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话”与人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4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1933年1月24 日起至同年5月止(5月所写四篇未能刊载),鲁迅以“何家干”、“家干”、“干”等笔名,陆续为《申报》的“自由谈”栏目写了几十篇杂感。于1933年10月由上海北新书局以“青光书局”的名义结集出版,鲁迅将书命名为《伪自由书》,并亲自设计封面。作于1933年3月21日的《“人话”》是其中的一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3月28日的《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在《“人话”》中,鲁迅说:


    “人话”之中,又有各种的“人话”:有英人话,有华人话。华人话中又有各种:有“高等华人话”,有“下等华人话”。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女人之无知的笑话——


    “是热天的正午,一介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然而这并不是“下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也是“高等华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以为笑话的。


    《圣经•创世纪》第11章载:最初,“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耶和华见人类“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怕“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于是“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那塔就是巴别塔。语言被变乱后,人类纷争不已,“所要作的事”也就难以成功了。《圣经》里的传说,既有宗教意味,也富含哲理,但终究只是传说,当真不得。不同国别、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比如鲁迅所谓“英人话”、“华人话”,是自然进化、历史演绎、人文选择的结果。同一国别、同一种族里的不同阶层,在同一语言范畴里,形成有阶层特色的语言,比如鲁迅所谓“高等华人话”、“下等华人话”,也是正常现象。人类语言的丰富多彩,见证的不仅是变乱纷争,更多的是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缤纷纷呈、异彩夺目。


    鲁迅将“高等华人话”、“下等华人话”用引号引起来,明显是暗讽。所谓“高等”,只是自视“高等”,究竟高不高,谁也不知道。所谓“下等”,也只是被那些自视“高等”的视为“下等”,其实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下。自视“高等”的或许更下流,有可能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被视“下等”的或许更纯朴,完全是清水同芙蓉,天然去雕饰。同样,“高等华人话”或许更规范、更“文雅”,但也可能更做作、更空洞无物;“下等华人话”或许更随意,更“粗俗”,但大概率更真诚,更有人间烟火气。


    高、下、大、小用之于称人,是等级制度、官本位的产物。只要有一星半点官职,甚至并无官职的吏,都是“大”人。富绅豪强也属于“高等”,虽不能称官吏专属的“大”人,也要和官吏一样享受“老爷”的敬称。普通老百姓在“大”人、老爷面前,自傲一点的自谦为“草”民,更多的则自贱为“小”人、“贱”民。为官吏、富绅豪强服务的奴仆,则被称为“下”人。当然,高、下、大、小也是相对的,也可以用之于虚指,甚至相互转换。鲁迅在《一件小事》里说:“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起初被视“下等”的“他”,“刹时‘高’大了”;而曾自视“高等”的“我”,却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被视“下等”的转而为“高”,自视“高等”的被榨出了“小”,在人性光芒的照耀下,品行的高下立判。


    不过,鲁迅并不只是要讽刺有些“华人”自视“高等”,瞧不起、时不时地要戏谑被他们称之为“下等”的“华人”;也不只是想讲一个“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笑话,供人开怀喷饭。鲁迅有他更深的寄予。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将文章的主旨说得很明白:要说人话。


    现在很有些人做书,格式是写给青年或者少年的信。自然,说的一定是“人话”了。但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为什么不写给年龄更大的人们?年龄大了就不屑教诲么?还是青年和少年比较的纯厚,容易诓骗呢?


    本来,人说出来的话,都是人话。“英人话”、“华人话”是人话,“高等华人话”、“下等华人话”也是人话。不管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是赞扬还是贬损,是恭维还是讽刺,是由衷还是做作,是雅致还是下流……只要是从人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人话。但实际上,并不是人说出的所有话都是人话,有些话即使从人嘴里冒出来,也不是人话。在乡间,如果小年轻说话太粗鄙下流、太自以为是,长辈就会教训:怎么说话的,连人话都不会说吗?从小年轻嘴里冒出来的,应该是人话;长辈却认为他说的不是人话,认为他连人话都不会说。


    人话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人话,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人说出的话都是人话。狭义的人话,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适合特定场景、氛围、人群,真诚不虚伪、由衷不做作、雅致不下流的话,才称之为人话,才是真正的人话。鲁迅将人话用引号引起来,人话成为“人话”,所指就是广义的人话,即人说的话。“说的一定是‘人话’了”,即信里的话,都是人说的;“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即这些人说的话,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话,至少鲁迅“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引号的“人话”是对真正的人话的否定,即“有些人做书”,只会说“人话”,不会说人话。鲁迅想表达的或许是:希望“做书”的人,不要说“人话”,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诓骗”“青年或者少年”;而要说人话,以由衷真诚的文字,给他们以真正的指引指导。


    不止鲁迅文章里那些“做书”的人只会说“人话”,不会说人话,当下许多写诗写文、出书出集的人也只会说“人话”,不会说人话。他们说的、写的,要么是日常絮语、唠叨不已,自以为好,真实不然;要么是术语堆叠、倔曲聱牙,只自己懂,或许自己都不懂。王小伟在《日常的深处•文字的祛魅》中说:“文字在当今的生活中堕落为一种纯粹传递信息的媒介,变成了一个纯工具,可以任性使用。这时候,人们开始说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闹,文字丧失了它的严肃性。在古人眼里,并不是所有日常生活中说的话都值得一写。打印时代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觉得什么都可以写,都允许写,也值得和别人分享,于是放肆码字。”还说:“现在的情况是,退化的文字大泛滥,新词儿不断,词语越来越轻率,每句话都是未完成的。语言必须幽默、俗气,甚至略带狡猾,以至于严肃的表达在网络上会被人轻视排斥,认为是装腔作势。”一句话:许多人都通过文字不停地说着“人话”,并扩而散之;至于这些“人话”究竟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去听、去读,谁也不知道。用鲁迅的话说:他们“说的一定是‘人话’了。但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文字书写,最好不要说“人话”,而要说人话。






2#
发表于 2024-8-6 08:5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敬茶一杯!
3#
发表于 2024-8-7 09:48 | 只看该作者
对鲁迅以何家干为笔名发表于933年3月28日的《申报•自由谈》文章《“人话”》的书评文章;分析透彻,解读到位的一篇。拜读。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23 01:39 , Processed in 0.04909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