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录看,《絮语微言皆耳顺》包括“记事、看人、说我、时评、附录”,内容可谓之“杂”。但细读下来,却是颇有滋味的“百科全书”。这些文本从小处说,处处有“我”,表明他的“在场”和亲历身份,这是一种不容忽略的“见证”;往大处说,处处有“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种记录社会变革的方式,从这个意义层面判断,也有“存史”的价值,以“小我”反映时代的“大我”,以“我”的平凡反衬时代的伟大,他作为作家的良知由此得以彰显。这一点,也是我对他深感敬佩的主要缘由!
“记事”部分,首篇《我的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从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起,至2018年的40年间,他的“上学、结婚、生子、农耕、打工、为文”等人生历程中值得铭记的“大事件”,其实是以“时间”为序、以“史”之笔,从多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同频共振,以及社会“发展和前进”的铿锵步伐。——这是不能忘记的重要“时光”!《旧时光:我参加的两次文艺演出》是对1974年、1975年读小学时往事的“回眸”,能从中窥探到“WenGe”留在山村校园的印痕。《爱好成为事业,寂寞必陪伴终身》从2008年创办《宝徽报》起,通过16年编报的亲身经历,感叹“写稿、改稿、编稿”的酸甜苦辣,并汲取到“为他人作嫁衣”的乐趣。至于与“回眸、回望、回溯”有关的短文,均是在感知岁月转眼而逝之余,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拥有,重新拥抱美好未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讲述的两件往事》《刻骨铭心的战争岁月》,前文通过“医生”父亲之口,把鲜为人知的发生于1958年“浮肿病”的真相告知世人,一个乡镇1至3月份发生600多例,其严重程度的确触目惊心;而后者略述父亲1950年10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五军一八六师五五七团的卫生兵赴朝鲜,八年的军旅生涯中,不仅亲历上甘岭战事的残酷,也经受了诸多险象环生的状况,在剿匪战斗时腿部被弹片击中,在上甘岭战役中流弹从背部擦过,89岁时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革命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更多人崇敬与铭记!此外,也有记述他1997年被推举为县政协委员,20多年参政议政的经历,也反映了民主协商阶层群体强烈的家国情怀。
“看人”部分,收录的是写人记事的文本。《执著守望成大树》记述与西和县民俗专家杨克栋交往的事:从2005年杨克栋的山歌集《仇池风》出版购书,至《陇南老山歌》面世,近二十年间的书信、电话交流中,对杨克栋耄耋之年还孜孜以求,整理山歌14300多首、山歌曲调31首,总字数94万多字800多页的《陇南老山歌》的精神深感“功德无量”,并从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做人的教益与为文的启迪。《仁心厚德话健虎》《趣话李篱》是“友谊”之文。澄碧笔下的“健虎”姓王,是1985年苏州医学院毕业进入县医院工作的骨科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被民间称为“王一刀”,还是满腹经纶的诗者“王霸才”,而其“仁心厚德”的事件有二:其一,2008年5.12地震后发起爱心助学活动,其二,2013年赞助作协举办“元和杯”征文赛事。而“李篱”也是他朋友中“出口成章、佳句迭出”者,人格率性飘逸、豁达爽朗,诗词屡上《中华诗词》,喝酒痛快、酣畅淋漓,颇有“太白”之风;2003年至今,二十多年的友情之缘,因“文”缘起,由“酒”升华,皆因俩人善饮,且酒量高;然而,“趣”来自李君对朋友的标准,即“男要有才,女要有貌”!《心怀文学梦想的幸福女子》既写人记事,也评诗论文,把在文学道路上锲而不舍追求多年的杨晓琴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做了点面结合的评价;从1994年杨晓琴离开家乡到矿区工作起笔,关涉她在工作岗位上的敬业奉献、为家庭相夫教子和迷恋文学笔耕不辍等,二十年来追逐文学梦想并开出绚烂之花,从多个角度勾勒出其性格人品和作品特色。其余的两篇记述“非遗”传承者,《初心不忘留乡愁》中的主人公“桑积福”,1977年退伍回乡后,在任村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社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期间,为乡亲们的脱贫致富而劳心劳力之余,还热衷于收集整理本土山歌,尤其是对其根据现场环境张口就来的“快板”技艺赞不绝口。而《龙马奔腾追天趣 艺术人生求自然》一文,详细叙写省级马勺脸谱传承人马龙的人生经历,从现场观赏其位于银杏树镇马山村莲花坝社的“天趣根雕奇石有限公司”为着力点,在追溯马龙童年生活艰辛的基础上,讲述他1991年师从泥塑姚派第五代传承人冉旭泽学习传统泥塑、彩绘、古建彩画等技艺,并在马勺脸谱这一行当里刻苦钻研终有所成,20余年的汗水和心血凝结出了艺术的硕果,并让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说我”中收录16篇文章。这些文章包括三个主题,其一是“友情”,记述澄碧的为人为文,对其人格魅力多有褒扬和赞誉,如《朋友老陈》;其二是“文评”,是关于澄碧的作品集《山路弯弯》《自然人生》《围着石头起舞》《天命若此》《麦芒上的阳光》的评论,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地论述,对澄碧的文学艺术造诣给予较高评价,而事实是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也例证了这些文章作者的眼光,以及所言客观。其余三篇是对“恩师”的感激类文本。澄碧在主持企业报刊期间热衷于培养新人,用心指导帮助“弟子”成长,其中有三人不仅加入了省作协,还出版了作品集。《我的写作老师澄碧》《我们的陈主编》《师傅教我走上写作之路》,所传达的就是“弟子”对“师傅”发自肺腑的感恩情愫,而杨晓琴的《师傅教我走上写作之路》还被国家级期刊《班组天地》刊发,把澄碧为“恩师”的故事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也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
“时评”中的40余篇文本,虽然和文学有较大的差别,但也耗费了他的不少聪明才智。他的人生因“文学”而精彩,以“文”为生活换得“稻粮”才是根本。澄碧的本职是企业职工,主业是企业宣传和报刊编辑,“文学”是他工作八小时之外的生活“调味品”。作为企业一员,他有时不得不放下“文学”的高傲之姿,为企业写新闻报道、人物通讯,也不得不为“肉食者”写讲话,更不得不写“八股”式的工作总结汇报,以及操刀写政治性强、突显企业精神的“政论”文章。当然,这样的“官样文章”,澄碧自有一套“高招”与“妙法”来应对,不仅信手拈来、瞬间成文,还能融会贯通、自有格调。收集于此也是一种记录和纪念。若从另一角度目之,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有企业发展的缩影,更有企业精神的概括与凝结,现实意义不可小觑。
而“附录”中的“作品获奖目录”,又见证着澄碧在文学艺术天地的收获,也是为了备忘吧。
在我的印象里,人过“天命”多喜欢怀旧。人生“弹指一挥间”,好多往事会从时间的缝隙遗漏。虽然澄碧还没有到“花甲”之年,但是他已经为自己的退休做着准备,而《絮语微言皆耳顺》就是他给自己印制的一册“备忘录”。——这对他自己有着别人所不能确知与理解的价值。
在此,真诚地为他祝贺,并要真心珍藏《絮语微言皆耳顺》,以此为我们的友谊“保鲜”!也愿澄碧和文朋诗友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多多保重,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