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道云 于 2024-11-12 15:25 编辑
上周末,偶遇老校长,我刚参加工作时的领导。老领导退休后,一直深居简出;我呢,除了上班,就宅家里,二十年了两人一回没遇见过。见面老领导就问:“还在胜利呢?”这问题问得我很尴尬,一脸惭愧的答到:“还在呢......”然后找个借口就溜了。
问者也许无心,只是随口一问,打个招呼而已,可我总觉得这问话里包含了对我不求进取的遗憾。一个人终老于一个小单位,像我,大约不会有什么成就的。一些即便混得好些的,做了单位领导,大概率被人情世故所困,不会有什么建树,也只是虚有其位罢了,更何况咱平头百姓。老校长是深谙其理的,他从村小校长到中心校校长,官虽不大,但三十年的领导经历不仅让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对县教育口大大小小的掌故也颇为熟悉。
据说,当初我分配到胜利,说是要被派到村小的,但最终学校担心村小不利于我的专业成长,就被留在了中心校。据谁说的我已忘记了,但据我所知,那年代学校从来没有将师范生送去村小的的先例。我总怀疑这是有人做话说,目的可能是让我感谢学校的关怀吧。其实何必多此一举呢,进了学校,我是一只都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的,要我感谢谁好像有点见外了。
老校长两个儿子都是我师范学校的校友。大的是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只是在我初中毕业那年他就离开了胜利,进了城边的一所中学,再后来进了城;小的早我三年毕业,也在中学教书,后来成了我的同事。
老校长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工作费了不少心思,老大进城后没几年,老二也去了。多少年来,人情和人民币早就成了一对无坚不摧的好兄弟,有了这俩东西,一丝裂缝会被人扯出一道口子,一道口子会被挖掘成一个黑洞,洞里面全是蝇营狗苟。在我们这样的人情社会,这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认为这是正常途径,而且是最显个人水平的一项本领。终于有一回,局里某任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双规了,在他供出来的名单里,有人发现了我的那位同事的名字,那后面的数字约是当时我三年工资的总和。由于案子涉及人员过多,为了稳定大局,局里并没有对那些花了钱调动工作的老师进行处理。对于一些既定事实,领导们往往是会网开一面的。
英雄向来不问出处,在更高的平台上,老校长的两个儿子为老校长挣足了面子。他们不仅成为学校的骨干、中坚,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听说其中一位还被省城一所中学挖了去。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并没有见他们身上蕴藏着怎样的不可捉摸的潜质,和我们一样虽认真教书也胡扯拉呱,虽积极向上也偶有沉沦沮丧呀。那么,究竟是什么突然间激发了他们的潜力,爆发出他们惊人的力量来的呢?
记得“普九”的时候,我和镇上的一位领导聊天,他曾给过我一个调动工作的建议。那会儿我想安心工作,从没有那样的打算,便回绝了领导的好意。领导见状,只说了句“树挪死,人挪活”,便没再提了。
现在想来,倒是悟出了点什么。且不说领导是不是真的关心我,但“人挪活”确实是事实。工作环境变了,身边的人变了,你的那些老思路、老方法必然要随之改变,而且若要在新单位站住脚,或要取得更高的成绩,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动动更多的脑筋,不断提高自己,不然在新的单位就会被人瞧不起。平台越高,挑战越大;挑战越大,可能性就越多;可能性越多,人的发展空间自然会越大。这样,人可不就活了。如果一辈子只呆在一个单位上班,像我,时间一长,大约只剩下等退休的心境了。
感情上坚贞不渝是值得赞美的,但工作上喜新厌旧却是有点道理的,这似乎也解释了职场中擅长挪移的人生活总是那么滋润的原因。
但是,若我们这些老师都学会了挪移,脚跟还能站稳在讲台上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