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起码要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10 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起码要求!
——劝学励志之诚信篇

       名言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翻译: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大车、小车失去了关键性的部位而不能行走一样,其他能力再强,也是没有用处的。
      
       注: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軏(yuè),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信”,人言也。本指人所说的话,亦即许下的誓言、诺言。后来,又延伸为信用、信任,用来指真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这种品德要求人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言而有信,诺而有行,行而有果,以信用取信于人。并且,信往往与“诚”相连用,“诚”即诚实诚恳,它要求人们有真心、真言、真行、真诚地待人处事,反对虚伪欺诈。
 
       “信”这种思想起源很早。

       “信”字最早见于《尚书•汤誓》: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赍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赍”是赏赐。 “孥戮”降为奴隶或将之杀戮。

       翻译:你们只要辅佐我,行使上天对夏桀的惩罚,我将大大的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决不会不守信用。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就让你们去当奴隶,以示惩罚,没有谁会得到赦免。

       这是汤王伐桀的誓师词,汤王让大家尽力帮助他,并会因此得到赏赐,而且让大家相信他,他不会食言,如果大家不服从的话,将受到惩罚。

       再如,《诗经•小雅•巧言》中有这样的诗句: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翻译: 君子屡屡空言盟誓,祸乱更加蔓延;君子信任小人,祸乱愈益发展。

       这两处的“信”都是相信之意,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已经将“信”作为了一种行为规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开始对“信”进行讨论,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把“信”作为道德范畴中的一部分,给予全面的强调。

       据统计,《论语》中“信”字共出现了38次,孔子对“信”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故事1:曾参杀猪示诚信。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呢?” 

       故事2:尾生抱柱。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在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天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由此看来,“信”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它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阶梯,以此为起点,才能具有更多可贵的品格和情操。

       要真正成为德行、才能出众的人,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成为君子,这种品质是绝不可缺少的,人只有讲信用才能到处行得通。

       讲信用的人,站立的时候,就仿佛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几个字在我们面前;在车厢里,也仿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孔子不仅要求弟子们重视“信”,更重要的是时刻铭记在心,使信成为一种内在理念,把言语与行为统一起来,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说:如果做到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纵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本乡本土,也不能行得通。

       故事3:徙木立信。

       春秋战国时,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徙木立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故事4: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平时特别不喜欢笑。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后来,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气得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可是五年后,西夷犬戎大举攻周,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一个也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徙木立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也是交友、处世、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观点: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处,是为“益友”;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处,是为“损友”。

       从本质上来说,是益友还是损友,孔子认为要以“信”与“不信”为其准则。

       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能够相互信任,以信义为本,守诺言,讲信用,以诚相待。这样不仅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同时也能换取他人以真心相对待,这才能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实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没有诚意,言而无信,不负责任,别人对他也就会失去信任,相互之间也不会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孟子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诚是做人的准则。发自诚心地对待别人,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不曾出现的事情,孟子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只要你是君子,就算明知道别人祸害你,虽然他脸上笑容灿烂嘴上蜜语甜言,你也要以诚相待,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可见,“诚”是指人秉承自然规律而具有的内在的精神,“信”则是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一种准则。

       可以说,“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在孟子看来,具备了诚信品质的人,可以处处行得通,处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可以通行天下。也就是说,诚信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

       故事5: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于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人,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甚至可能失去生命。

       故事6:商人不守信的后果。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不守信而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先秦儒家讲诚信,就是要求人们安于本身,诚心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履行社会的职责和道德义务。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随时都要做一些事情。如果对人坦诚相待,真心相处,信守诺言,自然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这将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做事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一定会不断有所收获,取得成功。反之,一个人言而不信,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对他人毫无诚意,别人也就对他失去信任,逐渐失去周围人的信任,声名狼藉,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人为人、做事,都将无法树立自己的威信,更无法让自己在交友和干事业各个方面取得成功。



2#
发表于 2024-11-11 05:16 | 只看该作者
品德是立身之本,诚信也是立身之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要在诚信约束下,赚取合理的利润。
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20:32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4-11-11 05:16
品德是立身之本,诚信也是立身之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要在诚信约束下,赚取合理的利润。

谢谢高版阅赏评点!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6:55 , Processed in 0.05309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