慧,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长城,长达两万多公里,至今在世界上仍占一席之地,可惜它早已没有功能,有些地方只留下岁月风化的痕迹,回放着战火硝烟的场景。长城早已老去,没想到的是都江堰还在与日月争辉,想不拿世界第一都不行。

   二千多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的太守(相当于省长)数不胜数,可像李冰这样的太守,为官为一方,四十年中三十年在兴修水利,全心意为人民谋福祉,确实屈指可数,人民自然不会忘记,好像只有将他升格为神,建庙供奉才能表达人民的心愿。走进二王庙,肃穆凝重,香火燎绕。李冰和二郎的塑像高大威武,直立其中,在雄浑深沉的氛围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站在二王庙前,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帘,江水平静而轻缓地往岷江流去,远眺岷江两岸的青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海,成群的坝子更是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更加心情舒畅。

   走近安澜桥,桥上人流如潮,不过今日的安澜桥已不是古时的安澜桥,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的,竹索桥变成了铁索桥,木柱换成了水泥柱,曾经乡亲们过江的便道,今天已成为游人打卡的网红景点。走在桥上,形似一条窄胡同儿,悬在半空中,随风摇动,看着桥下江面上的急流,时间长了头脑就有些发晕,好在人多壮胆,感觉没有危险,才走到了对岸。

   都江堰这一路默默地走来,历经多个朝代更迭,数不清的争霸硝烟,以及频发地质灾害考验,却一如既往地调剂着缕缕甘泉,浸润着川西这片沃土。李冰父子虽然离我们远去,可他们的精神已在华夏大地上升华。

   我想,二千多年的都江堰至今还活着,离不开岷江两岸人民的精心呵护。曾经阻挡洪水的木桩、竹笼、竹索、堆石、杩槎已成展品,湍急的岷江水也不再需要“三神石人”放在江水中镇水测量。现代科技的应用,都江堰也是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使得这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为它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都江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个自然、历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地方。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每一次目光都能捕捉到自然的灵动;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评分

1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7-24 12:5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文盲,最美的诗意 是 文盲
3#
发表于 2024-7-24 13:33 |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我一直想去,都没去上
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4:19 | 只看该作者
最美的诗意 发表于 2024-7-24 12:51
我是文盲,最美的诗意 是 文盲

哈哈,文盲也会写文章,谦虚过度哟!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4:20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4-7-24 13:33
都江堰,我一直想去,都没去上

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老古董哟
6#
发表于 2024-7-24 17:23 |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在老师的文字里读来充满熠然辉光……欣赏学习,为佳作点赞!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7:58 | 只看该作者
静默的百合 发表于 2024-7-24 17:23
都江堰,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在老师的文字里读来充满熠然辉光……欣赏学习,为佳作点赞!

谢谢老师支持,鼓励,下午好!
8#
发表于 2024-7-24 21:0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以生动笔触描绘了都江堰的神奇与伟大。作者详述其历史渊源、建造过程及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璀璨光芒。将其与红旗渠对比,突显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从李冰父子到杨贵,从秦朝到现代,水利工程见证了时代变迁。文章还强调了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发挥作用的独特价值,让人在领略其美景的同时,对先人的智慧与奉献肃然起敬,也引发了我们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一篇佳作,学习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21:18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4-7-24 21:01
这篇文章以生动笔触描绘了都江堰的神奇与伟大。作者详述其历史渊源、建造过程及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人智慧的 ...

谢谢何老师精彩点评,谢谢老师鼓励,辛苦了,敬茶
10#
发表于 2024-7-25 10:36 |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历史都很有名,老师的文笔将都江堰山水描绘得淋漓尽致!学习欣赏佳作。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4:37 | 只看该作者
陌小雨 发表于 2024-7-25 10:36
都江堰历史都很有名,老师的文笔将都江堰山水描绘得淋漓尽致!学习欣赏佳作。

谢谢老师点评支持,下午好!
12#
发表于 2024-7-26 06:3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让我跟随着朋友免费旅游了胜处,感悟了都江堰和朋友文章的精彩,赞赏,学习!
13#
发表于 2024-7-26 11:04 |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是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不身临其境,是理解不了的,问好!
14#
发表于 2024-7-26 14:41 | 只看该作者
匡老师朴实的文笔,生动地描述了都江堰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8:46 | 只看该作者
言泊远 发表于 2024-7-26 06:30
好文,让我跟随着朋友免费旅游了胜处,感悟了都江堰和朋友文章的精彩,赞赏,学习!

谢谢老师点评支持,晚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8 07:38 , Processed in 0.0622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