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重返庐陵之——罗泌:学传路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0 0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鸿

  罗泌是文天祥的同乡和前辈,南宋时期的吉州庐陵县云楼人。2002年云楼乡撤并后,二人的老家都属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罗泌的家族成员曾经一度与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有过密切交往,在当地颇有名望,俨然世家大族。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罗泌除了在史学界为人所知外,其姓名和事迹似乎并不为大多数吉安人知晓。

  我的朋友欧阳和德兄在对庐陵人文开展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乡间老屋的匾额,上书:学传路史。很多人不懂什么意思,和德兄通过深入考证研究,确定这块匾额与罗泌有关,并由此揭开了罗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循着和德兄的足迹,我也开始尝试了解罗泌其人其事。

  罗泌(1131-1189),字长源,号归愚。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成年后游历四方,遍访名胜古迹,某种意义上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余季甫志学,遾通三经,且待且业,未尝终日,三商不属意,于是史也。访博士、适异书、讯旅人、求金石之遗豫。”这无疑是罗泌的求学自述和夫子自道,其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兴趣广泛的个性,由此可见一斑。就连大名鼎鼎的胡铨也由衷称赞罗泌、罗泳兄弟为“博雅君子”。

  事实上,罗泌是上古史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其主要著作《路史》博采各种典籍,详述上古时期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和传说,神话色彩浓郁,资料丰富,属于杂史。书名取自《尔雅》“训路为大”。所谓路史,即大史。从罗泌的写作宗旨看,他是为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忽略上古史而感到惋惜,也似乎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初衷。

  《路史》虽然褒贬不一,但无疑是上古史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部重要著作。王夫之、鲁迅、梁启超、吕思勉都对《路史》有过引用和介绍。当代更有不少学者以《路史》为研究对象,乃至在汉学界也有一定影响。《四库总目提要》认为,《路史》成书于乾道六年(1170)。书成之后,南宋人费辉为书作序,称“立萧曹薰业易,作罗氏《路史》难”。徐霞客的好朋友、明代陈继儒翻阅吉安府志后,对志中不记载写《路史》的罗泌、写《鹤林玉露》的罗大经,表示遗憾,“吉安止得两韵人,一总抹却,他可知矣。”

  陈继儒的话未免有些夸张,但至少是对《路史》的认可,是对罗泌才学及人品的认可。回到吉安乡间老屋那块匾额——学传路史,无非是告诫后人,治学须传承《路史》之精神,指向的是罗氏治学传统,同时表达了后人对罗氏先贤的敬仰和纪念。这就涉及到罗泌的家学渊源。

  罗泌先祖居湖南长沙,五代时期为避马氏之乱迁居庐陵。传到第九世,就是罗泌的祖父罗无竞(1053-1130),字谦中,世称孝逸先生。据说罗无竞嗜书如命,家中藏书逾万卷,与庐陵名儒萧子荆过从甚密。罗无竞还喜欢作诗,胡铨《罗孝逸先生传》中称其所作之诗“高处切风雅,平处往往鲍谢”,评价非常高。罗无竞夫人朱氏,生子罗良弼和罗良佐,皆有学问。罗无竞病逝后,给事中李仲谦为之作墓志铭,后胡铨又作《罗孝逸先生传》。朱氏过世后,周必大又亲作《罗主簿妻朱氏挽词在》二首。由此可见,罗无竞虽非显宦,但以学问德望与地方名流关系密切。

  罗良弼(1108—1164),字长卿,是罗泌的父亲。乾隆《庐陵县志》记载罗泌之父是罗彦通,其实不算误载,乡间修族谱时,为论辈份起见,谱载姓名和实际姓名不相符,乃是常事。良弼初娶胡铨的堂妹,继娶刘氏,生子罗泳和罗泌。罗良弼与胡铨为少年挚友,一起读书举业。因家中藏书丰富,加之罗良弼自幼读书勤奋,建炎三年(1129)以诗赋冠乡举,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及第,授迪功郎,调赣州会昌县东尉。胡铨尝曾不无感慨的说:“予兄弟乐与良弼游,予登第后,读书山中十年,良弼未尝不来,来未尝不论文终日……朋友有助焉,良弼为多,予其敢忘之?”

  周必大比罗良弼小十八岁,二人常有诗文唱和。罗良弼去世后,周必大专门作《祭罗长卿文》,其中写道:嗟乎长卿,博洽精明。志行万里,名高一乡。……昔我卜居,十里相望。每到君家,必罗酒浆。欢呼竟夕,交举罚觥。君又善戏,谑而不伤。分虽朋友,心则弟兄。谓当华颠,毕此交情。岂知今日,遽哭其丧。嗟乎长卿,卿真亡矣。古书多误,谁发明矣。近事或疑,谁考评矣。周必大通过回忆与良弼的交往,表达了对老友去世的哀痛、对其学问的钦佩。

  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士,罗泌也天生颖慧,家学深厚,这也是罗泌写作《路史》最大的底气。除了好学之外,罗泌似乎同时继承了祖辈淡泊名利的品格,他年轻时就绝意仕途,一心以治学为己任。有人劝他去考取功名,他居然拍案而起,说道:人各有千古,独进贤冠哉?他的意思是,人要名垂青史,难道仅有做官一途吗?在封建科举时代,罗泌这一问,问得惊天动地,也问得问心无愧。他的《路史》,以煌煌四十七卷、近四十万言向世人证明他的选择。



2#
发表于 2025-1-20 11:1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作者,佳文共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6 10:01 , Processed in 0.1143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