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70|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行走在宁夏大地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22 1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9-22 18:02 编辑

                                                                       走在宁夏大地上

                                                                              ■文/于文华

  行走在宁夏大地上,心情是愉悦的,神态是安详的,姿态是轻松的,精神是始终亢奋的----因广袤而祥和的宁夏大地,好像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和葱郁的植被,到处都是绽放的鲜花和自在随和的人群。

  据说宁夏的得名是元灭西夏后,以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让西夏这片土地永久“安宁”之意,遂取名“宁夏”。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经黑山峡进入宁夏,从狂野奔流转换为舒缓行进。而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在抵达宁夏后一反常态,在银川平原之间东移西摆,一改波涛汹涌的样子,河床比沿岸地面较低,在境内温柔舒缓地悄然流淌,根本不易形成水灾,反倒以其充沛的水源滋润着两岸土地,形成了漫长的河床和漫滩地带,湖泊湿地顺势而成,加上西部贺兰山对于冬季西北季风的阻挡,使得宁夏平原气候更为温暖,在茫茫沙海中神奇地孕育出了一片富足的绿洲,故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辞。有人曾这样颇为形象的形容说:“在这里她把自己壮丽妖娆的身躯,心甘情愿地委屈成一个大湾,让宁夏得天独厚,获得了黄河母亲更多的恩惠,还有滋养和孕育”。勤劳的宁夏人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利用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将其打造成了富饶的“塞上江南”。

  上世纪六十年代每逢青黄不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日,吾乡人大多会选择拖儿带女走宁夏。为何要带上自己的骨肉乞讨,应该是想以孩子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但我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自己的苦自己咽,不能让儿女也跟着既受苦遭罪,也招人白眼,还挨人讥讽,甚至挖苦打击……十天抑或半月过了,我们会到火车站去迎接母亲——其实,与其说是想早早见到母亲,倒不如说是早点吃到母亲乞讨回来的馒头。

    第一次走宁夏时是2000年前后。彼时我在一所县城所在的初级中学任教,初三学生于6月中旬就早早毕业了,而放假尚有些时日,学校领导研究了半天,考虑到经费稍有宽裕,为犒劳和温暖任课老师的心,就雇了辆19坐的金龟牌中巴车,到宁夏著名的风景区沙湖游玩了两天。那时的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路上追逐风景,或者观看车窗外面那些时而树木葱茏,时而一马平川的优美景色里了。待车驶过有名的沙坡头,看见黄河蜿蜒向东,流出甘肃后,在即将进入“几”字弯时,划出了一个完美的半圆——圆弧外是黄沙漫漫的腾格里沙漠的无垠瀚海,圆弧内则河水滔滔,满目苍翠,一派生机勃发。大自然的厚爱,让水和沙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邂逅,形成沙水交融的独特景观。到沙湖后发现那些沙滩上的雕塑,很大气雄伟,气势磅礴,感觉很震撼。骑上高大的鸵鸟,在沙滩上嘻嘻哈哈的拍照留影,很是过瘾。赤脚踩在柔软、细腻沙子上,任凭沙子亲吻脚底,一种痒痒酥酥又麻麻的感觉,通过足部,传遍全身上下,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享受,甚是惬意。原来沙漠不只是粗犷,不只是冷硬,还能产生温柔与美丽。沙丘上,有国际沙雕园,有湿地博物馆等,自然、人文、科普、娱乐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后来自然乘坐了游轮,看了沙漠中清凌凌一湖碧水荡漾的神奇与壮观。倒是湖中那些高大、挺拔、翠绿的芦苇,如茂林修竹,郁郁葱葱,让我很是惊诧和好奇……就想:生命真好,活着真好,告诉我们要挚爱生命中的遇到每一块土地上的每一棵小树,每一条河流里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道阡陌间的每一粒微尘!

    2018年国庆节,其时儿子大学刚毕业,尚未成亲和就业,遂带着父母又走了一趟宁夏——而四弟恰巧在银川打工,有辆面包车,可拉上转悠,这次除了再次畅游沙湖外,还顺带游览了位于镇北堡张贤亮先生精心打造的西部影视城,感觉不论是清城也好,仿古街也罢,还是老银川一条街,这里人头攒动,简直是人挨人、人碰人,父亲当时打趣说:这就像是把仁丹瓶子打翻了,到处都是仁(人)。光从这人山人海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车牌来看,就深切感受到张贤亮先生不愧为全国知名作家,也不愧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他倾力打造的西部影视城,将西部的粗狂、苍凉、厚重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我的农民父母一辈子从未出过远门,更遑论什么旅游观光了,那年兴致颇高,游玩哪里都很是喜悦与兴奋,一路上满脸幸福与愉悦,连根本不值一观的所谓的蜘蛛精洞,硬是挤破脑袋挤了进去,结果无非是棉花制作的蜘蛛模型罢了。记得当年还顺便在景区内免费观赏了一出回族舞剧,名字虽说忘记了,但其中大部分情节却至今在脑海里留存,因它再现了回族同胞婚俗的全过程,也展现了一对回族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相爱的全部,从订婚仪式到成亲结婚,从生产生活到风俗习惯,从游牧民族的能歌善舞到服饰饮食的丰富多彩,让我领略了宁夏回族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生活习俗等。

    今年夏天,因父亲去世三个多月后,为化解母亲心中的愁思,也让打工的四弟找些事做,加上要找一门当家户族的近亲,我又用自己的眼睛代替脚步在银川的大街小巷、高楼大厦和各社区、单位和公园、绿地林带间,徘徊漫游、游走观赏了一周多时间。发现地处河套平原,宽阔平坦宁夏首府的银川市区,到处都修建了多种公园和小游园,车道更是富豪般阔绰,不是八车道就是十车道。我四弟告诉我:这是一个移民城市,一个多民族特别是回族人聚居较多的地方,大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支宁来到的。他说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响应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从交通、水利、教育等不便的中南部的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中宁等9个县(区)的困难群众,迁移来8万多名回民群众,来银川进行集中安置,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广大移民与贫穷挥手作别,迈向了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可谓是大手笔!

    从沙坡头就看见黄河水流淌的姿势是从容的,流淌的态度是恬淡的,历史上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千古佳话,自然离不开这滔滔不绝、千年奔波河水的滋养和抚育。而沙坡头作为全国治沙先进典型,其首创的草方格治沙模式,在西北被誉为最有效最科学也最实用最靠谱的治沙模式。路过其连绵起伏、纵横交错的沙障时,着实被惊诧被震撼被感动。说实话,也曾每年跟随春秋两季治沙防沙大军,走进腾格里沙漠深处,背一大捆子稻草,深一脚浅一脚,跋涉于滚烫沙丘上;也曾拿着铁锹和开沟犁挥汗如雨,将稻草栽进挖好的沟中,再用沙子将稻草一点点压住,可我们的草方格,大多数是一米见方的,有时甚至以一米五乘以一米五的间距压沙。而看到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哪里是在压沙,简直是在大规模种草,肉眼可见大概一尺左右的间距,草连着草,牵牵连连,风沙焉能轻举妄动?哪能挪动脚步?想这里也许是供游客和领导游览参观的,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吧。但车走了好几十公里路程了,几乎要接近甘肃景泰县境内了,依旧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扎实模式,说明宁夏人特别务实,在治沙上不玩虚的,并非花拳绣腿,而是一片沙接一片沙的治理,一块区域连一块区域的彻底坚决沙患,用人力依托无边无际的草方格(当然,宁夏盛产稻子,稻草价格自然便宜,干旱缺水的甘肃不产稻子,稻草需长途运输,自然金贵而价高),凭借国家三北防护体系建设,将荒漠化这个影响西北生态环境的恶魔彻底制伏,把生态治理同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荒沙秃岭变成了金沙银山、财富之源,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昔日的一片片荒漠变成了一块块绿洲,宁夏用实干与担当在新时代书写了新的绿色奇迹,让我为它内在的生机勃勃和绚烂多姿,它粗砺中的柔美、雄浑中的细腻而浮想联翩,怦然心动。路过中卫市,稍微歇息了片刻。四弟特意开车,让我在最繁华的老火车站附近溜达了一圈,看到了街道的整洁,浓荫的树木,缤纷的花朵,林立的店铺——既有时尚的衣物,也有传统美食;既有流行的“蜜雪冰城”、天水麻辣烫,新疆烤肉串,也有本地回民风味小吃。传统与现代,守旧与流行完美结合,无缝连接……

     从银川走向东北方向上的水洞沟景区,或驱车从银川到贺兰山岩画路边,到处可见笔直钻天的新疆杨,婀娜多姿的柳树和飘散出缕缕香味的沙枣花等树木摇曳生姿,婆娑着身影,靓丽着神采。车子到了位于银川城西北35公里处的滚钟口——因三面环山,形似大钟而得名,这是处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路旁不时发现有骑自行车锻炼的,以30多到60多的人居多,男多女少,呼吸着新鲜空气,舒展着筋骨,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蜿蜒曲折的磬沟、形态各异的北方石林、绿荫环绕的大寺沟是游人休闲健身的自然氧吧,吸引着市民竞相前来,那天不是周末,亦非假节日,但还是有许多人在路上骑行。可见,运动健身已成为宁夏人习以为常之事了。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演绎着彼此生命的华章。

     过了贺兰山附近的寺口双塔前,植被稀疏,石头却多了起来,西北的天空被巍峨而连绵起伏的贺兰山所阻挡,山势陡峭,怪石嶙峋,颜色黑灰或白黑相间,那些乌黑的花岗石,一块块拼接起来,就组成了巍峨雄壮的贺兰山,矗立在人们眼前,古朴,庄严,伟岸,雄奇。

      我们来到现代、时尚而宁静的银川世界岩画博物馆。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十分广泛,特别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数码模拟的场景,实物展出的石头,特别是馆内精心营造的远古人类生活与生产围猎狩猎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都在朦朦胧胧的色彩笼罩下,呈现出了宁夏这片神奇土地上丰腴厚重的人文历史。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这些形式荒诞、表现各异的图像,象征着远古先民原始的自然观、宇宙观,多是生产生活、宗教意识和巫术行为等的反映。博物馆里面展现展示的岩画和雕塑,无论轮廓还是线条,都附带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性、艺术性及抽象性等情感颗粒。创作者在描绘它们时大多以简略的“笔法”,勾划出所接触对象的基本轮廓,而又敏锐准确把握其突出特征,如鹿和盘羊的角、马和山羊的腿、野猪的鬃毛、虎豹的斑纹等等,甚至夸张地在群图中突出其体位,在细部中突出其特征,整体呈现稚朴简练、明快干净之线条,观之灵动鲜活,印象突出深刻,显示出远古艺术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我伸出手指,抚摸着那一刀一刀镌刻的刀痕。那么真切,却又那么遥远;那么逼真,又那么神秘和传奇。众多贺兰山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人生乃至人类,唯一能够打败时间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面对贺兰山岩画,我对此话深信不疑。

       天地和生命给宁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阳光、水分、地气和营养,而生生不息的信念又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鼓舞、欢愉、希望和无限的憧憬与灵感。从银川市区往东北方向的水洞沟景区走,一路上万木争荣,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笔直高大的新疆杨,婀娜腰肢的柳树和已然散发喷鼻香味的沙枣树竞相媲美。但,越靠近景区树木越稀疏。走进景区唯有柳树、沙枣以及苦豆子、骆驼蓬等沙生植物了,大地空旷而荒凉。但设想一下,三万年之前,这里一定绿水荡荡,水草丰茂,沃野千里,土地湿润,气候宜人,一定是块绝佳而理想的人类生活的天堂,才会有人生活并繁衍生存下来。只不过沧海桑田,山河巨变。想起博物馆里一组题为《发现》的大型雕塑,真切感受到水洞沟远古人类发现这片水草丰美沃土时,是何等的欢呼雀跃,又是如何的欣喜若狂,如何的愉悦激动?原来山青水秀的所在,如今竟沦落为人烟稀少,偏避寂寞的荒野,现代人也许想不到,这荒凉的所在竟然是运古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

      走进水洞沟文化景区,这里有远古人类在宁夏繁衍生息的完美记录,有人类同大自然奋进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从水洞沟出土的五万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动物化石,构成了水洞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当代价值,而该地出土的石制品、打制工具、精美装饰物以及石器制作技术,可和欧洲,西亚和北美洲的莫斯特,奥瑞纳等人类栖息地的出土的石器相媲美!

      在宁夏面积不大的地理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在景区内,偶然听游学的老师给学生们说,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宁夏,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却是近20年绿化面积增加最大的区域,连许许多多的荒凉和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戈壁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就想起家乡的八步沙六老汉,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防沙治沙,硬是将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了绿树掩映的地方。政府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创新举措,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进取,使“宁夏蓝”“黄河清”“贺兰晴”“六盘绿”成为宁夏生态环境“大美名片”,延绵的绿色绵亘于宁夏的崇山峻岭和深沟峡谷间。而眼前水洞沟茂盛的绿色植物和良好的植被就是最好的明证,是人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而巴西与非洲则与之大相径庭,大量开垦,种植农作物等,导致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且不可遏制的蔓延……

     四弟来宁夏打工已整整二十多个年头了,字里行间,话音话语里,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深情——源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淳厚的风土人情。其实,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自然,自始至终紧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以树木、河流、庄稼和蔬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现在有的,从前或许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我们活在她怀里,对于她永远却是不认识不熟知的生客,抑或匆匆过客。她以风啸、鸟啼、蛙唱、雷鸣、阴晴不定,以及周而复始的月盈月缺等形式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全部秘密彻底展示给我们。

     宁夏人格外喜欢牡丹与凤凰,这绝非我的危言耸听,而是真实而真切的普遍现象。在水上公园、体育公园和街道上店铺的墙壁和地面的彩砖、砖雕上,大多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和飞黄腾达的凤凰。永不停歇、始终奔涌的黄河,抚育了勤恳善良、正直友善的宁夏人民,而宁夏山花儿,宁夏小曲,贺兰山岩画及贺兰皮影,固原砖雕……这些与这方水土水乳交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给人民带来了鼓舞、欢愉、希望和无限的憧憬与灵感。在水上公园浏览,墙壁上图文并茂展示着宁夏辣糊糊,泾源蒸鸡,丁香肘子,盐池滩羊等传统风味小吃,以及“黄河绝响”“火石丹霞”“须弥石窟”“丝路古道”“沙湖鸟国”“青铜长峡”“沙坡鸣钟”“火石丹霞”“红色六盘”“固原梯田”“鸣翠湿地”“黄沙古渡”“水洞遗址”“西夏王陵”“西部影城”这些新时代宁夏风景,而在风味一条街上,我确实闻到了隆德暖锅、黄河鲶鱼的浓郁香味,铺垫出了黄土高原与黄河水相辅相成的情感色彩,也缔造出了宁夏人视野开阔、胸襟坦荡纯真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

     宁夏水洞沟人最后究竟走向何处?最终迁徙到了哪个地方,至今仍旧是个不解之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找寻和憧憬的,一定是最适合他们生存的理想的家园,也一定是水草丰美、山清水秀的地方,而这正是今天宁夏人民孜孜以求、矢志奋斗的地方!宁夏用绿色树木和植物烙在我记忆深处那些痕迹深刻而又质感,逶迤荡漾却挥之不去,以至于离开那个地方好久了,还想再次光临,用脚步走遍并丈量每一寸土地,好让灵魂再震撼一次,心灵和那片神奇而广袤的山水再水乳交融一回。

     新时代的宁夏是富裕与美丽的,宁夏人民是幸福与快乐的——这是我以观光客身份,数次走宁夏得出的结论,并且让我对浓郁民族风情的宁夏,产生了深厚而悠长的爱恋之情!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8:0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参加宁夏市文联的一个全国征文活动的参赛稿,从网上得知大赛已然结束。没有获得名次,只好拿来让各位文友批评指导了!
3#
发表于 2024-9-22 18:1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宁夏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内容涵盖了宁夏的历史、地理、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多方面内容,如宁夏名称的由来、黄河对宁夏的滋养、沙湖的美景、西部影视城的热闹、水洞沟景区的历史底蕴、贺兰山岩画的艺术价值等,展现了宁夏的丰富多彩。涉及不同时期对宁夏的感受,包括上世纪六十年代乡人走宁夏乞讨、2000年游玩沙湖、2018年带父母游宁夏以及今年夏天再次走访宁夏,时间跨度大,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宁夏的变化。学习了。
4#
发表于 2024-9-22 18:4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去过宁夏,读了老师美文,有了去看看的冲动。点赞,问好!
5#
发表于 2024-9-23 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主要是以宁夏大地为题,从宁夏的历史由来,到当今宁夏的全貌。文章从地理的维度,详细介绍了贺兰山的岩画,水洞沟景区、及一路之上郁郁勃发的生机盎然的景象。从人文上,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六十年代讨饭的日子,衬托出了当今人门能畅游宁夏品味宁夏的幸福生活体验。文中用大篇幅对宁夏的环境做以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欣赏于老师佳作,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7:28 | 只看该作者
天下为公 发表于 2024-9-22 18:12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宁夏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内容涵盖了宁夏的历史、地理、自然景 ...

真诚感谢天下为公文友洋洋洒洒的点评及认真评阅。让文友费心了……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7:29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4-9-22 18:45
没有去过宁夏,读了老师美文,有了去看看的冲动。点赞,问好!

感谢建华文友的提读欣赏及问候,祝福安好如意!
8#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7:32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4-9-23 11:00
本文主要是以宁夏大地为题,从宁夏的历史由来,到当今宁夏的全貌。文章从地理的维度,详细介绍了贺兰山的岩 ...

诚挚感谢xam720版主的悉心认真点评及鉴赏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给出了详实而周到的点评,让xam720版主费心了……也曾当过一段时间的版主,确实很费心血呢……问好xam720版主,祝福安好如意每一天!
9#
发表于 2024-9-23 20:59 | 只看该作者
自己虽然没有去过宁夏,但从老师的文字中领略了宁夏风光。老师的文字一向厚重磅礴,言之有物,读来震撼。一路拜读学习。
10#
发表于 2024-9-24 17:19 | 只看该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座城市在于老师的笔下,历史文化的璀璨与沧桑,都变得活龙活现起来。
宁夏也是。

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24-9-24 18:59 | 只看该作者
字符跳跃中解读宁夏的风物、人情,以及时代给予人类与区域抗争和共处的精神和体验,作者以流淌的笔触和 饱满的情愫向读者铺展开宁夏的特质和异殊,意境深邃,文字苍茫遒劲。问好于老师!
12#
发表于 2024-9-27 08:09 | 只看该作者
读一篇美文,了解一座城,学习问好于老师。
13#
发表于 2024-9-27 17:1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于老师的文,知识性强读着还受教育,厚重有意义!学习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20:48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24-9-23 20:59
自己虽然没有去过宁夏,但从老师的文字中领略了宁夏风光。老师的文字一向厚重磅礴,言之有物,读来震撼。一 ...

感谢河西村夫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20:49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4-9-24 17:1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座城市在于老师的笔下,历史文化的璀璨与沧桑,都变得活龙活现起来。
宁夏也是。 ...

感谢骏森文友的欣赏及支持,感谢前来捧场……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8:06 , Processed in 0.05946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